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名”诚可怕(外一篇)


               名”诚可怕(外一篇)

 

胡文炜

 

出名可怕,不怎么出名也可怕。浏览博客网页,见有一文,拟一问一答,问者博主,答者是“我”。

开始的第一、第二问我想每个人都是这样回答:

客问:《红楼梦》称的上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吗?

胡答:当然。

客问:那么作者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罗?

胡答:当然

接下去第三问是这样的:

客问:根据文献记载推算出的曹雪芹出生年月(主要以曹天佑生母马氏怀孕年限以及《红楼梦》最早抄本的出现时间),前辈红学家们考证其动笔写《红楼梦》时年纪在30岁以内,情况是这样吗?

这个“客”代我这样回答:

胡答:差不多。

以下都是我写的,也是我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写过的。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虽说时间已过了300多年,当时写小说的人没有什么地位,越到后来写的人越来越多,(写的好的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我认为至今没有一部能从总体上超越了《红楼梦》的。

《红楼梦》是伟大的作品,同时又是一部奇书,如果认真地去挑,能发现许多令人费解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可任何一位作者,任何一部小说都不会有,具体问题我已都在所写的东西中挑出来过(所写的都收录在三本书中),当然有些是前人早已挑出过的。

正是从这许多(可以说是许多而不是个别)问题的基础上,我在戴不凡先生质疑作者的基础上提出《红楼梦》这部书决不是某“一个人”从一堆白纸上埋头创作所成。我说得很清楚,《红楼梦》是一位叫曹雪芹的人最后完成的,这个“完成”是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部《红楼梦》,其实并没有真正定稿,包括前八十回,我说的许多问题主要指的是前八十回。这位曹雪芹所“完成”的稿子,是他根据前人写的一种稿子,再加上他自己的另一部书稿,改写而成,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红楼梦》绝非(可以说是“绝非”)他一个人独立完成,我这样说的理由早已充分(充分)一一摆出过,现在仍然没有作任何(任何)改变、改动、改进。正是由于现在我们看到的部书是曹雪芹最后完成,所以我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至于曹雪芹的身份怎样,近十年中我多次说,历史给我们留下许多谜,其中也包括曹雪芹的身份。历史固然留下了许多谜(少数因新材料的出现和讨论的深入得到解答,极大部分永远不可能还原真相),但有些事本来就不是谜,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产生于乾隆时代而绝非康熙时代就不是谜。

回到上面,正因为“出名”而被注目,所以难免会有很多反应,有的反应看到了,大部分没有看到,最好的态度是不必太当回事。看到的,有兴致时回应一下,没兴致时不当一回事,例如客问“我”答,看到第三个问答,就可以“为止”了,因为知道的人都明白我怎么可能回答“差不多”呢,所以没有必要再继续看下去,就当别人(客)的自说自话好了。至于没有看到的,那就当作不存在吧。


    下面是”问答“的屏幕截图,欣赏欣赏。

     

         (以下是“外一篇”)


 

注 意 文 风

 

胡文炜

 

有关《红楼梦》的不同观点很多,这十分正常,各人只要把自己的理由一一摆出来就可以,谁对谁错,对方会看,会有别人去分辨。一定想硬让对方相信自已的,甚至想将对方压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的理由不充分,从而东拉西扯,企图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反而给人看出底气不足。本来有些问题,只要一是从《红楼梦》本身所写的内容去看,二是从历史文献来作证。没有必要将那一位红学家、谁谁谁是怎样认为都拉进去。假如某位红学家曾经在某一题目上发表过不正确的观点,但与现在所讨论的这个议题毫无关系,为了证明自己这个观点的正确,一定要把那人拉进来,似乎那人说的总是错的,从而让论辨的对方减分。

举个例子,我与老赵辩论后四十回的作者,老赵认为作者是高鹗,那我只要针对他的所谓证据一一否定,提出不是高鹗的理由就行,无需拉上别的人,拉上胡适认为是高鹗续写。而现在总有人喜欢把对方的观点与胡适联系起来。本来我又不是和胡适辩论;胡适也是《红楼梦》的读者、研究者,他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至于有人愿意相信他说的,这不是他的事,谁不同意胡适的,就直接针对胡适的文章一一否定就是。如果别人的文章提到胡适,当然可以说胡适的观点是错的,但别人根本没有提胡适,却也一定拉上他,似乎硬要显得自己比胡适高明似的,这实际上是因为否定不了对方,从而拉上与对方无关的另外一个人,试图将对方打下去。

红学上还有一个现象:好多人落笔,总喜欢引述一下红学上的什么“三个死结”。当然有人这样提,完全可以,但这并不是定论,不能因为“著名专家”说过,就一定这样了。这本来是只是研究者的一个看法而已,难道除了三个结外,别的问题就都已经解决了?红学中解不开的结多的是,而这三个也有人认为不是死结。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总说主流如何,“红学家”如何,把自己说成草根什么的,可是一旦发现有哪位“红学家”支持自己或发表了与自己观点一样的文章,马上就欣喜若狂,一再引用,这同样是底气不足的表现。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有些研究者急于想确立自己的观点,但别人又不被认同,于是非常着急,只好虚张声势,其实只要把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去掉,剩下的只是站不住脚的空中楼阁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评曹雪芹与红楼梦 节选
宋广波:用历史的态度评价“新红学
程刻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辫进程
赵建忠:新红学百年之际对《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研究问题的反思
《红楼梦》大揭秘之一
“红学”的五大流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