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巴掌田”到八九百亩,碎地变整地,成方连片更利于机械化

沂蒙山区的地块,很多是借地势修筑的梯田,面积小,土层薄,机械化耕作不方便。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这个冬天,费县朱田镇1.2万亩的传统梯田正在改造,开春后,昔日的“巴掌田”将变为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隆冬时节,在朱田镇大山河村南面的南大山,一层层数百米长的新石坝已经垒完,十几辆挖掘机和翻斗车在现场忙着装卸运输。“垒石坝是第一步,已经完成,现在正在清运地里多余的石块,运输回填土,平整土地,争取不耽误春种。”费县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硕说。

目前,朱田镇大山河村的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进入地块平整阶段,开春后就能进行春种。

“原来山区梯田土层很薄,也就是一拃多厚,一锹刨下去就是青石。”大山河村干部史振胜说。据介绍,在土地整理过程,就地取材,用石头垒起一两米高的石坝,再清运掉多余石块,回填客土,保证整理后的梯田土层厚度达到60厘米以上。大山河村土地整理项目面积有900多亩,约占全村耕地的一半。

据了解,朱田镇全镇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大山河村在内的6个行政村,包括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等4项施工内容,整治土地达1.29万亩。这些项目都是费县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的一部分,整个项目包括基础环境类、土地整治类、林草湿地类、水环境治理类四大类,除了提高当地土壤质量、增加耕地面积,还将明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改造后的梯田,土层深度达到60厘米,作物产量更高。

土地整理后不仅提升了丘陵山区耕地的地力,还将改变一家一户土地细碎化,无法进行机械化耕种的问题。大山河村基本全部是山地,但山上山下的地力差距较大。上世纪80年代初,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全村土地分了20多个类型,为了保证分地公平,“肥瘦搭配”,每种类型的土地每家每户都分上一两块。

传统的山区丘陵梯田,面积非常小,无法采用机械化作业。

“每户只有三五亩地,却有二三十块地,很多地块一分都不到,只有几厘,勉强能种一两沟地瓜、花生。老百姓叫它'巴掌田’'簸箕田’。”史振胜说。细碎化的地块,不仅限制了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也影响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几十年来,村里的地一直缺少水利设施,一直是靠天吃饭。

王硕介绍说,此次土地整理项目,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最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行动,将大幅提升农田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土地平整完成后,还将在配套建设生产路、蓄水池,机井等设施,改变种地靠天吃饭的历史。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高云野 赵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宜机化改造 让“巴掌地”变增收田
最美调色板
广西云南自驾游(三)艳阳下的菁口梯田
梯田:农耕创造的奇迹(组图)
建设高标准农田需因地制宜|观点
插秧有讲究,做好这4个小细节,秧苗早活棵、早返青、早分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