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边的武林——内家拳修炼体悟笔记

刘厚中、太极笑笑生著

关于“气”

静止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这种运动做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让人体自我感觉到“气”的存在。而事实上,“丹田”部位并没有一个装气囊,所以庄子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描述一种“气”的虚灵、空灵境界把这种境界练习久了,积累久了,就接近形而上的“道”,就可以“应物自然”、按符合自身条件的规律办事了。能够做到虚灵、空灵的人,才是内心真正在持斋;内心很宁静,从对“心的把持”开始做起的人,才是真正认识自我的锻炼。“气”是一种放松运动、神经感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内家拳的特殊性就在于把“放松”当作习惯,做出运动的效果。南怀瑾说,“气”在你练功过程中会不规则地随时出现,你用功进步了,身上毛病好了,皮肤变嫩了,返老还童了,都是自然的变化。这些都是心理的、生理的自然变化。

《太极拳真意》,明,俞莲舟传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泉清水静(心死神活)

翻江闹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杨式传抄老谱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己,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腰顶”就是“腰眼”,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行拳时要留意腰眼松没松开?能不能运动?可不可以开合?甚至旋转自如?此句话包含了身体的哲学:于细微处下功夫。

太极拳对我最大的改变,是心态的改变。生活有了边界感,懂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人生精力之有限,生命之有限。要懂得善待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是自找的。既然必须要做某些事,还不如开心地做。

内息要深、潜、细!

当你打拳时,环境和人是互相感染的,长期在这里就有感情了,拳在这里变得宁静、和谐,能够兼顾上下内外,与外界有交流。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抵达健康的彼岸。

收敛入骨就是外形痕迹不要太过,气势能从外形看出就过了。好像有气,在肢体的各个中轴聚合,而不能想气,是一种松的状态。气敛入骨,并非要你强制性去想气的流动;收敛入骨方能节节贯穿,特别是内部的贯穿,而不是关节的传递,你练霹雳舞那样推波浪就过了;收敛入骨后,在外人看来会达到视静犹动,视动犹静。自己也是安详的状态。

体会郝少如笔记:

虚实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说有没有了八个头,自身放在八个头的中心点,并且是八不依,既在中心,又要正中,不偏不倚,这八个头是长短相等的。以腰为中心计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为斜方向时,并不是把正方向搬运到斜向,而是从正改斜时身体不要转动,只要意动即可。以斜改正时也是如此。在八个头中以一条线为主,其他七条为辅,一条放长,七条同时放长,前进(放)时一起跟上,后退(收)时由一条和七条同时收聚在一起……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为主,为出发点,八条线只有一条线为主。其余七条线为辅,一条放长时其他七条也相应放长。放长是“开”是“呼”,如一条线收短,则其他七条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辅线的七条不可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里(命门为主)。

练杨式时,就潜意识地找这八条线,哪条线放得最长?我发现,很多招式都是往下的那条重心线放得最长。这也和沉到足底与三虚包一实的理论相符合。

老师的招式在潮水中升起,虚灵、浑圆、敏感、细微,身体成了矛盾的中心。动者一丝不挂,观者则觉得每一个动作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是缺少发出的机会,因而演变成一个个舒缓的圆形圈子,手、足、身、头,似乎都在呼应着一个虚无的中心。

以形体美观为追求目标的太极拳正在将其核心本质的元素侵蚀与淡忘。太极拳强调内在气韵,内在气韵若是充沛,美观只是水到渠成。

推手是体会虚实的转换、中正的适应能力、神经的敏锐与反应,这是本。

歌唱家说过,入睡前用如闻远处花香的方法去锻炼气息,三年做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放松呼吸去放松、滋养内脏,逐渐得到强化和锻炼,然后气息和内脏力量强大了,自然就有“虎豹雷音”。

“牵动四两拔千斤”是牵动对手的四两拔对手的千斤。

隔空打人,是指人的关节、骨骼如同竹隔,通了就方便力量的运转从而发挥技击的作用。这就是“隔空”可以“打人”。

奇经八脉:讲前后关系的就是“任督二脉”,前面是胸椎,后面是脊柱。身体的很多内脏器官都是依靠脊柱“悬挂”的,所以督脉很重要;讲上下关系的是“带脉”,像皮带一样地匝绕在我们的腰部;讲左右关系的就是“阴维脉”、“阳维脉”,对应的就是我们的左手、右手和左脚、右脚;这些前后、上下、左右关系都离不开与中央地带的关系,这就是我们的“中脉”,指我们身体的中心线。

“奇经八脉”实际上构建了人体的立体空间,修炼“奇经八脉”就是让我们熟悉和掌握自己身体的三维空间,只要我们注重周身的协调性发展和锻炼,就是在修炼“奇经八脉”。

“意”就是你喜欢一个女孩而产生的爱慕之心,你就有了“意”了。意的力量巨大,有人因为运用好了意,成为诗人、作家,美丽的意念产生美丽的诗句。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这就是有名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太极拳的最终技击是因为练出了身体的本能,高手打人是下意识的,比大脑还快。这不是预先算计出来的,也不能用力学的原理来解释清楚。太极拳讲究听对方的意,对手的眼神、呼吸,都可能是破绽,对方想发未发之时往往就被打倒。力学培养出来的高手也许能打倒几个人,但太极拳的养生价值、文化价值则没有了。

李经梧对太极内功的解释是:太极内功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导引法,主要通过意守、以息运气、呼吸锻炼等方法,以增强内气而产生袪病强身等功效。

太极拳讲求丹田核心,练功的开合、吞吐、进退、刚柔皆由此而发,也回归于此。

虚领顶劲,往往是指太极的修炼者全身为一整体,下沉时,不忘上领,有上就有下,有前必有后,松而不懈,始终有一个“魂”,与身体的各个部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意识的联系。虚领顶劲不能意识过重,否则就是头重脚劲了。

一套好的太极拳,不但禁得起分招分式的解剖,更重要的是整体给周围造成一种潜在的“气场”,让周围的环境和观众都受到感染,甚至屏息凝神,生怕破坏眼前的气氛。

《柔奴》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一个宠辱不惊的平凡女子、一句浓缩心学哲学精髓的平凡之语、一段洞明世事的平实总结、一首不露痕迹摄人心魄的好诗,淡淡的开始,淡淡的结尾,留下无穷意味。

柔奴李永明

柔奴谁家女,鲜卑宇文氏。

歌动琢玉郎,炎海生凉意。

淡然处变故,许身从远徙。

广南风物味,瘴气四时起。

雾腾鬼无牙,往往噬人体。

何为九死归,容光如雪洗。

点酥眉目娟,朱唇吐妙理。

别有养生经,心安即故里。

旷达感东坡,喟然叹观止。

岂料微贱躯,一语垂青史。

汲汲人间世,戚戚虑生死。

贫贱与富贵,大化如草纸。

庄周蝴蝶梦,寓意盖如此。

笑问红尘客,何不齐忧喜。

苏东坡问:广南风土,应是不好?宇文柔奴宁静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无极歌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无形无象无纷拏,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无要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太极歌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太极原生无极中——“无极”无非是指一种混沌状态,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一”,更是“无为无不为”中的“无为”。“一”无形无相,也可以说“无(勿)用”的。那么“太极”也如“一”了,如一个圆满的统一体。但其中已经孵化孕育着阴阳、变化,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形而上学,得“意”而忘“形”的,更有形而下之的“着法”,因此,学者无外三类:有突悟某种“道”理,而达于外形;更多以外形“着法”苦练;以期悟通某种道理;二者兼顾的且破且立,却不多见。儒家执“中”,道家守“中”,释家虚“虚”中,都离不开这个“无极”和“太极”状态的“中”和“一”了。

混元一气感斯通——“混元一气”是指上面的这个“中”的某种状态,有感才能通“混元一气”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只是过程,状态也有不同层次),有感皆应才勉强可称之为“神通”、“学问”。难处在“感”字!拳经:在力则僵,在气则滞,在意则活。

先天逆运随机变——《黄帝内经》“顺则凡,逆则仙”。“运”不是勉强“运”什么“先天”,应当是返回到“先天”的状态。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这种状态。

易理不过是阴阳矛盾变通之术罢了。

道家追求的至高境界是“道”的层次,那就是“阴阳互感通天下,气形化一归无象”。

心会论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本篇要结合起来理解,分清“主宾关系”:腰脊与丹田;喉头与指掌;心地与足掌。

丹田是腰脊的“宾辅”,“有象无形”的丹田辅助的是腰与脊;

指掌是喉头的“宾辅”,有形有象的指掌保护的是喉与头;

足掌是心地的“宾辅”,有形有象的足掌维持的是平衡的心气以及与大地、周围环境氛围的交融。

十六关要论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

神通于背,气沉丹田。

行之于腿,蹬之于足,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息之于鼻。

呼吸来往于口,纵之于膝。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於毛。

太极拳功法所崇尚的有意练柔无意得刚,特别强调“松”,也就是要求练功者要处于纯自然的状态,像自然形态的水一样,让自己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都保持着一种自然而舒展弛张的状态,心中要达到空静意境,以接近水的状态。

《戴氏心意拳》:形随意转,意随心生,心随神动,神随形移,不可以追求所谓固定招式,练各种拳法姿势,只是练各种不同方位的劲力而己。

十三势行功要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以心行气”:下意识地放松,务必要沉着冷静地去做,这样就如同“行气”一样可以收敛到骨子里去,这就是王先生所说的“命意源头在腰隙”了。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练拳的意识(练)与放松的意气(养)必须交叉运用、转换得要灵活,这样才有“圆活”的妙趣。这个就是所谓的“变转虚实须留意”了。杨澄甫: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若想练到极致,必须养到十分。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站立的身躯要摆得中正、安逸、舒服,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放松“行气”又如同珠子在“九曲盘”上的滚动。暗示“八面支撑”的同时还应当“八面玲珑”,没有微小的地方“意气”是不照顾周全的。这就是“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意思了。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发劲用力的时候要沉着冷静还要松得干干净净,要专注一个方向或一个点上去用整体力量发劲。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来来往往需要折叠,进进退退需要有转换。这就是讲运动战过程中的状态。不做“一锤子买卖”,要使对手“拳拳服膺”。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要围绕腹部的中心去放松,松得干干净净,必将出现腹内气腾然效果。道家谓之丹田如汤煮。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头顶的虚领还不如脚底的虚领,周身警觉,即为“虚领顶劲”。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放松的运动运遍全身,务必要顺遂。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意识是令牌,气势如同旗帜,精神是主帅,腰和手脚都是拿来驱使用的战士。

摇脊柱:

《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和敬芝: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往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怎么练脊柱?除了站着练拳的时候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我的经验是坐着的时候也可练脊柱——摇脊柱,开合脊柱。

以后腰为核心,将脊柱想象成一条大龙,意念在其内部缓缓的摇动,一动整条大龙都在动。这是摇脊柱。

开合脊柱是以后腰为核心,腰椎带动整个脊柱的开合。

这对养生应该是有效果的。

有意练松、练柔,无意得刚、得劲。

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各大关节都松开。松得再开,意识上不能丢。

松的三重境界:一是体松,各大关节、肌肉松散开来;二是心理松开,松得意识重了也是没松开;三是似松未松、若有若无,自然而然。

郝少如:腹松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上升,所以,上有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一沉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

刚和柔撮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

翁同酥为杨家提联:手棒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

杨式传抄老谱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方中:方寸之中;

站桩练的不仅仅是肌肉静态的力量,主要还是锤炼我们的意志力!要经历“七十二”道火候(形容站桩之难辛,枯燥与乐趣并存),是“天然乃武并乃文”的东西。通过站桩、练拳、练架子去培养意识!

身法十要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松肩沉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音:考)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胯与膝平”即武术术语中的“腰马合一”,要通过“马步”的锻炼,把腰部力量贯穿到裆部、脚下去,做到马步和腰部是一个整体。这样腿部的爆发力就比较突出。个人认为:裆胯其实就是腰和丹田的延伸。

“尻道上提”,要求适度地收缩会阴底部肌肉和肛门括约肌,以促进下盘稳固和明白自己底部的中心。

李亦畲身法八要歌: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

心中悬就是要求精神状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明白;须下势,不是指必须要往下蹲,仅仅是需要有一个照顾下方裆部、肫部的意识和气势;落自然是关键,是含胸、拔背的关键。

杨澄甫练法十要

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姚继祖说静: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二是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三是“气敛入骨,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这就是“一静无有不静。”

李雅轩练静: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得舒舒服服地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

松静为有我之静,以我观静,故静著我之色彩。虚静乃无我之静,我亦不在,无思无虑,若有若无。

太极拳论要解   武禹襄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太极所说的“牵”,都是像藉丝一样细微地“牵动”。可进一步理解为“柔动、放松至像丝一样就会出现“气”了。这里牵的重点在背部,所以就会出现“气贴背”的感觉。背部是靠脊骨和肋骨支撑的,所以更细一步,自然会出现“敛入脊骨”的现象。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步子迈动中像猫一样轻灵而富有韧性和变化,运动间的力量控制得像丝那样细微、越来越细小。这样做,必有奇效。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打拳在于锻炼我们活泼、客观、通达的精神,这个就是“蓄神”了。既不崇尚“气”,也不过分强调“意”。郭云深:“有意无意皆是假,技到无心方为真”就这个道理。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指出我们的“意气”不是散漫的,要像车轮那样圆活;正确的锻炼方法是从腰上去发动。

“劲意不断”是允许我们练拳的过程中,可以将丝一样的劲突然断开、消失掉,但意识没有松懈,是高度的“神聚”。

五字诀李亦畲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矣!

本篇对“神聚”的一个全面了解。

静:做到客观地随人而动,随屈就伸,如同与空气的分量“沾粘连随”,既不丢开它也不去顶开它,切记不要自己在那里主观伸缩运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也至关重要,要尽量消除消除惯性,切忌主观的“行云流水”。

这样在推手运用中可以做到:彼有力我也可突然有力,但我的力量是在他前,是截断他的劲;他没力想柔化我时,我也可突然没有力量,我的意识随他的柔化而动,仍然是料敌机先。要安静的心意去悉心操练,而不是用力量去操练。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己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己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灵:左边身躯重了,马上就虚开,右边身躯已经上去了;右边身躯才一重即刻又虚开,左边的身躯已经运动上去了。运动的气势像车轮一样圆转灵活,周身上下都是要处处协调、相随应的。如果有不协调的地方,张三丰祖师说:毛病一定出在腰腿,要在腰腿上去纠正、求证它。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呼吸要通顺,周身没有一个空隙是意气没有“照顾”均匀的。向身体内部吸气就是“合”,是在“积蓄”;向身体外部呼气就是在“开”,在“发放”。所以一吸气一合就自然让对方感觉落空被提起来,当然我也要主观上做到稍微用点力量把人拿起来;一呼气一开就自然沉到对方的下面,当然就可以打断他的根劲把他发放得出去。这些都是用意识运动去营造有利气势和形势,而不是自个怒目、憋气和用蛮力做出来的。

“意气”:意是因,气是果;“气力”:气是因,力是果。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己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引所谓“借力打人,四两白拨千斤”也!

整:整劲从脚底起来,在腰间指挥它运动,表现到手上,然后从脊背发出来的。气敛方可言劲整。

走手:走手就是体会指尖微微领的感觉,陈鑫的三节论:“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又说,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己。”指尖领,利于沉肩坠子肘,身肢放长,利于贯通。走手增强了梢节的意识,有利于掤劲和螺旋劲的增长;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第三节按顺序跟上。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不走指尖,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卷”的意思,即便没有抓住对方,也有个“卷”的余味中别人身上。从健身角度讲,梢节领劲利于末梢神经通畅,自然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是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的基本条件。

李雅轩说:虚灵顶劲往上担,松沉稳固座下盘,脚下沉稳,是以气沉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两脚两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整个身体在宇宙之间。总之,是气意要往下沉,神意要往上顶,一身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不能太敞太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

真正的执行中,领、虚灵、下沉的意要重一些,领的意要轻一些,逐渐在拳架中调整。

腰: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太极腰、形意劲、八卦步。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处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在屈伸动静之间,见到别人穿入的动作,就自然散开、闪开,让对手毫无着力点,遇到自己要出手时,则自然整合全身所有外形和力量,观察到对手来力就沉稳下来以走化,跟随对方的去势,就升腾起来,让对手逃无可逃,这样才是渐渐地真正达到“神明”的境界了。

推手十六目 陈鑫

较:较量高低

接:两人手相接也。

沾:手与手相沾,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因:因人之来。

依:我靠住人身。

连:手与手相接连。

随: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落:如落成之落,檐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得:是我得机,得势。

打: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疾: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断: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推手三十六病 陈鑫

抽:进不得势,知己将败,欲抽回身。

拔:拔去,拔回逃走。

遮:以手遮人。

架: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突然撞去,贸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贸然取胜。

躲闪: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侵凌: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斩:如以刀斫物。

搂:以手搂人之身。

冒:将手冒下去。

搓: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欺压:欺是哄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闪赚:是诓愚人而打之。

拔:是以我手硬拔人。

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艰涩:是手不熟成。

生硬: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排:是排过一边。

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挺:硬也。

霸: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实: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勾:以脚勾取。

挑:从下往上挑之。

掤: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滚:恐己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跟头棍子: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偷打: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心贪: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先要两股前节有力”是相对的,相对于其他身体部位。由于“前节”要传递和承担我们身躯的重量,所以是稍微有力的。“前节”这时是指小腿和脚部,只要去体会“前节有力”,就一定容易做到“气沉丹田”和“中正安舒”。最基础的“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静则俱静,动则俱动”要求不仅仅指我们的外形,包括意识都要这样做。练拳时一定要“慢而不滞,快而不游”。

“合中寓开,开中寓合”就是“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对“开合”的解释还应包括“从肩沿脊背到腰,由腰沿脊背到肩手”这种“上下路线”相互寓合的矛盾运动。

“触之则旋转自如”就是“触点成球”,“自如”就是接触点仿佛是一个小球,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转。“无不得力”就是不受力,目的就是“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

“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我不改变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乃至速度(这样才叫“我不动彼丝毫”),趁着他的“招式”找空虚处直入,“接”可理解为“接待”,“定”是接待的目的,是固定对手的劲。也就是说让对手的“势”成为“死势”、“定势”。这样对手就因为败势己成,被打上或害怕挨打而飞跌出去。

胞弟启轩尝以球比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翌,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比,“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两肩下垂,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

太极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变转”也就是变化、转换,运动中转换虚实的时候(不要单纯地理解为“重心”的转换,应当丰富到“阴阳”层面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处处留意,不要一滑而过。在这个基础上,同时做周身的放松运动没有一刻是停止的,一分一毫都不要停止这种“气”——放松运动。

静中要机警,动得不要带惯性和信赖性。

只要你每招每式都这样存心用意了(指不发呆,不妄动,保持虚灵和放松,不紧张,处处留意转换处),这个太极功夫到人的身手上并不是一件难事。

毎时毎刻留心在腰间去做放松的运动,你会感觉到真正把腹内松干净了,“气”就自然有了,而且它自己还会翻腾!因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说明太极这个功夫本身就属于不需要用力气去追求的。

尾闾骨要保持中正(那些跳舞的特别是跳国标的舞林高手,这点做得非常好),精神要保持饱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周身轻便、利索,达到的效果就是“神聚”。

在具体推手中练到“曲伸开合”,完全听从、顺从他人的运动,自己还能保持中正、做到自由自在就基本接近成功了。

息:一呼一吸之间那个叫息。实际上我们一呼一吸之间有一段是不呼不吸的,这个中间很短促,是很难把握的。功夫如果做到没有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息的程度了,所有练拳的法门就融入我们的生活习惯中了。如果连息都把住了,那练太极拳真的就很容易,如呼吸一般自然、自动修炼了。

太极拳衡量标准:用心意去留意转换(虚实)和放松(气)就是它的大原则,筋骨的锻炼就是次要的了,是自然而成的。

诀:

撒放秘诀 李亦畲

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

敷字诀解

敷就是包围、获取、周身围绕的意思,目的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自己放松的“气感”运动状态尚且还停留在自己的骨子里的时候,而意图、侦察、判断力已经进入到对方皮膜之间,这个就是拳书中所说的“气未到而意己吞”了。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李雅轩说,太极拳就是内功。“气”就是一种放松运动后出来的神经感知状态!是“有象无形”(有这样一个现象,却没有形状)的。

乱环诀牛连元转授杨氏秘诀

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四两千斤”指的是明白“虚实”,只有明白虚实的“着法”才是成功的手段。

“手脚齐进横竖找”是乱环诀中关键原则:找着横可以使对手“上下不能相随”;找着竖可以使对手“内外不能相合”;横竖同时找,可以使对手顾此失彼,如陷罗网欲逃不能。

十八在诀 牛连元转授杨氏秘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三前”:眼前、手前、脚前;

“七星”:手、肘、肩、胯、膝、脚部位的六大关节,再加上以头为首的中心线上的点,圆转得如七颗星星。“七星”的说法与“九曲珠”的说法是一致的,是中国化的比喻。

所谓“中定”其实是指两种状态,中和定。把“横向”的处理好就自然明白了“中”的概念;“定”也不是硬抗,只要你能处处占据对方的“有隙”处,就自然定得住。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这里的虚,不仅仅是指自身的松静、虚静,凡手脚够得着的虚空处,都是我们需要清楚认识、明白和防范、防守的空间。我们要练的太极对“实”的冲击是“惊鸿一瞥”的:电闪不及合眸,雷发不及掩耳。应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原理是,破坏对方的“重心”。

何华云:

1、太极技击,就是尽力维护自己的平衡,守住重心,同时通过刚柔、轻重、虚实、快慢等手法支破坏对方的重心,只要对方的重心被掌控,就稳操胜券。而不要被对方控制重心,用力不行,用招不行,反抗不行,逃跑不行,只能随对方的意图。要随劲力的方向、大小而及时调整自己的重心,维护平衡,并同时体察和感知对方的重心,以顺势反控制。

2、太极拳推手中有两种平衡值得重视:一种是拱桥平衡,两人一搭手,粘住就容易形成依托平衡——拱桥原理。另一种是随遇平衡,人随时只有一个点与地面接触,不会形成双重,也能自由转换重心。

3、球在地面旋转就是随意平衡,因而我们不能说球倒了,而只能说球滚了。球要在地面滚动,其与地面的接触只有一个点,否则就动不了或不是球。太极拳要求不犯双重,即尽量少用双脚同时扎地,其目的就在于此。脚下只有一个点触地,阴阳转换特别隐蔽。

4、意就像屋顶的点灯的灯光,可以照在屋子的每一处,不是手电筒的光,只能照出一束光,照到一部分地方。

5、松以松肩为最难,只有松做好了,才能将对方的来力传导到足底——根。

6、身体在竞技中的状态用象棋比喻:头是帅,两肩是士,双肘是象,两手是车,胯是马,膝是炮,脚是卒。推手时,脚是不能退的,和象棋的卒子是一样的。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临界点,在临界点不要因为温度不变,就否定加温的作用。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的。

张三丰的武当太极拳论之解释: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贯串:王芗斋说把身体练成一个力的发射“通道”,可以从任何部位发出去。这就是对“贯穿”的一个基本要求。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气是“虚而待物者也”,只有放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气”,才可以更好地做到贯穿和鼓荡,是“唯道集虚”的结果了。李雅轩说,练刚柔的不如练松软;练松软的不如练轻灵;练轻灵不如练虚无。虚无即指虚无的气势。

气是我们的神经感知到的,很容易贯穿到不同的“容器”,并不受我们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的限制。“鼓荡”是在放松的环境中自然产生而非刻意的!轻灵放松的运动产生了“气”,它是很适宜自在的鼓荡,我们不可以去妄加任何意念在里面,这个时候精神适宜内敛,要谨慎而愉悦!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缺陷:如我们自身的顾此失彼,主要是指“劲路”上的缺陷;

凹凸:王芗斋说“不曲不直,周身骨不露棱,意不着象”;

断续:指不圆满、不完整。

气宜鼓荡,就是通过鼓荡去解决那些问题,神宜内敛就是通过内敛去深入认识这些我们平常没有察觉到的错误问题,最终做到上述要求。

虚实要能够自在、自如地转换。“自”字就是在外形放松运动中自然、自在出现的“虚实”;“总”字强调哪怕就是我们的一个脚指头都是有“虚实”存在的。式断意未断。

人者大猴,不取其形,只取其性,灵活性、警觉性。以猴为师,以万物为师,万事万物都有灵性。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1、太极:要想把太极功夫练上身的人,必须从“无极”,也就是说“无形无象”着手的,因为在这个“无形无象”中,方便他掌握动静的转折契机,了解“阴阳”,也就是矛盾的根本——对立统一。

2、阴阳的状态和处理:“动静”是一对矛盾的“阴阳体”。要对立统一,就要时刻留意“无过之也无不及”,也就是要“不丢不顶”,做得“刚刚好”,要“随曲就伸”地去舍己从人。

3、总结:所有的阴阳变化虽层出不穷、变化万端,但道理都是一致的。(都是从“无形无象”的根本中产生)把握了契机我们就可以坦然处之。接下来勉励我们: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如何做到“全身透空”: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1、“虚领顶劲”,从字面上看,虚与领、顶与劲各自关联。我们理解为要把“劲”的“顶盖”揭开,是“顶开”劲而不是用劲去顶,“顶开”劲的目的是要散开劲。要“虚灵”,就要大松大软,更要大静大活。只有在稳静中才能使我们走上“松散通空”的大道。

2、做放松的运动而去“遗忘”你的力量、速度和技巧(“劲”的现代白话文解释),这样做到一定程度,“气”就产生了,更进一步把“气”都松开,就仿佛“气沉丹田”了。这个时候你就不浮躁,“气”定神闲,头脑清晰了。外表看这是在讲一种自然“无形”的东西。唯有“沉没”(也可做“沉默”理解),方能够爆发。

3、头脑清晰后从“混沌状态”进入到“太极状态”下,就要随时保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的临界点。“偏倚”皆为“有象”,把握临界点就是始终让自己处于“无象”中。“忽隐忽现”则讲阴阳变化,似有若无,与上句解释“气”的“沉没”相呼应,映证三丰祖师的“虚实宜分清楚”。自我发现左边重了,就把它虚开、松开,发现右边重了,就让它杳去、消失。主要讲“无象”问题。

4、“无形无象”的必然结果就是使自己做到任何时候都“不丢不顶”,让对方在试探时感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个话表达的是“上下前后”,我们可再加个“左右”。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如下: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继续教导我们: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最后是本文的目的和用心良苦: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用武要言 陈长兴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就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鹞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曰: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面落。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

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趾要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

“巧地”即巧妙之地,是进可据,退可守的灵活之地。在技击对抗中先一步占据两人对峙的有利空间部位,做到我顺人背。

骨节做法就是周身贯穿一气,目的就是便于发出整体力量。“手把”,指手把握的方向,方向不灵活就难以应付不测之变。

发身要鹰扬猛勇,泼辣胆大,机智连环,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打架”基本常识和要求: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下。侧身进步,伏身起发。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捧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对付脚踢,我必须提膝防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保持距离,二是可以方便以脚还脚。对付手打,我就用肘去破坏他。

对方顺着正面打来,我就横向侧面攻击他,横向面打来,我就采取“捧、压”的方式在上下纵深面上攻击。这是在告诉我们“避实就虚”的道理。对手左边攻击,我就右边接待他;右边攻击,我就以左边迎接他。距离远的我就用手去还击,距离近了,我就加上肘的力量。

拳术练得好的人,善于审察周围的地形环境。手要出得急,脚在运动中要轻灵,审察形势时要像猫发现耗子一样。内心不可慌乱,眼神要清澈透明地判断格局、形势,然后身手一起发动,一起到达才是真正的打击术!如果手的打击到位了而身形未到位的话,这样就不是摧毁性打击的妙法。如果手到的同时身体也到位了,这个时候破敌就如同薅草一样容易了。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善于技击的,先要看好步位和调整好站位,然后再决定下手的运动势头。杀手的打击方法是:上打咽喉下打阴,打左右两肋和中心。往前突然袭击一丈的距离也不为远,近身贴打往往只在一寸间的距离。武术术语叫“寸劲”。

要诀篇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两句主要说明速度之快、心意之快、变化之快。)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这样做有气势的同时也给自己上半身回旋的余地。),腰须竖起(方便腰上的腾挪转化,也方便“丹田须运起”的做法),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己。一理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只需把一个道理运用在“阴阳二气”的变化上,行动在身体的“三节”,表现在人体的“四梢”,统一于“五行”之中。)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己矣。

节节贯穿按照以下步骤:

第一步:身体的上下贯穿,即通过脚、踝、膝、胯、腰、背、顶。

第二步:身体的前后贯穿,是在上下贯穿的前提下,重心朝前移动,肩以下部分的表现,通过胯带动肩肘腕指的移动,细到每个手指的各个关节都有感觉。

第三步:身体的左右贯穿,交叉相通,通过胯的旋转,把左脚的劲移动到右手,右脚的劲移动到左手上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太极拳释义
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
太极拳前辈精典论著
赵堡太极拳谱/练气要诀及腰胯?--高人
太极涨功妙法——“三空”习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