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样是奖励孩子,为何效果却天差地别?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不要对孩子进行奖励?如果可以奖励,应该如何奖励才有效呢?
  在奖励的问题上,家长的不恰当做法不仅不能激励孩子做出更好的行为,反而可能降低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甚至让孩子养成凡事讨价还价的习惯。
  同样是奖励孩子,为什么不同的家庭用起来,效果差别就这么大呢?
  其实,奖励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方法,背后离不开家长的用心和关爱。
  要使得奖励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家长结合自己孩子以及自己家庭的特点,不断调整和改进方法。
  01奖励并不是贿赂
  有些家长担心,奖励可能降低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
  然而在诸多研究之后,研究者发现:如果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给奖励,奖励就会削弱孩子的兴趣;但如果奖励与表现好坏有关的话,会让孩子更加喜欢这个任务,因此奖励是可以提高孩子内在的兴趣的。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有不少家长把“贿赂”当成了“奖励”来使用。
  先看这样两个例子:
  在商场,一个孩子和父母大吵大闹,撒泼打滚,父母看上去束手无措,急于摆脱这样的窘境的他们最终选择用“贿赂”来解决问题:“如果你不再耍赖了,我就给你买那个玩具”。
  但是,如果你在进商场之前,和孩子说:“你在购物车上面坐得好好的,不要哭闹,不要乱踢,如果你能够做到我就会给你奖励:回家的路上我们会去逛公园。”这就是奖励。
  都是父母给孩子某些东西,以改变或修正孩子的行为,贿赂和奖励似乎难以区分。
  但本质上贿赂和奖励绝不相同。
  什么是贿赂?往往是被折磨得“彷佛身体被掏空”的父母许诺孩子,如果他们好好表现就答应他们的要求。
  “绝望”的父母用贿赂换取对孩子的掌控。
  这会让年幼的孩子认为,自己表现不好的时候,却会得到某个奖励。
  而“奖励”针对的是孩子的正面行为,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惊喜。
  “奖励”或者“正向强化”是教导孩子表现得体的最好策略。
  奖励孩子的正确行为,比惩罚他们的不当行为更可取。
  贿赂针对的是孩子的消极行为,而奖励却是用来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
  02如何奖励孩子才是一门学问
  如果一定要给“奖励对孩子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一个答案,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通过不断的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发射理论”。也就是说,正向强化或奖励是在动物或人类身上获得期望行为的最优手段。
  最关键的是,你通过怎样的方式给孩子奖励。
  用什么激励是后话,关键在于“马上就给”
  有这样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家长也可以测试一下孩子:
  比如今天,你告诉孩子说,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会给你一个500块钱的红包,但是如果你愿意多等一周,我就给你550元的红包——这个时候,孩子会想,就多忍一周,还能多获得50块钱,感觉不错啊!反正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再多等一个星期也没什么关系,所以他接受了。
  但是假如孩子是明天就要过生日,你再对孩子说,如果愿意多等一周,除了本来的500元还将额外给他们50,他们就不太愿意了。因为他们希望“明天”,立刻就能获得这个满足感。
  所以很多家长常常现在就开始对孩子说:“等你这次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寒假我们就去旅游”,“如果你表现好,明年生日我就给你买游戏机”……可是这些较为长远的承诺对孩子却没有太大作用。
  他们依然会忍不住先满足现在的快乐,把学习拖延着,因为反正期末考试还有半个月、一个月,不差这么一两天。
  换句话说,只有把奖励放在孩子面前,提高当前学习的诱因,孩子才会优先选择当下努力。
  考高分就给奖励,
  这种承诺事倍功半。
  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哈佛大学弗莱尔教授曾做过的实验:
  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第一组的孩子,获得了“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获得了“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虽然孩子们都愿意为之努力,但是读书给于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会有显著的提升。而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其中的关键在于,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行动是非常明确的,只要你看书,只要你做题你就能获得奖励。
  相反,考高分给奖励,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样做的方法。虽然孩子也充满干劲,但他不知道怎样做,无从下手。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对孩子说“期末考高分就给你奖励”还不如说“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这也意味着,奖励孩子学习后的结果,不如奖励他们的投入。另外,奖励的目标参考应该是越具体越好。
  03让孩子参与奖励计划
  对于孩子们来说,奖励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奖励的东西是否能满足他们。
  所以,父母在设立奖励计划时,不如多让孩子参与进奖励计划的制定中。
  在你和孩子都很平静的时候,可以这样和他们谈一谈:“催你去写作业,让我们两个都很不高兴。我经常没有耐心,而你却要拖延,有没有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
  用这样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比家长一味地去催促效果好得多。
  然后,可以问问孩子:“有什么办法能让你放学立刻写作业?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在期末之前好好复习?如果给你奖励,你希望是什么?”让他们参与进奖励计划的制定,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想法的机会,会比家长单方面制定计划有效得多。
  04到底能不能用金钱奖励孩子?
  这是一个让许多家长疑惑的问题。
  奖励的形式有很多种:玩游戏的时间、一次旅行、带朋友来家里吃饭……其实都可以作为奖励的形式。
  而金钱一样可以作为奖励的东西,只是要区分年龄。
  《苹果橘子经济学》的作者、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en,做过一个对比实验:
  以奖杯替代奖金,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奖杯的价格并不昂贵,大概100块钱左右,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同样金额的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从这个试验可以得出:孩子小的时候不妨使用金钱以外的东西作为奖励,例如奖励一个奖杯,颁发一个奖牌来激励孩子的干劲。
  但是对于初中、高中以上的孩子来说,金钱的效果可能更好。
  支持这个论点的根据,也是来自于哈佛大学弗莱尔教授的另一个实验后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到金钱的孩子,不但没有浪费金钱,他们感觉到这钱确实来之不易,反而会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当然,在物质激励之后,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理财观,比如,开个个人账户,养成记账的好习惯……
  采用具体、物质性的奖励品,而非只是给他们抽象的赞美而已;
  采用孩子最喜欢、最在意的奖品,而非他可有可无的奖品;
  和孩子事前订立合同,并让他们参与进来,其形式大致如下:“你如果??我就??”例如:“你如果写完这十题数学,我就给你看电视一小时”、“你如果练完这三首钢琴曲各二十遍,我就送你一本漫画”。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兑现承诺。
  奖励是为了给孩子荣誉感,而不是改变他的动机。
  很多孩子在初期得到父母奖励的时候,都是兴致高昂的,一旦奖励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或者失去奖励的时候,恶果就来了,孩子们不愿意再去做“没利可图”的事情,哪怕这个事儿真的是“为他们自己好”。
  也就是说,父母正在用所谓的奖励,一点一点的,亲手熄灭孩子本能的兴趣以及完成一件事之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快乐。
  但是心理学无数的实验还证明,孩子非常容易受到父母、老师的心理暗示,父母老师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们会非常有自信心,并且愿意主动校正自己的某些行为。
  所以说,奖励孩子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主要是看父母是否用对了方法。
  好的奖励结果,是增强了孩子的荣誉感自信心,让孩子自热而然往好的方面努力。
  而坏的奖励结果,就是改变了孩子做好事、做好行为的动机,让孩子变成了一个喜欢讨价还价的“势利鬼”。
  想要有效的奖励孩子,取得好的效果,父母不妨先做到这些事。
  跟孩子讲清道理,共同协商
  奖励,只是一种教育孩子的辅助方法。父母们并不能靠简单的奖惩措施,就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最忌讳的就是“图省事儿”,跟孩子说做了这个就奖励什么,不做那个就奖励什么,看着孩子乖乖地去做,就认为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么做,忽视了跟孩子讲道理、教会孩子应懂得的规矩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好。
  如果要制定奖惩措施,一定要给孩子把道理说透,得到孩子的充分认同,并且跟孩子协商好,让孩子有真正的内在动力去坚持。
  多种形式结合,少用物质奖励
  直接的物质奖励最容易让孩子变得喜欢讨价还价,变得贪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家庭条件的改善,他对物质的要求会逐渐提高。3岁时候,可能一根棒棒糖就能解决个问题;到10岁就要涨到一套新衣服;到了14岁,一部新手机都未必能入孩子的眼。
  可以精神奖励,比如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拥抱、夸奖,当众表扬。或在孩子表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让他来决定一次出游,满足他一个不过分的小愿望。黄磊家的多多就是通过做家务来赚取积分,如果积分达到一定的数量,父母会允许他养一只小狗。这些都是没问题的。
  奖励不应该重结果,更应该看过程
  见过一些家庭是针对孩子学习进行奖励的,考进前多少名可以奖励什么。其实孩子的进步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德智体美劳,哪个方面做好了,父母都可以奖励一下孩子。
  奖励主要是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比如改掉了不爱刷牙的坏毛病,就可以得到奖励。热心地帮助了同学,也可以得到奖励,而不仅仅是成绩。
  即使是看成绩,跟孩子说,“因为你考了100分,因为你得了第一名,爸爸妈妈才奖励你”,与告诉孩子“因为你很努力,因为你有上进心,所以才得到了奖励。”传递的信息和导致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把握好奖励的频率,父母要成为掌舵者
  提倡跟孩子协商,并不意味着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更不意味着父母有义务对孩子做好的每件事,都给予奖励。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成为掌舵者。
  我们可以针对孩子现阶段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刷牙、做题错误率高这些现象,制定奖励策略。积累一段时间,再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奖励,当孩子养成习惯后,就可以针对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下一步。
  奖励的额度、频率,都需要父母来进行把控,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但不能让孩子认为他在进行一场交易,更不能让孩子用坏习惯来威胁父母。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奖励,只能叫“贿赂”或者“收买”了。更加背离了培养好习惯好作风的初衷。
  没有一种工具完美无缺,
  没有一种方法一劳永逸。
  教育孩子,就是结合孩子的特点和自己家庭的特点,不断变通不断调整的过程。
  奖惩孩子,
  离开父母的用心和关爱,
  就变成了“图省事”的借口,
  变成了冰冷的制度和工具。
  当用它对孩子顺势利导,启发孩子从自己的行动中寻找快乐和享受感,并且能让孩子逐渐树立内在的自信与兴趣的时候,奖励的作用也就完成了。
  来源 | 图片来自插画师Cally Johnson-Isaac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聪明的家长这样激励孩子学习,成绩还能涨涨!
期末将至,这样奖励孩子复习更有动力!
期末考试前,家长这样给孩子谈学习
父母如何恰当地奖励孩子 - 爸妈课堂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S...
父母最易忽视的10个心理误区
给孩子发零用钱的坑,你掉进去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