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钟志贤


【摘 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在数字化学习时代,信息素养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主要标识。近40年来,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意义和标准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意义和构成,回溯了信息素养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标准。在综合诸多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十大标准,以期为学习者提升信息素养或学习能力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文章认为,在终身学习时代,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更是一个“个个善学”的社会。只有引领和促进学习者掌握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学习者才有“善学”的基础和可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才有最根本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 信息素养;终身学习;内涵;标准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8—0021—09



*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赣教研字[2011]12】,“赣鄱555英才工程”领军人才【赣才字[2012]1号】专项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

比尔·盖茨曾说,我有个简单而又强烈的信念,你未来的得失将取决于你聚合、管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指的就是信息素养。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意义何在?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具有怎样的特征?等等问题都是今天讨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话题时无法绕过去的追问。

一、信息素养:数字化时代有文化的象征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主要标识。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虽然有许多,但都存在共性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1]我们认为,信息素养一般是指合理合法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工具,确定、获取、评估、应用、整合和创造信息,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能力,包括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协作交流、加工处理、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决策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能力。[2]信息素养是一种终身学习或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二)信息素养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就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其更为人们深入而广泛地认同。进入21世纪,为了使信息素养更为有效地进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培养信息时代的新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和2005年接连召开了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世界性大会,并发布了两个宣言,即《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如此密集地围绕某一主题召开会议并发布宣言,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1.《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

2003年9月20至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联合召开了“信息素养专家会议(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 Prague, The Czech Republic)”,发布了题为“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布拉格宣言》(The Prague Declaration: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3]

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当今信息和通信的进步,只是增加了信息贫富之间的差距。与会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三个基础:一是随时有权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二是自由使用所需的信息;三是有信息素养的群体。这种群体将推动形成一个有效的文明社会,并形成一个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部主任奥雅基(Shigeru Aoyagi)认为,对全社会而言,信息素养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提升信息素养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顾问霍顿(Woody Horton)认为,在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信息自身将成为社会战略性转换资源……这就是为何信息素养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没有它,信息社会将永远不能发挥它的全部潜能并永不衰退,只能是一个不现实的梦。

《布拉格宣言》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信息社会的建立对于21世纪及其后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获得信息素养是人的正当权利。

2.《亚历山大宣言》: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

2005年11月6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 和美国全国信息素养论坛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举办了“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高层研讨会”(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发布了关于“信息社会在行动: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lexandria Re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4]

《亚历山大宣言》指出,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通向发展、繁荣和自由之路。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终身学习可以帮助所有人走向共同发展。

《亚历山大宣言》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地区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元素;确保人们具有有效获取、使用、创建信息的能力,以支持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教育、健康和人类服务质量等,是实现宣言目标的关键性基础。信息素养应注重强调识别信息需求的能力,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查找、评价、应用和创建信息的能力;拓展现有的技术,使之包括学习技能、批判性思维和跨专业领域的阐释能力,提高个人和团体的能力。

《亚历山大宣言》呼吁,面对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全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府之间应积极组织实施促进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政策和计划,诸如:① 举办区域性和主题性会议,在特定地区或社会经济领域中促进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战略的实施;② 提高教育、图书馆、信息、档案、健康和人类服务领域的人员在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业发展;③ 将信息素养融入以重要经济领域和政府政策制定与管理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和继续教育之中,融入工商业和农业领域的决策咨询实践中;④ 提升妇女和其它弱势群体(包括移民、半失业者、失业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方面的规划;⑤ 确认终身学习和信息素养是所有教育和培训认证所要求的基本能力的关键元素;⑥ 政府在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战略方面的强大投入,将创造巨大的公益价值,是促进信息素养社会发展的关键。等等。

3. 两大宣言:彰显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

透过上述两大宣言可以看到,在数字化和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时代,信息素养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具有教育、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个人、企业、地区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2)信息素养是发展当代社会经济,提高教育、健康和人类服务质量等的重要支撑,是数字化生存的关键性基础。

   (3)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实现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

   (4)信息素养是数字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终身学习可以使个人、团体和国家有能力实现其目标,同时可以利用日益变化的全球环境中不断涌现的机会共享利益。终身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及其所属机构应对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挑战,克服不利条件,促进所有人走向共同发展。

   (5)信息素养是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必要基础。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数字化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公民,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基础。例如,美国“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ISSL)认为,信息素养不仅是指诸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能,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责任感,以及运用信息技能进行问题求解和创新的信息能力。[5]

   (三)信息素养的构成

信息素养的构成或结构模型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大要素组成。信息素养结构是一个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能力既是基础又是核心、信息伦理是保证。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认识、兴趣、动机、需求和理念等,主要包括认识信息与个人、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明确自身对信息的独特需求,对信息的价值有敏感性和洞察力,等等。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信息能力。一般能力主要指传统的文化素养(比如读、写、算的能力)方面的基本思维能力、信息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跨文化素养等,是顺利进行信息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信息能力指人们利用信息工具识别获取、评价判断、加工处理以及生成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它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前者是指使用工具的能力,后者是指独立学习、协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中的核心能力。

   (3)信息伦理。信息伦理指信息活动中的人文操守,即能自觉地运用信息解决个人、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自觉地遵循信息的伦理、道德和法规等。

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或信息加工能力主要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言简意赅地整合或重新表征信息;针对问题求解或目的实现,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正确评价信息,比较几种说法和方法的优缺点,看出它们的各自特点、适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利用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或假设;能够从信息看出变化的趋势、模式并提出变化的规律。获取信息是手段,不是目的。加工处理信息的目的在于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各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信息。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包括八大能力,如表1所示。[6]

表1 信息素养的八大能力

追根溯源,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之“literacy”的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说一个人有“literacy”,就是说这个人有文化。传统的“literacy”是与传统的以能量和物质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印刷技术和文字媒体的文化相联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literacy”内涵得到了极大扩充。“information literacy”与传统的“literacy”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素养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并将其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要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动力引擎。学会学习的支柱内容之一就是具有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终身学习或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今天,组织和个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而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就是信息素养。

二、信息素养:与历史发展同步演进

   (一)信息素养的历史

信息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从1974年到2008年,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问题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不断与时代同行,进行了连续性和密集性的研究,研究的学者和机构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文献与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素养的定义、意义、构成以及普遍性或行业领域的信息素养标准等。例如,美国前信息产业协会主席车可斯基(P.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74);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3);等等。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激增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对信息素养问题始终予以持续性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产生了诸多有关信息素养专题的标准、报告等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全球信息素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对信息素养的界定(1989);全美信息素养论坛的成立(NFIL,1990);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联手开发的“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ISSL,1998);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持续研究并发布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1998,2000,2007,2008);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CAUL)关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2000,200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以信息素养问题为核心的《布拉格宣言》(2003)和《亚历山大宣言》(20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面向教师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标准”(2008)[7],等等。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问题研究的持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本身就说明了信息素养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信息素养的标准

在数字时代,信息素养是公民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那么,信息素养具有哪些能力标准?这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本前提,也是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近10年来,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将之放到人力资源建设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重视和规划,制订了许多与促进国民信息素养发展密切相关的标准、规划、具体指标和行动计划。许多信息素养标准对相关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7年,英国高校与图书馆协会(The Society of College,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ans,SCONUL)发布了“七支柱”(Seven Pillars)信息素养模型:① 能认知信息的需求;② 明了处理信息差的方法;③ 搜寻信息的策略;④ 能定位和获取信息;⑤ 能比较和评价取自不同信源的信息;⑥ 能组织、应用和交流信息;⑦ 综合信息和创建新知。[8]该模型融合了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技术素养,对信息的定位与获取、评价与判断、处理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量,区分了“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概念。模型指出,如果把计算机应用技能等同于信息素养,只是属于信息素养1.0时代的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只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应在此基础上强调“信息处理过程”,如信息来源、评估标准、浏览方法、处理技巧与简要表达等。这种信息素养属于2.0时代,也可以说是“信息素养2.0”。[9]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联手开发了《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ISSL,1998)。[10]该标准包括“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部分以及相应的九个具体指标,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① 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② 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③ 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④ 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⑤ 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⑥ 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⑦ 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⑧ 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⑨ 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该标准认为,信息素养不仅是指诸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能,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责任感,以及运用信息技能进行问题求解和创新的信息能力。

2000年和2004年,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CAUL)就“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进行了研究。[11]该标准由“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3个部分、9大标准和29个具体指标与说明构成,全面详尽地建构了信息素养的能力,对培育信息素养的课程编制、教学设计和自我反思具有重要作用。显然,该标准是以美国信息素养标准(ISSL,1998)为框架进一步细化的结果。

2000年,关于有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问题,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董事会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系统地说明了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该标准得到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的认可。该标准主要部分“标准和表现指标”共有5个标准和22个表现指标。五大标准为:① 有能力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② 能有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③ 能批判性评价信息及其出处,将所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④ 作为个人或团体的一员,能有效利用信息实现特定的目的;⑤ 熟悉与信息使用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的获取和使用信息。这个标准既可以作为培育信息素养的指向,也可以作为反思信息素养质量的参照。[12]

2000年,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使新一代学习者全面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组历经五年(1994~1998),以国家的名义,编制和修订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 for Students, NETS,2000)。[13]该标准包括六大方面:① 基本操作与概念;② 社会、道德与人文方面的要求;③ 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④ 技术作为交流工具;⑤ 技术作为研究工具;⑥ 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2000年,我国学者桑新民教授出版《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一书,[14]旨在为大学生开设一门跨专业的教育类公共课程(在电大系统开设时改名为《远程开放学习论》,并发展成为网络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以信息素养为核心,切实提升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该门课程进行了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桑新民认为,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性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表现在六个方面:①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② 熟练、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③ 有效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⑤ 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⑥ 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15]

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学习能力的基础。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是以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信息协作、发挥信息效益、信息伦理和信息免疫等九大能力。[16]

2001年,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CAUL,2001)提出,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确认何时需要信息,能有效搜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信息”的系列综合能力。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应具有如下十大方面的能力:① 识别或确认信息的需要;② 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③ 有效获取所需信息; ④ 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出处;⑤ 将所选择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结构融合起来;⑥ 有效地使用信息实现某种目的;⑦ 熟悉与使用信息相关的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问题;⑧ 能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⑨ 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储存、处理、改写或生成;⑩ 认识到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先备条件。[17]

2003年,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我国有学者提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特征:[18]① 具有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对解决问题、创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② 以问题为中心,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有独立个性、兴趣和爱好;③ 迅速掌握显见的信息意义或挖掘潜在的信息意义;④ 能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检索存储、交流协作、认知、评价、整合和创作;⑤ 能运用理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对问题求解或创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和信息生成;⑥ 能洞察和灵活运用信息进行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决策或创新;⑦ 能在信息综合的基础上,生成和创新信息,提出新问题或新思想;⑧ 能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⑨ 能自觉恪守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有合格的公民素养;⑩ 有独特的个人信息风格。

2004年12月,中国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其中“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 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② 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③ 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④ 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⑤ 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19]

2007年6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以“创新与变革”为主题,颁布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强调“利用技术促进学习与创新”。这一变化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六大标准分别为:① 创新和变革;② 交流与协作;③ 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④ 批判性思维、问题求解和决策;⑤ 数字化公民;⑥ 技术操作和概念。每个标准又分别包含4大具体指标。[20]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面向教师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该标准指出,要在这个日益复杂、信息膨胀的知识型社会中成功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学生和教师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是:① 合格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者;② 信息的查询者、分析者和评估者;③ 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者;④ 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有效使用者;⑤ 沟通者、合作者、发布者和制造者;⑥ 知晓的、负责任的和有贡献的公民。[21]

三、标准参照:做有信息素养的人

在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内涵和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走势、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具备如下十大能力。

1. 知信息需求:能以问题或目的为导向,定义、描述和确认信息需求

有效的信息活动总是以问题、目的和需求为导向的。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某种未知的东西,亦即主体的现存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有问题则需要问题求解,问题求解是指“任何目标导向的认知操作秩序”。目的或目标,是需要在时间和成本的约束下去实现的一种明确的、可衡量的成就。需求是指主体由问题或目标实现而引起的一种内部不平衡状态。这样看来,从事有效的信息活动,是主体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和满足心理需求或缓解心理张力的过程与结果。

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在问题求解和目标实现的驱动下,定义、描述和确认信息需求;能清楚准确地界定问题和明确目标,确认满足问题求解和目标实现的信息需求;能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如是良构问题还是劣构问题,是规定性的求解方法还是情境性或多样性的求解方法;能预先设想信息活动的结果或拟定相关要求和标准;能按“SMART”的方式制定目标,即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相关性、有明确期限,从而使信息活动“有的放矢”;能认识到信息需求的指向、轻重缓急或现实性;能恰当进行信息需求分析,即对要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目标进行详细和准确的分析,明确问题要求、目标特点等。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许多信息活动存在忽视问题或目标导向的倾向,从而直接导致信息活动低效和信息素养能力训练缺失。

2. 能信息定位:能根据需求分析,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在实施满足问题求解或目标实现的信息需求分析基础上,有能力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能根据信息需求指向,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即明确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信息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事实性的还是概念性的?是程序性的还是元认知的?信息的性质不同,确定或预测信息范围的方法也不一样,要能根据信息需求指向(包括信息的性质),明确需要何种信息,确定信息源的范围(包括电子的或非电子的),等等。

3. 会获取信息:能选用或构建合适的搜寻策略,权衡成本和效益关系,有效获取信息

在明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的性质和范围的基础上,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充分权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在已有的搜寻路径中选用最优化(时间和效果最优)的策略,或者根据信息需求和信息性质,组合、开发或创造新颖有效的信息搜寻策略。在有效获取信息方面,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是合格的信息技术使用者、信息查询者、生产工具创造者和有效使用者;具有娴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定位搜寻能力;可以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即用最有效的搜寻策略获取最贴切和最丰富的信息。

4. 会评价信息:能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不评价,毋宁弃”。评价是使用信息的前提,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它包括系列批判性思维活动(如确认、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判断、概括、客观、公正等)。事实上,国际上任何一种信息素养标准都不会忽视“信息评价”能力要素。一个具有信息评价能力的人是一个合格的分析者和评估者。他能比较和评价不同信源的信息,即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出处和性质;能遵循“准确性、有效性、相关性、完整性、公正性”的原则,有洞见地评价各种信息资源,使用理性思维评判信息,以满足特定的需要。他能确定信息的准确性、相关性和综合性;能区别事实、观点和意见的关系;能鉴别错误的、不准确的、误导的信息;能准确选择适合解决当下难题和问题的信息,等等。

5. 善使用信息:能有效地使用信息实现特定的目的,产生信息效益

   “搜以致用,评以致用,急用先学(搜索、获取和评价),活学活用”。不论是获取信息还是评价信息,都不是为了单纯的储存或积累,而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为了应用,如问题求解、决策、参考、启示、交流、协作、休闲或自我完善,等等。总之,特定的目的既是起点,是信息处理过程的参照点,也是暂时的终点,正所谓“有的放矢”。

在使用信息实现特定目的过程中,有信息素养的人是一个问题求解者、决策者、沟通者、分享者、发布者和制造者,能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产生“创作产品”,如某种答案、方案、作品,等等。为了实际应用或针对某种特定目的,他善于从不同形式的资源中有效地组织、应用和交流信息;能高效地管理信息,以适应不同问题情境的需求;能用恰当的形式建构和传播信息或理念;能富有学术性和创造性地与他人交流信息和想法;能运用新旧信息,设计和创造某种产品或绩效,改进某种产品的开发过程,有效地与他人沟通;能洞察、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用以支持创新和变革、交流与协作、开展研究、促进批判性思维、问题求解和决策等方面的目的实现。

为实现各种特定目的而使用信息,反映了信息素养的社会化和执行力要求。这种使用强调基于思维过程的结论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插入或拼贴。它离不开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以及对真实世界情境的反思。唯有如此,信息的使用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综合效益。

6. 善整合信息:能有意义地整合新信息,并使新信息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产生联系或融合

一方面,能整合围绕需求而聚集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能使新信息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能通过对比、比较、归类、分析、抽象、概括或建模等思维方式,使之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清晰准确,使所聚集的信息产生逻辑意义,如能总括所收集信息的要点;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储存、处理、改写或生成;能掌握显见的或挖掘潜在的信息意义,等等。

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能通过新旧知识比较来确认信息的价值、矛盾或其他独特之处;能确定新信息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解决分歧或冲突;善于通过与他人如学科专家或行家的交流,验证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阐释;能确定现有的质询是否要修正;善于将所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能把新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同化或顺应,使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结构产生量变和质变。他秉持一个简朴的信念,即一种新信息元素的介入,应使认知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新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的整合是一种有意义的联系,即“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获取新信息的过程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之间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内外两条。外部条件指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信息素养的角度看,所以要先整合新信息),即能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内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能够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知识。他强调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已有的知识。他在《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要我只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习者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进而配合设计教学,以产生有效的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7. 会信息创见:能在充分整合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新信息

有效的整合通常是充分的综合,而综合往往是创新的母机或思维土壤。一个富有创新品质的人,不仅能有效地使用信息实现特定目的,更能在评价、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发现实现特定目的之新理念、新方法或新技术,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产品(物质的或精神的)。

在信息素养中,一个有创新品质的人,通常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认知、交流、协作、评价、整合和创作;善于根据问题性质和应用目的,运用理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综合的基础上,促进信息生成和创新;能够通过凝聚、贯通、增减、组合、关联、裂变、类比等创新思维活动,解决老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在综合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提出新思想或创建新知,等等,给人以新启示,为人类精神宝库增添新元素。

创造新信息是信息素养的最高境界。在Web2.0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或使用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事实上,丰富的信息世界正是大家创造的结果。在每个人的话语权或创作权获得充分解放的今天,草根智慧充分涌流。信息的“石头汤”将靠“大家”来添加新元素,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专家”制造。人人都是消费者,也是贡献者。信息丰富的前提是“大家给力”;观点多样是“人人发散”的结果。有个体才有集体,有个人才有民众和人民。

8. 懂信息规范:能合理合法地获取、评价、整合和使用信息

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是一个知晓的、负责任的和有贡献的数字化公民。他熟悉一系列与使用信息相关的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问题,能自觉恪守信息伦理、道德和相关法规,具有合格的公民素养,如能遵守与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政策和礼节,在鼓励和传播产品或作品时注明所引用信息的出处;能认识到民主社会中平等存取信息的重要性,尊重思考的自由权利,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能对学习型社区、组织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9. 有个人风格:具有个性化的信息风格

具有个性化的信息风格是具有高阶信息素养的主要表征。个性化的信息风格主要指主体在获取、评价、整合、创造、应用信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格调或特色。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的认知图式[23]、处理信息的原则和心理倾向(风度、品格、气度、胆识、风采等)、信息作品的特征(如文章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可视化方式和行文方式等)、独立的信息兴趣爱好(探求与个人志趣有关的信息)等方面。

信息风格通常可以折射主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广度和时效,承载主体的生活阅历、专业素养、个性特质、语言特色、思考深度、数字化公民素养等方面的特点。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一个在文字领域浸淫多年的高手,其文即使不署名字,读者也可能知晓作者是谁,盖因风格之故。更重要的是,唯有个性,才有创造性,才有参差多态的世界。这种多样化存在的意义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是幸福之源。”

10. 有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

信息意识是一个人是否具有信息素养的基本前提。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认识到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把握日常生活机会和应对各种生存与发展挑战问题的关键;能认识到准确和综合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知道何时需要和如何寻求信息;知道充分利用不同资源,筛选最佳信息的意义;能认识到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先备条件。

总之,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其特征涵盖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和信息意识等三大方面,其中信息能力,特别是信息的需求分析、获取、评价、整合、应用和创造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每个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必须在具体的实践应用和反思中才能获得不断提升。

回溯信息素养的发展历程,可以充分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人类为应变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学习能力。一个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更是一个“个个善学”的社会。唯有让每个终身学习者掌握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学习能力,他们才有“善学”的基础和可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也才有最根本的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 UNESCO,NCLIS, The Prague Declar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cy Society, 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 Prague, The Czech Republic,2003-9-20. UNESCO,IFLA,NFIL, 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2005-11-6.

[2] 钟志贤,汪维富. Web2.0学习文化与信息素养2.0[J]. 远程教育杂志, 2010,(4).

[3] UNESCO,NCLIS, The Prague Declar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cy Society, 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 Prague, The Czech Republic,2003-9-20.

[4] UNESCO,IFLA,NFIL, 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5]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EB/OL].[2006-10-12]. www.ala.org/AASL/ip_nine.html

[6] 钟志贤. 信息素养:培养你的八大能力.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E教育). 有扩充和修改,2001-3-1.

[7] UNESCO’s 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2008)[EB/OL].http://cst.unesco-ci.org/sites/projects/cst/default.aspx[2009-10-6].

[8] Information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 A SCONUL Position Paper.[EB/OL].[2008-11-12]. http://www.sconul.ac.uk/groups/information_literacy/papers/Seven_pillars.html

[9] 邹景平.信息素养2.0[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7324e0100iqzj.html[2009-11-2].

[10]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EB/OL].[2006-10-12]. www.ala.org/AASL/ip_nine.html.

[11]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EB/OL].[2008-11-12]. http://ilp.anu.edu.au/Infolit_standards_2001.html.

[12]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0). Chicago: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DB/OL].[12-15-2010]; 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htm

[13]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Connecting Curriculum and Technology[EB/OL].[2006-10-12].www.eric.ed.gov/sitemap/html.

[14] 桑新民.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5] 桑新民.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0,(11):22-26.

[16] 钟志贤. 信息素养:培养你的八大能力.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E教育),2001-3-1;钟志贤等,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J]. 电化教育研究,2001,(11).

[17]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First edition,Canberra,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ans,2001. [DB/OL].[2010-12-15].http://ilp.anu.edu.au/Infolit_standards_2001.html

[18] 钟志贤. 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0.

[19]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选编. 李龙教育技术文选[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78.

[20] 钟志贤,黎加厚译. NETS for students 2007 [DB/OL].[2009-01-26]. 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NETS/ForStudents/2007Standards/NETS_for_Students_2007.htm

[21] 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the CST project)[DB/OL].[2009-05-20].http://portal.unesco.org/ci/en/ev.php-URL_ID=25740&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22]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DB/OL]. [2010-08-02]. http://www.lnjjedu.com/jj_ziyuanku/chapter2/02/t07_kz16.html



作者简介:钟志贤,教授,博士,江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33004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四项能力
信息素养的布拉格宣言-网络社会- 科技中国——欢迎光临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博物馆 -全球第一互...
【前沿】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1
元素养:社交媒体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理念
未来社会需要孩子具备这四项基本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