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吴悦石】据德游艺 画境文心(《中国书法报》第6期精彩内容呈现)

《中国书法报》第6期头版及4版内容精彩呈现,敬请关注!



1
吴悦石简介


吴悦石 1945年生,北京人,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入室弟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国,寓居海外十余年后于2000年回国。曾在北京、南京、哈尔滨、深圳等城市和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地举办讲座。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作品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及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国内外多家电视媒体为其拍摄专题片,国内外报刊均有相关报道。出版有《吴悦石画集》《吴悦石作品集》等多种。


2
关注理由


在当代,吴悦石先生是以其大写意绘画为世人所共识的。几十年里,他的艺术视野广泛,在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尤其在绘画中所映现出的那种正大和平与清微淡远的人生气象与襟怀,正契合了中国文化精神深层的气质与核心。所以,吴悦石先生被认为是当代薪传文人画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以及朴质率真的个性人生,生发于笔墨间,跃然于纸面上。其作品的鲜活、个性、优雅,不仅成为“文人画传统”的空谷回响,更为当下观念纷纭的画坛提供了一种参照。同时,也为当下如何借鉴我们的文化传统,指明了一条敞亮的新途!



3
访谈录


文脉传承与文人画的特征
吴悦石先生访谈录

时间:2015年1月14日

地点:快意斋

人物:李世俊 王登科 杨中良


(2015年1月14日,在杨中良老师的陪同下,中国书法报李世俊社长一行造访快意斋,就传统文化、书画艺术、鉴赏收藏等话题采访了吴悦石老师。在此摘选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李世俊:吴老师,您能在研究国学的同时又能兼顾书、画,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请您谈谈为什么当今很难出大师。


吴悦石:我在中国美术馆做讲座时就说过这个问题。吴昌硕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书法、篆刻、国画都很好。吴昌硕以后,许多人书法篆刻都很好,但是他们成不了“吴昌硕”。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在俞樾那里学7年小学和经学,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因为后人没有学这个,没有下这7年的功夫,因此他们的书法、篆刻和吴昌硕的书法、篆刻、画相比,其内在涵养就少了一大截。另外,现在大多数人在写字画画过程中,缺少吴昌硕的那种底蕴,生发不出来,所以只有形,都只是在形上下功夫。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出“吴昌硕”的原因。同样,章太炎和吴昌硕是同学,都是俞樾的学生。钱玄同、鲁迅等都是章太炎的学生,章太炎手把手地教他们学《说文解字》。我曾认真读过他们的手稿,写得最清楚的就是鲁迅。这说明鲁迅非常下功夫,所以鲁迅写一些文章信手拈来,如他写的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还蘸着酒教小伙计写茴香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其中有一个写法是少见的,框里面是个“目”,这也是“茴”。鲁迅学过《说文解字》,可以把这些充实到文章中去,行家读了以后,会觉得很有趣味。他文章写得就丰满,很有张力,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底蕴,就会显得很薄,这是学问问题。这也是我们文化当中很重要的,而且很是容易被我们忽略掉的。现在的院校教育就忽视了这一点,都是先教大家石膏像、圆锥体、四方体和球体,然后再画头像,所以我们只是在学西方的“用”,没有传我们中国人的“以心相传”。中国人所说的以心相传,就是懂了之后,不用说话,彼此会心一笑,心一通,这事儿就明白了。我说的你懂,而且你全明白,将来还能生发,才能青出于蓝。现在没有这些,如何谈生发呢?所以说,佛祖灵山之会,拈花微笑。他在说,我有无上心法,不立文字,这样传给你,一说就传了。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妙处所在。实际上在后来,有的学问家说“灵山佛法会,拈花微笑”这件事未必,以佛祖的学问,只要拿着花儿,一拈花,就有形;迦叶一笑,又露形,这是更高的一个境界。所以,这个是在心里有。点出这个题目是高人,能够说不信书,不读死书,也就是说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史、不唯名,确实有真知灼见的。


李世俊:国画,我理解应该是有内涵的东西,有画外之音,看到这幅画,就能体会到很深远的内涵。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国画,都是“死画”,有些工笔画,例如“雄鹰展翅”之类的,徒有其形看不到什么内涵与神采。
吴悦石:现在的画大多是看图识字,80年代以前就有这种现象了。一幅画的题跋就是“贴标签”,标签就是画题。这已经是画的下层了。画和题要互相生发。题是补画之不足,而且有感而发,引申这个画题,使你读之有会意,达到相视一笑的境界,这是能够读到画外之意的一种境界。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体用不一样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谢赫提出“六法”,这个六法大家都知道,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第一句就说“气韵生动”,“气”是什么?“韵”是什么?是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是虚的。“虚”的东西是中国人认为最高的东西。再往下,还有“神”,“神”也摸不着,让人如何理解?但是第二条就说了,叫作“骨法用笔”。什么是“骨”?“骨”字在《说文解字》里讲,也当作剔去肉的骨头,但是这里所说的“骨”,就是脊梁的意思。一个人的脊梁如果没有了,那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说,骨法用笔很重要。荆浩大家都知道,是山水画开宗立派的大家,他曾说“生死刚正谓之骨”,可见,骨法用笔之重要,将其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笔就是你,就是自我。我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没有把笔用到画上,读了你的画,看不清楚你是谁,这还有意义吗?如果读了你的画或者字,好像是个搽胭脂抹粉的人,这样就失去书画的本意了。所以说,苏东坡就提出了“论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但是我们现在,与那个时代落后多少?间接落后了。
李世俊:我曾看过诸乐三的两幅画,同样是两幅画,他就画了两个琵琶,他的题跋不一样,我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他第一张题的是“两个青琵琶,馋虫要吃它。明知有酸味,一切不管它”。后来他有写了一句:“果子还是未熟好”,你看他的画外之音,能想象到很多很多。
吴悦石:历朝历代,学书画的人都是千军万马,张浦山写的《浦山论画》,清朝有两万多名画家,大家耳熟能详,能够认可的也不过就二三十人而已,240多年就是50个人。我们这个时代也一样,20世纪评选十大画家、书家,后边的都是凑上去的,前面的都是大家公认的。这也说明,画画即使是非常普及的,在中国人口这么众多的状态下,出10个大家也都是很难的。张浦山写两万人的时候,中国是4亿人口。中国人从康熙时期到民国,就是4亿人口,由于战争多,人口没有增加。只有到1958年的时候,才6亿人口。我们现在是十几亿人口,十几亿人口要选出10个人,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比4亿和6亿的时候还退步。退步的不是因为别的,是我们失去的中国文化主体。我们所受的全部都是西方教育,无论生活的哪一个角落,无孔不入的都是西方的教育。虽然,我们现在经济方面是发展了,但是这样下去,迟早被世界大同了。
李世俊:吴丈蜀写谢无量的一首诗,“踏破藩篱觅旧踪,师承汉魏善融通。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这是吴老师所讲的中国文化,功夫在字外。这也是吴老师说过的,先国学,再书法,再画画。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吴悦石: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人生阅历和内心会得到锤炼,人生的阅历对于书画非常重要。人生多一些阅历,自己有时要多品味,多想,多琢磨,把阅历当成自己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一本“书”。
王登科:现在这个时代,又开始回归传统文化,只谈文化,是一个很空洞的概念。所以从文人画、从书法这个真正书道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当里面去,落实到生活的细节里去,这也是我们现在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吴悦石: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小大由之”,没有小,就没有大。通常我们说,以小观大,以大观小,这是我们的法。细节见成绩,细节就是一笔一画、一点一滴,一件事、一个人这都是非常具体的。没有具体,谈传统会空,属于形而又形,属于空谈对空谈。但是,真正做事、理解事儿,要从具体而微。事要具体而微,写意也要经意至极,若不经意。它先经意至极,也就是说,你已经下过这个功夫,然后把它忽略了,然后假装洒脱。那个“洒脱”是真的,笔又松,又软,力道又够,这个时候作品才好。


4
深度解读
空谷足音
吴悦石先生与中国当代文人画传统

/王登科


众所周知,文人画在当代的式微,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场域的渐至浇漓攸乎相关。尤其是从19世纪末的西风东渐以来,科学镜像下的物质主义长驱直入,其结果导致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大行其道。一时间,在推翻专制主义的隆隆巨响中,文人画也被比况封建的余孽而列入被革命的行列,而代之以新的“美术”观念。这是文人画自宋元兴起以来遭遇的全面厄运。


所幸,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变革中,尚有百折不挠的坚守者,他们在“主流美术”之外的书斋方丈间,以悠闲从容的心态与方式,传承着文人画的薪火。其中以布衣出身,一生以农民身份鹤立画坛的齐白石先生最为显著。他成为旧时代文人画的终结者,同时又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人画传统的新纪元。


回首20世纪的文人画传承体系,可谓流派纷呈,错节盘根。但就影响而言,齐氏一门应当是当代文人画传统的重要线索。




20世纪以来,齐白石作为文人画传统在现代的重要代表,其创造卓著。同时,其传承意义更是影响深远,代不乏人。像李苦禅、李可染、娄师白、许麟庐等诸先生,皆能克绍乃师,祖述嫡脉,虽分别传其一支,但就其精神旨趣、笔墨境界,皆有创意与发明。此外,尚有辞世较早、影响隐见的王铸九先生,他以其雄浑淳厚的正大发扬,更成为20世纪齐白石一脉文人画传统的绝唱与回响。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人画传统,在以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全面普及的浪潮中,声势稀薄,渐行渐远。尽管有所谓“新文人画”的短暂勃兴,但只是随帮唱影的优孟衣冠。那种以笔墨气象、人格襟怀为依托的“文人画传统”已成为了昨日的黄花。人们在卜测“文人画”气数的同时,更期待“文人画”领军人物在当下的振衣而出。

此际,吴悦石先生悄然地登场,为乱象纷呈、尘嚣日上的画坛,吹来了一缕清新的风。


吴悦石出生于旧时代的乱离之际,成长于新时期的和平年代。然而他与同时代画家所不同的是,他于青少年时代起,便有幸拜识如王铸九、董寿平先生等耆宿名家,执弟子礼。耳提面命之际,更多亲聆教诲。老先生们的施教不拘程式,聊天喝茶、小酌清兴都会应机以教。举凡旧时风物、名家佚闻、翰墨丹青、文玩雅好等,无不在谈及之列。这是使得吴悦石后来博洽多闻、视野开阔的最初储备。




王铸九先生早年从吴昌硕学画,后又北上拜齐白石先生为师。就文人画传统而言,可谓得大师亲炙,而吴悦石更是服侍恩师有年。砚边灯下,眼观手抚,心得意会。十余年里,于画理画艺无不融汇贯通。这一段经历,使得他对于中国文人画传统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和审美的标准,更成为其日后绘画境界不断提升的重要缘起。


70年代初,吴悦石又转益向董寿平先生学画。董先生含蓄中不乏扬厉的笔墨气象及其人格志趣,成为他不断攀登的又一座高峰。此时的吴悦石正值青春,天性聪颖,加之勤勉与努力,常为董先生所夸誉与赞叹。在其《文人画的新一代》短文中,曾不无感慨地说道:“他在作字、作画、读书、刻石之余,手不释卷。终于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特点,都有了精确的认识。”


大师的期许抑或预言,吴悦石在后来的生活中,无论是偃蹇多舛的乡居,还是羁旅海外的岁月,从未间断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思考与实践。而今天,吴悦石真的以其卓越的绘画实绩以及不同凡俗的文化情怀,践行了董寿平先生的高识与灼见。


“文人画”,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概念,在唐宋发轫,元明后始隆兴,最终成为了一种与“画家的画”并驾齐驱的绘画门类之一,并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由于它深刻的文化关怀与精神视域,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士人阶层中薪火相传,并成为人们陶冶心智、游艺兴怀的特殊范式。在呈现优雅心象的同时,更加展示了中国文化丰富的美学内涵。




吴悦石的绘画,正是沿着这一伟大的传统而循序渐进地展开着。


其先从王铸九先生的花鸟中探得消息,后上溯白石先生的写意传统,进而对徐渭、石涛、八大、吴昌硕等先贤大师皆有深刻的体会;对于从文人画体系中生发而出的大写意传统脉络进行了明晰的梳理,并将花鸟、山水、人物诸科融通贯穿,他移此用,举一反三,迁想妙得,形成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与风貌。就对传统的承袭与借鉴而言,应当说吴悦石的绘画是深植于明清直至近代的写意传统中,尤其是以齐白石所开创的大写意范式为基础。


在近代中国绘画史上,齐白石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无论是他平民的视角,还是他对民间文化的吐纳,都使得他有意无意间对绘画的本体持有一种“距离”感,这种曾经被“主流美术”视作“业余”的性质,正是齐白石绘画个性与魅力所焕发的场域。其生机勃勃的创造激情与平常的视角,恰恰与千百年来的“文人画传统”进行了深刻的遇合,蔚成了20世纪写意绘画的壮丽景观。


吴悦石的绘画正得益于对此的深刻体会。齐白石尝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著名论断。因此学习齐派绘画,历来被画家视作畏途。其至简质朴的画面构成,其刚狠凌厉的笔墨因素及其飞扬的个性风格,常会使人无所适从。这也是齐氏一门虽弟子众多,却鲜有出之于蓝者的客观实际。




吴悦石对于齐派绘画的学习正是在此“畏途”上,渐至具有了个人的心得与体会。首先,他不斤斤于笔墨形势的描摹与营造,注重直觉与心性的表达。在书法的修养中,提升线条的质感与丰富性,其花鸟较白石先生更加洗练与简洁、其人物更加突兀写趣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物气息的明快与醇正,而山水更是移花鸟、人物的写意方法于平远间,酣畅淋漓却又不失明清以来山水范式的风流蕴致。这是他借鉴前贤、吐纳自我的过人之处。


纵观吴悦石几十年的绘画历程,不难发现,他一直处在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中。从对乃师的依止,到转益多师的旁骛;从对技法用笔的专注到风格个性的张扬,他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承启的火候与分寸,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其笔墨情趣、造型关系,乃至一任天趣、放笔直写的率性与矫捷,无不体现画家心灵的真实与块垒。而画面中所氤氲出的超逸与旷远之趣,也正是画家人生志趣的客观写照。


总之,吴悦石先生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以及朴质率真的个性人生,生发于笔墨间,跃然于纸面上。其作品的鲜活、个性、优雅,不仅成为“文人画传统”的空谷回响,更为当下观念纷纭的画坛,提供了一种参照。同时,也为当下中国画的发展与前景,指明了一条敞亮的新途!


“文人画衰矣,然吴悦石可为新起的一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董寿平先生当年的期许,正在变成现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水墨写意大家吴悦石(二)
吴悦石先生与当代文人画传统
他少年时得白石一脉真传,刻苦精研终成大家,60余载写意精髓与你倾囊相授
UC头条:大写意:吴悦石先生辞典
笔落惊星辰
文人画虽已衰败,推崇化古出新的他,成为了新兴起的一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