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客家人的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

浅谈客家人的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



  在中国大陆,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的闽粤赣三角地区,居住着客家人。在其周边的国家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客家华侨很多,还有泰国、老挝、印度以及欧美各国,也都居住着不少客家人。虽然他们离乡背井,或身在异域,对祖籍地的故土、家族宗亲仍然怀有很深的感情。这种“根”的强烈意识,对宗族的强烈认同与别的民族、民系相比显得十分特别。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所涵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原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的被强化,也有的被淡化,而原来负面的没有显现的一面,也慢慢地突显出来。本文通过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的整理,试图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考察它的起因与对社会的影响,以便对这些传统文化重新认识。

  如今人们大多认同客家人是早自东晋,及至唐宋,由于非汉族势力入主中原引发的民族纷争,历朝农民起义引发的社会动乱,致使中原及江右的大官显要、将相巨贾以至平民百姓,携家带眷,尽室流移,扶老携幼,相率奔徙。一批批汉族移民大军,从山西、河南、经皖南、赣北,最后落脚赣南、闽西与粤东广大山陵地区。

  的确,当时中华大地只有闽南粤东一带,东凭大海,北依峻山,较为平静,未及兵灾,成为最佳的避难之地。因此,这批难民的先行者便聚集此地;又因这批难民一般的文化水准较高,再兼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虽以客卿身份,居住当时开发较晚的闽南粤东,因此固有文化得以保存,其语言习俗,历久不衰。实际上他们成为当时这一带的开发功臣了!时日一久,这批难民便乾脆定居下来。而当地的土著人民,却称呼这一批难民为“客”,以后便缘俗相称,自己也就以“客”成其“家”,而乾脆以“客家”相称。年长日久,原住民(如畲族)也逐渐被融化。可以说这就是今日“客家”人的由来。

  正是由于客家人出自中原汉族,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又因历代社会动荡造成的这一族群的流动,开发创业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客家人特有的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例如一代又一代的迁徙,带来的是后人的发问:“客家人系从哪里来?”“涯个祖公哪里人?”开发新的基业,创建新的家园,要求的是宗亲的合力,族群的凝聚。根源意识,族群观念也就随着客家族群的发展而形成、发展。

  一、客家人根源意识宗族观念的表现

  1.崇尚祖先

  每个人都希望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这是人的本性之一。客家人对祖宗的崇敬可以从他们所撰修的族谱看出。现引用几段如下:

  谢氏族谱记载:

  ——周宣王封姜太后裔申伯于谢邑(即河南),后代以封地为姓。谢氏为南阳、陈留望族,因名“陈留堂”。

  ——有联云:鸟衣望族,凤羽名流。

  ——谢安、谢玄,也是谢邑人,亦是陈留、太康一带的望族。客家先民中谢氏认这位先祖,自是有根据的。

  “宋景炎年间,有江西赣州之宁都谢新,随文信国(文天祥)勤王,收复梅州,任为梅州令尉,遂定居,为梅县,兴宁谢氏之始祖”……〔1〕

  广东《大埔百侯杨氏族谱》记载:

  ——杨(yang)源出于羊舌氏。春秋战国时,晋国大夫羊舌(音逸)字叔向,是著名贤臣。封邑在杨(在山西洪洞东南),又称杨逸。他的儿子名叫食我,以杨为氏。杨食我与祈奚的子孙祈盈是好友。

  ——春秋战国时有哲学家杨朱;东汉有太尉杨震,文学家杨修;北周时丞相杨坚杀死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父子两代称帝37年;唐代有宰相杨国忠等;宋代有名将杨业(民间称杨令公)、杨延昭,诗人杨万里;元代有文学家书法家杨维帧;明代有文学家杨慎。〔2〕

  2.重视族规家训

  为规范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与宗族利益,不同姓氏宗族内部,往往都制定了严格的族规,先祖们常常传下了“家训”,它成了不成文的法律,有着很强的威慑力与约束力。下面引用几段广东省《大埔百侯杨氏族谱》

  家训规条序

  明家训,严规戒,使族人知所法而为善,知所畏而不为不善,庶共勉为良民也。

  家规家训

  顺父母 遵朱子格言

  父母者,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只顾妻子儿女而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敬老好儿女为人知之榜样,虐待父母者,家法之训处也,国法应惩之。

  睦兄弟

  兄弟者,手足也,骨肉也。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也。兄弟间,或因语言伤和、或因财产相争、或听妻子谗言,萎菲便成贝锦,以致骨肉相残。大则惨伤拘讼,互打官司;小则朝夕怨言。一时之忿,终身阋墙。所谓内室操戈,或家破人亡、或不如相交朋友,成为父母之过错。你本身又何必生儿养女也。为人者以友为兄弟,族人当睦更有于别。宗族之兄弟,是一脉相传,何又不如朋友也。

  和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族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沦薄,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为祖宗身后之身乎?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凡我族人,当和宗族,以强欺弱者,家法诛之,国法惩之。

  完国赋

  赋税者,朝廷国课也。依期交纳,及时完全,是公民之本份。抗税不交,扺赋不纳,有损于自身的人格。拖欠欺骗。贻误乡村,严重者则受法律之制。凡我族众,应以自觉完成所任赋税,则是报国之表率也。

  务勤俭

  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也。立业之基,人生所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源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常见名门世族,莫不由祖考勤俭,以成立之本,下代之福:莫不由子孙奢侈,以败家业之旨哉。是言,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子不务耕作,女不事机杼,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凡我族人,当务勤俭。

  勤耕读

  我祖教诲,守祖宗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儿孙两行正道。宣读宜耕,耕读者遂生复性之良策也。王政首重,农桑大学,必先时德,语云:地内出黄金,一字值千字。又古训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志者,事竟成。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又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凡我族人,当勤耕读也。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应已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凡我族人,当谨慎治丧者也。

  肃闺门慎嫁娶

  闺门,为起化之源,家规不可不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应扫除旧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嫁女乃人伦之始,联姻不可不慎。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重取聘金,贻误后世子女。凡我族众,当共凛之。

  安本分

  本分者,人生分内当为之事也。未老不能享老之福,未富不能享富之福,未官不能享官之福。凡事尽在其中,不以干名犯义,而取优辱。人要经少中壮老,享要与年龄相当,超前享受害自己,勤劳勇敢富终身。安分守己,立志做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葬送自己。凡我族人,当共戒之。

  禁非为

  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亏体辱亲之污行。工、农、商、学、兵、各有本业,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嫖娼,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为人者,切忌把个人幸福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之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之。

  正家训

  孝父母 敦人伦 睦宗族 明尊卑 敬长上 亲手足 和夫妇 爱子女

  严家训 正婚姻 重文化 爱科学 尊师长 专习业 和邻里 避是非

  义亲情 信友谊 重耕读 尚勤俭 倡义举 爱公益 奉公法 安本分

  崇文明 齐风俗 喜必庆 丧必吊 纠必解 困必助 讲团结 共和平

  家规

  不准虐待父母 背离伦理  不准夫妇相欺 损害家庭

  不准忤逆无道 不孝行为  不准包办婚姻 骗取钱财

  不准歧视兄弟 姐妹妯娌  不准血表结亲 影响后裔

  不准在族淫乱 禽兽行为  不准奢侈淫逸 败坏风俗

  不准虐待子女,重男轻女  不准纵子非为 罪及父母

  不准好逸恶劳 拨弄是非  不准打击报复 倒置真理

  不准铺张浪费 腐化之为  如有故意违犯 讼之公理

  不准偷盗赌博 触犯法律  家规国法昭彰 族众谨遵

  不准娇横无惮 欺族凌戚  今立明训家规 告诫族人

  不准叼唆进谗 制造事端  汝等遵依执行 乐及平生

  不准窝藏坏人 陷害好人  如若置之度外 纵性非为

  不准酗酒滋事 扰乱秩序  轻者必当损财 重者丧身

  不准趋炎附势 行为越轨  此乃合族拟订 示尔谆谆

  不准损害公益 肥私利己  族众谨遵勿忘 福荫子孙

  3.倡导敬祖睦族孝弟忠信

  不光在族谱家训有无数戒律规定与训録,还树立贤人、节女、孝妇形象,记载他们孝弟忠信行状作为后人仿效的榜样。现仍从上述杨氏族谱中摘録几段:

  ——仲裔次房履中之妻罗氏,枫朗伊钦公女也,年十七适杨门时,翁已先逝,姑刘氏患瘫痪症又病困顿床褥,伸缩转侧需人,氏日夕侍奉,手进美饭,但闻呻吟声即趋赴床前,得摩扶掖,必得安寝,然后退。夫弟四人皆幼稚,衣履破裂,亲为补纫,勤纺绩,以佐中馈。父母在,不敢归宁,或归歹不越宿。父母留之,氏曰:吾此,姑必寝不安席也。事姑十年始终不懈。姑没,尽哀尽礼。以为贤,告于祖庙,旌以匾曰:孝妇。

  ——仲裔次房梦衡之妻丁氏,海阳管淑公女也,姑吴氏于清朝干隆二年病风痹,手足不能运动,时诸子媳皆析爨分居,惟氏常在侧,饮食坐卧左右调护,凡洗涤溲溺诸事,日夜劳贳,无几微憾,孝行纯笃,历久不渝。至干隆十三年姑卒,经营丧葬,秋依典礼,族人重其行,用鼓吹花红迎谒祖庙。制孝妇匾旌之。

  ——仲裔长房大田之妻连氏,黄兰叔壮公女也,笄年归杨门,中馈频繁,黾勉有无,事舅、姑以孝称,生子成材,甫三岁而夫卒,时氏年二十有六,家素贫,姑巳先逝矣。矢志孀守,曰:事亲抚孤皆未亡人责也。菇荼泣轩孝养弥笃。甲寅,乙卯,山寇窃发,携孤依外氏,黄兰楼。闻贼至,踉跄挈子女出走。同辈恶儿啼,欲扼杀之,氏曰:果遇寇则与之俱毙,何忍絶夫胤乎?入幽谷,窘伏林莽,楼破而氏母子独完。甲子翁卒,夫幼弟相继逝,典鬻营丧葬。家益窘支撑门户,供办祭祀。勤纺织以襄事苦节五十二年。享寿七十有七。孙清裔中干隆壬申恩科举人。

  八世祖直斋公行状

  祖考从事公,讳准,字大有,直斋其号,乐道公三子也。乐道公早卒,公以孝友,守先人旧绪,尝以欲养不逮,抱风木余恨。时袭祖父之遗,家富于财,由国子监监生补益王府从事。能折节自下,循循然以礼检其身,无富贵状。性宽厚爱,人喜施。自宗族贫乏,以逮乡党交游,鳏寡孤独,下至乞丐,皆有以济之。而次序分明,秩然不紊。〔3〕

  4.重视丧葬祭祀

  客家先民们认为,抛弃已逝父母遗骨是最大的不孝。因此,在迁徙时背上骨殖。到了新的居住地,再将骨殖重新洗净擦干,放置于“金罂”,然后重新安葬。重葬父母骨骸,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龙脉好的山地位置,要选择吉日良辰。对于祖先的怀念,表现尤为突出,有的一年有春秋两祭,立春祭先祖在祠堂,八月初一为大清明,则到墓地去祭。那时全族人集中在一起,祭毕聚饮冢旁,表现出异样的虔诚。今天看来这些行为近乎一种宗教礼仪,尤其对他们背骨殖,洗骨迁葬的行为几乎是偏执而病态,但这些行为习俗则一代代传习下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坟墓变成了祖宗的象征,成了凝聚家族力量的载体。全族成员到墓地祭扫之时,犹隐隐感到冥冥之中祖先在监察自己,他(她)仍然阴魂不散。此时此地必然要想到肩上的责任,为家族争光便成了一种信仰与目标。这些习俗变成一种精神,凝聚着这个家族的每个成员。每年的祭祀活动无疑是一次次的根源意识家族观念的强化。

  5.重血脉承传

  客家先民重视子嗣血亲血食,下面引一段“葛藤坑”的传说,从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对血脉的重视程度。

  不妨原文照録:

  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贤,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惊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子,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4〕

  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客家先民重视传宗接代,认为没有子嗣便断了香火,断了血食。因此每个家族都重视生儿子。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祖祠中要把当年出生的新男婴的名字写在灯笼上并高高挂起,墙上要贴上新男婴的出生年月日并注上父亲及祖父的名字。新生男婴做满月时像办大喜事一般。在宗族祭祀时也特别鼓励生男孩。用蒸尝田的租谷做成的祭品中有糍粑(每个近半斤),有形状似男性生殖器的丁仔糕(也藴涵生男孩的意义),分祭品时每个男丁可分四只糍粑,两条丁仔糕,而女性则没有,这样一家中如果男丁多的要用大布袋去领取了。“早生贵子”多生儿子成了客家人内心的强烈追求。而宗族的强大也有赖于人丁兴旺。早生多子,长大后不但壮大生产力,在族群与族群以及姓氏与姓氏之间的械斗中,又显示出较强的战斗力。

  6.重子孙教育

  客家先民一向重视教育,这从客家童謡中就可看出:“蟾蜍婆,啰、啰、啰,不读书,没老婆。”为了保障族中子弟能普遍读书识字,在族规中立有章程:用祖上留下的祖产买田、放利,所获田租与利息除了用于祭祀及修建祠堂,还要用来聘请私塾老师与奬励族中子弟读书。直到解放前夕,祖产蒸尝田的租谷仍在执行。规定升入初中的子弟每年可领若干斗租谷,升入高一级中学的每年可领更多的租谷,以供交付学费。我们可以从上述“杨氏族谱”中的记载得到佐证:

  孝祀祠蒸尝簿序

  始迁祖四十一郎始居大埔之百侯乡,历四朝五六百年,传十余世,宗仿岿然,享祀不替,可谓盛矣。孝祀祠之建,创自十二世孙南麓公,其子慎斋公成之。祥祠记中,向存祀田若干,赖前辈老成后先经理,节缩增置,共得田租若干,著于册。岁以立冬举祭,墓则于清明前一日行之。祭之日,几筵笾豆,牲牲之数,秩秩盛具也。又将其余者用图式廓子姓之才,由初试为弟子员贡于廷举、于乡捷、于南宫道里之资,鼓励奬赏之用,俱于是出。

  仲裔达尊公起立蒸尝序 杨之徐

  昔人于其祖先四时皆有祭,今仅春秋两举,又不能,则或春或秋一举,已耳。

  一岁而一祭,典已缺如,矧夫并其一祭而无之者乎。仁人孝子,众有同情,即何忍恝然置诸怀也。我自八世祖直斋公,分派五房丁蕃衍,人文蔚兴,众建蒸尝,以隆追报,始岁一行春祭,顾念子虽贤智,不先父食而。

  五、六、七三世未有祀,以荐馨香,幽明之理,毋乃有不安于此五房子孙佥议,兹夏收获之时,每人出谷肆斗,择举沧腾一人董理,生放利息,创置尝田为。〔5〕

  因为有族中蒸尝田租交学费,较贫苦的男孩也可上学,考上功名又为宗族争光,这样的鼓励及认识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客家地区便形成了重视教育的风气。就连不识字的客家妇女也会说:“我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读书”,“我乞食也要供子读书”。

  7.聚族而居

  在客家山区,因从北方往南迁徙比别的民系晚,比较肥沃平坦的地方已经让广府民系、闽南民系的人先开辟了。他们只能定居在生存环境较差的山区。山区尚未开发,蛮荒之地常有野兽出没,加上族群之间、姓氏之间、民系之间为争夺生产资源而常有械斗发生,恶劣的生存环境需要聚族而居以加强防御,因此围龙屋、土楼、方楼、园楼应运而生。一个家族住在一个围龙屋或土楼内,每天同在一个屋檐下,共饮一个水井,共同供奉一个始祖牌位,共同在祠堂读书,他们面临共同的危险,有着共同的命运,长期的聚族而居,邻里间的关系会较亲密,互助合作较好,日常生活中,呼叔、伯、姑、舅,操共同的语言,认同一样的习俗。相同的心理特质及信仰理念、道德规范,敬祖睦族的宗亲观念不断被强化,这种居住方式也会加强宗族间的凝聚力。

  8.共同的习俗信仰

  客家先民因聚族而居,保留了较多的从中原带来的官话,以及原来的文化信仰与习俗。比如崇尚忠孝节义,信仰多神教,笃信观世音菩萨、三山公王、惭愧祖师、伯公伯婆、何仙姑等等。他们以祖上为荣,崇尚“学而优则仕”,“读书当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这样无数的反复便又强化了宗族观念。

  从以上粗略举出的八个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客家人的根源意识和宗族观念,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又在自身民系生存环境与发展中有所发展,而且打上了客家民系独特的烙印。

  二、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在当今的承传与变异

  现今七、八十岁的老辈客家人,特别是华侨,他们不但继承先民的开拓精神,到处漂泊到处安家,遵循“日久他乡即故乡”的祖训,在新的侨居地创家立业,同时也继承了客家先民敬祖睦族的优良传统。不少人在离家时包上一包家乡的土与种子,带上祖宗神牌甚至家中的神坛佛像,一起漂洋过海到国外。他们牢记祖上训导:“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无论处于何种语言环境,在家人的交流中,不忘说客家话。很多老华侨的家中即使媳妇或女婿是别的民系或别国的人,回到家中都要讲客家话。他们在国外也仍然喜欢聚族而居,也建围龙屋,例如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就有客家人的聚居地。在客家新移民所在地,不少地名,也沿用客家祖地的名字,例如香港也有大埔、台湾嘉义县也有一个大埔乡。梅州旧时称“嘉应州”,移民到台湾的人起地名“嘉东”。的确新移民不肯对祖居地有一刻的忘怀。同样,他们遵循父辈的教导,敬祖睦族,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他们尽管在异国他乡生活艰辛,但仍尽量省下银钱寄回家乡奉养父母妻儿及祭祀祖先。到如今,老一代华侨对家乡的兄弟子侄,不少人仍在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包括建房、修坟,子侄读书交费,生产上的投资。为了发展壮大宗族力量,他们一旦在国外站稳了脚跟,便把兄弟子侄带出去加盟事业。他们以家族企业为多,相信亲戚胜过相信别人。老一代华侨,在国外艰苦创业几十年,事业有成后,不忘回报家乡,捐款给家乡铺路、修桥、建学校、办医院。有些父母过早地过世了,老华侨认为虽然对父母“生前不能敬碗汤”,死后也要让他们在阴间过上好日子。因此老华侨重视回乡修父母坟茔(又叫做风水)。他们重视祭祀的原因,一方面认为没有尽到孝子之心,有一个补偿心理,另一方面也希望在阴间的父母能保佑阳间的子孙继续兴旺发达多子多孙香火不断。老一代华侨对修宗祠,修族谱的事情也很热心。他们从爱家扩展到爱宗族,再扩展到爱家乡父老。这都是来自从小受到的“敬祖睦族”的根源意识的教育。他们虽身在异国,但对这些传统文化不但保留而且发扬光大。他们深知:“没有家乡的这片山这条水,就不能养育我成长,就没有我今天。”他们对“根”的认识既真挚又檏实。为了让后代也不忘祖根,不少人年年带领孩子回乡寻根问祖。让孩子们认识父辈出生的地方,父母出生的房间,祖父母的坟茔,一切变得真实而亲切。许多老华侨把事业交给子孙后,回到家乡安度晚年,他们管这叫“叶落归根”。

  但是不能不看到,如今年轻的一代客家人比起老一代人敬祖睦族的意识澹薄多了。对早生、多生“多子多福”是彻底否定了,他们也不会再去住土围楼了。他们不只讲客家话,更学普通话还学广府话闽南话,他们对宗族的事不甚关心,认为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他们对修族谱也不太过问。对父母祖父母一辈还能讲孝敬,再往上,祖先为何人恐怕就连名字也不知道了,其实他们也不想询问。至于堂联、堂号、族规、家训、村规、民约以及祖上的训戒,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这些条条框框对他们也没有约束力。他们虽也跟父母参加祭祀拜祖活动,但心中实际不信鬼神。在祭祀时,老人们三叩九拜非常虔诚而年青人只是拱一拱手,甚至是叉着腰,在旁边当看客。至于修宗祠、祖坟,他们不会关注。外面的人肯寄钱回来就会去操办,否则就丢在一边。至于对血亲血缘的认同,也同老辈人不同。有钱的华侨会有很多的亲戚,阿叔、叔公、伯公、姑婆、大姑、舅公、舅舅嘴上叫个不停,而没钱的华侨即使是很亲的骨肉同胞也不一定会受到热情接待也许会被冷落。他们把“血脉”二字只是挂在嘴上,心中的份量与老辈人相比实则小多了。二十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起了很大变化,想用过去的宗族关系来维系亲情已不大现实。老一辈人对血亲很看重,说到某某人在那里居住,不管有钱没钱也要想办法打听、查找。而现代人则讲现实,讲实际,讲价钱。是在用“钱”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再是用宗族观念维系关系。宗族关系要靠“钱”字这一层薄薄的面纱来维系本身就说明,宗族力量已经显得十分单薄、无力与脆弱了。

  为什么年青一代宗族观念淡泊了呢?原因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宗族赖以维系的基础丧失了。现在是处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是个竞争的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为了事业发展,要建立各种新的人际的和社会的关系。过去只相信亲戚的家族企业已不再适应现今的全球化经济。要发展事业不能只相信自己亲戚,要运用贤能的人,有技术、懂业务、有管理才能的人,要组织董事会、监理会。过去的家族模式已不再符合社会的发展了。因此,靠宗族观念、靠血缘、靠地缘来维持人与人的关系已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合作伙伴的内容已一改过去的血缘、地缘,代之以经济实力、技术、能力与信任。过去族长有极大的权威,他的权威是建立在族中有祖产,掌握祭祀权,经济分配权,子弟读书的奬励权,还有惩罚权。哪个宗族成员犯了族规,他可以开家族会罚谷、罚打,甚至驱逐出门。而今天,赖以支持族长的那些基石崩塌了,原来维系宗族的实际利益没有了。现在没有了祖产,没有了蒸尝田,没有田租,也不能由祖尝田办学。过去的族规没有人宣传、执行、监督,它对族中子弟已没有什么威慑力与约束力。至于要求年青人要生男孩以传宗接代,这对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年青人来说又是一句空话。他们说:“我要不要生孩子,是我们夫妻自己的事,我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与祖宗有什么关系?”

  综上所述,根源意识,宗族观念对年青一代来说已经变了。如果谁还在拒絶与族外的人交流,通商,拒絶与不同民系、民族的人通婚,他就是个不识时务者。谁如果只躺在祖先的光荣薄上,靠在有钱的亲戚华侨身上,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工作创造财富,他也会被时代抛弃。我听说,现在年青一代中有一些人生活好了,或找到一个华侨亲戚有得靠了,便好吃懒做,当伸手派、享乐派了。这种依赖思想,等、靠、要的行为,往往使一些华侨心冷了、心凉了。特别是有一些素质低点的表现不好的青年,给钱就亲热,钱少一点就发牢骚说风凉话,让华侨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我还听说,有的地方,兄弟之间因为修已亡父母坟墓,因风水的“分金”不平而引起兄弟反目,甚至把过世父母的墓碑砸了。我还听说,有的子孙因自己不争气,没有发财,或家中有人生病,也怪父母没有保佑自己而把坟墓的墓碑撬了。

  以上所举都是宗族观念变化中出现的负面的东西。过去隐匿的、沉降的,而今天反面显现并强化了,这些现象中藴含的宗亲观念的变化都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流行于粤东的各种客家黄姓族谱中,常常録有“祖公诗”:

  外八句:

  骏马堂堂出异乡 任君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 三七男儿总炽昌

  内八句:

  十郎肖老娶三妻 官氏夫人吴郑齐

  圣悉召承江夏县 迭今瓜瓞鹤巢西

  七三儿辈为仁处 九八年人信笔题

  代远不无愚与智 相逢须念柳同堤。〔6〕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客家人迁徙的事实与流动的历史。作为始祖,叮嘱的是,儿孙们既要勇于向外开拓,勇敢地去创造新的家园,又要不忘祖宗,永记先祖的遗训。只有这样才能苍天庇佑,儿孙炽昌。我以为,这首诗不正是客家人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的写照吗!

  

  (作者:刘锦云,北京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北京海外联谊会学术委员会)

  注 释:

  〔1〕〔4〕引自谭元亨《客家圣典》第34页58页,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2〕〔3〕〔5〕引自《大埔百侯杨氏族谱》489、493、553、558-563页2003年非正式出版。

  〔6〕引自黄马金:《黄桂清传》第220页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姓氏】厚重的客家姓氏文化
林作尧‖浅论族谱(宗谱、家谱)
【文明】传统客家礼仪用语——值得每个客家人学习
客家民间崇拜
【中国民俗文化】广东乳源均容客家民俗实录II陈艳(广东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