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芬兰的育儿方式,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婴儿箱,让宝宝睡婴儿箱,也代表着芬兰重视孩子独立的育儿精神,并通过6大教养法,给予尊重并教会他们责任感。
芬兰重视孩子独立训练孩子独立是芬兰教育的重要环节,受到极地气候的影响,必须在有限的资源里生存,很多人认为芬兰人比较务实,其实是有迹可循,因为下起雪也不可能一直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走路,碍于诸多现实条件的因素,训练孩子独立,是大多数北欧国家关键的教养理念。
6大教养法,成就芬兰孩子的独立与自信除了教育政策把自我照顾与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纳入外,芬兰父母从小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发挥的空间,并重视他们表达的意见,可以说芬兰孩子的独立和自信是教出来的!
1.尽量不牵,训练行走能力在幼儿园阶段的芬兰孩子,只有少数会由父母会带着上课,但有一些孩子已经开始练习从自己家里出门、独自行动。在社区里看到父母带孩子出门时,即使是下雪的天气,也不会特别去牵着孩子,而是让孩子穿着雪衣、雪裤、戴着雪帽,跟在后头或前头活蹦乱跳。
芬兰父母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会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雪地里行走,目的是训练孩子从小就要有警觉心。
教育有一个词称为学习迁移,意思是说,在情境里学习到的能力,有机会在类似的情境中发挥出来;当孩子一旦拥有在雪地里行走的能力,例如:若真的不小心在雪地中跌倒,他知道自己应该要用整个身体承受跌倒的冲击力,而非尝试以手去支撑,这能让他保护头部等,他在未来面对相似困难时也更能克服。
2.电视外语视频不加字幕芬兰电视上有一些外来的影片、卡通,较不会重新翻译、录音成芬兰语,而是直接原音重现,一方面因为人口少、人力有限,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是独立教养延伸到语言能力的部分,芬兰孩子从小有多种语言能力,除了芬兰语和瑞典语这两种官方必修语言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可以修习第三种语言(若学校资源充足,也可以更早)。
实际上,由于芬兰隶属欧盟成员,如果不学习英语,很难与其他欧洲国家沟通。根据芬兰统计局(Statistics Finland)资料显示,在2018年的综合学校秋季学期,一至六年级学生中有高达七成四的小学孩子会选择英语为第一外语。
3.不对孩子咆哮,尊重孩子芬兰父母在亲子沟通方面,父母较不会对孩子大声咆哮,即使有时孩子稍微顽皮一点,但仍会很努力地和其对话、引导,而不是直接以更大的声量回应与喝止。
芬兰父母尽可能地以身示范、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如果孩子因顽皮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误,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反而可能先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处理事情,若有需要,父母才进一步介入,协助解决问题;换句话说,芬兰父母较不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相信孩子可以一个人上学、独力完成许多事情。
4.小孩不必乖,先对自己负责再检讨别人不仅父母相信与尊重孩子,在芬兰学校看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相当一致,老师几乎不对学生咆哮。芬兰教育较不是'听从或服从规则就是一个好孩子’,更倾向的是期待孩子展现独立自主,如:表达自己的声音。你可以表达意见,但要注意尊重别人;这就是芬兰教育强调的独立、尊重与责任。
如果孩子学习效果不佳,老师会回头检讨教法或教材,而学生也会被引导检讨自己的学习责任,在教学上,师生都有责任与义务。芬兰教育在培养孩子独立、尊重与责任上,具有它的一贯性目标。
5.从小建立性别的观念新手爸爸和妈妈一样享有将近7个月的有薪陪产假,让爸爸也能和妈妈一起分担照顾新生儿的责任。让爸爸的角色有机会重新定位,即不只是母亲需要承担照顾宝宝工作,父母双方都要共同分担育儿责任。
在芬兰,常看到爸爸独自带着孩子出门,神情乐在其中,似乎非常享受身为一个爸爸的角色。
6.不把孩子当孩子,把小孩纳入大人活动一环想要孩子独立有自信,就要让孩子试着独立完成事情,并有成功的经验,他才能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
在芬兰社区,常有许多活动。这些活动看似为成人举办,但同时也会将小朋友能够一起参与考虑进来,让孩子在这些节目或活动,也能通过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或促进学习。把小朋友划入活动的一环,孩子也会清楚地知道,他不是附属在大人之下,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做中学,也能让整个城市作为孩子学习的教室,更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信的人格。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