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中山王三器铭文















































神秘的中山国文字
 
解说:公元前5世纪, 由于周王朝统治的日渐衰落, 中国进入了烽烟四起、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就在这一时期里,一个在北方的大山深处逐步壮大起来的古老民族——鲜虞, 在经历了无数年的苦斗后,在河北灵寿地区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中山国。
魏兵然:中山国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王国,在历史纪录上,《史记》上有这个国家,这么多年来,千年来我们没有真正看到它的实物。
解说: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一个几经起落、放射异彩的国家突然抽身于历史舞台之上,全无踪影,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山国曾经是一个迷,1935年,当这个刻有19个篆体汉字的河光石在河北平山县三汲乡被发现时,这个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栖身于战国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国似乎就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陈应祺:看了看上边有字,但是谁也不认识,但根据我们考古的敏感性,这石头上是画还是字,这个我们一定要闹清楚,当然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东西,但是很可能是文物。
解说:在中山国灭亡的2270年后, 考古人员在平山县三汲乡意外见到的这块石头, 与这个神秘王国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或者,这些文字仅仅只是一道咒语?经过古文字专家的翻译,这些类似密码的文字实际是一个战国时代叫工乘得和一个叫旧将曼的人留给后人的一段自我介绍。
陈应祺:这个译文的意思是什么呢,给国王看守园林和捕鱼的这么一个臣子叫公乘,复姓公乘,名得,还有一个在这给王看陵的叫守丘,一个旧将叫曼,告诉后来的君子们我们两个在这儿看守陵墓。
解说:随后这里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具和刀币,但中山国的真实面孔依然藏在墓后,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人是用简牍与器物铭文作为文字记载的。要彻底解开中山国之谜,最好的证据就是文字的出现,人们在焦急地期待着……两年多的发掘共出土19000多件文物,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把中山国鼎盛时期生动的风土人情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依然没有发现任何文字。直到公元1973年,考古专家们在对平山县三汲乡附近的灵台进行挖掘时,蓦然间他们被一个奇异的事件震惊,同时也出乎意料的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山国真相的可靠之门,特别是这三件国宝级铜器的面世,人们从字里行间真实的触摸到了那传说中被分割的支离破碎的国度的根脉,这些文字给人们解读中山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魏兵然:这个国家应该说在历史上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曾经和齐国联合攻打过燕国,这个事件只是我们历史上有些纪录,但没有历史文字的纪录,我们出土的三件铜器就非常完整地纪录了这件事,像中山王错器大鼎和方壶都是纪录有关这件事情的,对于弥补我们历史上文字的不足考证的不足起了重要作用。
解说:中山战国古墓的挖掘震惊了世界,这个被人们想像了千百年的国家终于慢慢的向人们露出了本来面目,考古工作者从古墓中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带有铭文的器物和带有文字的器物,文字出土之多在建国以来堪称罕见。
魏兵然:文博界的老同志就说,如果一个墓里边出土一件具有工艺品或艺术品的器物就非常不得了,可是在我们战国中山古墓里边出土了上千件精美器物,这是很震惊的,再一个文字出土之多,铭文之多也是非常震惊的,出土一件青铜器并不足为奇,最主要这青铜器带上文字这就是意义非凡的,很多历史事件要通过文字研究证实,像中山战国古墓出土的带有文字的器物就有118件,所有的文字2458个,这么大的文字量对于弥补和研究,不管从书法上还是从历史的角度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出土带有铭文的器物有铜器玉器,有在玉石上写的,在木条上也的,这是三种器物,文字的书写状态也有几种,一种是铸出来的,一种是刻出来的,还有手写出来的。
片花
解说:中山国,这个不同于中原诸侯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国度,后人也只能在典籍里见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后,考古专家们可以用丰富的遗存,开始补写那个神秘王国的文明历程?它以震惊世界的文物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件尘封了许久的故事。文字无可争议的成为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依据。我们不禁要问,中山战国的文字到底是怎样的呢?它有何特殊之处呢?
魏兵然:我们的文字,过去呢铭文在商周时期是铸在铜器的里侧,就是起一个纪录事实的目的,没有装饰的意义,铜器的外侧装饰和里边的文字没有关系,到了战国以后,铭文就从器内逐渐的移到了器外,势必它要跟器外的装饰的美结合在一起成为装饰美的一体,这时候的文字就需要艺术化,所以这时候我们的先人不仅要纪录事件,而且要把文字艺术化,美术化,这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地方。
解说:中山战国出土的最有意义、最能震动文博界的4大件中的第一大件就是兆域图,兆域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该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平面图,也是目前惟一发现的中国古代王陵的设计图。
魏兵然:这个兆域图是中山王错时期的,清晰的标好每个室的准确位置和大小,这有段文字是错下的诏令,这种文字的风格笔道简朴,率意,线条极力地收缩,代表了中山国是个小国,从文字上讲它不像楚国那么浪漫,也不像齐国那么强大外露,通过书风看民族气质。
解说:这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酒壶上,四面刻满了450个字的铭文。它告诉后人,这里埋葬着中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他的名字叫“错”。公元前314年,中山国王“错”乘燕国被齐国攻打之时,背弃与燕国共同称王的盟誓,占领了燕国方圆几百里的疆土。这件巨大的青铜酒器就是为了纪念讨伐燕国取得胜利而特别制造的。
魏兵然:非常精美,线条挺进秀丽,设计得非常合理,四面刻完之后正合适,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从构图从文字的排列上从每一个字的艺术化处理上都是很协调的,这件铭文的特点,我们要欣赏的话,应该从这么几点。第一点从用笔上,它用笔有直有曲,直笔挺劲秀丽,曲笔蜿蜒迤逦,非常柔美。直线和曲线构成了文字的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他有一种阳刚阴柔奇妙的交汇,做的非常漂亮。再一个它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特点,外看非常柔美秀丽,内在那种不畏强暴蒸蒸向上的精神状态,也展示了中山战国的一种精神。
解说: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在王墓出土了一套鼎,共九件。九个鼎大小不一,依次缩小。中山王厝铁足鼎是最大的首鼎,鼎上刻有铭文77行469字,记述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辟疆土的事件,是已经发现的战国铜器铭文中文字最长的一件,因此弥足珍贵。
魏兵然:在圆体上刻这么直的线条难度更大,再一个在圆体上把文章旋转着设计出来而且正好首尾相接,设计难度非常大,现在我拿的拓片基本上是原大,线条跟针一样细,但刻的方法,两刀刻的这么细的线这么流畅,这个线条一点也看不出犹豫之处,削铁如泥,那个时候人们用的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技术,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
解说:错,是中山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王,他带领人们发展生产,联合齐国征发燕国,他所在的时期是中山国最为辉煌的时期,他的儿子谢资继承了他的王位,这些历史事件在出土文物中都能得到很好的验证。在器物的足底有一行文字,向我们详细的说明了铸造的人和器物的重量,经过考证,这些铭文是纪念他的父亲错的诰文。这件器物中的铭文有这不同与其他器物铭文的显著特点。
魏兵然:这个铜器非常有意思,一器三字,三种书体。主要书体在腹部,这有三行,风格和前两种器物风格基本接近。下一行是铸出来的,这个是刻,这个是铸,最后这是铸出来以后又刻,这三步每步的使用不一样,这是中山国王错铭文艺术化的字,这是正体篆书,这行应该称为草纂。
解说:中山国古墓发掘的文物无不真实的反映了中山国手工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中山战国文字的文明程度,文字技法的高超,文字设计的独特都令人叹为观止。可是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文字到底是怎样刻的呢?采用的什么工具?又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呢?
魏兵然:有一次,咱们河北省,我的老师张守中先生在观看器物的时候就在最后这件器物上观看铭文的时候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字分为三行,前20行到这,铭文刻的结构散漫,结构非常不严谨,线条也不是那么坚挺,非常犹豫,你看这个字和这个字非常明显,到这行之后就突然非常精美,线条又非常挺秀。估计前边是他的徒弟刻的,刻到这一看,师傅觉得不行,肯定跟皇帝交代不了,干脆我亲自刻吧,从这点痕迹我们能看出来,那个时候这种技术肯定是师徒相传的,只是说这个技术我们现在掌握不了。
片花
解说:令人叹为观止的大量精品,镌刻在器物上的铭文,为史籍湮没已久的中山国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引领我们走进那段遥远的历史,探访那个勇武豪侠、钟鸣鼎食的国家……时代发展到现在,距离那个风烟四起的年代已经有2000多年了,也只有那些出土的文物和铭文成为我们探索历史的依据,然而也正是这些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迷。
魏兵然:研究古文字书法这一块,从汉以后就相继败落了,以后主要是汉字的使用,唐楷的产生,一直到宋元明,到了明末清初以后才有一些金石学家开始研究古文字,邓是如、吴昌硕,那个时代的人们看到的铭文都是商周时期铸出来的铭文,他们通过铸出来的铭文来想像古人是怎么写的,只能是想像,线条更接近小篆。中山战国铭文,由于中山国消失了,铭文消失了,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研究。出土的比较晚,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去吸收,去借鉴。
解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魏兵然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中山铭文结缘,并在研究中山铭文和创作中山铭文的道路上行走了10多年。
魏兵然:中山战国铭文我接触的时间是94年,那时我在整理书简和甲骨文,在整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山战国文字,当时我就非常震惊,比我整理的除文字甲骨文精美,为什么这个没有人来搞一搞呢。
解说:怀着对中山战国文字的喜爱之情,魏兵然开始寻找破解中山战国文字的办法,但是资料的缺乏成了他最大的困难,拜师无门的他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己的整理和研究。是怎样的机缘让他在研究和创作中山战国文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呢?
魏兵然:通过资料和书籍知道我们河北省石家庄一位叫张守中的先生搞的,张守中先生在哪儿呢?我不知道。那时候我在学校工作,办公室对面的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见我没事在办公室整理古文字,他就觉得很新奇,有一天看我正休息,问我,你认识不认识张守中先生?我说知道啊,他说这是我姑父,我觉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通过他我就登门拜访了老先生,开门见山,什么废话不说,我把我的疑问和写的作品给老先生看,老先生也比较直率,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说老师,他说这是咱们考古界文字界前线的东西,很多问题都处于争论的阶段,意思是你不要做,不要研究这块,难度太大。
解说: 好不容易拜见了专家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张守中老先生的一番忠告让魏兵然很失望,但是出于对中山战国文字的不解之情,他并没有放弃,虽然走过很多误区,在选择用笔上也遇到了很大的困扰,但这终究没能阻挡他的前进之路。终于,在1994年的一次书展中他所创作的中山战国文字作品获得大奖。
魏兵然:每次看到青铜器铭文我都很激动,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美我感觉始终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所以我试图把我心中的那种感觉用书法作品表达出来,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书法史傻瓜内,在我们石家庄的土地还是有这么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这么块处女地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不是我在获奖,是我们古人在获奖,古人早已经把这种优秀的东西做出来了。
解说:历史是靠文字得以传承的,我们正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了历史,通过文字的审美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中山战国铭文带给我们的美难以描述,他的神奇之处或许只能用新的作品来表达和展示。
魏兵然:我没有创造出一件让我一看到就是能表达中山国那个民族给我们的感受的作品,那种民族吸收了中原文化又有游牧民族的彪悍,那种潇洒的感受,我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解说:作为中国当代创作中山战国铭文的第一人,魏兵然显然是谦虚的,他以战国中山王错器铭文笔意创作的荀子的《劝学篇》被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宝收藏并永久保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山王国铜器铭文》拓片
非常考古发现:战国中山王《三器》
(3)中山王三器(中山王鼎、方壶、圆壶)铭文拓片及释文
刻铭还是铸铭——战国中山王三器铭文之观察
铜器瑰宝之中山王三器超清拓片铭文——让你见识中山王的美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