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季心脏不舒服,可以常备天王补心丹(包含生脉饮),经方原理学习!

“天王”,指邓天王。相传唐终南宣律师(道宣)讲经劳瘁,梦邓天王授此方。实则是他患病后所创制出来的验方,而托名于邓天王。“补心”。即补养心血作用。本方滋中寓清,标本兼治,有补心血、清心火、敛心气、养心神之功。可使心气和而神自归,心血足而神自藏,从而虚烦、失眠、惊悸诸症得以痊愈。故称“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里还包含着一个很出名的方子,生脉饮。天王补心丹➕生脉饮,对于心悸心慌睡眠不足的人来说,很受用,尤其现在是夏季,心脏不舒服的可以适当吃点。
下面我们今天来学一学天王补心丹的经方方义吧。

❶、天王补心丹适应症

天王补心丹

【出处】《摄生秘剖》

【组成】生地黄(酒洗)120g人参(去芦)丹参(微炒)元参(微炒)白茯苓(去皮)五味子(烘)远志(去心,炒)桔梗各15g当归身(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炒)酸枣仁各60

【功效】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亏血少。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用法用量】上药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三、五钱为衣,空心白滚汤下三钱,或圆眼汤佳。忌胡荽、大蒜、萝ト、鱼腥、烧酒(现代用法:为末,炼蜜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服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本方证是由阴亏血少,心肾之阴不足所致。虚烦少寐,心悸神疲,皆由阴虚血少,阴虚阳亢而生。梦遗健忘,是由心动则神摇于上,精遗于下。血燥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心火炎上,故口舌生疮。

本方重用生地,一滋肾水以补阴,水盛则能制火,一入血分以养血,血不燥则津自润,是为主药。

玄参、天冬、麦冬有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之效;丹参、当归用作补血、养血之助,以上皆为滋阴、补血而设。

方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酸枣仁、五味子酸以收敛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以上皆为补心气,宁心安神而设。

两组配伍,一补阴血不足之本,一治虚烦少寐之标,标本并图,阴血不虚,则所生诸症,乃可自愈。方中桔梗,一般用为载药上行。

❷、天王补心丹方义

方义学习: 

【组成】生地黄(酒洗)120g人参(去芦)丹参(微炒)元参(微炒)白茯苓(去皮)五味子(烘)远志(去心,炒)桔梗各15g当归身(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炒)酸枣仁各60

《思考中药》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是把它做成小药丸,把朱砂飞成极细的粉末,薄薄地滚在小药丸的最表层,让药丸看起来是红的,所以叫丹。朱砂现在一定要慎用,但《神农本草经》里说它可以久服,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古人讲服药,跟“衣服”的服近似,有佩戴的意思。并不是让你经常吃朱砂,而是说,一切使用朱砂的行为都是“服”,包括佩戴。比如,用一钱到三钱朱砂做一个朱砂包,放在小孩枕头下,不用吃下去,也能起到镇心安神的作用,小孩晚上的梦就会少,睡得就安稳,深睡眠的时间就会长。

邪气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风、寒、暑、火,这是有形的邪气,伤有形的肉体。自然界的一些精灵鬼怪,则侵害人的精神,这是无形的邪气。朱砂对这些无形邪气就有镇摄作用。

朱砂是很重的,所以三钱朱砂也不多。朱砂一般不能内服,外用还是可以的,但如有必要,也可以内服。天王补心用朱砂就是内服的。像同仁堂产的天王补心丸,依然有朱砂,不要吃太多就是了。有必要的时候吃一点,它能够镇摄心神。

朱砂为衣,必须研得非常细,所以开方子写朱砂的话写成飞朱砂,就是把朱砂放到水里飞过。朱砂那么重的东西居然能够在水里面悬浮起来,说明这个朱砂已经非常非常细了。所以我们提炼朱砂的细末,常常用这个办法。没有飞起来的朱砂再继续研,继续飞。这也是药物炮制的一个工艺。

天王补心丹用药提示

因为补心先补脾,当然要用人参了,丹参和玄参是人参带出来的,它们都是参。玄参清热养肾,丹参活血化瘀。因为心阴一旦受损,心血耗散,就比较容易在体内产生瘀血,所以就要用到丹参。心阴受损,肾火也就会腾起来,所以要用到玄参。丹参入心,玄参入肾,也有交通心肾的意思。

茯苓、远志也是交通心肾的。桔梗则是载药上行的。心肺处在上面的,用一味桔梗载药上行。用了这些味主气的药,再加养阴生血的生地、当归。因为心阴损耗得多,心神不易收敛,所以用五味子来收敛五脏之精气,也是为了收敛神气。其实,柏子仁、炒枣仁也有收敛的作用,嫌它们收敛的不够就加上五味子。五味子有五种味道,以酸味为主,酸就敛。加天冬、麦冬,它们是养肺阴的,通过养肺阴来养心阴。

生脉飲的扩充

天王补心丹中暗藏着另一个方子:人参、麦冬、五味子是大名鼎鼎的生脉饮,也是养心阴的。可以说,天王补心丹就是由生脉饮扩充而来的。

人参带出来玄参、丹参、茯苓、桔梗,有参苓白术散的意思茯苓又带出来远志。这就像朋友介绍朋友来,然后一群人在一起,干成了某件事。麦冬把天冬、生地和当归也带来了.都是养阴的。五味子是收敛的,它怕自己收敛得不够,又带了两个部下,一个柏子仁,一个炒枣仁,这不全带齐了?

当然在古法里面,天王补心丹要用竹叶汤来送下去,竹叶也是入心经的,能清心火从小便而出,用竹叶汤送下也是起这个作用。因为心阴过虚导致神志不安、心烦、心悸、失眠、疲惫或者健忘、梦中遗精、手脚热、口舌生疮,都可以用这个药。用这个药,脉必须是细数的,细数就意味着伤了阴而且生了热。

收摄心神方能补心阴

我们看到炒枣仁和柏子仁,它们是补心阴的,补心阴的药都能收敛心神。其实,枣仁和柏子仁直接补心阴的作用倒不是太大,只不过是有一点油润性而已,它们主要的作用在于收敛心神。收敛心神就是在补心阴。

心为君主之官,用得着你用那点儿枣仁、柏子仁的油润性吗?人家根本不稀罕。心就像帝一样,它受的供奉非常的多,五脏六腑都在供奉它,不稀罕你那点儿药,所以不需安专门用药去补它,那怎么办呢?但君主挥霍起来也是惊人的只要让他少挥霍一点就行了。心君怎么挥霍?就是心神不收如果一个人耗神过度,就会大量地伤阴、伤血。

所以我们平时养心,就是要注意收敛心神,不要让心神外越,心神外越是很伤人的,会导致失眠、心悸。人的消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肾精,一个是心神,心和肾,都要收敛,精是物质层面的,神是精神层面的,或者说意识层面的,都要注意收敛。

❸、药物药性分析

下面我们把这几味主要的药和不熟悉的药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本草备要》—人参

大补元气,泻火
生甘苦微凉(甘补阳,微苦微寒,又能补阴),熟甘温。大补肺中元气(东坦曰: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十剂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泻火(得升麻补上焦,泻肺火;得茯苓补下焦,泻肾火;得麦冬泻火而生脉;得黄、甘草,乃甘温退大热。
东垣日:参、甘草,泻火之圣药,合用名黄汤。按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益元气,而邪热自退,故亦谓之泻),益土(健脾)、生金(补肺)。明目,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邪火退,正气旺,则心肝宁而惊悸定),除烦渴(火故除烦、生津故止渴),通血脉(气行则血行,贺汝瞻曰:生脉散用之者,以其通经活血,则脉自生也,古方解散药、行表药(气运则积化),消痰水(气旺则痰行水消)
《药性琐谈》人参与表证:
人参能不能实表固邪呢。我们知道黄芪与人参比较而言,人参补气于里,黄芪补气于表。在解表时用黄芪容易掣肘,用人参应该没有这种缺憾。但麻黄汤、桂枝汤都不用人参,麻黄汤是正气不太虚时用的,人参不是必需的药物,经方中从来不放可有可无的药物,而且人参补里气,似辎重部队,与麻黄汤的轻捷不是一种节拍。
桂枝汤证较麻黄汤证稍虚,但所用的补虚药同时也有解外作用,如大枣是配合生姜调和营卫的,热粥除了补充营卫之源外,还要借助其热力,都不是单纯为补虚而补虚,所以桂枝汤也不用人参这种纯补的药物。
如果邪气攻破体表的防线,进入半表半里,表现出正气已经有所不支,这时候的小柴胡汤就用到人参了(虽然小柴胡汤加减法中有去人参加桂枝,那是因为邪气主要还在表),所以说不会助邪气,只要在合适的战场,人参完全能够协助驱邪。伤寒论中“协热利”一条,有“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的用法,也说明人参不影响解表。
因此,保守点说,表证时用人参没有太大害处。当然,这种表证应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表证,可能叫做外症比较合适,败毒散症虽然也属于表证,但相对于麻黄汤症来说肯定要偏里一些,因为正气有些不足。小柴胡汤证半表半里也属于外症。

《本草备要》—玄参

补水,泻无根之火

苦咸微寒。色黑入肾。能壮水以制火,散无根浮游之火(肾水受寒,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

治骨蒸传尸,伤寒阳毒发斑(亦有阴证发斑者),(郁闷不舒),烦渴,温疟洒洒,喉痹咽痛(本肾药而治上焦火证,壮水以制火也。肾脉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肾虚则相火上炎,此喉痹、咽肿、咳嗽、吐血之所由来也。潮热骨蒸,亦本于此。此与黄能治下焦带浊崩淋同义),结核(寒散火,咸软坚),痈疽鼠(音漏)。脾虚泄泻者忌用。蒸过焙用,勿犯铜器。恶黄、山茱萸、姜、枣。反藜芦。

《药性琐谈》玄参

玄参和地黄都是玄参科的植物,形态和作用都有些类似,常在一起使用,如增液汤等。如果需要仔细区分的话,地黄是甘寒,玄参是味甘还微有苦,我们知道苦为火味,有发破的作用,说明玄参比地黄偏于阳,再看二者的植株。玄参也比地黄挺拔鲜艳些。这样玄参的性质就应该比地黄活泼,地黄有静态补肾阴的作用,玄参的滋阴则是动态的。

张元素把玄参称为枢机之剂,为什么叫枢机呢?纯阴、纯阳都不能叫做枢,枢肯定是介于阴阳之间,枢机也就是半阴半阳的意思,卢之颐说:“己向乎阳,未离于阴,俨似少阴之枢象,殆具备少阴之体用也,己向于阳,为其味苦也,未离于阴,为其气寒也,曰补肾气,是补肾气方萌之机兆,非补肾脏欲藏之形质也。”缪仲淳说:“禀北方水气而兼得春阳之和。

所以玄参补阴并不是把阴液储存在肾,它能把阴液输送到有火热的地方,就像救火车的高压水龙头,遇到高层建筑失火时,可以把水喷上去,地黄就不行了,地黄只能在地面上给救火车的水箱里补充水,是壮水而制火。玄参是制空中氤氲之气,浮游之火”,所以古人治疗咽痛多用玄参而少用地黄,玄参还能消病结核,这种病结核是属于火结,火结遇至阴之气就能化,而且玄参的苦味又有发破作用。所以只要在上部有火,无论是聚还是上炎,玄参都能够治疗(聚者可以散之,上炎者可以清之)。

在阴虚内热同时又有表证的时候,可以在解表的基础上适当加些玄参,但一般没有加地黄的。地黄和玄参相比更适合填精补髓,所以往往在补肾方子中作为君药。玄参较少作为久服的滋补药品。

《本草备要》—丹参

补心,生血,去瘀

气平而降(《本经》:微寒。宏景曰:性应热)。味苦色赤,入心与包络。破宿血,生新血(瘀去然后新生),安生胎(养血),堕死胎(去瘀),调经脉(风寒湿热,袭伤营血,则经水不调。先期属热,后期属寒。又有血虚、血瘀、气滞、痰阻之不同。大抵妇人之病,首重调经,经调则百病散),除烦热,功兼四物(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为女科要药。

治冷热劳,骨节痛,风痹不随(手足缓散,不随人用。经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肠鸣腹痛,崩带症瘕(音“征加”。症者有块可征,瘕者假也,移动聚散无常,皆血病),血虚血瘀之候。又治且赤、疝痛、疮疥、肿毒,排脓生肌(郑奠一日:丹参养神定志,通利血脉,实有神验)。畏咸水,忌醋。反藜芦。

《思考中药》—丹参

丹参是一种植物,用它的根,根皮呈红色。红色就会入心、入血。这个药辛、苦,微微有些甘寒,入心、肝、肾三经,是心和心包的血分药,能够行血、清血。行血就是让血动起来,行血才能活血化瘀。清血是能清血热,因为丹参是微有甘寒的,甘寒就能清血热。辛以润之,苦能下行,能通利。微微有些甘寒,意味着它不会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丹参是活血化瘀的一味很好的药,它的性质也非常平和。凡是遇到血崩、血痢、臃肿、各种疮疡,胸部、腹部的各种瘀血的积聚,凡是因为瘀血、瘀热的,都可以用到丹参。

功同四物

老中医有个口头禅。“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就是说,一味丹参的作用就相当于四物汤了。四物汤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这四味药。在什么情况下,用一味丹参,作用就相当于四物汤呢?就是在有瘀血的情况下。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人就会有血虚的症状。一般的医生就会虚则补之,补血用四物汤,但是不管用。因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啊。任凭怎么补血都补不进去。怎么办?就用丹参。丹参活血化瘀,把瘀血化掉,瘀血一去,新血自然就能生出来。所以一味丹参就有四物汤的功能。如果瘀血没有化掉,反而用四物汤来补,要知道瘀血忌补,它就会越补越多的。

复方丹参片

丹参是一味非常平和的化瘀的药,运用得非常广泛。比如说心脏病有瘀血的,就经常用到丹参。我们都很熟采一个药: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脏病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些。尤其是复方丹参片,它的结构非常的简单:丹参一斤,三七三两,冰片三钱,只有这三味药。

丹参是活血化瘀的,用量非常的大,三七也是活血化瘀的,冰片是一味芳香的药,芳香就能开窍,瘀血化掉了,心窍打开了,人自然就会舒服。但是这个药不能久用,现在很多心脏不好的人,他只用复方丹参片,而且坚持用,吃了可以舒服一些,但是用得久了,确实不好。毕竟丹参是一个活血化狲的药,虽说“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但它养血的能力很小,不能直接补血,只活血化瘀,等到瘀血化得没有了的时候,还继续活血化瘀就伤血了。冰片也不能久用,它芳香走窜,芳香开窍,因为它走窜所以能开窍,但是它走窜得太厉害了,也能够动气动血,所以说这药只能用于一时,而不可以长久的使用。

《本草备要》—茯苓
补心脾,通,行水
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魄安魂(营主血,卫主气,肺藏魄,肝藏魂)。
治忧恚惊悸(心肝不足),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口为脾窍,舌为心苗。火下降则热除),咳逆(肺火)呕吵(胃火),中痰水(脾虚),水肿淋沥,泄泻(渗湿)遗精(益心肾。若虚寒遗溺、泄精者,又当用温热之剂峻补其下。忌用茯苓淡渗之药)。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能止(湿除则便自止),生津止渴(湿热去则津生),退热安胎。
《药性琐谈》茯苓:
松树阳气旺盛,茯苓又生长在砍伐后的松树根上,这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呢?没有砍伐的松树其阳气上行,砍伐以后就断了这个去路,阳气只能留在根部。试想松树的阳气本来就很旺盛,现在又都郁阻在了根部,那么局部的阳气更盛了。这一团阳气在这里肯定是不稳定的,我们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团过剩的阳气要吸收周围的阴气来维持平衡。药农寻找茯苓有个经验,即下过雨后,有茯苓的树桩周围干燥的快,或不长草,这就说明这团阳气在。
那么茯苓进入体内以后呢,它已经没有松根提供给它的阳气来源了,这种阴阳相吸的状态恐怕就不能维持,就要分裂。像盘古开天地一样,阴阳分判。我们知道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面为地。这样清阳上行而有心脾,生津液,开腠理:浊阴下降而利水湿。
因此说茯苓的作用是分理阴阳它的升降是同时的,而不是先升后降。如果用化学反应来比喻的话,茯术的生成是一个化合反应--阴阳相吸;茯苓在体内是一个分解反应--阴阳分离。当然这两个反应不是截然分开的,它维持一种平衡,化学中好像叫可逆反应,随着外部条件的不同,平衡点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动。在茯生长时阴阳也不是不分解,不过是阴阳化合的趋势大于分解的趋势;在体内时正好相反。
伤寒发汗后,心气虚,肾水上逆可能会发作奔豚,这时茯苓是一味很重要的药物,不仅是利用它淡渗利水的作用,还要用它上升的阳气以补心。《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它能主“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仅仅是淡渗显然是不能养神的,仅仅从升阳补心的角度来解释也不太合适,我们还是要从用阳分合的角度来理解,“惊邪,恐悸”除了心阳气不足以外,还有心气涣散的因素在里面,是“分”的太过,和小便过多是一个道理,用茯苓阴阳相吸的作用,可以收摄心神。
茯苓还是化痰的要药,痰和饮不一样,饮质地稀薄,可以用淡渗之性把它渗掉,像在一汪水上面撒一些干土;痰质地黏稠,仅用淡渗的方法只能使它更加黏稠,对痰的祛除不利。所以茯苓化痰还是用它分理阴阳的作用。因为痰的形成也是因为升降之令不行,导致阴阳相混,用茯苓后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痰才算真正被“化”掉了。

《本草备要》桔梗
宣通气血,泻火散寒,载药上浮苦辛而平。色白属金,入肺(气分)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开提气血,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塥滞气。
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气不利)且赤、喉咽痛(两少阴火)、齿痛(阳明风热)口疮、肺痛干咳(火郁在肺)、胸隔刺痛(火郁上焦)、下痢腹痛、腹满肠鸣(肺火郁于大肠),并宜苦梗以开之。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气何也?肺主气,肺金清,浊气自下行耳),养血排脓,补内漏(故治肺痈。时珍曰:枳桔汤治胸中痞满不痛,取其通肺利隔下气也。
《药性琐谈》桔梗与载药上行:
张元素认为桔梗有载药上行的功能,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即不能下沉。这种说法是得到大多数医家承认的,现在临床中也常用它的这种作用。在经方系统我们看一下桔梗的应用,好像有两大主要方面:一疗咽喉疼痛,一是排脓。治咽喉疾病当然药力要上行,排脓说明桔梗有西作用,即开破和药力向上向外。所以在经方中可以看到桔梗的上行趋垫为时方中又为桔梗加上了解表的作用,其药性上达更是不言而喻。
黄芪也有上升的能力,却没有人认为它能“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黄芪是升而补,桔梗是升而破,所以解表不用黄芪而用桔梗;同是胸闷气短,宗气不足的用黄芪,胸中有水痰淤等实邪的用桔梗。胸中有一些污浊阻塞,妨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就好像下水道被堵住一样,我们疏通下水道一般是从上面往下捅,也能疏通开,但有些费劲,如果有条件从下面往上捅开,就会疏通比较容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桔梗上行,正好是从下往上疏通,捅开以后用枳壳从上往下冲刷,污浊还不被祛除了吗?我们常笼统地讲桔梗配枳壳,一上一下调理气机,更应该注意到它们善于通有形的实邪。和无形之邪相比,有形之邪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行向下排,只要用桔梗从下面给它松动开,污浊就可以流下去,加枳壳能够起到一个协助作用,不是绝对离不开,本草文献说桔梗能够下气,就说明了这一点。
前面提到,解表剂中常用桔梗,甚至有些书直接提出桔梗能“表散寒邪”,可是在我们现在中药学的分类里,好像不把它归到解表剂里,应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桔梗虽然不能像麻黄、荆芥等药物直接解表,却可以为正规的解表药提供一个“阶梯”,使解表药在它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或许更有力度。

《本草备要》—远志

补心肾

苦泄热,温壮气,辛散郁。主手少阴(心)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补精壮阳,聪耳明目,利九窍,长肌肉,助筋骨。

治迷惑善忘,惊悸梦泄(能交心肾。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强志益精,故治健忘。盖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健忘梦泄也),肾积奔豚,一切痈疽(酒煎服。《经疏》日:痈疽皆属七情忧郁恼怒而得,远志辛能散郁。昂按:辛能散郁者多矣,何独远志?《三因》云:盖亦补肾之力耳。缪希雍着《本草经疏》)。去心,甘草水浸一宿用。畏真珠、藜芦,得茯苓、龙骨良。

《药性琐谈》远志

李时珍认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或善忘。”同时,朱丹溪又认为:其入心归血。二位先哲各执一词。究竟哪位更合理呢,我们认为二者都有些片面,还是卢之颐说的藏于肾而用于心”比较中正。

我们先从远志主治健忘来分析,《黄帝内经》说: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所以记忆的好坏与肾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就不会健忘,那么远志能补充肾精吗,能添补肾精的药物一般都厚重质润味甘,如地黄、栒杞、肉蓉等。而远志为阳草,缪希雍认为:远志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其味苦温,兼微辛”,如果把它当成添补肾精的药物显然不会令人信服。那么远志是怎么治疗健忘的呢。

我们先用电脑做个比喻,电脑中有临时储存的内存,还有永久储存的硬盘。其中的内存相当于心,硬盘相当于肾。我们平时考虑问题,运算一些数据都在心,考虑成热以后并不总是在心里存着,要把这些东西输送到肾,在肾中储存起来,在肾中储藏的东西叫“志”,当然在心中储存的东西就叫“神”了。地黄虽然能补肾,但它补充的肾精是不含“数据”的,像一个空的硬盘,只是为“肾臧志”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心往肾传送“数据”要靠什么呢,无疑要靠远志。古书记载,远志苗短根长,往下生长的趋势比较明显,应该能把心神输送至肾储存起来。所以能治疗健忘,健忘有远期失忆和近期失忆,由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知道,远期失忆责之于肾,近期失忆责之于心。

以前我在120急诊值班时遇到过一位老先生,这位老人被摩托车从后面撞了一下,我们问他出来干什么了,他能回答和老伴一起去超市,又问他被撞的部位及过程,他不承认自己被撞了,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这是典型的近期失忆,就好像正在运行的电脑突然断了电,再打开时它上次运行的程序肯定都没了,但在硬盘中存着的资料应该完好无损。换句话说这次撞击没有伤到肾气,只是伤到了心气。

那么远志又是治疗失眠的常用药,怎么来理解呢。首先,远志把心里“装不下”的东西都送到肾去了,心也就不用再那么“操心”了,没有这么多负担自然就容易入睡;其次,远志并不是只往下传送数据,它既然是阳草,就有上达的能力,在心需要这些数据的时候,远志能从肾把它们提调出来供给心分析,往事浮现在心头就是由肾入心的过程,如果只能从心往肾输送,不能丛肾往心提调,那这个人仍然是健忘的。所以,其实远志是一个交通心肾的作用,交通心肾也就能够帮助睡眠。

远志的交通心肾和其他方药的交通心肾有所不同,一般我们说交通心肾指的是水火既济,侧重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说的,远志的交通心肾是指的交通“数据”,侧重于精神的角度。所以说远志虽然起到帮助睡眠的作用,但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为安神药,和合欢皮、首乌藤之类的安神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安神药偏静,远志偏动。为什么归脾丸要用它呢,因为脾主思,思虑过多引起的失眠往往都是脾气郁滞的因素,用远志的辛味来醒发脾气,和酸枣仁的养血安神一开一闭。同时,远志常和石菖蒲一起用来开心窍;又能温通行血以治痈疽也证明它善于通行,不是镇静安神药。

《本草备要》—麦冬

补肺,清心,泻热,润燥

甘微苦寒。清心润肺(东垣曰:入手太阴气分),强阴益精,泻热除烦(微寒能泻肺火,火退则金清,金旺则水生,阴得水养,则火降心宁而精益),消痰止嗽(午前嗽多属胃火,宜芩、连、栀、柏、知母、石膏;午后嗽及日轻夜重者,多属阴虚,宜五味、麦冬、知母、四物),行水生津(肺清则水道下行,故治浮肿;火降则肾气上腾,故又治消渴)。治呕吐(胃火上冲则呕,宜麦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虚之不同),痿蹶(手足缓纵曰痿蹶。阳明湿热上蒸于肺,故肺热叶焦,发为痿蹶。《经疏》日:麦冬实足阳明胃经之正药),客热虚劳,脉绝短气(同人参、五味,名生脉散。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又有脉绝将死者,服此能复生之。夏月火旺灼金,服之尤宜

《本草备要》—天冬

泻肺火,补肾水,润燥痰

甘苦大寒,入手太阴(肺)气分,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肺为肾母),下通足少阴肾(苦能坚肾,寒能去肾家湿热,故亦治骨痿)。滋肾润燥,止渴消痰(《蒙筌》日:肾主津液,燥则凝而为痰,得润剂则痰化,所谓治痰之本也),泽肌肤,利二便。治肺痿肿痈(肺痿者,属于风寒咳嗽,短气鼻塞胸胀,久而成痿,有寒痿、热痿二证。肺痈者,热毒蕴结,咳吐脓血,胸中隐痛。痿重而痈稍轻。治痿宜养血、补气、保肺、清火;治痈宜泻热、豁痰、开提、升散。痈为邪实,痿为正虚,不可误治),吐脓吐血(苦泄血滞,甘益元气,寒止血妄行),痰嗽喘促,消渴嗌干(烦渴引饮,多食善饥,为消渴,由火盛津枯),足下热痛,虚劳骨蒸,阴虚有火之证。然性冷利,胃虚无热及泻者忌用

《药性琐谈》麦冬天冬

麦冬常被看做是一味降肺金的药物,如麦味地黄丸可以协助肺金的收藏以生肾水,补中益气汤加上麦、味可以转升为降。我们认为它虽然有一定润肺下气的作用,但并不专业,不是它的特长。它的特长应该是滋胃阴以上润心肺及通络。

一般四季常青的植物,或是禀受的阳气较足,如松树;或是禀受的阴气比较足,如天冬、麦冬。但天冬、麦冬二者又有所不同,天冬茎叶细小,根茎比较肥大,上小下大,有一定的收藏之象,其果实红色也是成熟之象,所以天冬可补肾阴;麦冬的叶子郁郁葱葱,青翠亮泽,根茎较天冬小,果实也是青色,这种种都是木象,古人说它能转春为夏,所以它基本不入肾,也就是敛藏的能力不强,而是先补足胃阴,再启胃阴上升以滋心肺,刘潜江论麦冬说:“其所禀至阴,然采根用之者必在夏至之前,不类诸味之取诸秋成也,是必至阴而效用于至阳…◆先哲精察物理,有如斯矣。”

徐大椿说:麦门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待胃阴以生。胃气润,肺自资其益也。”可见麦冬虽能输阴上行,但和一般的木气生发是明显不同的,因为柴胡等属木的药物升的都是阳气。我们可以把柴胡称为阳木,麦冬称为阴木。半夏当然是属金的,在方剂中半夏有时配伍阳木,如小柴胡汤:有时配伍阴木,如麦门冬汤。这种配伍能组成一种金木的升降循环。半夏是这两个方子中共有的药物,所以不在方名中显示,方子以两味木性的药物来命名。

以阳木柴胡命名的方子有升性,以阴木麦冬命名的方子不但不升,还可以止逆下气。就是因为阴木升的不是阳气,是津液,津液自身就有下降的趋势。麦冬和金木的关系最密切,而天冬基本上和木没有什么联系,《本草便读》:“天门冬甘苦而寒,色白润降,壮肾水,是其本功……天冬较麦冬苦多寒盛,沉降之性过之,故能兼入肾经。”因此它是一味和金水相关的药物,李时珍说:“天门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所以古人认为天门冬能润肾燥而化痰,有半夏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天冬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的说法。

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即有”,麦冬外面柔软,里面有一根比较坚韧的芯,可以说是外柔内刚,外阴内阳,明显是两阴夹一阳的坎象,周易说坎为通,这个芯穿透而过就是一种“通”象。古人对麦冬的修治方法是“通脉,不去芯”。所以在炙甘草汤中、生地黄是纯补的,桂枝是纯通的,麦冬是既补又通。

《本草备要》—生地黄

大泻火

甘苦大寒,入心肾。泻丙火(小肠为丙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导赤散与木通同用),清燥金(胃、大肠火),消瘀通经,平诸血逆。治吐衄崩中(唾血者,血随唾出;咯血者,随痰咯出,或带血丝,出肾经及肺经。自两胁逆上吐出者,属肝经。衄血者,血溢于脑,从鼻而出;咳血者,咳出痰内有血,并属肺经。吐出呕出成盆成碗者,属胃经。经漏不止曰崩,血热则妄行,宜以此凉之。虚人忌用,用于干地黄可也),伤寒阳强,痘症大热(痘症用之甚多,本草未载)。多服损胃。生掘鲜者,捣汁饮之,或用酒制,则不伤胃。生则寒,干则凉,热则温(故分为三条,以便施用)。

《药性琐谈》生地:
鲜生地入脾、胃、心、肝、肺这五经,特别能清胃热、养胃阴。人在肾阴虚的情况下,往往胃火就会大,因为肾里边是肾阴肾阳,或者说肾水肾火,是交织在一起的,当肾阴虚的时候,会有一部分肾火因为得不到安顿而往上窜,窜到胃里边,导致胃热。所以很多胃热,不能光去清。
有的胃热会越清越大,因为火源你没有关闭,这个人依然肾虚,火依然在往上走,当时虽然清掉了,但是底下的火又来了,这种火叫虚火。虚火上炎的时候,应该滋阴清火,要养肾和补肾阴,让肾里边的火得到安顿。鲜生地正好有这个作用,它一方面能够清胃热,另一方面能够补肾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生地是凉胃的,通过清胃热来达到凉血的目的,从阳明经来凉血,犀角地黄汤就是这个思路,其中的生地,最好用鲜生地。
那么地黄滋肾阴怎么解释呢?我们要注意这么一种现象,即刚挖出的地黄是黄色的,等干透以后就变成了黑色。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它在土中生长时是吸收土气,地黄药材所以鲜地黄的颜色恰好是土的颜色。当它离开土地以后,就没有土气供它吸收了,但它本身又天生有较强的收藏能力,因为它的收藏之性太强了,而收藏恰恰又是肾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补肾的,也就是说它增强了肾的收藏能力,同时它又含有大量的阴精,为肾的收藏提供物质保障(古人保存鲜地黄的办法是把它埋在沙土里,可见它只要不离开土,就能保证它不变黑,这也许是它叫地黄的一个原因,即只有在地里才能保持黄色)
鲜地黄因有足够的土气供它吸收,土气对它来说基本是饱和的,所以鲜地黄不会表现太强的补肾作用。干地黄因长期吸收不到土气,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才会有一种“收藏”之性

《本草备要》——当归
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为血中之气药。
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温疟(厥阴肝邪)(便血日),头痛腰痛,心腹诸痛(散寒和气),风痉无汗(痉音擎上声。身强项直,角弓反张曰痉。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当归辛散风,温和血。产后亦有发痉者,以脱血无以养筋也,宜十全大补汤),痿痹症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曰症;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症也),痈疽疮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挟脐上行,至胸中,上,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入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
《药性琐谈》当归
邹润安先生用一句话概括出了当归的本质,他认为对当归一言以蔽之:“治阳气踬于血分”。踬的意思就是被绊倒,即阳气在血分的运行受到了阻碍,并且他认为,当归能“治羁留之风,不能治鼓荡之风”。意思是风没有入到血分,还在血外游荡的情况,当归是无能为力的。可见当归只在血分巡逻,阳气在血分运行时,可能会被一些邪气绊住而滞留下来,就像是人质被土匪扣留了一样,这时要解救人质,用防风、白芷等气分药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它们不能进入血分,也就不能和人质接触,只能用当归这样在血分运行的药物。
当归既然能“治阳气踬于血分”,就能把阳气从邪气的羁绊中解救出来,但事情还没有结束,邹润安先生进一步指出:“亦止藉其托出血分,即继以他药推送使解”就好像当归常年生活在深山里,深山里有伙强盗劫持了人质,当归把人质解救出来,往山外送,但当归又出不了山,就在山下把人质交给警察,由警察把人质安全护送走,警察就相等于气分的药物,可见各有各的分工。当归为什么出不了山呢,邹润安是这样解释的:“当归体滑润,故不能升,气厚为阳,味薄为阴中之阳,阴足以挠阳,用不能违体,故遂展转牵率,只能上至于肺,外达于皮毛矣。
当归确实不能像川芎一样上达头部,可能就是因为它体降用升,所以它的升不能全升,而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我们看《神农本草经》首先记载了它“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也证明了它“只能上至于肺,外达于皮毛”。《神农本草经》还记载了当归治“诸恶疮疡、金创”。疮疡也是血分病,也可以用“治阳气踬于血分”来解释,但邹润安进一步指出,张仲景治疮痈的常见方子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苇茎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等都没有用当归,他是这样解释的:“当归于阳留血分,未与血相得者,能治之;已于血相得,而成脓者,非其所司也”。意思是说,人质刚被绑架时,适合当归去解救,时间长了土匪已经撕票了,“成脓了”,当归也没有办法了。
《思考中药》当归
当归是极其常用的一味药,味甘、辛、微苦,性滑,可升可降,有很浓烈的气味。当归入心、肝、脾三经,有养血润燥之功,是心经的本药。把当归放在养肝阴或养心阴的药中,都是可以的。引血归经,血家主药。我觉得还是把它放在养肝阴的药里更合适,我们知道,肝苦急,以甘缓之;肝欲散,以辛散之。肝属木,木主条达,是喜欢辛散的,当归味辛能散;肝不喜欢急,所以用甘甜的来缓它,当归味甘。当归辛甘兼具,对于肝来说是投其所好了。
肝藏血,当归如此有益于肝,所以它能够入肝来助血海,能生血。肝能藏血,意味着血不妄行,让血回到它该去的地方,当归的意思就是应当归来。如果血不在血管里老老实实地走,就叫血不归经,会导致很多出血的病症。出来的血就叫离经之血,它是该回到血管里去的,回到肝脏里去的,也就是说,当归。所以当归是血家的主药,跟血相关的病,都可以用,甚至可以说是必用当归。
气血兼顾
当归,味辛,能散气、行气,是一个血中气药。它又有油性,能润滑,润滑为阴,辛甘发散为阳,它是一味阴阳皆备的药,也可以说它对气、血都有作用,能够益血中之气,所以古人说它是血中气药,能够补气补血,行气行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够光有气没有血,也不能光有血没有气,气血要兼顾,当归正好是兼顾气血的药。补血不补气,补的血行不动,就容易成为瘀血;光补气不补血,气就没有依附,气有余便是火。血不归经,就会乱跑,是因为气乱跑,血就跟着乱跑;当气不乱跑了,血也就不容易乱跑,所以士兵乱跑怪元帅,元帅就是气。
当归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当归头是主根,当归身是主根上长出的粗大的支根,当归尾则是当归身下面的须根。当归头是破血的,可以化瘀;当归身能守中焦而养血;当归尾则往下走,一切植物的根的末梢都是往下走的,所以它能够行血,也就是瘀化下行。在用当归的时候,经常会如此区分,但一般也不分得这么细,直接用全当归就行,头、身、尾都有了,同时破血、养血、行血。如果要强化它哪一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再加其他的药来辅佐它。

《本草备要》—五味子

补肺肾,涩精气。

性温。五味俱备(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咸味)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气为水母。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王好古曰: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

益气生津(肺主气,敛故能益,益气故能生津。夏月宜常服,以泻火而益金),补虚明目,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感风寒而喘嗽者当表散,宜羌、防、苏、桔;痰壅气逆而喘嗽者当清降,宜二陈及苏子隆气汤;水气逆而喘嗽者,宜小責龙半夏茯苓汤;气虚病久而喘嗽者,宜人参五味)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嗽初起脉数有实火者忌用(丹溪曰:五味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暧火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寇氏所谓食之多虚热者,收补之骤也。)

《药性琐谈》五味子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贏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首先突出它的益气作用,其实益气和它的收气作用是一致的,把分散的气力集中起来,就显得气比以前强壮些。补中益气汤也叫益气,和五味子的作用正好相反,一个是补充兵力,并把兵力布散开;一个是向内退守,把兵力抱成团。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

为什么夏季适合服用五味子呢,正是因为夏季人体之气比较松散,不然怎么会得阴暑呢,古代又没有空调,有时仅仅是乘一下凉就得了阴暑,如果是冬季,西北风吹着也不一定感寒,因为冬天人体气机比较紧凑,抱成一团而不容易被侵入。所以五味子适合在人体之气比较松散、密度较小时使用,如果气本来不散,也用五味子来收的话,无疑会导致气聚生热,有人反映用五味子上火,倒不是五味子本身有多热,而是因为它把气压缩了。

“主益气”下面紧接着说主“咳逆上气”,这个作用在仲景方中有不少应用,如我们最熟悉的小青龙汤,里面有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组合(有人认为这个组合还包括半夏)。我们常解释为这是散敛结合,用干姜温肺,细辛散邪,五味子一是直接收敛以止咳喘,二是监制姜、辛以避免过散。这里再结合肺的特点来分析一下,肺的位置处在五脏的最上端,但它的用是向下的,所以说肺体阳而用阴,它之所以能够由宣散转而向下,靠的是阳中之少阴,也就是天一生水,这点阴气虽然量不多,却是肺最珍贵的东西。

肺感受热邪无疑会伤及阴气,感受寒邪也会损伤这点真阴,都是邪气伤正的意思,所以治疗咳喘除了用相应的药物祛除外邪,还用点五味子照顾肺的本性,能够阳中生阴,帮助肺气完成转关,由过散的状态转而向下,然后流入肾,形成天水一气。

因此说小青龙汤中用五味子不仅是治标的意思,也可以调整肺的气机以治本。当然这就看五味子和辛散药物的比例了,如果用大量的五味子,那无疑是起到了敛固的作用,只是治标,把咳喘暂时压住,容易把邪气收入体内留下宿根;如果五味子的用量明显小于辛散药,那可以认为它起到了阳中生阴的作用,是治本。

在《神农本草经》中接着“咳逆上气”的就是主“劳伤赢瘦,补不足”其实五味子不止是在治疗咳喘时要用小量,在补益时也用不着大量,因为它的补益不像人参、黄芪,参、是直接给机体补充现成的气,量小可能达不到所需,五味子不能补充现成的气,它没有这个物质实力,不然的话生脉散就不用人参了,它的作用是从肺到肾顺流而下,像江河一样,发源地的水流是很小的,但是有了这点开端就会越积越大,越往下就越充沛,在途中也灌溉了其他脏器,所以说它能补不足,最后进入肾算是水流归海。

陈士铎说:“天一生水,原有化生之妙,不在药味之多也……盖补肾以生水难为力,补肺以生肾水易为功,五味子助人参,以收耗散之肺金,则金气坚凝,水源渊彻,自然肺气足而肾水亦足也,又何必多用五味子始能生水哉。

这样五味子补肺以生水,到了肾应该结束了,其实不然,后面还有强阴,益男子精”,这里的“强阴”陈修圆及邹澍都认为是治疗阳痿的意思,说明五味子不仅是由阳入阴,还能够由阴出阳。五味子是皮肉酸甘,核内苦辛,药房里面都是干货,分不出肉和核,尝一下鲜五味子就知道确实如此。因此味子的皮肉是酸收的,核却是苦辛发破。

张锡纯说:盖五味子之皮虽酸,仁则含辛味,以仁之辛济皮之酸,自不致因过酸生弊,是以愚治劳嗽,恒将五味捣碎入煎,少佐射于,牛蒡诸药即能奏效,不必定佐以干姜也。”邹澍也有类似的论述:“以其皮肉之甘酸咸,为敛五脏之气归肾,其核以苦发之,以辛窜之”。

李东垣认为五味子有止渴生津的作用,如果它只是让水顺流而下的话是无法止渴的,只有津液升上去才能止渴,升上去无疑需要阳气,这也说明五味子是敛和散双向调节的,只是以酸收为主,因为核的成分不易煮出,张锡纯就强调要把五味子捣碎,其辛味才能发挥作用。

《本草备要》柏子仁

补心脾,润肝肾

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昂按: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养心气,润肾燥,助脾滋肝(王好古曰:肝经气分药),益智宁神(养心),聪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窍),益血止汗(心生血,汗为心液),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辟鬼魅。炒研去油,油透者勿用。畏菊花。

《药性琐谈》柏子仁

植物四季常青有这样几种原因,如松树是因为秉受阳气充足,麦冬是因为秉受阴气充足,柏树则与二者又有不同,能够四季不凋是因为它木受金制,同时具有木性和金性。卢复说:“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者,顺受金制以为用,故字从白。

这里“顺受金制”不好理解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大部分植物都是“一岁一枯荣”,有个枯荣的循环,荣是木气,枯是金气,二者你来我往总是交替的,就像甲乙两个火车站之间只有一条铁路,我们暂且把从甲到乙规定为木,把返回规定为金,火车只能是从甲到乙以后,再从乙到甲,不能同时开,那样就会出事了。也就是说如果能够看出火车有往来运行的节律,说明它只有一条路,金与木在这条路上交替主事,不是共存的;如果车站间有两条铁路,火车就可以同时开了,这样就看不出来回的交替,和植物四季常青一样。

柏树之所以看不到发芽与枯萎的交替,是因为在它的内部金与木和谐并存着,在内部进行着循环,外表看不出荣枯地节律,所以卢复说它“顺受金制”。

一般的树木也要受金制,但不是顺受,而是一胜一负轮流主政,才会形成荣枯的循环(植物发芽的时候是木胜金负的,木没有顺从于金,所以说它们不是顺受金制)。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就是说金木处于两个端点,这两个端点交接顺利才能保证气机循环的正常进行。风木属于阴中之少阳,主阳气的上升,可以由地升到天,天气由燥金所主,木气升到了天就到了燥金的地盘,必须服从人家才能顺利地由升而降,如果木不从金的制约,那么气机的循环就断了,肺金不能下降,就不能入心生血,心血不足当然就会惊悸(《神农本草经》中柏子仁: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失眠。

燥金为阳中之少阴,可以由天降到地,金气降到地以后又到了风木的地盘,如果不服从风木的话同样不能由降转升,肾虽然是收藏的脏器,也需要升降配合才能正常,若是只降不升,可能就会有遗精、白浊等表现(《药性论》柏子仁:能治腰肾中冷,膀胱中冷脓宿水,兴阳道”,《名医别录》:“腰中重痛”)。

柏子仁恰恰就是上能养心以治疗惊悸失眠,下能补肾治疗遗精等。这些疾病都是出现在升降的两个端点上,这是和金木的不能和谐交接有关,前面说了柏树能够使金木和谐地共存,而不是交争,用柏于仁可以调顺金与木之间的关系,使木从金化,或金从木化,而不是单纯地古寒折降或温阳升散。《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能“除湿痹”,是因为它有木的疏通,又有金的燥性,同时富含油脂,燥湿而不伤血,故而治疗湿痹比较合道。

柏子仁除了有金木是双向性以外,它味甘气香,很明显和脾土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我们用木“顺受金制”来解释柏树的四季不凋,但四季不凋是柏树的共性,具体到柏子仁又有它自己的个性,它并不是四季如一的,它也是春季开花,秋季结实。就是说柏树虽然是金木和谐并存着,柏子仁却定春季里木气略占优势,使它能开出花来;秋季里也是金气略占优势,使它能顺利的结果,这样木和金一中和就能产生土的甘味来,使柏子仁更具有滋养性。

《本草备要》—酸枣仁

补而润,敛汗,宁心

甘酸而润(凡仁皆润)。专补肝胆。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故归脾汤用之)。助阴气,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日: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同生地、白芍、五味,麦冬、竹吐、龙眼肉煎服多效。汗为心液故也)宁心(心君易动,皆由胆怯所致。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

《药性琐谈》酸枣仁

酸枣仁能够补血已经没有什么疑问,缪希雍即认为补血无如酸枣仁也,它补的是哪一脏的血呢,我们认为首先是补肝血。因为酸枣仁有调节睡眠的作用,睡眠与觉醒是由阳气的出入引起的,肝正好又是阴阳出入的开关。而且《本草汇言》又认为它能治筋骨拳挛,爪甲枯折”,也说明它能补肝血。但它补血又不像阿胶等药物那样滋腻,酸枣仁本身又有流通之性,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它能主“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除了补肝血以外,它进一步会旁及心脾,治疗思虑过度伤及心脾的归脾汤就用酸枣仁。朱丹溪说'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睡卧自宁”。

酸枣仁与睡眠的关系很奇怪,古人认为它生用能使人不眠,炒熟用能使人睡眠。我们说药物经过不同的炮制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但生熟不同会引起相反的作用却是很少见的,这给我们临床应用带来很大不便,药房的酸枣仁经常是根本不分生熟,我们怎么使用?本来想给病人安神的,药房却抓了生酸枣仁,吃了以后失眠更加严重了,就没人敢开酸枣仁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酸枣仁生熟品到底有没有这么大区别。阳入于阴则入睡,阳出于阴则觉醒,正常人这种转换很顺利,如果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下面的阴盛而结,阳气就不能顺利升出,导致病人多眠,上面的阳盛而结,就不能顺利入阴,导致病人失眠。酸枣仁能主邪结气聚”,就能疏通阴结,使阳气出阴而治疗多眠;同时酸枣仁又能补心肝脾之血,阴血充足就能招阳入阴以治疗失眠。所以酸枣仁本身的作用是双向的,具体起到什么作用,要看病人是阳结于上还是阴结于下,不能简单地说生用就兴奋,熟用就镇静。

但古人的这种记载肯定也有一定依据,不能看成空穴来风,我们来比较一下生地黄和熟地黄,生地黄比熟地黄的流通性要强一些,酸枣仁应该也是这样,而且生酸枣仁蕴含生命,更能体现疏通性,炒熟以后就以滋补为主了。所以生酸枣仁以通阴为主,熟酸枣仁以补阴为主。总之,因为酸枣仁既能补血又能疏通,使得它既治失眠又治多眠,炒与不炒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生熟只是对它这两种特性的某一方面进行加强。

《本草备要》—甘草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

所有的处方要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使用

并结合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周期变化裁定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成药介绍(111)——六味生脉片(老年气阴两虚证)
肺气肿--肺肾气阴两虚--名医4个经验方
名师药对经验川芎icon、当归
惊悸
当归,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这四种中药配合一起有什么好处?
周信有--肺心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