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过神话看历史:颛顼与共工之战,一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上古传说

颛顼,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上古“五帝”之一,姬姓,名乾荒;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亦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蟜极之子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在后世流传的颛顼事迹中,颛顼与共工之战,即“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最为著名。《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以上记载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战争的描述极为震撼,充斥着上古洪荒的气息。由此衍生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更是成为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的上古四大神话

颛顼与共工之战的历史背景

涿鹿之战以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加速了融合,在一些地区,分属两大部族集团的先民居地犬牙交错,文化互相影响。正是这种融合,加速了河南及其邻近地区的文化发展,较早地进入了龙山文化时代。传说中与华夏、东夷两集团关系都很密切的颛顼,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时期“颛顼与共工之战(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就发生在距今大约4500多年前

颛顼的地望在何处?

有关颛顼的传说史书多有记载。相传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实居穷桑,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后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今内黄县三杨庄西)

内黄县颛顼帝喾陵

《竹书纪年》载:“元年,帝(颛顼)即位,居濮。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载:“卫迁于帝丘。”杜预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 ,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濮阳在上古时期,因为是'五帝'之一颛顼及其部族的活动中心,故有'颛顼遗都'和'帝丘'之称。

颛顼遗都

帝丘古城,即今高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东南部的五星乡高城村,在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高城之名源于帝颛顼高阳氏,高城原名高阳城。帝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或曰商丘,或曰濮阳,其先后作为颛顼、阏伯、姒相、昆吾、商侯相土、卫国等的都城以及秦汉时期的东郡治所,时间长达2000多年。

而四五千年前,黄河故道并不是在今天的位置上。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历代黄河变迁图

据《三皇五帝时代》考证:“大禹治水,从冀州帝尧首都平阳周围开始。 … … 使黄河河道南河自潼关向东畅道,经过孟津、洛水入河处,至大伓,向东经过辉县共水、淇水、浊漳水(降水)的入黄河处(今河北肥乡与曲周间),流入大陆泽(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三县之间),向北分为九条支流,共同承受黄河的大水,把它顺利地导入海(河北武强为入海口)。

当时颛顼所在的帝丘,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

那么共工氏的地望又在哪里呢?

共工,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在远古时期,共工氏部族属炎帝族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早期,共工氏部族分支就留居在太行山东南麓,也就是以现在的辉县为核心,包括新乡、焦作等地。

共工氏部落居住在以河南辉县为中心的黄河中游河西地区一带,这里西北有高山,河流纵横,洪水侵袭。共工带领自己的部族经常与洪水搏斗,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同时,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利于水利灌溉,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文献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都说明共工氏与水的关系密切,并因治水有一定成绩而享有威望。

当颛顼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共工氏已经是一个煊赫的部族。

在帝颛顼时期(约公元前25世纪)颛顼部落与共工部落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作战。原始社会晚期,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共工为炎帝氏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住在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大致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游。在颛顼高阳氏政权取得部落联盟首领之位时,颛顼以借口带领军队南征北战,降服各路诸侯,共工氏为其中之一

颛顼与共工之战的经过和结局

关于这场战争,文献上有两种说法:一说“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另一种说法是“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其中战争的起因与水患有关,实质上却是一场“争为帝”的战争。仔细考察其战争背景,颛顼与共工争为帝的记载,应该更符合历史的原貌。

在“颛顼与共工之战”时,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据文献记载,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矣”

神话总归是神话,双方打到天崩地裂应该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的应该是是:共工氏面对颛顼挑战逐渐失去优势,因此不顾一切地利用治水积累的经验,借洪水反击颛顼。有研究者认为,文献记载“共工振荡洪水,以薄空桑”的“空桑”,就是《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的颛顼“实处空桑”之地,在帝丘西南,所以上述记载反映了共工曾利用洪水冲淹了处于黄河下游的颛顼部落

然而共工氏并未因此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战争中,共工用水攻之计造成洪水泛滥,对下游的部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共工氏失道寡助,反而是颛顼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战后,颛顼成为了炎黄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历史上的五帝之一;而共工氏而留下了一个“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祸乱并兴,共工用灭”的结局。

战争影响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一场“争为帝”的战争,而且颛顼、共工分别为黄帝、炎帝的后裔可以看做是黄帝与炎帝坂泉之战后,其内部争斗的延续。之后颛顼取代了共工“伯九有”的地位,更被尊为“帝颛顼”,共工则“伯而不王”,其虽然失势但仍长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考证:

有人认为:“颛顼与共工之战”只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有甚者可能认为这些都是虚构的,并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然而,上古神话传说也许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

在历史记载中,太行山东南的辉县(古为共地)是炎帝后裔共工氏所在位于东面黄河下游的则是颛顼帝丘,双方有交集是可以肯定的。另外,除了颛顼与共工,实际上还有一个祝融氏与其二者密切相关;祝融氏在何处呢?其实祝融氏就在黄河南岸的新郑一带(古为祝融之墟),与共工氏隔河相对

无论是颛顼与共工之战,还是共工与祝融之战,三方之间都相距不远。

共工与祝融

然而,在颛顼与共工之战中,还有一个地名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周山

不周山在何处?《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我们想要找到不周山,其实“昆仑山”更是一个隔不过去的地理名词

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因此被成为“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

昆仑山的记载最早现与《山海经》、《淮南子》中,书中所描写的昆仑山在中国西北部,高一万多里,是黄帝在人间的行宫,西王母的瑶池也在此山之上。传说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盛产玉石,山上有不死树和各种奇珍异兽。但因为昆仑山太神秘了,它的位置便成了千古之谜,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今日我们所说的昆仑山,实际上是由汉武帝确定的。张骞出使西域时,了解了很多西北的地理情况,他回来之后报告汉武帝说黄河源头就在于阗(今新疆和田),于是汉武帝就把昆仑山定在于阗的南山,此后这一命名延续至今。

不过仍有很多史学家和地理研究者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远的不说,和汉武帝同朝的司马迁就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于阗南山不够高俊美丽,配不上昆仑之名;后面的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对于阗南山也只称南山,丝毫未提昆仑二字。

那么传说中的昆仑山真的在万里之外的西藏和新疆吗?“共工怒触不周山”又是否真的需要翻过万里之外的昆仑,才能寻找到传说中的不周山?答案是不需要!因为古昆仑和不周山就在我们身边。

在上古时期,实际上太行山就是广义上的昆仑山,今人亦有释读析城山就是古昆仑的考证;而在山西,位于长子县城西约 25公里处的发鸠山,同样有言其为不周山的说法。

《海内北经》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硃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可见,尧舜禹等人生活的地方离昆仑不远。《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综上所述,昆仑山山顶有悬圃仙境,中间有九重增城,九井九门,弱水环之,炎山外围。

析城山

析城山,又名析津城山 圣王坪、东坪。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西南30公里处,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旧志:山峰顶平、四周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故名。

当地居民千百年来一直称呼析城山四个缺口为东、南、西、北四门,另有五处道路通往山顶,与传说中的昆仑“九门”完全相合。《山西通志》记载“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险峻。”也就是说析城山四周崖壁似城,有东西南北四门,所以才起名析城,故为应和“九重增城”之说

析城山山顶平坦,与历山舜王坪相对,是高山草甸气候,山顶有一湖泊,周围繁花盛开,似瑶池悬圃。析城山南麓有红砂岭,红砂遍地,疑炎火之山,与山海经中记载“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相契。

析城山红砂地貌

并且,析城山属喀斯特陷落洼地,有无数的天坑,古称井。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溶洞、地下河,暗合“弱水环之”。析城山洼地内部有五座矮丘,边沿有十二座低丘,与传说中的昆仑“五城十二楼”同样相合

因此可以认为析城山即为传说中的昆仑山。

据此也可以分析,太行山(析城山)为古昆仑,发鸠山就是昆仑西北的不周山。太行山东南的辉县(古为共地)是炎帝后裔共工氏所在,位于东面黄河下游的则是颛顼帝丘,南方与共工氏隔河相对的则是祝融氏(新郑古为祝融之墟)。无论是颛顼与共工之战,还是共工与祝融之战,又或者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洪水泛滥(实际上是利用洪水冲淹了处于黄河故道下游的颛顼部落,失败后向北撤退发鸠山附近),远古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资料

《史记》

《淮南子》

《竹书纪年》

《左传》

《春秋左传》

《吕氏春秋》

《山海经》

《山西通志》

《三皇五帝时代》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仑山(传说中的昆仑山)详细资料大全
昆仑仙境 伏羲帝都 ——从山名与地貌辨识析城山真面目
(七)昆仑山——万山之宗
颠覆你的历史观:通渭华家岭,竟然是“失踪”二千多年的古昆仑山
看山海经风水 昆仑山是华夏龙脉祖庭
华夏本土起源说44:迷失的“不周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