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卷多情似故人 少年苦功终事成
书卷多情似故人 少年苦功终事成
 
 
 

□ 《数理化自学丛书》中的《三角》、《平面几何》

□1977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 (部分)

□1977年走进高考考场的青年


 

  “这套丛书包装极其简朴,素净的青色、浅绿、淡黄色封面。但是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共发行了7395万册。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即使是这么大的发行量,要买这套书,每天新华书店离开门还有好几个小时,门外就已是人头攒动了,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门口的队伍,可以从山东路、九江路、汉口路一直排到河南路。是什么令这套书拥有这样的魔力? ”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文革十年浩劫,“读书无用论”一度盛行。随着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中国迎来了有史以来少有的一场读书热潮。在这场全社会的读书热潮中,一套叫做《数理化自学丛书》的辅导书成为多少读书人心目中的“宝典”,凭借着书中的知识和废寝忘食的自学,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当年朗朗的读书声,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奏曲。

    发行量创出版史奇迹

  “这套书可以说是跨入知识殿堂重要的基石啊。”谈到《数理化自学丛书》,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庄志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仿佛又见到了久别的小伙伴们。因为这也是她自己走进知识殿堂的引路人。

  据《上海出版志》记载,《数理化自学丛书》共发行了7395万册。这个数字连至今火爆全国、号称创造销量第一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望尘莫及。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个“不见面的老师”的引领下,渴求知识的青年们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迈进了知识的殿堂,由此也引发了全社会的读书热。

  从现在一些网站仍在销售的旧书来看,这套丛书包装极其简朴,素净的青色、浅绿、淡黄色封面,“腰封”位置印有“代数”、“化学”、“平面几何”等字样,表明它们的分类。与现在各类教辅参考书相比,它们实在不起眼,为何有如此魔力能让当年的青年趋之若鹜,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仍然甘甜如饴?

    一场知识的“及时雨”

  庄志龄告诉记者,这套丛书共有17册,分《代数》、《物理》、《化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等门类。“这套书1963年就已经出版了,当时出版社请了一批特级教师和各校有专长的老教师一起来编辑。”但在随后批判“白专道路”的年代,这套书也销声匿迹了。它的真正走红是在1977年。

  1977年正值文革结束、知识教育界百废待兴。大批知识青年渴求知识,然而却苦于“求学无门”。“我们当时中学数理方面的基础很差,化学更是根本没学。”庄志龄说,当时的学生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更多的是没有念过高中,许多人连初中也没念,且又荒废了那么多年。听说高考恢复,但是时间又很紧张,手头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辅导的工具书。这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位编辑想到了1960年代曾经出版过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这时,全套再版发行已经赶不上1977年的高考了,于是出版社决定争分夺秒,分批赶印,《代数》第一册首先面市。哪怕只有一本,也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

  1978年,全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终于重新再版上市,它如同一场“及时雨”,让饱受知识干渴的青年们如同海绵一般竭尽所能吸收它带来的养分。“这套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循循善诱,就像一格格台阶一样让人一步步登堂入室。”庄志龄说,“由易到难,每解开一道题都很开心,越学越有劲。”每天她都捧着这套书挑灯夜读,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开始时觉得比登山还难的题目慢慢都会做了。

    全家出动半夜排队买书

  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几届考生中,很多知识青年都把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作为考上大学的一件必备法宝。别看它发行量大,需求量却更大。就像集齐好几张碎片才能拼出一幅完整的“藏宝图”一样,要凑齐全套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件很难的事。

  当时《数理化自学丛书》主要的销售渠道是新华书店。“知道有这套书的时候,我人在外地。在当地的新华书店,我连续几天都去排队买,结果只买到其中几册。”庄志龄回忆说,后来她父亲又在上海的新华书店排队去买,结果最后还是没有凑齐全套。“不过当时已经觉得很庆幸了。”庄志龄说,当时各地的新华书店都是按计划分配供应的。由于上海需求量大,上海的新华书店反倒不一定能买得到,而小县城由于需求量少,倒是有机会买得到。尽管去书店前,大多数人都会开“书单”,但实际上很难照此执行。“反正有哪册就买哪册,买到什么算什么。”

  据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退休职工回忆,那时每天新华书店离开门还有好几个小时,门外就已是人头攒动了,队伍可以从山东路、九江路、汉口路一直排到河南路。“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排队的人群里除了青年人,也有很多中老年人,他们来书店的目的就是为了抢购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有的甚至全家出动,为了能多买几套,寄给渴求这套丛书,却苦于没有途径、没有门路买到的各路亲人。

    两年时间凑齐全套

  一位来自广西的当年读者曾经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即到罗城火车站工作。1978年5月10日,我在罗城县新华书店买书时,《代数》第一册跳入了我的眼中,迅即浏览了一遍出版说明,觉得这是一套很适用的书,随即掏出6角1分买下这本书。但是,这套书不是同时成套印刷,要买齐这套书很不容易。有时第三册买到了,第二册还没买到。因此,只好倒着学习。”

  由于后面的定理、公式学起来较难理解,更想弄清楚前面一册所阐述的这条定理或公式的原理,就更急于想买到前面那一册。于是,他常常利用休息日到周围几个县城及柳州市的各大小书店寻购这套书。“车站的同事到远一点的城市出差,就托他们帮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时间,终于将这套书购齐。现在看到这套书上盖的罗城、柳城、宜山(现为宜州),柳州、南宁等地的购书戳记,买书时的情景就浮现眼前。”

  由于来之不易,又确实帮助很大,考上大学后,许多人几经辗转都不舍得扔掉这套书,甚至作为一生中重要的收藏保存至今。

    “书与老婆恕不外借”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凑齐全套,心仪的书一时无法买到,怎么办?有人干脆借来手抄,甚至还有人去废品回收站“淘宝”。

  曾有人撰文回忆过当年借阅的一桩“趣事”。“全班56个同学,有《数理化自学丛书》的也只是少数同学,上课时大家都学习课本知识,只有自习课或星期日才有时间阅读别的书,而丛书的主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时间,怎么办?我只得动些心思了。当他看物理时,我就借化学或者代数,运气还好,屡试不爽。”大凡有东西外借的人都知道,他人偶尔借一两次还可以,借多了就产生厌烦,再要好的朋友亦然。“有时丛书主人也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你不会去买啊!’害得我无地自容。在甲同学面前碰了钉子,我就开始打乙同学的主意。初次向乙同学借,他不好当面拒绝,可当拿到书打开一看,我蔫了,扉页上赫然写有几个字:‘书与老婆恕不外借!’人家把书当成老婆,借一次已万不得已了,我如何好意思继续借呢?”

    看书的人挤爆图书馆

  图书馆借阅也是重要的途径。一大清早,图书馆还没有开门,青年人就已经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据《文汇读书周刊》的报道,当时每天早上,到了开门时间,读者像潮水一样涌入。挤进图书馆的人基本就不出去了,一旦出去你的位置也就没了。当年的上海图书馆老员工回忆称,涌入的人群竟然把门玻璃给挤碎了。“那是英国人建造的房子,门很厚的,玻璃也是很厚的,要把那个玻璃挤碎的话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到的。”开铁门的工作人员被挤到了门边贴在了铁门上,只得大声提醒:“轻一点,轻一点,不要受伤!”

  众多读者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地看书学习,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在做《数理化自学丛书》中的习题。据曾任上海图书馆阅览组组长的老职员回忆:“当时最热门的一套书就是《数理化自学丛书》,原先我们约有十套,后来一看不行,满足不了这么多读者的需要,就和新华书店商量,最后得到了新华书店的支持,增加了几十套。”

  许多读者早上进来,带几个大饼,图书馆里有开水供应,一直到晚上图书馆关门再出去。因为人太多,所以窗台上也坐满了人,许多人连窗台位置也坐不上,只能坐在地板上,甚至室外的阳台上。

  现在疲于奔命参加各种辅导班的高三学子恐怕很难想象这样的学习热情。

  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有经过中学阶段的系统学习,更没有高考补习班来指导和帮助复习迎考。然而这套系统性的自学类丛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它就像知识的阶梯,引领着当年参加高考的青年一步步走向大学的校门;也像一块敲门砖,叩响了命运之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忘的数理化自学丛书
【图文】45年前的这套丛书,见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破冰时代
东海大楼个书香(上)
数理化自学丛书.物理.第二册.分子物理学和热学02
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
齐帆齐微刊:暖暖的亲情,满满的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