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中医八老之张灿玾先生 | 成才之路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灿玾教授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并被评为“国医大师”。先生是如何成长为国医大师的,值得我们深思。
幼承庭训
      张灿玾先生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士洲公一生治病,医德高尚;其父树乾公继承父业,享誉一方,有遗著《病案选录·附验方》七册(稿本)。张灿玾教授断断续续上了六年小学。 这期间,由其父教读《论语》和几本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等,下学之后,开始学医。 由其父教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其后熟读并背诵《医宗金鉴》中临床各科心法要诀等。 年稍长,张灿玾先生还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中选出部分重要条文,加以熟读,并参阅明、清以来重要医籍。 通过学习,他掌握了如何炮制饮片、制作丸散膏丹及鉴定部分药材质量的优劣及真伪。 他用一年的时间,不仅把前几年读过的医书复诵一遍,还进一步加深对经典医著的研读,并扩大阅读古代方书的范围,阅读了《寿世保元》《万病回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陈修园医书三十六种》《外科正宗》等有关著作,学业大进。 祖父与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独立应诊。
多方学习
独立应诊的张灿玾先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学习中医及西医的有关知识,使自已的技术有所进步。1995年冬,响应党的号召,由区卫生所所长董斌与先生发起,组建了荣成县崂山区联合诊所,由先生任所长。这时的先生已是一位有八年临床经验,并具有一定现代医学知识,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的地方名医,但他仍经常向同行请教。1956 年,经荣成县有关部门批准,先生被调入崂山区卫生所工作,他是所内唯一的一名中医师。多次治疗经历,使他坚定了走中医道路、发展中医的决心。
读书成癖,拓宽文史知识
先生深知他少年时期未能更多地接受学校教育,在文化方面欠账很多;在专业方面,虽承继祖传经验,也有了十年的临床实践,但仅凭这些,欲为良医,是远远不够的。他自知欲期高师,机遇难得,十年壮志,唯有一搏,唯一的选择是励志图强,奋力勤学。 他诊务工作虽然很忙,但他利用一切余暇,奋力攻读。 他除购买阅读中西医方面的书外,还拓宽至文、史、哲、艺、戏曲、音乐等诸多方面,由喜读书,进而喜购书、喜藏书。 他的藏书,文科方面有儒家与先秦诸子的重要典籍,其中诸多名作佳篇及唐、宋名家诗词他都背诵过。 史学方面,他阅读过诸多史学方面的小说及正史类要籍,如《纲鉴日知录》等。 文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先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为他将来研讨和整理中医古籍打下了基础,也是他学术水准不断提高的源泉。
注重总结临证经验

      先生在给患者处方时,均在处方下垫一复写纸,目的是保留处方,空闲之余,再拿出仔细揣摩。 特别是治疗一些疑难病证或病情复杂的疾病时,若治疗效果不显,他必于当晚查阅有关书籍,务求拿出更合理的处方。 对于治疗效果好的疾病,则及时总结规律。 先生常说,治疗疾病的同时,及时看书、总结、研究,是取得进步的最佳时机。 他一直坚持此种学习和研究方法,并留下诸多病案和学习笔记。 对于失败的病案,他也会总结教训。 如1957年冬,一腿痛患者求诊,他认为此患者属寒湿痹证,遂处方。 方中有川乌、草乌各一钱半,牛膝、防风、羌活、独活、地龙、当归、丹参等,均系常规用量,这是他屡试屡效方。 谁知此患者晚间服后,竟出现中毒症状,病家焦急来唤。 先生急忙赶到患者家中,发现患者出现目睛无光、手撒口开、大小便均出的症状,先生连忙抢救。 经大半夜的抢救,方免于祸。 事后,他分析导致事故的原因有二,一是患者未按医嘱将附子、乌头久煮,二是患者体质较为敏感。 他常以此例警戒他的学生,他说:“人命关天,医无小事。”提醒众人接受训,一是要叮嘱病人如何煎煮服药;二是凡用毒品,一定要从小量用起,逐渐加量,以免有对此药过敏者发生意外。

文章来源/李玉清《山东中医杂志》


美术编辑/陈蔚
文字编辑/徐中平
主编/朱凯
微言大医

微信号:sdutcmbianqueb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讲稿李源 )漫谈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药的临床运用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五十七)
医案三则:为治肠梗阻,一昼夜竟服生大黄63克
杂谈医话-------漫谈临床处方用药
进修感悟 | 王松松医师:吴心立老师两例痛风病案侧记与体会
跟师的诀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