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姜女庙一副“奇对联”,难倒众多才子,郭沫若微微一笑轻松读出

正所谓千古才情万古对,一些用词精炼、意味悠长的对联,能流传百世,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里面。

但对联的魅力,不仅在于工整凝练、朗朗上口的的语言,其中的一些“怪联”、“绝对”,更让人不禁大呼妙哉妙哉。

在山海关孟姜女庙前,就有这样一个奇联。对联中的字,简单到每个都是认识的:上联是海水朝落;下联是浮云长消;但是,整个对联,连起来念,就未必人人都能读对了。

各位不信的话,可以马上试试看,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中间一串,七个“朝”字和七个“长”字,就难倒了不少人,怎么读都读不顺,不懂个中奥妙。

大才子郭沫若,在他71岁那年,也来到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游览。就在同游人迷惑之时,他已经解开了这副千古奇联的读法了,不愧是一代文豪。

千古奇联,郭沫若巧思解读法

1963年的秋天,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来到秦皇岛参观。当时,秦皇岛的基础设施很差,几乎就是“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但碧波荡漾的渤海,壮阔雄伟的燕山,还有历史名关:山海关,都深深吸引着郭沫若。

那天,郭沫若他们一行人,来到古城-山海关游览。作为一名功力深厚的文史专家,郭老一到山海关,似乎被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地向身边人讲起各种有意思的轶闻趣事。

不知不觉间,他们就来到了贞女祠—孟姜女庙。72岁的郭老信步登上了108级台阶。虽然每个台阶都矮矮平平,但这“一百零八磴”还是很长的一段路,顶上就是悬挂着“贞女祠”牌匾的大门。

来到庙前,郭老又向同行的人讲起108级背后的故事。夫人于立群让他歇会儿“走累了,少说点儿吧。”兴致上来了的郭老,开口回她:“人逢开心话自多,听者不烦我愿说。”

接着,他们到了前殿,一排朱红色的窗户映入眼帘,在前门的柱子上,挂着一副蓝底金字的对联。这副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奇联。

这对联就是上面提起过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郭沫若驻足观看了很久,连连说“妙、妙、妙”,他夫人也打趣:“什么庙呀,明明是贞女祠堂圣殿嘛!”

同行的人跃跃欲试,纷纷默诵或朗读,但都没读对,俨然成了“入门考卷”的考卷。心急的人,就忍不住,让郭老赶紧给他们讲讲正确的读法和意思。

郭老会心一笑,点名了这副对面的精妙之处:“此联简而简,繁而繁。简曰,小学文化的人也都能认得;繁曰,大学教授来连读三遍也不一定读得对。”

话不多说,郭沫若就为大家揭开谜团,他的读法是:

(上联)hǎishuǐcháo,zhāozhāocháo,zhāocháozhāoluò,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联)fúyúnzhǎng,cháng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xiāo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话音刚落,那海水涨潮退潮,朝夕不变,浮云消长变换,变化不定,波澜壮阔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

其实,秦皇岛的海滨风光非常优美,连郭沫若也在游鸽子窝的时候赋诗咏叹:“雪浪千层卷海来,松涛万顷际天开。”庙前这对联,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海天变幻的景象。

同时,壮阔的美景,往往容易勾起人们的哲思,潮起潮落,浮云变化,既在变化,也似乎什么都没变,那种历史沉淀的厚重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这对联的妙处,就是通过同叠字音假借的方式,巧用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来增加了对联的意趣。只要在关键字上用通假字恢复原貌,那就难不了游人了。

不过,有人会问,郭沫若的读法就对了吗?纵观郭沫若的经历,这种读法,还是比较准确的。他小时候是受过旧式教育,从小就熟读古诗,学习诗词韵律。而对联讲究工整,平仄和谐,通过平仄规律和断句,来营造一种音乐般的韵律美感。

凭着多年的文化素养沉淀,对传统美学的积累,以及对诗词韵律的专研,由此可知,郭沫若的读法应该更符合对联的原意。

当然,历史上也有其他人给出过不同的答案,但其实意思和读法都大同小异,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进入正殿内,映入眼帘的就是在人们心中活了千百年的孟姜女塑像,旁边是一对童男童女,身后是一副惊涛拍岸的风景画。正中央的顶上悬挂着金灿灿的四个大字“万古流芳”,这四个字,正是孟姜女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雕塑旁边还有一副对联,不过郭老就没那么欣赏了。的确,和前殿的千古奇联对比,这一副确实平平无奇,上联是“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是“姜女未亡也,千古片石铭贞”。

明明是始皇帝,却被作者问了一句:安在哉?只是一介民女,作者直呼其“未亡耶”,可见做作之人对始皇帝的不屑,对孟姜女的同情。

才思敏捷郭沫若,游历山水留下名对

其实,郭沫若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读出孟姜女庙前的对联,得益于他从小就喜欢对对联。在他的一生中,就留下了很多关于对联的故事,以及很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对联。

  1. 少时求学,巧对先生留佳话

少年时期,郭沫若和同学们去偷摘和尚庙的桃子吃了,不巧被庙里的和尚发现了,于是就告到郭沫若的先生那里。但一些叽里呱啦的小鬼头,和尚和先生也都不知道是谁带头偷吃桃子的。

于是,先生就出了个对联,挖苦责骂这些淘气的孩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既批评了他们偷桃的行为,也挫挫顽童们的锐气,如果他们对不出来的话,以后都得听听话话。先生还说,谁对出来,就不用受惩罚。

正当大家以为要吃瘪的时候,郭沫若想了一会儿,就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这下联,从字面上,平仄押韵、字句相应;在立意上就不落下风,更显示出少年壮志凌云的那种朝气。

原本上联是批评学生们贪玩淘气,偷桃这事不光彩;但郭沫若则话锋一转,变俗为雅,偷桃变成攀桂,钻狗洞变成步蟾宫,他日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一定有我一份。先生读罢,也啧啧称奇,饶了学生们一马。

  1. 挽联忆亲友,追思倍伤感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1936年,当时的郭沫若,实现了小时候的所作的对联,成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当年,文坛另外一位巨子逝世了,那个人就是鲁迅。

虽然郭沫若和鲁迅之间,相处并非十分和谐,但郭沫若还是从心底里敬重鲁迅的。鲁迅逝世后,郭沫若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郭沫若把历代供奉的圣贤-孔子和鲁迅放在同一个历史高度上,但鲁迅显然更伟大,因为“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暗指鲁迅先生的精神对爱国青年们的影响深远,大有薪火代代相传之势,新的希望将如繁星一样,永远不灭,永远数之不尽。

1936年,另外一位郭沫若的至亲去世—他的父亲郭朝沛老人。郭沫若多年都在外生活,并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又想到父亲一辈子操劳,并没有享受几天安乐的晚年,心中无限的遗憾与悲伤。

他赶回重庆沙湾的老家,看到故乡的点点滴滴,想起没能尽孝,郭沫若悲从中来,提笔写下了挽联:万里云天悲落日一门血泪洒麻衣。

他把父亲的去世,写成了日落西山,自己则披麻戴孝,伤心到极致。后来,家人用楠竹板为底,阴文雕刻,把这副感人至深的楹联就挂在旧居第一个天井前门楣两边。

郭沫若的七妹就在老家,时常会回娘家,祭奠父母,看望娘家人,经过天井时,每每不自觉就会诵读起这楹联,默默流泪。

久而久之,连不识字的幺婶魏凤英,也牢牢记住了这副楹联。多年以后,郭家人在回忆郭沫若生前往事的时候,魏凤英第一时间就想起这副楹联了。

改联救人,开导少女指迷津

时间来到了1962年,郭沫若去普陀山游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曲折动人的故事,还间接救下了一个青春少女的生命。

当时,他在梵音洞拾得一本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沫若赶紧往下翻,大事不妙,后面竟然写了一首绝命诗,而且日期就是那一天。

心思缜密的郭老,赶紧让人们寻找这笔记本的主人,一番波折下来,人们总算是找到准备轻生的姑娘。原来,这姑娘数次高考落榜,再加上感情受挫,正当迷茫之际,万念俱灰。

郭老耐心地开解她,对她说:“让我把你的对联改一下吧。”于是提笔写下: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老这一句“事事难成事事成”,讲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好事多磨,成功之前,谁也可能会遇到无数次的失败,只要耐心认真坚持下去,成功自然就不远了。

为了让小姑娘重拾信心,郭老为她提笔写下了一个古代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小姑娘对这个循循善诱又满腹经纶的先生充满了敬佩之情,请他题名,郭老写下:郭沫若六二年秋。小姑娘一看,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个长者,竟是赫赫有名的郭沫若。得到郭老的指点,小姑娘也打开了心结,决定重新振作起来,不再有轻生的念头。

后来,她还写了一首诗,送给郭老:“梵音洞前几仿往,此身已欲时汪洋。妙笔意截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虽然小诗一首显得稚嫩质朴,但也表达了姑娘对他的感激之情。

紧贴时代,让对联走进新时代

如果大家以为郭沫若的对联,只是一味依照古法,一板一眼,那就错了。郭沫若的对联,还要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紧贴时代的步伐。

1957年,正是祖国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当郭沫若的母校请他提对联时,他给出了这样的作品: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

全校师生们都很兴奋,这对联既符合古典的韵律和对仗,又符合当时祖国的号召,横跨了古今,既有传统兼备创新。

到了1961年,又留下了另外一段充满了时代特色的对联。那时候,萧三参观新迁的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和学院,看到师生们干得风风火火,充满了生气,不禁提笔写下了上联: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当大家等着萧三把下联也写好时,他却停笔了, 在背后写上“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没想到,这个有缘人就是三天后到访的郭沫若。

他看到萧三留下的下联,欣然提笔,还给对上了: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这些富有新中国时代气息的对联,郭沫若还写过不少。由此可见,他不是那种故步自封的陈旧老先生,而是活学活用,把传统的和现代的,合二为一,融会贯通的大师。

文化瑰宝、妙趣对联千古流传

总所周知,对联是中华文化中的至臻瑰宝,文苑奇葩,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独具魅力的。

尤其是一些绝妙的对联,更是深入人心,只要有人说上联,一定能答出下联来。就像小学课本上的这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几乎每个人都答得上。

接下来,带大家看看一些饶有趣味的奇联、怪联。

像孟姜女庙这种多字重复的对联,其实不是孤例。它还有个名字,叫叠字联,现在已知最早的叠字联,是来自四川省长宁县朝云庙的门联,是明代徐渭所作的,与孟姜女庙的对联大同小异。

在叠字联中,有这样一副对联,解读它的难度,一点不亚于孟姜女的对联。在重庆市江津区,有一个道观,叫做朝源观,其中,祖师殿的东山门上篆刻这这样的对联:

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横批是:荡荡自清。这副对联,被誉为对联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要想解读它,还得结合道教和佛教的用语来解。

江津区曾经组织过一个比赛,悬赏一万元来解读这个对联,先后选出了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但是偏偏一等奖空缺着。或许,就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没有所谓的“终极答案”。

下面就用二等奖得主的解法,让大家一起玩味玩味:

善茅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

习三乘(shèng),乘(shèng)乘(shèng)乘(chéng),乘(chéng)乘(shèng)乘(shèng)乘(chéng)。

诸如此类的对联,还有不少,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起对联的历史,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了。虽然成熟的对联是在唐之后的五代时期定型的,但早在《诗经》、诸子百家的文章中,我们就看到过类似对联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或者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之于水而寒于水”,这些都是最早期的对联的雏形,读起来朗朗上口,工工整整。

直到五代时期,对联正是以独特的形式,登上了文艺的舞台,并大放异彩。这里就要提到一副著名的对联,也是我们现在有史可查的第一副春联。

话说,五代时期,有一位后蜀皇帝名叫孟昶。某一年的除夕夜,他突发奇想,让翰林学士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上两句吉利话,挂在寝宫上,祈求来年顺顺利利。

但是,这位学士的对联,孟昶不喜欢;其他人看到连有学问的大学士也写不出皇帝满意的作品,自然就不敢提笔。孟昶没办法了,只好自己想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历史上,现在能查到的第一副春联。或许以前也有人写过应节的春联,但还没被发现,或者已经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了。

不过,这副对联,并没有让孟昶长治久安。在题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被宋太祖灭了,孟昶也投降后七天就死去。有人说,当年他写下这副对联的时候,就埋下了不吉利的谶语,因为“长春”,正是宋太祖出生那天的节令名。

其实,孟昶并不是一个贤能的君主,被灭国也是早晚的事情,春联埋谶语,只不过是个巧合,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已。

现在,对联已经融入了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春节时,人们会精心挑选对联,尤其是对联的意思,干农业的,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做生意的,祈求财运亨通、一本万利,家中有老有小的,则祈求家人身体健康,龙马精神。

现在春联的款式多种多样,有绒布打印的,卡通立体的,很难再见到从前的场景:去街头巷尾找老先生,一张红纸,金字黑字,任君选择。

选购好春联,在除夕夜里和家人,撕下陈旧的春联,换上崭新的,一起期盼来年的幸福安康,迎接新的一年。人们常说,现在的新年没有气氛了,其实新年的点滴,就藏在这些特定的仪式里,等着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去体会。

当然,对联除了新春佳节会出场之外,还有几种场合也会用上对联,例如新婚大喜,新郎新娘家中,都会换上喜庆的对联,例如经典的“鸳鸯福禄成佳偶,龙凤呈祥结良缘”。新公司开业,会贴上“商通四海财源广,财连九州生意旺”。

当有人不幸逝世,治丧的时候会挂上挽联,而这些挽联,一般都是对逝者生前的高度概括。

例如著名歌唱家、钱学森妻子蒋英,她追悼会上的挽联是这样写的:“驾鹤追钱老,天堂续谱梁祝恩爱仙乐;倾心浇学园,人间永存桃李芬芳美图。”

这副挽联既点出了钱学森和蒋英的恩爱,又道出了蒋英作为音乐家教育家的成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蒋英先生的一生。

结语

对联,作为我们中华文明中的一个璀璨的瑰宝,现在还焕发着勃勃生机,依旧有很多有意思的绝对,等着大家去挖掘,去品味。

最后,再送给大家一个著名的豆芽对联,看看你们又能不能读的对: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这14个“长”字,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断句,怎么读呢?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在秦皇岛的趣闻《文学教育》2016-12-25

2,孟姜女庙的对联,您能读对吗?《讽刺与幽默报》4月18日

3,郭沫若对联轶事《语文天地》2006-07-05

4,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郭沫若学刊》2002-06-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庙门上一副对联数百年来没人能正确的读出,郭沫若一看却随口而出
孟姜女庙前有一对联,很多人不会读,郭沫若:大学教授也不一定会
400年前一副对联, 难倒了无数才子, 郭沫若看后淡淡一笑: 太简单了
山海关孟姜女庙前有一副对联,很多人不会读,郭沫若称:天下奇联
孟姜女庙前有一副对联,很多人表示读不懂,却被郭沫若轻松读出
山海关孟姜女庙有一副对联,会读的人不多,郭沫若:我也看了好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