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中风症救治的探索

对中风症救治的探索

 

  中风症是发生于中老年之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属于一种摧残人体、伐害健康及生命的恶症。中风症给患者造成莫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地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极大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人到了中老年时期,如果出现头痛脉滑,即为中风之兆,应当及时医治,切不可以麻痹而掉以轻心。须知抓住了中风前兆之期,就是抓住了预防中风症发生的最佳时期,这对于铲除中风症和消除中风症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风症尚未发生之前,人的体质尚好,此时可谓是攻有目标,守有城池,中风症前兆之期很为短暂,尤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必将铸成穷其余生动也难以回转的大错。为此,曾有多少人遗恨终生。

 

  中风,顾名思义,为人体被风邪所击伤的病症,中风症为诸风症之中对人体伤害最恨。中风症病人脉象数虚,面色干垢黑黧,肢冷体凉,半身不能转动,手足不能抬举,口眼歪斜,口语蹇涩,口中时流涎沫。

 

  有人将中风与痰火混为一谈,说中风即为痰火,痰火就是中风,其实不然,中风与痰火是有区别的,中风属于外邪内侵的病症,轻则肢体麻木不仁,重则瘫痪殁命。痰火属于湿热内发的病症,轻则舌强难言,重则痰壅神昏,无论是中风或是痰火,只要不是二者兼得,都是单症,单症轻,兼症重。

 

  就中风病来讲,有许多种症状和类型,分为中络型、中经型、中腑型、中脏型,以及中经络兼中脏腑型。从中风症反应的状态即知类型,可以来取对症的方法医治。

 

  例如,病人口眼歪斜,肌肤不仁,此为中络型,用发散的方法去除病邪。

 

  病人左右不遂,筋骨不用,此为中经型,用温经驱厥的方法治疗之。

 

  病人昏不识人,便溺沮隔,此为中腑型,用三化汤荡涤病邪(附方:厚朴、枳实、大黄、羌活)。

 

  病人神昏不语,唇缓涎出,此为中脏型。用竹沥汤治之(附方:竹沥四两,生葛汁二两,生姜汁一两),三味合煎,适温徐徐灌进肚里,以治体内热毒。

 

  病人唇青身冷且汗出,昏迷而口出涎沫,大小便失禁,为中经络又中脏腑型。此症极为难治。必先固脱,后治风邪。

 

  中风症之中络型和中经型有实症和虚症之分。

 

  中络型实症,病人形气实,口眼歪斜,肌肉麻木不仁,风气攻注,骨节烦痛,宜服用麻桔汤(附方:麻黄、枳壳、桔梗、乌药、僵蚕、白芷、陈皮、干姜、芎穷、甘草)。中络型虚症,病人形气虚,偏废、半身不遂,治之用减参汤(附方:秦艽、生地黄、石膏、羌活、独活、白芷、防风、细辛、黄苓)。

 

  中经型实症,病人形气实,喎斜瘫痪。瘫,为左不用,痪,为右不用,治之用干丝瓜炭三分,血余半分,酒服二钱,每日二至三次。

 

  中经型虚症,病人形气虚,左右不遂,肢体厥冷,汗出,流涎流涕不语,此症宜服续命汤(附方:麻黄、人参、桂心、炮附子、茯苓、防风、防己、黄芩各40克,生姜150克、半夏150克、炙枳实15克,气闷加之,甘草30克,以水十碗先煮麻黄去沫,去渣滤药液得九碗,入余药煮至得滤液三碗,分三服。若不需半夏,则去之,另加芍药90克。

 

  中风症可以根据脉象测知病人的病因:

 

  脉象实而大,病由实邪而得之。

 

  脉象弦紧,由汗出受风而得之。

 

  脉象虚浮,气喘无力,由过量饮酒受风而得之。

 

  肪象微涩,癫厥,由劳伤或脑部有内伤而得之。

 

  脉象数虚,手足不遂,想言而力不从心者,是因不慎房事而得之。

 

  半身不遂,有“左血右气”之分。《内经》云:“偏枯在左”,偏枯属于血病,脉象缓大者,为肝胃血虚,肝风内生而得之。治疗半身不遂的方法虽多,但是养血熄风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个治疗步骤。

 

  中风症属于疑难病症,一般很难治愈。所以,中风病人虽经治疗,一般愈后效果均不为好,可以根据病症状况,推测中风症病人的预后期。如果在中风病人鼻子下方出现红黑相兼的色泽,口味涎沫,身体僵直,为难治。此症为病邪已经深侵脏腑,药食难效,一般七天左右是要死亡的。

 

  中风口噤,筋急抽搐,神昏失禁,脉急数滑者,一般很难活过七天。何出此言,中风者脉急数滑,为内热极,风痰盛;筋急抽搐,为肝火内灼,肝经气绝;二便失禁,为大小肠及肾与膀胱四经气竭;口噤神昏,为脾胃火燔,太阴、阳明二经气绝;十二经之中仅剩心气苟延,肺气残喘,余经之气皆竭,尤如釜底无炭薪,生命之火岂有不熄灭之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从事各种活动,人的身体要经受各种磨练,自然界里不断地发生阴长阳消的变化,人的肌体在这些变化之中而发生阴阳偏胜。《内经》云:“阴阳偏胜为之病。”又云:“人有两死而无两生”,孤阴孤阳皆令人死,而不能独使人生。《老子》云:“一阴一阳为之道”。有阴有阳才成其为世界。万物如此,人体也如此。《内经》云:“阴藏阳密,精气乃活”。用中医现代的理念来诠释这句话的涵义:人体阴阳二气,阴气主内,须深藏不露;阳气主外,要固密而不泄。

 

  《内经》云:“真阴入里,阴气没有不胜的。”中风病人体凉,阴气偏盛,为真阴入里的缘故。真阴,也称真寒。真寒侵入人体,由表及里,由府入藏,层层传移。脏脏侵害,由肾→脾→肝→心→肺,逐个破坏脏器的功能。阴盛则寒极,寒极则生热,邪热耗灼肾阴,肾水枯竭,肾气衰败,使人萎萎然;肾水不润肝木,则肝火燔燃,肝气衰,脾胃邪火骤起,使人昏昏然;脾胃火盛,拒不安谷,神气衰,使人蔫蔫然;水火不能相济,使人嗦嗦然;肝木不助君火,则心气衰,血脉偏枯,使人悸悸然;心火煸炽,肺气焦满,口鼻干燥,使人吁吁然。真寒入里为中风症难以治愈的根源。

 

  中风症致病的因素甚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

 

  一、真气虚损

 

  “民以食为天”,讲的是饮食对生命之重要性。这千古之名言竟然被一些人们曲解为“能吃就是健康”。饮食,为人之大欲之一,若是过当就会造成内伤。在丰衣足食的年代里,人们食益求精,食不厌精。《内经》云:“厚味伤身”,“一味偏胜,一脏偏伤”,“病从口入”。诚然,有许多的病症是由于人们不当饮食所滋生的,也可以这样讲:是因为人们不卫生地吃出来的,“卫生”一词,古来就有,今天的人们理解为洁净之意,其实大不准确。卫生之本意乃是护卫生命。

 

  据考证,现代中风症的发病率远高于古代各个时期,其原因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却使自身适应自然的能力下降了。人们为自己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却使自己抗御自然的能力远不如自己的祖先。冬求温暧,夏贪凉爽,是恒温生命体的属性。空调、电扇、可口可乐、方便食品、影视音乐、迪斯科等,人们在尽情地享用之中,也悄然地带来了各种病患。譬如,在夏季用餐,冬天里吃火锅,都会有汗出。此时人们的习惯是调低空调,或者打开电风扇——凉爽一下。须知食汗受风就会使人得病。《内经》云:“食有身热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古人言:“避风如避箭”,讲的都是风的可畏之处。

 

  人在青壮年之期,英勇壮悍,多恃气称强,不惜乎真气。有句名言叫:“过用则废”。凡在青壮年之期过于透支健康的人,其老来必先衰竭。真气,也称正气,为人身根本之气。人的身体有两股子气支撑着,一是元气,一是中气,元气和中气既有区别,又有关联;既各自独立发挥作用,又互相依存而共荣。那么,什么是元气,什么是中气呢?元气,又叫精气,出于肾,主人之生命、生殖,为先天之气;中气也称神气,出于脾,来源于饮食,主生长、生存,为后天之气。元气和中气合为人身之真气。真气充沛的人是不会生病的。人因贪食而损伤中气,因嗜欲而损伤元气。无论是损伤了中气或是元气,都为损伤了人身之真气。气损则血衰,《内经》云:“气之不行,血之不流”。而真气衰损是引发中风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经络气血不续

 

  《吕氏春秋》云:“血脉,欲其通也”。血脉,就是经络,要通顺。经络是血液流输的通道,主干为经,分支为络,其内通脏腑,外布体表。人的五形百骸是靠血液滋养才具备活力的。经络畅通的人身体才健康。水流灌溉不到的庄稼,就会发生枯死;血液滋润不足的肢体及脏腑,也会发生枯萎或偏废。而经络气血不足造成气血运行不相续,此是引发中风症的再一个因素。

 

  三、阴阳离守

 

  《内经》云:“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阴气过半,大怒而形气绝,故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绝苑结,五脏空虚,气血离守”。用今天的话来讲,人过了四十岁以后,精气已经消耗一半了,七情之中怒最伤身。古代养生大家们都以“制怒”为节,怒则肝气逆,血气上涌头部,致五脏空虚,阳气外泄,使人目眩头晕,而发生跌扑。气血离守血脉枯结,是引发中风症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中风症为疾聚型暴发性病症,蓄病久远,发病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古今中外治疗中风症的医方很多,其中不乏奇效之方。由于该症病发突然,因此,救治中风症十分讲究时效,若延误或过久,虽有灵丹妙药也以奏效。中风症虽然病发突然,但其蓄势已久,疾重疴沉,不可能于一朝一夕间治愈。所以,对治疗中风症不能存有速治速愈的幻想。

 

  中风症是一种对人体造成多功能毁坏的恶疾。对医治此症古今中外医界尚不见行之有效的系统的治疗方法。本人对此症的治疗方法已历经十年不辍的苦苦探寻,体会到辨症地运用中医传统的汗、吐、和、下、温、清、消、补之治病八法,结合病人症状,推测其病邪居留的部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作逐一简介:

 

  汗法

 

  《内经》云:“邪在表者,宣之。”宣,就是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祛除病人的表邪。症例:

 

  中风症恶寒无汗,身体疼痛拘急。治之宜用麻黄汤发散表邪(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中风症头痛项强、恶寒恶风、发热自汗、鼻鸣干呕,治之宜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附方: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中风症呕逆无汗而喘、头痛发热、恶寒恶风、更兼无汗内热之烦燥、脉不浮紧、属于无汗之实邪。此为中风与伤寒之合症。治之宜用大青龙汤(附方: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

 

  中风症口眼歪斜,治之宜用附防汤〔附方: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红花10克、防风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冲全蝎粉服,每次冲全蝎粉(附方:两克单全蝎)〕,温服取汗。

 

  中风症猝昏迷,表实无汗,宜用还魂汤通表,扶诸阳气〔附方:麻黄3两、杏仁70粒(去皮尖)、甘草1两,三味以水六斤,煮取二斤半(去沫)〕,分三次温服取汗。

 

  猝患中风,或不省人事,或病人突如刀刺状,胸胁腹内如绞,急切疼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口鼻出血,或下血。治之必速发其汗(附方:艾团鸡子大三团,水三斤,煮取一斤,乘热顿服取汗),如果用药后仍不出汗,速热熨病人两胁,汗出即愈。

 

  吐法

 

  《内经》云:“邪在清道者,自吐而去之”。中风症病邪在上部用涌吐的方法治之,吐出体内痰饮,待痰延吐尽,病已去半,然后用药食调理一段时期,病就痊愈了。吐的目的是体内驱除痰毒。催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为药物和器具两类,即用药物和器具刺激病人的咽部和胃而引起呕吐,而将体内有害之物涌出体外。

 

  中风症以及凡属于体内及胸中寒热与气与痰饮郁结为患的,谅非汗下诸法之治所能得愈的,就必须用酸苦涌泄之药,从上越而吐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症可除。病人因胸中痰饮去而安和。

 

  吐法适用于中风痰涎阻塞咽喉部,妨碍呼吸的病症。当病人口噤无法灌药时,可用器具刺激咽部探吐,一般使用干净的鸡,鸭羽毛,轻轻地刺激病人咽部引吐。在迫急之际可以直接用手指探入病人咽部引吐(注,此法体虚年老者禁用)。

 

  猝发中风,不省人事,一时紧急,药不便,急用香油一两灌入病人喉中,仍用鸡毛探吐,痰涎立出,神效。

 

  中风症痰涎壅盛,表实无汗,宜用三圣散催吐(附方:防风、藜芦、瓜蒂。三味等分为散)。

 

  中风症里实有汗,宜用瓜蒂散吐之(附方:瓜蒂、赤小豆等分)。或用全蝎散吐之(附方:瓜蒂散加全蝎)。

 

  三圣散,全蝎散,瓜蒂散为吐药之轻剂,使用安全。

  中风痰实病甚者,宜用五元散吐之(附方:藜芦、红小赤豆、白矾、皂角、胆矾)。

 

  中风症痰饮壅盛,用巴豆丸吐之(附方:巴豆、枯白矾)。

 

  中风症痰厥、四肢不收、气闭膈塞者,宜用白矾一两,牙皂五钱,共为散,每服一钱,温水下,以吐痰为度。

 

  中风症痰厥,四肢不收,昏愦如醉,用砒霜如绿豆大,研细,冷水少许调开,以热水投之,大吐即愈,未吐再服。

 

  中风症痰厥(风痰暴作),气塞倒扑,用瓜蒂为末,腻粉等分为散,每用二至三钱,以水二两调稀灌下,良久涎自出,不出,含沙糖一块,下咽即涎出。

 

  猝中风,昏迷如醉,形体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须不语,便成大病。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以去胸中风痰为急,痰出气通(附方:大皂角四个,白矾一两,共为散,每用一克,重者用两克,温水调灌,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涎出,或半碗,或一碗,待病人醒醒后,仍用他药调理)。

 

  猝发中风症,用皂角汁灌鼻,其风痰从口鼻中唾涕而出,其省后痰涎仍不止,以盐汤服之则自止。

 

  猝发中风失音不语,昏愦不知人事者,治之宜先吐风痰,促使病人苏醒,用鲜生姜一两连皮捣烂,水一斤,煮取四两汤液,入二两生白矾于姜汤内化开,过滤,分三次服,慢慢地灌入病人肚里,须臾吐出痰毒,病人眼开风退。如果没有吐出风痰,不可再服此剂,以免增疾。若气衰力弱的病人,不宜用此猛烈之剂催吐。

 

  和法

 

  运用药物和里解表,扶正祛邪,理气安中。

 

  和法适用于治疗中风半表半里症,也宜治疗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欲饮食,心烦呕吐,口苦咽干,耳聋的病症,多用“小柴胡汤”(附方: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下法

 

  《内经》云:“邪在浊道者,自利而除之”。利,即痢,使用药物攻里泻下,通便除结,荡涤实邪,驱逐痰饮、破血瘀,散积聚、消肿毒。凡治沉疴恶疾,务在通便,便通则脉通,脉通则痞毒散。

 

  中风症烦燥谵语,腹胀便秘,宜用“大、小承气汤”攻泻结热(附方:大承气汤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依方减去芒硝即为小承气汤方)。

 

  中风症昏愦如醉,系胃热盛。必须攻泻结热,不可留热于胃,否则烂胃。

 

  中风关格之症为急病。急则治标,须用急方急攻之。

 

  中风症体气虚弱者,虽有里热也不可攻泻之。“虚虚必脱”,此乃为医之大忌,凡治体气虚弱的病人宜先固脱,后治里热。

 

  温法

 

  使用此法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通血脉。

 

  中风症脉沉微,中气虚寒,体凉肢冷。用“四逆汤”(附方:附子、干姜、炙甘草)

 

  中风症脾胃虚寒、腹中冷痛、大便溏,用“理中汤”(附方:白术、附子),或用小建中汤(附方: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中风症脉细微,四肢逆冷,恶寒卷卧,下痢者,宜用“乌梅丸”(附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制附子、当归、花椒、桂枝,人参、黄柏)。

 

  中风症脉细欲绝、大汗淋漓、手足厥冷者、急用“参附汤”回阳救逆(附方:人参、附子)。

 

  中风症脉阳微阴盛,下痢、手足冷、用“干姜、附子、葱白汤”,温通阳气,驱除阴寒。

 

  中风阴盛格阳症,当用“胆汁白通汤”(附方:猪胆一个,加干姜、附子煎汤),此汤温经回阳救逆,驱寒甚速,辛烈之性取其骤发,直达下焦。

 

  治疗中风寒逆症,除上述方剂之外,还可以用温室、温沙、温泥、火疗法、拔奇罐、草木灰焐等方法,同样可以达到驱寒救逆的效果。

 

  清法

 

  中风症病人体内多邪热,宜用甘寒清凉之剂祛温除热,清气凉血。

 

  外中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而产生的盛热叫做实热,也称邪热。中风证凡热在气分的,宜用辛凉之药清之。常用的药有苏叶、野菊花、冬桑叶、卷柏、姜皮、桔硬、虎杖等。

 

  中风症热毒炽盛并夹温的,应该用苦寒药物清除热毒,常用的药有黄连、栀子、牛黄、天花粉、黄精、葛根、天明精等。

 

  中风症因内热伤津,病人口干舌燥,喜喝水者,宜用甘寒生津的药;如瓜瓣、茯苓、玄参、二门冬、白茅根、芦根、海金沙、二花等。

 

  中风症阴虚内热,宜用清热养血之药补阴,常用的药有当归、莲子、白茅根、熟地黄、何首乌、桑白皮、丹参、女贞子等。

 

  中风症高热烦渴、吐血、衄血、口苦、尿赤诸实火炽盛之候,当泻去实火。回龙汤泻火最速,轻车旧路,荡涤邪热如汤沃雪。常用的泻火药有黄连、黄芩、黄精、石膏、知母、地龙、山栀子等。

 

  中风症咽痛、咯血、颜面升火、虚烦易怒、眩晕失眠、舌红口燥、脉细数等,宜用玄参、生地黄、丹皮、灯笼草、射干、芦根等清火润燥。

 

  中风症连续摇头伸舌流涎,宜用苍耳叶20克、桑叶50克、桑白皮30克、防风30克,水煎,分四服,每日服两次,至愈,

 

  消法

 

  在治疗中风症中运用消法,有消食导滞,消痰理气,消肿化湿,消瘀散结的作用。

 

  中风症饮食停滞,胸脘胀满,嗳气腐臭、食欲不振、腹部胀痛、泄泻或便秘者,宜用大黄、虎杖、山查、姜炭、陈皮、炙枳实,蜂蜜等清食导滞,调理脾胃,理气化湿。

 

  中风症热盛便秘,用大小承气汤导滞(见前面)。

 

  中风症津亏便结,宜用何首乌、芦根汤、回津通塞。

 

  中风症痰塞气秘,莱菔子(炒)一两,研碎,擂水和皂末二钱调服,立通。或用莱菔子、紫苏子等分,或煎服,或为散,开气霍痰。

 

  中风症气逆痰喘,莱菔子炒研,开水冲调二钱服,霍然开朗。

 

  中风症之痰涎皆因食、因风、因气、因湿而生,宜辨痰施治。如:

 

  中风症因肝气郁结所生之风痰粘浊,吐之难尽,藜芦治风痰;

 

  中风症因肺热津亏所生之老痰如胶,咳之难出,桑胶加姜汁治老痰;

 

  中风症因脾气虚衰所生之湿痰顽韧,咳之难断,乌附尖治湿痰;

 

  中风症因饮食不化所生之食痰粘稠,唾之难清,食盐治食痰。

 

  还有瓜蒂治热痰,常山、蜀漆治疟痰等。治痰在吐、在消,吐由上越,消由下走。

 

  其实,消法应属下法之范畴。消法用药文柔儒雅;下法用药武勇强悍。下法专攻六腑之聚,消法细理五脏之结。

 

  补法

 

  即补养不足。有虚言补,因虚施补,量虚适补,中风病人多体质虚损,宜补养气血,以增强体质。补有多种方式方法,归纳起来为药补和食补两类。

 

  【药补】以甘淡平和之药补气,以健脾养胃之剂补形。

 

  【食补】以清淡易消之物营养身体,以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增强体质。

 

  使病人于不补之中得益于真补,切忌大补、峻补。大补、峻补实不受补,反而伤身,反而坏病,反而达不到补益的目的和补的初衷了。古人言:补虚羸如同烹小鲜,务须细心料理。宋代医家刘词在其《混俗颐生录》中写道:“患风疾之人,左右扶持者,必须细意调理饮食汤药等,食欲得频,不得饱,饱即壅闷,又不得饥,饥即虚,虚即风增极,似饥即食,欲饱即休。”清代养生大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对待病人的饮食这样写道:“其为食也,宁失之少,勿犯于多,多则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矣。”

 

  治疗中风症除上述方法以外,还有鼻子吹药法,针刺法,药炙法、药熏法、药敷法、药熨法、药擦法,水激法等,下面分别作以简介:

 

  鼻子吹药法

 

  中风不省人事者,先用开关散少许吹入病人鼻孔里取嚏,有嚏可治,无嚏难医(附方:乌梅肉、冰片、生南星为细末)。

 

  猝中风不语者,飘球灰吹鼻。

 

  猝中风不省人事者,用细辛、皂角等分为粉,吹鼻,立醒。

 

  猝中风昏迷者,小蒜汁滴耳孔中,皂角末吹鼻,立醒。

 

  针刺法

 

  中风口噤者,针刺地仓、少泽二穴,口即开。

 

  中风手足不遂者,针刺临泣穴,立时有奇效。

 

  中风手足挛拘,不语,肢体麻木,盗汗者,针刺后溪穴。

 

  中风手足麻木,腰痛不能俯仰者,针刺申脉穴,立时见效。

 

  中风半身不遂,针刺大陵穴。

 

  中风偏枯,时常摇头者,针刺京骨。不语加刺照海穴。

 

  猝中风不语,无脉者,针刺间使百余息。

 

  药炙法

 

  猝中风昏迷不省,艾炙大敦穴十四壮,或炙人中一壮,立省,不省再作。

 

  猝中风省人事,张口反折,头向后勾者,急炙手足大指两爪甲后,立醒。

 

  中风不语者,炙两颊车各五壮,即得语。

 

  猝中风不语,无脉或胲微,急炙人中穴,

 

  百种风疾,炙大推两边开外二寸三分处,各百壮。

 

  药熏法

 

  猝中风不语,不省人事者,用巴豆油纸卷皂角末,烧烟熏入鼻内,人事自省。

 

  中风口眼歪斜,乳香烧烟熏之,以顺血脉。

 

  中风口喎者,取苇筒长五寸,以一端插入耳孔内,四周以面围密塞,勿泄气,一端内大豆一粒,并用艾火烧之点燃,炙七粒即好,左患炙石,右患炙左。

 

  药敷法

 

  中风口喎,用活鳝一条捣烂敷患则。

 

  中风口歪,用蓖麻仁,加少许冰片共捣泥,贴患侧则正。

 

  中风口歪,用伏龙肝加冰片少许,以公鸡血调敷患则。

 

  药熨法

 

  中风人事不省,阴阳具竭者,用盐葱下锅炒热装棉布袋,热熨病人两胁下,别烫伤,冷即易,不久阳升气复。

 

  药浴法

 

  中风不省人事,寒厥者,烧开一大锅浓葱汤(约50~80斤)(附方:苍平、花椒、生姜、丝瓜络、扁豆丝各四两,葱五斤,共煮浓汤),倒入大盆里(冬支浴帐,夏入斗室,关闭门窗),扶病人热浴回阳(注意安全,别溺着病人,别冻着病人,凉即加热汤,阳回即醒)。

 

  药擦法

 

  中风口噤,下药无门,用开关散一克(附方:乌梅肉、冰片、生南星为末),以手指蘸药反复擦两侧大牙,二三十遍后,其口噤即开。

 

  水激法

 

  中风不语如醉,医者口含冷水一口,用力喷向病人面部,水激即醒。

 

  热蒸法

 

  中风厥逆,抽搐不止,为阴寒入脏,属于危症。救治方法,速掘二尺深,挖一长坑,入炭火烧地令热,用水加食醋(陈醋良)十斤浇灭炭火,乘蒸气腾起之时铺上席褥(注务灭明火),平躺病人安睡其上,盖被取汗,汗出阳气回升而苏醒。务必避风防寒,细心料理,以汗出遍为宜,以干粉燥身除汗,汗干换衣为毕。事后以药食调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子和学术思想简介
疑难病证中医治法研究——裘沛然
疑难病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张从正的攻邪论与情志疗法
【中医药文化】国医大师裘沛然:如何治疗疑难病
学知讲伤寒论131(第378-381条)——头疼的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