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骊山刑徒组成的章邯军为何如此强悍?其军队的组成是如何变迁的?

自公元前897年秦非得封秦邑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天下,鲸吞关东六国,秦人由西垂边鄙之小族,成长为睥睨天下的大秦帝国,起伏波折600余年矣

此处为秦人先祖非子所封秦邑所在的地形示意图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矫诏篡位,始皇帝幻想中会延续千秋万世的秦王朝在二世昏庸的治理下摇摇欲坠,随着爆发于公元前208年底的巨鹿之战的来临,压倒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了下来,在之前摧枯拉朽横扫关东的章邯大军为什么突然雄风不在了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本节标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还有一句成语就是“指鹿为马”加上“巨鹿之战”。历史上的巧合的确有的时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赵高的“指鹿为马”和章邯的“巨鹿之战”这两鹿是造成 “秦失其鹿”这一鹿的关键所在。

此图为陈胜吴广起义后爆发的所有战争示意图

章邯以“少府”这一文职官员却能在国家危急时刻横空出世,在“戏之战”中将周文深入关中的十几万起义军击溃,同时在之后一路斩将杀敌,不仅解了“荥阳之围”,而且彻底歼灭了陈胜领导的 “张楚”这支反秦重要势力。详情可以参看笔者这篇文章【陈胜吴广起义】。

章邯这支大军颇有当年“兵出函谷”的大秦铁军之风采。这样一支由“骊山刑徒”“人奴产子”组成的杂牌军竟然有如此之威,实在让人惊叹,不过难免又让人心生疑窦,这支军队真的是由“骊山徒”“人奴子”组成的吗?所谓大秦帝国的百万铁军去了哪里?怎么沦落到将国之安危寄托于这些乌合之众身上了呢?难道不怕商末“牧野之战”临阵倒戈那一幕再次上演吗?

函谷关模拟图,由此图可以看出来,函谷关的险要的确非同一般

我们这里还是先对秦王朝军队的分布做下简要回顾。

《史记》有云:“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据此说看来,蒙恬所率的北方边防军有三十万之众,这个是《蒙恬列传》中所载,在《匈奴列传》中却说“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前后人数差了二十万。哪个是真实的?

我们知道蒙恬北击匈奴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河套及陇东地区的匈奴人驱赶了出去,收复了河南地。详情见此文【秦始皇扩边战争

蒙恬北击匈奴之战

本文认为《匈奴列传》中所说的“十万之众”指的是第一阶段行动中蒙恬所率军队的人数,在第一阶段完成后,蒙恬军进入了冬季调整阶段,这期间“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说明“戍以充之”了二十万边卒,这些人有两个作用,一是参与蒙恬第二年春天对狼山地区匈奴主力的作战,还有就是修缮长城。

对于秦始皇来说,北部边郡匈奴人的侵扰实为心腹大患。或许真的还有“亡秦者胡也”那句箴语的原因吧。不过,蒙恬能在很短时间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没有几十万的大军做后盾,的确很难将正值上升期的匈奴人一举击垮。所以在北部长城一带驻守了三十万大军当是实情。

秦五路大军南下以取岭南诸郡

秦始皇还有一支军队,就是平定百越的南部大军,多传此军有50万之众。这个有学者认为不确,原因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史记》中并无秦南平百越大军有50万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来自《淮南子》,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淮南子》向来喜欢信口开河。

②当年王翦平楚动用了60万大军,这个已经是那个时代能够有效管理的极限了。

③岭南的战略地位远远比不上北方长城一线,面对更加落后的百越族群,秦始皇不会派出这样一支集全国力量的50万大军来征讨岭南。

④征岭南大军的作战能力不敢恭维,虽然只是以步兵和楼船军为主,但面对尚处于原始阶段的百越部落却步履维艰,损兵折将。

⑤秦末中原大乱,而岭南赵佗部坐壁上观,后来也是断了“新道”自立为王。如果手握五十万大军,赵佗不会没有对中原的觊觎之心。

由此看来,秦征百越大军的人数也就10万这样,其他多为移民和运输人员。综上所述,两支边防军大概有40万,按照秦王朝实际上60万大军这个比较合理的军队人数来看,除此之外的关中军团应该还有20万大军,他们在哪里呢?

百越位置及分布示意

关中地区是秦王朝的京畿重地,这里自然会有精锐驻守,这支精锐之师就是史籍上所记载的“中尉军”,这支军队绝对是秦军的王牌部队。武器精良,军队组织形式多样化,指挥官也都堪称一流。周文大军迅速穿越函谷关后却在“戏”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应该就是受到了这支军队的阻挡。

周文大军进逼咸阳的时候,章邯曾说“盗至,众强,今发众县不及”。对于这句话作何解,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认为,这句话中的“发众县”指的就是调动关中及周边各个郡县的守军。关中地区整体防御体系是秦人耗费了几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自然在各处要隘都有重兵驻守。具体驻军数量史籍并没有记载,不过有数万之众完全是正常的。

戏之战示意

还有一点,学者们很少提及,本文抛砖引玉,就是守卫荥阳的李由。虽然按照史籍所述,赵高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对秦二世进行了隐瞒。但当时李斯尚在,作为有着丰富战争经历的李斯不会对此视若无睹。增兵防守重镇荥阳当是必然之举。作为三川郡郡治所在的荥阳也恰恰是其子李由驻守。

陈胜军西进的第一路大军是吴广率领,却卡在荥阳不得西进。周文军则是在吴广军拔除了周边的许县等地后才绕过荥阳西进关中的。以周文军有十几万的规模来看,吴广军的人数当不会少于周文军。周文败亡之后,杀了吴广上位的田臧敢主动出兵西击军威正盛的章邯大军,说明吴广军或许比周文军的人数要多,实力也更加强劲一些。

荥阳位置

事实上,古代全面的战争并不完全在于攻城拔地,关键之处在于消灭敌军的主力部队。占领多少城池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周文胆敢绕过荥阳直取关中,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秦军主力被吴广围在荥阳,进军关中的沿线并无重兵。相比守卫咸阳的五万中尉军,周文十几万的起义军在人员数量上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所以荥阳守军或许不只十万,本文估计在十五万左右。因此造成吴广大军久攻不克。

我们知道,这里还有秦军的重要粮库“敖仓”。粮草的重要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以李斯之智,自然是知道这点的。这样算来,精锐的二十万关中军团所处位置已经水落石出了。也就是大部分的精锐部队在荥阳及敖仓防守。后面战争进程中,还有更多线索可寻,我们下文会讲述。

由五万精锐的“中尉军”几十万邢徒与奴产之子组成的秦朝大军,面对十几万周文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取胜也是情理之中了。秦帝国正规军的整体作战素养是非常高的。我们不妨看下秦军的军事组织和战术方略。

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按照我们前文所述,秦帝国的军队由关中禁卫部队(中尉军)、边防部队(南北两支大军)、地方守卫部队三个部分组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水陆两个军种,秦自然也是延续了这个传统。

秦的陆军分成步兵、车兵、骑兵三个兵种。在没有马镫的年代,战争的主要力量还是由步兵来支撑,秦军的步兵称为“材官”,分为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两种。轻装步兵顾名思义没有铠甲保护,机动灵活,以弓弩为主要武器,在战阵中位于最前排,对敌人形成远距离杀伤。重装步兵身披重甲,手持戈、矛等近战武器与敌人厮杀。

秦步兵分六级,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五什为屯、二屯为百。通常一个编队由一个五百人或者两个五百人组成,各级组织都有相应的“长”。秦的骑兵据学者推测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车兵八乘为一偏(行),二偏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

战国以降,在春秋时代风靡一时的兵车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其原因无外乎远距离武器的飞速发展,驾着兵车一味冲锋的战术已经不合时宜。但在某些场合兵车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所以秦军一个编队通常是由多兵种组合而成,根据距离远近和敌军特点不断地变换队形,尤其重视远距离杀伤武器的应用。

秦军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攻守结合的作战体系,各个兵种都身兼攻与防两种职责。轻装步兵在进攻时利用强劲的弓弩对远方敌人形成有效射杀,同时每位军士都配备短剑这种肉搏时候使用的武器,可以迅速转为防卫状态。

车兵在进攻时形成有力的攻坚团队,防守时候又可以利用车队形成稳定的防守阵型。骑兵在那个年代通常用于突袭、快速迂回包抄等作战需求。

《孙子兵法·势篇》:“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源于军事战争的“奇门遁甲”这个帝王之术中有三奇六仪之说,其中的三奇就是三支奇兵的概念。同样在我国军事战术理论上也有“奇正”之论。两支步兵视作“正”,骑兵与车兵视为“奇”,所谓“以正合,以奇胜”

利用骑兵和车兵各自的特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往往在战争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从秦国战神白起所指挥的“长平之战”中,这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不做详述,可以参看笔者相关文章。

战国时代就已经远离了春秋时那种三军对着冲锋的简易作战模式,秦军自然更是如此,其战术非常灵活,尤其擅长侧翼的突然进攻,我们前文讲到的蒙恬,在对匈奴人的进攻就充分运用了这个战术,出萧关的这支秦军从贺兰山处对狼山匈奴人主力的侧翼形成有效打击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主力部队的侧翼。至于举国战略上我们这里不展开了,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创造有利的进攻条件这些方面秦军都运用的非常娴熟。

不过秦军给人的感觉是擅长野战,轻重配合之下的秦军在野战中几乎所向披靡,这完全是秦军日趋完善的多兵种作战体系带来的整体优势所至。在城垣的攻防上先秦时代乃至秦汉初期却稍显落后,与后世那种装备齐全、战术种类繁多的城垣攻防战相比尚显原始。守城一方的优势往往很明显。所以那个年代对于顿兵坚守的铁桶阵往往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

我们前文讲到的,面对廉颇坚固的防御体系,野战中无往不利的秦军也是无可奈何。直到赵括主动出击,正好撞进了秦军拿手的野战模式,导致最后一败涂地。几十万大军埋骨他乡。

之后在秦赵 “邯郸之围”战役中,强大的秦军对赵军的坚守却同样是无能为力。往往破城的最有效手段竟然是决堤引水冲垮城墙这种对民众及土地造成极度破坏的方式。这种毁灭性的方式在后面各个战役中屡见不鲜。

长平之战赵括三层防御体系

所以虽然章邯大军由骊山刑徒及奴产之子这些乌合之众组成,但以五万“中尉军”为主要组织者的章邯军,靠着多兵种配合形成的强大攻击力,足以摧毁数倍于己的防守力量。周文部队瞬间溃不成军也就并不难理解了。之后田臧主动出击去与章邯军硬碰硬却惨遭歼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秦军在后面的巨鹿之战中,面对死守巨鹿的赵军,同样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在项羽领导的多国部队夹击之下,失去粮草供应数日的长城军团也彻底丧失了强大的战斗力。

曾经却匈奴七百里异常彪悍的长城军团竟然在此役成为了历史,不禁让人唏嘘。这是后话,我们后面会详谈。

巨鹿之战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史籍记载的简略,学界对此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章邯大军的组成在学界争议颇多,本文前面对“戏之战”中秦军的构成做了分析,得出“中尉军”这支秦军的精锐之师为其主力的结论。学界对此的看法基本一致,只是与本文有区别的是对这支秦的正规军到底是谁还不明朗,同样,在之后随章邯兵出函谷关,大杀四方的章邯军是如何组成的呢?这些骊山邢徒是否跟随章邯去东征西讨了?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再次翻开史籍,从里面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戏之战”中章邯率骊山邢徒击败周文的时间在公元前209年9月前后,而章邯出关于曹阳、渑池彻底歼灭周文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9年11月。中间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差,章邯并没有挟初胜之勇马上去追击败逃的周文,中间这两个多月据学者分析是对军队进行了整顿。这点笔者比较认同,毕竟使用几十万的骊山邢徒及奴产之子只是权宜之计,他们的作战能力与经过长期军事训练的正规军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

章邯是如何整顿的呢?史籍无载,不过不难推测,五万中尉军作为主力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同时在几十万骊山邢徒中挑选一部分有过战争经验的人经过短期集训后并入这支大军想必也是当然之选。出关平乱的这支大军的组成就因此变得明了了。由五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十万左右的刑徒军组成。这支军队人数在十五万左右,也算符合当时秦王朝残留实力的客观状态。

在当年那个通讯困难的年代,能够整体调动十五万大军的统一行动,进而出关作战已属不易了。

司马欣所驻之边鄙场所

在渑池迅速击溃周文军后,“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史记》这句话是说二世派了司马欣、董翳来援助章邯,司马欣、董翳从何而来的呢?

《史记》没有详表,按照我们之前所推,此二人应该是来自当时不能及赶到咸阳的诸县守军。我们看下后来项羽分封的秦地三王所处地域,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这两处都是关中防卫的要冲之地,此二人是来自这两个地方的守军当无异议。

高奴所处位置地形

由此我们推测在此时章邯军已经扩充至25万左右,秦王朝扩军的目的很明确,希望增强章邯的实力以平关东诸盗之乱。

此时这二十五万的章邯大军由五万的“中尉军”十万的要塞守军和十万经过几次战争洗礼逐渐成熟的“刑徒军”组成。照此推测,守卫北部边郡的长城军团此时应该也奉命南下了。

“长城军”在蒙恬死后交由“王离”统领,这个王离家世非常显赫,其祖父就是秦“夷六国”时候的大将王翦,其父亲是不是王贲不清楚,笔者觉得可能性不大,若是王贲之子,司马迁直接说王贲之子即可,没必要只说是王翦之孙。

《史记匈奴列传》“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

从《史记》上面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断出,在蒙恬被杀以后,中原处于战乱时期,当时秦始皇戍边的那些人都“复去”了,也就是这些人大都逃走。我们上面知道这些人大概有20万这样所以事实上此时长城军团的人数应该在十万左右。而由王离带领南下勤王的长城军应该不足十万,可能只有五六万这样。这也是为何彪悍异常的长城军团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频频战败的原因之一吧。

秦北线西部防御形势

从所参考文献来看,无论目前学界的各类讨论及史籍上的记载似乎都忽略了荥阳李由的那部分军队,本文开始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那支军队其实是强大的关中军团的主力。

章邯歼灭陈胜之前就已经解了荥阳之围,这部分军队自然也就重获新生。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这支军队应该在十五万左右,从后面巨鹿之战,章邯与王离各统二十万大军来看,一部分曾被李由统领的荥阳守军及五万中尉军应该划分给王离来统率,加上王离带来的长城军团一起组成了包围“巨鹿”的王离军。

章邯歼灭周文

秦二世和赵高李斯能让王离去接替蒙恬之位,说明王离在他们心中的可靠程度当高于没有背景的章邯。所以王离军是由精锐的关中军团和长城军团组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本文认为,这就是王离军负责包围巨鹿,而章邯只负责粮草保障的原因。同时也是巨鹿脆败的原因之一。

荥阳位置

这个时候,章邯所统率的20万大军则是由十万骊山刑徒和司马欣、董翳的十万要塞守军组成。司马欣、董翳在王离被歼灭之后力劝章邯投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此二人早就被项羽所收买,手里只剩下10万骊山刑徒军的章邯在内忧外患的夹攻之下也无奈降楚,一代名将没有展翅高飞就陨落了。

这点从《史记》上也有些许痕迹,司马欣对项梁曾有脱困之恩,以司马迁先生语句之简练,虽然并没有详述,不过其中隐情自当不容忽视。

结语,本文主要对上文讲到的章邯率领骊山刑徒和奴产之子将陈胜的张楚灭亡的原因做了独特解读,同时对章邯军队人员组成的变迁也做了明确的分析。在大厦将倾的秦朝末年,纵然身负旷世奇才的章邯最终也黯然消失在秦楚覆灭的阴影之下,没有机会成为彪榜青史的一代名将,实为历史上一大憾事。时也运也,留待后人评说罢。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朝末年缺少士兵,章邯只使用一招,就立马获得数十万大军
蒙恬军团神秘消失,三分之二惨遭清洗,中国历代惊天秘密
他率领70万名囚犯,连破大军扭转秦军战局,为何一帮亡命之徒能杀敌无数?
楚汉系列25丨函谷失守 关中与秦危矣
章邯
兵败身死,六月而亡——张楚政权的覆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