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充和的书法造诣

张充和对书法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源于严师沈尹默。其实叔祖母在充和童年时为她请的几位先生,尤其是朱谟钦,给予其的书法启蒙甚为关键。朱谟钦是博物馆的专家,但张家高薪聘请,他便舍弃了公家做私家。他会草书、篆书、隶书,他给充和准备的临帖并非是大量印刷发行的那种,而是刚出土的古碑拓片,是著名的 《颜勤礼碑》。《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代表作之一,业内评价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的特点。朱谟钦将拓片一条条剪下来,为充和做成字帖,供其临写。张充和后来说:“我看过后来出版的许多《颜勤礼碑》字帖,字体显得很肥大,完全走样了。那是因为拓片已经装裱,笔画就被撑开了。” 
    
朱谟钦偶然一次见到张充和用古墨练字,很是惊讶,说这些古墨应该是来自明代,看看这些制墨的名家:君房、方于鲁,都是皖南的制墨高人,其墨光洁细腻,款式花纹变化多端。充和的古墨有的是祖父家传,有的是亲戚馈赠。有一次识修的娘家侄孙,即李鸿章家族后人,竟然拿着一个万历年间的古墨塞鼻子,说是可以止血,后被充和收了下来。再后来,她去识修收养的儿子家走亲戚,人家让她写《金刚经》,拿出来的是乾隆年间的古墨,她用了碎墨写经,把整的带回去了。 
    
至于充和的另一位老师沈尹默,是科班出身,早年留日,后任教于北大。抗战时他在重庆国民政府监察院任职,院长即书法翘楚于右任,还有国学高士章士钊。张充和所在教育部与之距离很近,早就仰慕沈尹默的书法。两人早在昆曲唱酬时就曾结识,充和还曾收到他的赠诗:四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 
    
沈尹默习书法崇尚晋代二王,于不羁中有章法,精于笔势,讲究用笔。当充和来到歌乐山沈宅请求拜师时,他并没有如所传说的让充和先去磨两年墨,反倒谦虚地说:“你拜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你不能光学我,一个人要有他自己(的风格)才行。”他还说“我只能教你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用笔。

沈尹默小时练书法,一味追求流利,忽视了力道。沈父深谙书法门道,给了他三十柄折扇,要求他带着扇骨写字。其祖父则让他在鱼油纸上悬腕描摹,纸张就蒙在墙壁的古诗上,目的是锻炼他的 “悬”力,但他并不在意。后来,从安徽走出去的革命家陈独秀给了他“迎头一击”,当面评价他的字:“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从此他坚持练执笔、练大字,两年如一日,“时时刻刻地将笔锋运用在一点一画的中间”。 
    这些都是沈尹默为张充和讲述的亲身经历。他为充和开了十几种字帖:“尹师给我开了一份应临的碑帖,除汉碑外都是隋唐法度严谨的法书,针对我下笔无法。及至见到我的小楷,马上借给我《元公姬氏墓志》,又针对我小楷松懈无体的毛病。他从不指出这一笔不好,那一字不对,只介绍我看什么帖,临什么碑。也从不叫我临二王,亦不说原委,及至读到他写的《二王法书管窥》才知二王不是轻而易学的。”沈尹默还针对充和的下笔无法,提醒她要从“娘家”(指古人)学写字。他以为,字的点画,等于线条,而且是一色墨的,要注意微妙的变化,圆活妍润。记得白先勇也说过,中国书法与昆曲通妙之处,在于线条美。而沈尹默要求更高:“戈戟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 

    张充和跟随沈尹默学了五年的书法,她自己承认最大收获就是“执笔”。沈尹默几乎不教她理论的东西,就从执笔开始,食指虚张,掌竖腕平。“实指虚腕”的口诀目的还是锻炼她的腕力。后来,无论在北大,还是到美国,张充和执掌书法教鞭时,最强调的就是执笔和悬力。而晚年的张充和在美国花园干活的腕力更是令年轻人都吃惊。 

    抗战期间,张充和有时坐大半天车,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就是为了上歌乐山看沈尹默写字。沈尹默是高度近视,所以写字时脸会贴纸张近一些,但他下笔娴练流畅,写的字气韵十足,而且他始终坚持自己磨墨。充和形容沈尹默的字“龙飞凤舞的”,能看到其中笔画的运动,好像跳舞一样,很好看。她记不清偷偷“捡”过几次老师的墨宝了,但后来都陆续被他人占有了。 

    除了书法外,沈尹默还对张充和的诗词多有指点。他于此亦是行家,只是诗才被书法成就所遮盖。充和与沈家上下相处融洽,师母褚保权很是喜欢充和,学习之余聚餐赋诗,常常让充和忘记了战时的烦恼,其中发生了一幕幕可乐的趣事,每每回想起来充和就觉得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去美国之前,张充和曾专程去向沈尹默辞行,那几天师母胃病又发,却仍撑着下楼送了充和四样礼品:绣花被面、墨一锭、杨振华制“尹默选颖”毛笔二支,以及已裱好的沈尹默的墨宝两幅,分别写在一粉一紫的高丽旧笺上。 

    董桥偶得张充和的一幅字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欣喜不已:“张充和的工楷小字我向来喜爱,秀慧的笔势孕育温存的学养,集字成篇,流露的又是乌衣巷口三分寂寥的芳菲。多年前初赏她写给施蛰存先生的一片词笺,惊艳不必说,传统品味栖迟金粉空梁太久了,她的款款墨痕正好揭开一出文化的惊梦,梦醒处,悠然招展的竟是西风老树下一蓑一笠的无恙!她那手工楷天生是她笔下诗词的佳偶,一配就配出了《纳兰词》里‘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的矜持,也配出了梅影悄悄掠过红桥的江南消息,撩人低徊。”一向追崇晋人风格的沈尹默则给了弟子充和六个字评价:“明人写晋人书。” 

    珍重今生未了缘 

    1948119,张充和与美籍德裔学者傅汉思在北平结婚。这一年,张充和三十五岁。之前种种的情感猜疑,都在这一刻消弭。 
    从汪曾祺、卢前、梅贻琦等人的回忆文章和日记中,可以隐约看出才貌俱佳的张充和身后不乏追崇者,但她却颇有魏晋风度,坦阔地与男女学士交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書法考(1445)张充和:书法就是为了玩儿
汉隶《张景碑》翻墨本欣赏
李京宇的艺术笔记
胡问遂行书字帖
字帖 | 沈尹默《谈书法》理论与书法俱全
张充和谈沈尹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