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红烛”“云雀”唤醒你

    为促进高效课堂的落实,金秋九月,我校举办了“同课异构”观课议课研讨会,主管教学的赵云家校长、教研室孙爱生主任全程参加并指导了研讨工作。

    语文科特邀专家为何正军老师。何老师是金太阳教育高级研究员,《微观高考》《读了么》《名校高考冲刺卷》等图书主编。曾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工作。

用“红烛”“云雀”唤醒你

——语文科“同课异构”研讨会启示

     2016年,中国教育开启了“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教材也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做了变化。今年春天,《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推出,更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必须发生深刻变化。我校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也日益浓厚。

    何正军老师说,我们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意味着师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意味着我们要有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考试由考知识到考见识的转变。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不能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具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

    何正军老师《红烛》《致云雀》的联读课,给我们如下启示:

1

明确目标,引领课堂

    课堂教学中,不只是老师心中要明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应让学生眼中看见学习目标,并努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把握诗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比较两首诗在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把大目标化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是马拉松选手成功的秘诀。我们的教学也是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走向教育前方的。

2

由已知到未知,找好切入点

    两诗联读,不是简单的加法,要在比较中见出异同,找到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何老师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把握两诗共同采用的艺术手法——象征。当刚入学的高一学生不明白什么是象征手法时,何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于谦《石灰吟》,以咏物诗带出象征手法。

3

为学生解惑,点燃求知热情

    教师不要总是跟学生说,你要知道什么,学习什么,而要问学生,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师帮助。

    陌生的师生间,因了何老师的信任与鼓励,瞬间燃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问题奔涌而来。诗人为什么要选红烛和云雀这两个意象来表达感情?这两首诗也体现了现代诗的色彩美、建筑美吗?创作时间相差一百多年的两首诗有共同的青春感悟吗?

    若是某问题不在本节课的预设中,何老师一句下节课帮你解决,就巧妙地纠正了课堂可能出现的过分旁逸斜出。

    一张有作者、创作时间、作者年龄、主题的图表看似普通,却也满含深意。

    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年龄,是我们平时不大关注的,然而正是那一栏,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4

新大胆放手,用心帮扶

    闻一多是同学们熟悉的中国现代作家,就不在课堂上介绍了,雪莱也是不用多讲的。学生能在预学中自己掌握的,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要理解《致云雀》的情感,需了解创作背景,圈地运动做为影响性的背景事件,何老师多做了一点分析。

5

即时联系情景,让语文与生活交融

    “我刚才进咱们学校时,看见校门有周恩来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1年,少年周恩来这样说。1923年,24岁的闻一多看到的世界和少年周恩来看到的世界,与1820年雪莱看到的世界,有什么相似点?”

    一句话足以点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一句话足以让学生明白伟人和诗人的社会责任感。礼赞奉献的青春,这一单元主题也就出来了。

6

问题导学,以简驭繁

    两首比较长的诗,如何在短短四十分钟,带领学生品出深味,教师需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指挥棒”,让学生能对诗的结构、情感很快豁然开朗。

    1.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无题》中“蜡炬”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

    2.《红烛》一诗中诗人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你有怎样的答案?

   3.《致云雀》一诗中诗人的四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你有怎样的答案?

    在研究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何老师让学生诵读《云雀》的第八节,提醒学生关注“唤醒”二字;《红烛》“为何更须烧腊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是为唤醒民众。用自己的青春热情唤醒读者,也许就是中西两位诗人跨越百年的呼应。

    四两拨千斤,以巧妙的问题做钥匙,举重若轻。教师把文读厚之后,再读薄,找到每篇文章的最有价值的地方,找到最有效最简洁的探寻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于鱼更有效。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在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对文学的颖悟力,在分析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7

紧扣单元学习任务,高屋建瓴做总结

    再给本节课的学习做总结时,何老师把视野放得更宽,不仅关注这两首诗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更是从单元整体教学任务的角度来让学生领悟。

    青春的时代表达,青春的个性呈现,青春的价值体现,尽在本节课中。体现了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思想。

    未来的文盲是不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人,教师的职能也必须随着时代变化,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在“三新”背景下,从课堂教学改革出发,构建好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桂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红烛颂"征文】王俊|我的启蒙"老师"(81)
关于鲁迅与现代文学课文教学的若干探讨
红烛 ||张冰洁(山东淄博)
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