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短期高回报理财陷阱:自夸年息8%不提40年返本
2013年07月03日      作者:栾吟之
称“股市有消息月增值达六成”
自夸年息8%却不提“40年才返本”
当心“短期高回报理财”背后有陷阱
■ 本报记者栾吟之
最近的“钱荒”风波,让一些银行处于资金饥渴之中,为此纷纷发售“年化收益率”高于以往的理财产品。然而,有不法分子借机利用“短期高回报”、“低投入高收益”等幌子为诱饵,大肆诈骗钱财。业内人士提醒市民,遇到有人推销“高回报”类型的理财产品,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方核实情况,慎重购买,切勿因一时心动而轻易将钱财交付给推销者。
保险业务员虚构理财产品诈骗8人
保险业务员董某利用身份虚构高回报率、加送金条的短期理财产品,诈骗多名客户的钱财。日前,经宝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董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罚金一万元。
今年1月10日,家住宝山的丁女士至宝山公安分局报案,称被某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董某诈骗。原来,2012年6月5日,董某联系了曾向其购买保险的丁女士,表示公司有一款新推出的短期投资理财产品,回报非常高,并可加送金条。丁女士听后颇为心动,便交给董某20000元用于购买该理财产品。没过几天,董某还交给丁女士一个5克的黄金锁片作为赠品以及理财产品的发票。见到发票及实物回报,丁女士更深信不疑。
半年后,丁女士接一条短信,内容为“尊敬的客户,您的短投2万零4百元整已到期,公司将于5个工作日内打入您平安账户内”,落款为董某。然而等了近半个月,丁女士仍未收到款项。直到今年1月10日,她到保险公司询问,得知董某虽为该公司业务员,但公司已经长期无法联系到该人,公司也没有上述短期投资产品,短信亦非公司所发。
公安机关接报后开展侦查,发现除丁女士外,还有7名被害人也被董某以类似手法骗取了钱财。
“理财套餐升级”诱骗市民50万元
近年来,虚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诈骗钱财的案件为数不少。
浦东新区发生过一起以所谓“内部消息暗箱操作股票”为诱饵诈骗钱款的案件。骗子姚某打着“国泰君安”的旗号自建网站,发送短信推销虚构理财产品,称内部消息暗箱操作股票,一个月能增值60%。孙女士根据短信登录网站购买了数万元理财产品,还支付2万元“保密押金”。没几天,其账户内果然收到退回的保密押金和“股票收益”1600余元。此后,骗子不断以套餐升级为名,要求孙女士增加投资额度,孙女士陆续向对方账号汇款50万元,但再也没有获得任何收益。
还有一起案件中,七旬老人在银行门口遇到设摊的“保险公司职员”。他们对老人宣传一种带“储蓄性质”的产品,利息高达8%。老人听到“储蓄”两字,以为是银行的一项业务,便签字购买,当场交了10万元。可家人拿到正式合同仔细研究后才发现,这笔钱竟然要存40年才能全额收回本息。此类夸大收益、带有“骗保”性质的事件,大多在老年人身上“下套”。
维权不易,消费者需扎紧自家钱袋
“消费者想要维权并非易事。”据律师介绍,类似事件举证非常困难,往往难寻骗子踪迹。同时,消费者已经落笔签字,合同有效,因此要通过司法途径解除合同,难度很大。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遇到推销各类金融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千万不能随便签字。市民尤其要提醒家里老人注意,购买金融产品前一定要告知子女,不要轻易使用网上银行汇款,尤其不能汇款到私人账户。
对于正规的保险产品来说,客户都可以在10天“犹豫期”内退掉,避免损失。一旦发生投保后退保困难的情况,客户可以向银监局投诉,但须提供书面文字说明、保单复印件等资料。即使可以退保,客户也会承担相关退保费用,合同生效时间越长,本金损失就会越大。
检察官也建议保险公司进一步改进制度,加强对人员、相关文书票证的监管,有力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老人攒15年存120万,因儿子结婚去取钱,银行:你还倒欠13万
理财遭遇"钓鱼网站" "天天返利"馅饼还是陷阱?
邮政新推的年息5.1,一万起存但需存满五年,合算吗?
八个理财的典型案例分析 揭露投资理财需防的多种陷阱!
保险理财陷阱提醒:“保底7%”并非年收益7%
投资理财:千万别掉进这些陷阱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