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上降活物的记载《解开生命起源的真相》长篇连载(20)

——用中国智慧解开生命起源与人类起源之谜

作者:张宝盈

(本书已由华龄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出版发行,书名《探索自然之谜全三册·中册·生命起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接上篇)

考虑到“龙卷风说”易于为人接受,有较大的迷惑性,为了寻找更加充分的证据,我特地订购了一套90卷本的《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学苑出版社出版),此书辑录了除了西藏、新疆、内蒙古之外的全国绝大部分的地方志,涉及面较广,时间跨度也较大。详阅其资料,发现其中有关雨谷、雨粟、雨豆……的记载极其宏富,若全数照录,足成巨著,限于篇幅,仅选其事涉奇异,足以证明并非由于龙卷风搬运形成的事例,附录于此,以供鉴别。

其中有数例雨粟是“杂雨而下”或“杂雪而下”,尤其能说明并非龙卷风搬运之故。记录可见,所“雨”之物也是千差万别,千奇百怪,五色杂陈。

乾隆《长沙府志》:崇祯元年八月,安化雨黑豆如蚕,在县治内,久之皆不见。二年四月益阳天忽昏黑,雷雨大作,落黑谷,其光如漆,剖之中如草子。

同治《直隶澧州志》:同治六年天雨豆,外黑中空。

光绪《湘阴县图志》:同治四年三月十一日,夜雨豆,状类赤小豆,红黑相间。五年十月十五日,雨黑黄子,如豆而小,味腥。

光绪《广州府志》:洪武六年,广州天雨米如早白谷。米身粗小长,黑色,如火烧米,炊蒸之,为饭甚柔。人争扫拾,有取至二三斗者。

光绪《饶平县志》:光绪九年,癸未,三月初六,微雨,廉纤、上饶各乡有雨珠者,坠瓦有声,大如绿豆,赤色,浓淡不等。粒甚坚,碎之,其色如柿核,白仁。有乡人将此珠下土种之,八九日便生叶如地瓜叶。然又数日,开花,其色有黄白两种,花瓣如月而小,不能结实。枝叶渐发,花亦对节渐开,自三月至五六月,开花尚不灭。

上古文明遗存

康熙《湖广武昌府志》:正德四年大旱,兴国雨黑谷,大如枣核。

乾隆《下荆南道志》:嘉靖四十四年秋,襄阳大风,雨荞麦、黑豆于城北数里,粒极小,种之亦生,不实。

乾隆《襄阳府志》:隆庆二年五月,南漳雨雪子如豆,人可食。

民国《枣阳县志》:光绪三十年甲辰春二月,雪杂黑子俱下,大如豆。

同治《石首县志》:同治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天雨,杂以黑豆。三月初八日又雨豆,咀之微酸,种之亦生,久则自死。

光绪《德安府志》:天启五年乙丑,唐县镇雨豆,形如弯弧,其色如灰。光绪五年冬十月,应城城内雨珠,有小孔,尝之味微甘。

同治《应山县志》:咸丰四年甲寅,冬雨豆,形如扁豆而小,其色黑,坚苦异常。

光绪《利川县志》:光绪十四年夏五月,县西忠路二十六保天雨粟,雨果,雨菌,雨茄,内如朽米炭灰。

同治《上饶县志》:咸丰十年二月,天雨豆及谷,谷黑色,粒圆如稗;豆红,圆而扁。

同治《建昌府志》:同治八年,南丰大水,二次雨豆如人面形,又雨粟,黑色。

同治《龙泉县志》:咸丰九年己未,冬天雨豆,其色赤,其形扁小,苦不可食,乡民拾而种之,生苗,叶似绿豆而茎则木本云。

光绪《南阳县志》:嘉靖四十二年,南阳雨粟、豆、荞,著地能生,牲畜不食。同治十年秋天,雨荞、菽,其形甚小,纷集道旁。

民国《湖北通志》:天启四年,江陵雨如豆,绿、黑、黄、红,鲜明异色。又雨小豆,半赤半黑。五年,随州唐县镇雨豆,其色如灰。康熙三十四年三月,江夏雨雹大如豆,中有黑米。咸丰十一年二月,黄梅天雨米麦,黑色,搓之成灰。

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卷一祥异:光绪二十二年,(今福泉县)春,州境每雨辄有粟杂雨而下,其形如枸子者居多。

乾隆《池州府志》:天启五年六月,贵池与孝乡大雨雹,间下黑豆,种之叶作刀剑形。

民国《泰宁县志》:嘉靖十七年,戊戌,二月初十日,天雨黑豆,较种者稍圆。

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雍正五年二月初三日,雨豆,紫碧色,坚不可食。

民国《同安县志》:崇祯十三年正月初七,夜雨豆,扁而细,或黑或黄,民有扫之盈升者。

光绪《漳州府志》:崇正十三年八月,漳浦雨白豆于西宸岭,鸡犬食之毙。

乾隆《宁州志》:万历六年天落黑谷,内有米如小麦状。

光绪《瑞金县志》:同治十二年冬十月初一日,雨粟,肤坚,黑稜紫粒,白如麦,味苦辣,烹食不下咽。

康熙《建安县志》:卷十祥异:顺治八年,四月,下黑子约十余日,焚之有硫磺气,郡城内外数十里皆然。

民国《汉口小志》述异:康熙三十四年,五月,湖广汉口雨豆,好事者携至,余得二颗,大如小赤豆,紫色,有一点黑处如蒂,然绝不类豆,闻尚有大者,余未之见也。

乾隆《当涂县志》卷三灾异:雍正五年,十月初前后,十日内天雨红绿豆,形似小麦,无蒂。

嘉庆《什邡县志》卷五十二祥异:雍正七年,三四月,白鱼河上下,雨中随下有荞麦颗,色焦,嗅之作火烟气。又韩城子左右雨中随下有米粒,捏之如灰。

康熙《常州府志》:崇祯十一年八月蝗,雨粟形如青黄麦。

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六年春正月甲子夜,城东北隅雨菽,小而色黄,上有黑痕一道,其味辛涩。

光绪《崑新两县续修合志》:崇祯十四年辛巳夏……天雨豆,色赤而细,味苦涩。

同治《黄陂县志》卷一祥异:嘉庆十二年,春雨豆,色黑,如绿豆,斧击之不破。

道光《新化县志》卷三十三祥异:道光三十年,二月十一晚,大风雷雨,下霰。然视之乃短谷粟也,其色黑而滑,中有米,白色,莫识其名。

同治《海丰县志续编》变异:咸丰八年,七月,黑气亘天,无雷而雨。有物如豆子与雨杂下。

同治《续修慈利县志》卷十祥异:同治六年,天雨豆,外黑中空,微仁如丝,三都卓尔垭、桃垭尤多。

民国《长汀县志》卷二大事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天雨万字果,俗呼鸡爪粟。

《稗史汇编》灾祥:明穆宗隆庆二年,四月十四日,陕西凉州西宁卫地方天降黑豆,遍地无数,人食之则气闭。

顺治续修万历《郿志》卷六续事纪:顺治十二年,七月内,空中飘来颗粒,三棱黑色,似荞麦而小,中有面,剖之红色。居民收积,粉面入水,则色红而消。又有一种似槐豆而小,时人谓之雨谷。

康熙《伏羌县志》灾祥:甘谷县顺治十二年,春正月下旬,天色霾然,雨粟三日,颗似菉荞,细而锐,土人收其种,种之,至今留传,名为天荞而食之。(一种荞麦的起源过程)。

顺治《绥德州志》卷一灾祥:顺治十四年,三月,大霾,昼晦数日,雨粟雨豆,种之亦生,苗叶异常。

乾隆《甘肃通志》卷二十四祥异:顺治十四年,三月,巩昌(陇西县)雨雪,中有谷莜,种之成苗。

乾隆《静宁州志》卷八杂集:顺治十四年,三月雨荞,粒小不堪食,种之乃出。

民国《新登县志》:咸丰二年冬十月十三日酉刻,天雨黑子,形如豌豆,中黄而润,混沌无瓣,鸡食不化,多噎死。

光绪《台州府志》:嘉庆十年,雨巨豆于天台山中。

光绪《乐清县志》:光绪元年十二月,屡雨红豆,小而微红。

同治《泰顺分疆录》:同治十三年三四月间,雨豆色黑,大者如绿豆,小者如芥子,各处多有。

光绪《青田县志》:康熙二十年春雨豆,或赤或黄如绿豆大,坚不可食,种之不生。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弘治七年,庐州……雨豆,茶、黑、褐三色。

康熙《安庆府志》:崇祯七年冬十月,雨黑黍,太湖民沈万勋种之,越岁成树,高二尺,叶圆细如枸杞,久未见其花实,冬亦不枯。崇祯八年雨黑黍如蒺藜子。九年丙子冬十月雨谷,绀外黄内,雨多处。

道光《徽州府志》:嘉靖十五年八月,婺源昼阴晦,雨如棕榈子,皮色红鲜,瓦淅淅有声如霰。

同治《六安州志》:咸丰六年春正月,雨豆粟,色黑,嚼之味腥。

咸丰《顺德县志》:万历十五年丁亥,夏六月,雨豆无皮。

嘉庆《茂名县志》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天雨果如弹子大,入地生土茯苓。

民国《清镇县志稿》:明宣宗宣德十六年四月,雨草实,大者如皂荚子,小者如草决明,可食。

道光《遵义府志》:道光元年十月,天雨红豆似枣仁,味甘香,多处可帚以食。

民国《续遵义府志》: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遵义县天雨粟,色红似拐枣子(杞子),西乡多可盈握,县城及东南北三乡微见。四月初七日枳坝雨粟如枣仁,微小而圆,味涩。

道光《安平县志》:道光元年辛巳四月,雨粟。形如拐枣子,一似酸枣子,微小柔,东西皆有之。

光绪《黎平府志》:道光元年春,雨辄有粟杂雨而下。……约有数种,菽粟而外,有如芥子者,有如椇子者,长圆扁细,青黄赤褐,不可辨识。

民国《瓮安县志》:光绪二十四年六月,有米自半空流下,形如拐枣子,满县皆是,色黑,味涩。

光绪《蓝田县志》:同治九年二月,雨荞麦、黑豆、粟、谷,颗粒甚小,不类常种。乡人取食盈掬。

道光《安定县志》:顺治八年三月雨土三日,间有各种粟粒。

民国《江南续修郡志》:嘉靖九年雨如荞子,化为虫,食禾稼。

这些言之凿凿的神奇事件,每一件都很真实,很不寻常,可圈可点。记录者简洁而精准地描述了这些神奇事件。其中无一例可用“龙卷风”搬运来解释,因为所“雨”之物,与常见的耕种而得的相较,或形色有异,或与雨雪杂下,甚或雹中夹黑米(更不可能是龙卷风所为),有些“豆”则是“外黑中空,微仁如丝”,或形如“万字果”,或雨粟三日,或雨粟十余日,或“天雨黑子,形如豌豆,中黄而润,混沌无瓣”。或雨“巨豆”,或“雨豆,或赤或黄如绿豆大”,或“雨豆,茶、黑、褐三色”,或“雨豆无皮”,或“天雨果如弹子大,入地生土茯苓”,等等。没有一样是常见的、自然界共有的,它们都是极特殊,极罕见,极稀有,极不平常之物。其中有许多例是“捏之如灰”,或“斧击之不破”,证明是大气层中的尘埃等离子体复合而成。试图对这些复杂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用一个简单猜想(龙卷风搬运)就“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人类不止一次地利用天降的植物种子发展农林业了:

《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厘麰,麦也,始自天降。《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厘麰”,厘麰,大麦也,始自天降。

天上降下来的大麦,就是大麦的源头、“始祖”。这就是一种大麦的起源过程。

又《辍耕录》:叶石林《玉涧杂书》亦云:仁宗天圣中,七月八月,两月之望,有桂子从空降如雨,其大如豆,杂黄白黑三色。食之味辛。寺僧道式取以种,得二十五本。

《述异记》载: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枚,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

由天而降的“朱李”,被人种植成后成为一个新的李种,这就是这个李种的起源过程。

是书又载,耆旧说,周秦时,河南雨酸枣,遂生野酸枣。今酸枣县是也。

“雨酸枣”这个事件很被重视,成为县名。在先前没有酸枣的地方,因为天雨酸枣而“遂生酸枣”。同样清晰地记述了一种酸枣的起源过程。

又载,吴桓王时,会稽生五色瓜。今吴中有五色瓜,岁充贡献。

早先,会稽这个地方是没有五色瓜的,只是到了吴桓王时,才突然“生”出五色瓜。这里也清楚地记载了五色瓜始生的时间,也就是它的起源时间。

历史上还有很多植物不种自生的记载,也是植物的创生事件。

《辍耕录》载,扬州至正丙申、丁酉间,兵燹之余,城中屋址,遍生白菜,大者重十五斤,小者亦不下八九斤……

《勅修浙江通志》:《册府元龟》:元嘉二十三年,嘉兴盐官野稻自生三十许种。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七载:“宋景德四年,庐、宿、泗等州麦自生”。

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四载:“顺治二年学宫大成殿前忽生蜀葵数千株,烂漫如锦绣”。

民国《昭通县志》卷十二载:“雍正九年八月,荞,地不种自生,畅茂结实,农民曰天生荞”。

民国《东阿县志·祥异》载:“民国六年,高粮生密南北千余里”。

这里的白菜、野稻、自生之麦、蜀葵、荞、高粮都是未种而生,是天地创生的新物种。

那些由电离层、辐射带等离子体共振复合而成的被创造出来的新的植物品种虽然有很多是短命的,“失败”的,有的种地不生,有的虽长出枝芽又很快枯萎,但天长日久总会有一些生命力强盛的植物存活下来,成为新的物种。所以,生物创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大自然也不能保证百无一失。

“天雨粟”的过程也正是植物的起源过程,最初的植物正是通过这样的“雨粟”过程(空间等离子体共振复合形成种子),落地生根发芽,而长成植物的。

看,植物就是以这样神奇的方式来到世界上的!

中国古人把这种天地创生万物的神奇能力称为“天地媾精,万物化生”,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看似空洞无物的大气层真的有这样的神奇本领吗?当大气层运化形成了某种特殊的物质条件(元素粒子),特殊的电场、磁场,特定的温度、湿度的条件时,就会共振复合创生出某种生物——或动物或植物或微生物。每一次形成的各种条件不同,创生的生物物种也不同。

虽然这样的机制显得过分神奇而难以令人相信,但它并非出于空想,而是以大量的观察事实为依据的。

如果您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点赞、推荐或转发,以便让更多人看到。谢谢!

(未完待续,接下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图 天津旧志目录
可向商氏宗亲赠送的方志(天津31部)——编辑/山东济宁 商春锋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
中国地方志大全(第八部分)
《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850册)目录
福建省古籍县志地方志电子版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