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品】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悬壶高冲意在扬香% `" j# w) c/ x
春风拂面实为刮沫温茶
1 C3 ^
`+ l
" \. |. @8 R, A$ `8 l
若琛出浴也叫洗茶 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 若琛是清初发明小瓯杯的江西人,以其名代指小茶杯9 k% [# K( _ `0 O
+ h/ h1 b- q; z8 b6 C
如果是茶壶泡茶, & W+ b) `! a/ Q# N0 R& w% o
还有: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 _1 I3 Q7 a! k' [9 B- N4 V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 ^ P' c; z C2 F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 e, I& z' o. R; S6 j) E& Q: b; ]
在盖杯泡茶里面就省了这些手续 :) 7 y4 ^0 `0 t" C$ Q( X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滚烫的茶水洗涤茶具,意在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 w" K/ E6 n) ?7 B- U
鉴赏色香强调茶品 在茶艺表演里还有:
游山玩水: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
以括去壶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 P0 A2 @8 H3 X% ?! s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7 H+ E( t* q) F0 ~. X
! Q$ T$ \* N( I, _% u% g* f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少许后,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 @ |# F) U; K1 @1 u; ]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7 F, b# g" f% p0 ]5 ]
这些是茶壶和闻香杯才有的
0 a1 H: L: i# d/ F n, N: k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两道省略合并为观音显灵, 3 L2 p! d, r# ?3 p
意为铁观音茶汤已经泡好,可以通过过滤网倒入公道杯,进入喝茶程序。
中国茶文化欣赏8 n! s* {: v+ \3 n @! y) K# N* t
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简单朴素。韩非子《十遇》及《五蠹》等篇, ; M2 Q( Y) G- S4 h
说到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野菜根,饮食器是土缶, # h6 \2 o7 d0 D# j0 }8 ]
以后才发明使用黑陶等。可见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不可能有专用的茶具, & q+ `2 d, o: P
大都是和其他食品共用的,一器多用.以木制或陶制的碗,兼作为饮茶的器具。. y }- P. \' T& P
茶具的发展与陶瓷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是先陶后瓷, 8 N5 w5 @: _: O. H% O* x+ Q
瓷是由陶发展而来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夹炭 黑陶, 2 L0 P; \9 P* Z
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了,是新石器时代很早的陶器之一。
茶的烹用方法,也随着茶叶牛产技术的改进和 茶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 % ^ h. w, ^) P3 K
这时候的烹饮方法 和器皿很简单。春秋时代,茶叶作为蔬菜,与煮饭莱相同,
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出现,形成有闲 阶级,饮酒喝茶有了发展,
对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专用于茶的贮茶、煮茶和饮茶的器具。 " g* E. ?" ]; W8 X4 }+ r
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是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 : o: z. V0 ^0 U7 t
随着时代的演变,茶叶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费对象不同.
不论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用料等,都不断发生变化。: B8 Y- B0
~4 C7 h8 \& L9 a+ w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蕏冢捎谝匝怪票栉鳎馐背鲜鏊僦蟆?
饮和贮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浇汤用的器具。
2 _8 X) Y4 T) W! t8 U: a$ V
秦汉蕏冢菀椒ㄊ墙璧烦伤槟┓湃氪珊⒆⑷敕兴由洗薪徒圩拥魑丁?; J% _; M S* l2 \
饮茶已有简单 的专用器皿。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 播的扩大,
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瓷器也已出现,
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精巧 。' q$ w1 m- X/ N# b5 `' {' l I, j
茶具又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为茶器了。到了唐代,陆羽《茶 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 具称为茶器,以区别它们的用途。宋代又合二而一, 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现在也大都统称为茶具。. f- ~% Z" C1 Q3 }" j0 T5 @
7
% K% X F/ I" Y/ t# B8 |. v" [/ [* R
唐朝中叶。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了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
据陆羽《茶经》记载,当 时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
寿州、洪州等,其中以浙江越瓷最为著名。此外,四 川、福建等处均有若名的瓷窑, 9 @) j/ i) f. K/ Z8 ^; Z, c7 Z! ~* I
如四川大邑生产的茶 碗,杜甫有诗称赞:“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 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3 m2 ]- ^( J/ P8 }3 f
$ G. n+ v' r: }/ i2 J4 u `# s i! c4 d
据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可见唐朝时茶具的发展已很可观。现分述如下: ! c0 E/ B. f; u( x- ]) Q2 S- c
7 A! D7 i- R. _- Z( g' S
1)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形状像鼎,下有三脚。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边,边的 6分宽的部分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炉下 方的三只脚,共有21个古字: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脚是“圣唐灭 胡明年铸”。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一个洞 用以通风漏灰。3个窗口上并排有6个古字,一是 “伊公”,一是‘羹陆”,一是“氏茶“,意为“伊公羹,陆 氏茶”。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为“木”)”,有3格,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 形,这是火禽,画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画巽卦; 另一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助火,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图案作为装饰。据说此炉由陆羽设计。 ' k3 m2 D. m/ A, y. I- V
. v) l2 }6 D7 @0 T: q2 A
(2)灰承:接受灰烬的用具,由有三只脚的铁盘构成。
4 a4 q4 P1 c" g: f8 h
(3)炭挝:六棱的铁棒,一头尖,稍下较粗,长1 足。细的一头系上一小展(原字左有“金”旁)。作为装饰。 $ ]2 N. x0 M% E3 x0 i7 `# q
(4)火夹:别名筋,就是火钳。铁或熟铜制,长 1.3尺。 ! b* |0 R8 x9 k# O% i4 W3 i
(5)竹夹:小青竹制成,长1.2尺,一头的1寸处 有节,其余部分剖开,用其夹茶在火上烤时,白竹出 汗,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 8 s& Z. Q: T2 \
) L0 C3 I# A: |7 L7 K6 ~3 u- P$ T
纸囊:即纸袋。用质地白厚的上等剡藤纸,做 成双层纸袋。贮放烤好的茶,使不致失去香气。
(7)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最好用桔木,其次是梨、桑、梧桐、柘木。碾槽形状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 转,外方防止倾倒。内可放进碾轮,圆盘状,直径3小,中心部厚1寸,边缘厚0.5寸。盘中心有轴,中方外圆,长9寸,宽1.7寸。 / W2 x s8 s; T2 L _
1 k& w5 [; \( H, I& U( t
拂末:扫茶末用,利用鸟羽。 8 r) h, r+ J' C% V$ m" o! R
(9)、(10)罗、合罗,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纱或 绢作底。筛下的末用合盖贮放。合,竹节制成,或薄杉木板弯曲成圆形,漆好。全高3个,盖1寸,底2 寸,直径4寸。
(11)漉水囊:滤水工具。骨架多用生铜制成,因熟铜制的易附着青苔及污物,便于清除茶中杂物,铁 则因锈而腥涩,影响水味,不宜采用。居住山村的人,有用竹、木制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携带,用生铜较好。袋子用青篾丝织成,可以收卷。或用碧色的绢缝制,还加上翠钿作装饰,直径5寸,构长1.5寸。又用绿油布袋贮放全部滤水工具。
( Z9 \, F B& G* C
(12)釜:锅,生铁制成,以坏了的农具炼铸。炼铸 时内抹土外抹砂。里面因抹土而光滑,锅内面易于磨 洗,外面因砂而粗糙,易吸热。锅的耳制成方形,使平正;锅边较宽,使能伸展得开,锅脐要长,并在中心,使火力集中于锅中间,则水在锅正中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可醇正。洪州用瓷锅,莱州用石锅,瓷锅、石锅都雅致好看,但不坚固,不能持久。用银锅非常清洁,但又过于奢侈华丽。从耐久着眼还是快制好。
(13)交床:十字相交的木架,上板中空,支持锅。
(14)瓢:胡芦一分为二而成瓢,或用木制成,叫牺杓。晋杜毓写《茶赋》,其中有一句:“酌之以瓠”,瓠,就是瓢。它的形状:口阔,瓢身薄,柄短。晋永嘉 中,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一道士对他说,我 名丹丘子,改天你的瓯牺里有多的茶,给我些。瓯是小瓦盆,牺就是木杓,常用梨木制成。 + g3 H0 N, `+ @0 a0 A$ a
/ v$ z, y) r( c. }" P3 n3 B
(15)木夹:以桃、柳、蒲葵、柿心木成竹制成,长1尺,两头用银包裹。
(16)鹾簋:“鹾”即“盐”。盛器,瓷制,圆形,直径 4寸,像盒子或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
(17)揭:取盐用具。竹制,长4.1寸,阔9分。 * W2 \4 G3 u5 j+ m5 `- V" o' |
(18)则:量器,利用贝壳,或用铜、铁、竹制的匙、箸之类。大致开水一升,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但喜味淡的可减少,喜浓的可增加。 ( J4 n0 @3 V8 R$ m* a" I6 e: b+ ?
@* f) g- i/ _" L w! m D
(19)碗:越州产的瓷品质最好,鼎州、婺州产的较差,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    0 G; \9 L' F4 w+ C7 h
4 U. N7 ~& p. i6 e4 e
(20)水方:用青杠、槐、楸、梓等木制,漆内方及外缝,可盛水1斗。
(21)熟盂:盛开水用,瓷或砂制,容积2升。 - n0 F: Y z: \" ^6 H
: @" W0 m$ K' `) i7 t1 T
(22)涤方:用楸木制,形似水方,容积8升,洗涤 茶具。 4 R4 d% M0 k' l) f5 w+ D
0 Y3 I7 A0 e! K* U" P; x2 ]
(23)滓方:似水方,容积5升,用以收集茶渣。
4 E& [$ E' C- Z
(24)畚:白蒲草编成,可放碗10个。 / O2 k4 F1 R0 e2 Y1 _* Q4 Y
(25)笤:竹子编成,圆形,高1.2尺,直径7寸。或先做成笤形的木模型,用藤子编织,有六出的圆眼、盖和底如箱子的口,削光滑。 - g1 ~' f+ P* ^% Y3 }6 D/ K5 L* w* G
(26)具列:木或竹制成床或架,或竹木制成小柜,有的可开关,上漆,长3尺,阔2尺,高6寸。用以贮放陈列所有的器具。 - h$ U% F. s+ b7 a6 `& n
(27)都篮:装所有器具的竹篮,竹篾编成。内方编方眼,三角形交错。外用双篾,宽篾作经线,细的单 篾编织,交替压作经线的双篾,编成方眼,要玲珑好看。篮高1.5尺,长2.4尺,宽2尺;篮底宽1尺,高 2寸。 / Q% A4 u1 O* E1 o; t O# x
. W& b$ W: c! b2 F6 h
(28)巾:类似布的粗绸,长2尺,应有两块交替使用,清洁茶具。 ! j& e5 i/ r- L# X: g3 T
8 x4 v& N. [/ r7 L
(29)扎:茱萸木夹棕榈纤维,捆紧,成大笔形,作刷子用。
' F z, v4 W' d0 {
可见到了唐朝煮茶、饮茶的用具非常繁杂,一般老百姓不大能办到 。, t5 @/ f# D' |/ O k- R
唐时,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有24件精致茶具, 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 0 M; c0 k0 I0 e) J& h3 o, h
同时还有收藏器具 的精巧小橱子,可以携带,以便与人斗茶。 ! L) R( n& m& p
当时皇宫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却以用陶瓷茶碗为主。 ' z: ~! d6 K! E0 U$ ~5 f( N
那时瓷制茶碗主要的有青釉、白釉两种。 / L. K; R- l) i6 Q1 Z
! R- @9 n. d3 u9 u& @
我国古代重视品茶,使用茶具也很考究,人们把茶具列为品茶必要的艺术条件,
也是客来敬茶的重要工具 。
再贴几张精美的茶具+ A6 Y) |0 E7 P* [
! w3 Z* B2 Q7 }$ Z3 i2 C& o
! H' u: Y t: x6 ]/ m
& @7 M( z9 f6 z5 z d
5 F3 Q, G- c5 Z) w4 ?
O2 K6 P9 c* [9 h
4 i& R7 X: @8 G7 ^
+ O9 ~6 e" r8 J2 o3 }/ |" @2 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知识百科:茶具的发展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唐宋茶谈(二)
唐代茶具(图片)
图解功夫茶具的使用方法
品茶如何择具|茶具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