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述评】柱斧为仪仗器考 ——兼论“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

【摘要】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后人不解其形制,有拄杖说、礼器说、斧头说和柱拂子说。文章通过考察认为“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玉柱斧也称玉斧,用于皇帝殿前迎驾或在出行的仪仗中导驾;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的官轿前方导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斧是权力的象征,斧形很早就出现在仪仗里,宋代的柱斧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升朝官用水晶柱斧在宋徽宗大观年间被废止,为帝王导驾的玉柱斧则在明清时期消失。宋太祖所操柱斧,“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之“斧”,都是仪仗器柱斧。

【关键词】柱斧;仪仗器;玉斧

【文章来源】《史学集刊》2015年第1期。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现代价值研究”(12&ZD134)阶段性成果;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4)阶段性成果;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胡绍文,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


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始见于宋代文献。宋太祖赵匡胤数次执柱斧击打大臣。《涑水记闻》卷一:“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①《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屯田员外郎雷德骧弹劾赵普,太祖怒,“引柱斧击折其上腭二齿”。②又,《邵氏闻见录》卷七:“(张)文定就大盘中以手取食,帝用拄斧击其首。”③此例“拄斧”与“柱斧”相通。柱斧为何物,学者们的看法大相径庭,主要观点有四:

  1.拄杖说。元朝刘壎《隐居通议》:“玉斧非刀斧也,乃金杖子,约长四五尺,以片玉冠其首。人主闲步则持之,犹今之柱杖等类。”张士儒认为赵匡胤所用的柱斧就是玉斧,“是在步行时和处理日常事务时用作拄杖或指划事物甚至体罚别人用的一种‘玉杖’”。④

  2.礼器说。钱杭考证:柱斧又称玉柱斧、玉斧,起先为类似干戚的礼器。但到宋代发生了变化,形制不详。⑤

  3.斧头说。《汉语大词典》释“柱斧”为“用水晶制的小斧。朝官所用”。⑥《中国古代名物大典》释为:“水晶小斧,上朝时用之,多见于宋”。龙文玲释为:“有木柄的小斧头”。刘瑞明释为“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升朝官轿前水晶制的小斧”。

  4.柱拂子说。冯青认为柱斧是民间日常所用的“柱拂子”,“是一种由水晶、玉或铜铁等制成的可供皇帝、人臣使用的有柄有穗的日常用具”。

  以上说法差异很大,对柱斧的质地、用途和使用者身份各执一词。本文拟结合文献记载,对柱斧的发展过程和形制加以考察,以澄清对柱斧的种种误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太祖开宝元年十月甲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10页。

  ③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④刘壎:《隐居通议》卷一〇《赵信国桃符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第866册第104页。

  ⑤钱杭:《关于“斧声烛影”之“斧”》,《史林》,2001年第4期。

  ⑥《汉语大词典》第4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5年版,第933页。

  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1页。

  龙文玲:《〈朱子语类〉选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1页。

  刘瑞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失误指正》,《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冯青:《〈朱子语类〉俗语词考释》,《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一、柱斧为仪仗器

  《广韵》中“柱”为上声麌韵,与“主”、“拄”音同,“柱斧”又作“拄斧”、“主斧”。文献记载中见玉柱斧和水晶柱斧。不同质地的柱斧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者的身份也不相同。

  (一)玉柱斧用于帝王仪仗中迎驾和导驾

  上文所举赵匡胤屡用柱斧,宋代笔记还见宋仁宗用柱斧击碎瓷器事。据《邵氏闻见录》:宋仁宗见张贵妃处有臣僚所送的定州红瓷器,非常生气,“因以所持柱斧碎之”。①另据《中吴纪闻》:

  宋徽宗时大臣雍孝闻直言上谏,“卫士怒孝闻唐突,以拄斧撞其颊,数齿俱落”。②这几例柱斧的出现环境均与帝王有关。

  除了帝王及其侍卫以柱斧打人击物,宋人诗词中也常写到皇帝宫殿中的玉柱斧。因诗词格律的限制,玉柱斧多称“玉斧”。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写画师谒见帝王后看到的情景:“迎阳晚步出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③周必大《进读三朝宝训终篇赐宴赐赉谢恩》诗写宫殿场景:“肇开讲席临清厢,赭袍玉斧光照廊。”④刘克庄《汉宫春·呈张别驾》:“京辇相逢,忆茂陵临御,俱诣天官。绛纱玉斧咫尺,先引头班。”⑤从以上语境来看,柱斧在宫殿中非常常见。受中土文化的影响,宋代周边少数民族君主殿前也用柱斧。南宋楼钥《北行日录》记载:金国君主殿前有两人“各执柱斧”;卫士甲卒觐见时,“郎君紫衫幞头,执柱斧,佩弓矢、刀剑,面殿分立,凡五十人。闻柱斧中藏鎗刃,皆军官子弟也”。⑥据此来看柱斧用在殿前仪仗中,是仪仗器。

  皇帝出行的仪仗中也有玉柱斧。宋人笔记《西湖老人繁胜录》:“寻常从驾裹乾天角幞头,捧浑金纱罗、金洗嗽、金提量、玉柱斧、黄罗扇之类。”⑦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载宋徽宗驾前用玉柱斧:“崇宁初,始徙向后数十步。因增旧制,发旧基,正中得玉斧,大七八寸,五色如截肪,两旁碾波涛戏龙,文如屈发,制作极工妙。余为左史时,每见之。盖古殿其下必有宝器为之镇。今乘舆行幸,最近驾前所持玉斧是也。”⑧崇政殿翻修,宫殿旧址出土的玉斧很受宋徽宗珍视,将它用在最靠近御驾前的仪仗里。皇帝驾前的玉柱斧实际上起着导驾作用。元赵孟頫《宫中口号》:“一时侍卫回身立,天步将临玉斧来。”⑨君王将到,其前导仪仗玉斧先来。宋代笔记中也有记载:

  驾近则列横门,数十人系鞭视从,围子三五重沓,执朶骨。诸亲从等都管人员,并执骨朶列行导引。驾前有执金香座、玉斧、玉拂及水精珠杖迎驾,高低弄把引行,如龙弄珠也。

  太上自即位以来,尤深考慎,虽九重至密,亦不得预知,独自语学士以姓名而命之也。及晚岁,虽倦万几,然每命相犹自择日,在宣和殿亲札其姓名于小幅纸,缄封垂于玉柱斧子上,俾小珰持之导驾于前,自内中出至小殿上,见学士始启封焉。以姓名垂玉柱斧子,政与唐人金瓯覆之何异。(11)

  前例点明玉斧在驾前“迎驾”“引行”;后例亦见于岳珂《愧郯录》卷一五,玉柱斧子由小太监持着“导驾于前”,足见玉柱斧在仪仗中起导驾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的柱斧近在身边,随手操起便打,所以有人将柱斧释为拄杖。但所有语境均未点明宋太祖以柱斧为拄杖。宋仁宗所执柱斧,应该是临时操起来用的,并非随身用具。皇帝驾前有柱斧,则他们操起来打人击物是很正常的。柱斧不是拄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二,第12页。

  ②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陆彦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589册第343页。

  ③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1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244页。

  ④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43册,第26751页。

  ⑤周圭璋编撰:《全宋词》第4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01页。

  ⑥楼钥:《攻媿集》卷一一二《北行日录》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1153册第702页。

  ⑦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⑧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⑨赵孟頫:《松雪斋集》卷五,海王邨古籍丛刊本,中国书店1991年影印。

  吴自牧:《梦梁录》卷一《车驾诣景陵宫孟飨》,《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5页。

  (11)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二)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仪仗中导行

  除了玉柱斧,文献中还见水晶柱斧。《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因言,物才数年不用,便忘之。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至宣政间方罢之,今人遂不识此物,亦不闻其名矣。如祖宗时人画像有执柱斧者。”①《朱子语类》卷七:“旧见升朝官以上,前导一物,用水晶为之,谓之‘主斧’,今亦无之。”②

  从以上记载来看,南宋朱熹时代人们已经不识柱斧。《朱子语类》关于“柱斧”、“主斧”的记载虽简略,但大体一致:升朝官用水晶质地的柱斧。宋人张师正《括异志》中亦见相关记载:

  潘郎中继宗,清河人,以明经发第,有吏材。天圣中,自国子博士通判干宁军。其母亡以十余岁,一日于堂前呼家人,令召其子,容状衣服宛如平昔。潘再拜号哭,母急止之曰:“可于堂西偏隔以帟幕,前下一帘,中安二榻,吾将与伴我者二妇人息焉。”既而语云:“吾死亦无大过,阴官但致我一室中,不令他适。汝既升朝,封我为县太君,阴官乃纵我出入。汝前岁知导江县,我尝至彼相视,以水晶柱斧倒置植扉后,吾亦未有生期,恐久溷汝,聊以为识也。今我往生冀州北门内街西磨坊某人媳妇处为女,因得来此。”③

  张师正史书无传,据萧相恺考证:1077年他60岁。④张师正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其时有柱斧之制。根据《括异志》记载:宋真宗天圣年间,官员潘继宗家中有水晶柱斧,亡母魂魄归来探视他,将水晶柱斧倒置,以不合常规的放置方式来做记号。潘继宗亡母言“汝既升朝”,说明他是升朝官。宋代的升朝官为六品以上。宋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六品以上四行,行四人。”原注:“升朝官准六品”。⑤

  《括异志》与《朱子语类》中升朝官用水晶柱斧的记载相吻合,朱熹之说当不误。朱熹提及水晶柱斧“在轿前”,“前导一物”。再联系玉柱斧的迎驾导驾功能,水晶柱斧当是为升朝官导行的。

  总之,宋代文献的柱斧并非普通的日常用具,而是重要的仪仗器。只有升朝官和皇帝能使用柱斧;升朝官轿前用水晶柱斧导行,皇帝殿前和出行仪仗中有玉柱斧,玉柱斧起迎驾导驾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二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67页。

  ②(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七,第128页。

  ③张师正:《括异志》卷三《潘郎中》,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页。

  ④萧相恺:《张师正及其小说》,《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

  ⑤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四《丧制之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647册第229页。

 二、柱斧的源流与形制

  柱斧用作仪仗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斧作为权力的象征一脉相承。

  (一)柱斧的来源

  《说文·斤部》:“斧,斫也。”①斧本是砍斫的工具,也是杀戮的兵器,具有威严的气势,是威力的象征。在统治者的强化下,斧成为权力的象征。“王”的初文就来自斧形:甲骨文作

,②金文作
,③像头刃部朝下放置的斧钺。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兵器篇》:“王字之本义斧也”。④帝王器用常取斧形,比较典型的如君王服饰十二章纹中的黼纹,绘的就是斧形;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黼扆”,上面绘满斧头。⑤

  斧很早就用于导从。汉代重要使者和官员出行用斧车来引导(见图1)。《后汉书·舆服志·大使车》:“持节者,重导从:贼曹车、斧车、督车、功曹车皆两。”⑥《后汉书·舆服志·导从车》:

  “县令以上,加导斧车。”⑦《晋书·舆服志》:“次领护军,加大车斧,五官掾骑从。”⑧唐代以斧形的仪锽入仪仗。《宋史·仪卫志》:“仪锽,钺属也,秦、汉有之。唐用为仪仗,刻木如斧,涂以青,柄以黄,上缀小锦幡、五色带。”⑨唐人张萱的绢画《武后步辇图》中,武则天身边有近侍数名,近侍左右侧各有一名红衣卫士,卫士所执就是斧形仪仗器(见图2)。宋代的柱斧与之一脉相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页。

  ③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④转引自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7页。

  ⑤胡广:《书经大全·图说》图47、图4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63册第223、221页。

  ⑥《后汉书》卷二九《舆服志·大使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50页。

  ⑦《后汉书》卷二九《舆服志·导从车》,第3651页。

  ⑧《晋书》卷二五《舆服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0页。

  ⑨《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68页。

  《中国人物名画全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二)柱斧的形制

  柱斧是什么样子,目前未见明确记载。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一○:“玉斧非刀斧也,乃金杖子,约长四五尺,以片玉冠其首。”①明镏绩《雪菲录》卷上:“古帝王手持一杖过头首,施一物如银锤样。”钱杭推断:“估计不会很大,其长短与小手杖差不多,一头是棍子,一头呈斧形。”②

  就形制而言,柱斧有竿。宋徐兢《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卷一○:“金钺之制略同柱斧。于竿之杪立一翔鸾,行则动揺,有骞腾之势。王行则龙虎,亲卫军将一人,执之从于后。”③金钺有竿,上面立翔鸾或龙虎等动物造型。柱斧是有竿的仪仗器,竿顶有斧,斧形为玉质或水晶质地。就尺寸来看,竿顶上的玉斧尺寸不大。上文所及叶梦得《石林燕语》所记的玉斧大七八寸。2006年4月10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成交的浮雕饕餮纹古玉斧,长17.7cm(五寸余),上端有孔。④玉斧上端的孔用于缚扎执柄,将其固定于竿上。

  (三)柱斧形制的消亡

  由于斧象征着权力,柱斧也成为权力的代表。《续资治通鉴长编》:“边民大怒,有焦家弓箭手三百余人,殴击北使,夺下梁永等柱斧交椅,敌人不敢复南。”⑤这里“柱斧”、“交椅”都是权力的象征。柱斧象征着权力,所以普通人不能用柱斧,文献中只见皇帝和升朝官用柱斧;到后来,朝廷加以限制,水晶柱斧罢用,柱斧为皇室专用。

  升朝官水晶柱斧的罢用,朱熹说“至宣政间方罢之”。宣政是宋徽宗年号政和、宣和的合称,指代宋徽宗时期。据宋人笔记,水晶柱斧罢用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庄绰《鸡肋编》卷上:“大观中……又有杨通者,任提举学事官,上殿札子云:‘人臣而持主斧,僣紊名器。’遂行禁止。”⑥杨通认为人臣用主斧(柱斧)有紊乱名器之嫌,朝廷采纳其奏,禁止升朝官用水晶柱斧导行。《宋会要辑稿·职官》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朱子语类》、《鸡肋编》和《宋会要辑稿》所言水晶玉斧罢用的时代一致,比较可信。到朱熹时代,水晶柱斧为升朝官导行的形制消失已久,普通人早已不识,所以朱熹会专门进行解释。

  水晶玉斧罢用后,大臣不能再用柱斧,宋代笔记中也有所体现。朱彧《萍洲可谈》卷一○:

  “政和间,有提举学事官上殿札子,论庶官或用玉斧,同于斧扆之义,乞革去。勘合得乃是人间所用柱拂子,或名柱斧,以水晶或铜铁为之,制度无僭。言者坐所论不实罢,遂不果禁止。”⑦提举学事官弹劾庶官违禁使用玉斧,经朝廷核实,所谓的“玉斧”原来是日常所用的是柱拂子(类拂尘,口语发音近“柱斧”),未曾逾矩,弹劾者因所言失实而遭罢免。可见柱拂子与玉斧、仪仗器柱斧完全不同。⑧据周密《齐东野语》:宋理宗宝庆年间,李全进献玉柱斧,孙守荣说:“非丞相所可用者”。⑨其社会背景就是大臣禁用柱斧导行,且玉柱斧本是御用器物,用之有犯上作乱之嫌。

  水晶柱斧罢用后,帝王仪仗中的玉柱斧并未消失,金元时期仍见。金人《天眷三年九月驾幸燕京导引曲》:“苍生洗眼秋光里,今日见天颜。金戈玉斧临香火,驰道六龙闲。”元代统治者推崇汉文化,保存汉旧制较多。据《元史·舆服志》:君王殿下旗仗右次三列中,“二十二旗内,拱卫直指挥使二人,分左右立,服本品朝服,执玉斧”。(11)

  明代仪仗中仍用斧,但不限于玉斧,使用范围也有所扩大。据《明史·仪卫志》:太后、皇后仪仗有斧四,宫中常用仪仗有“金斧二”;皇太子殿前仪仗有斧四;亲王、郡王仪仗中有斧二。(12)清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实行文化灌输,对汉仪弃之不用,斧从仪仗中淡出,直至消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埙:《隐居通议》卷一〇《赵信国桃符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866册第104页。

  ②镏绩:《雪菲录》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866册第660页。

  ③徐兢:《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卷一〇《仪物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593册第839页。

  ④古董拍卖年鉴编委会:《古董拍卖年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一,哲宗元祐元年三月戊辰,第8989页。

  ⑥庄绰:《鸡肋编》卷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⑦朱彧:《萍洲可谈》,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7页。

  ⑧冯青:《〈朱子语类〉俗语词考释》一文,据《萍洲可谈》推断《朱子语类》中“柱斧”是“柱拂子”,误。《朱子语类》中“柱斧”是礼器,而此例中“柱拂子”指日常所用的拂尘,人们口语发音与“柱斧”同,并非一物。言官对口语中的同音词疏于核查,误为“柱斧”,所以犯了错误。冯文之误在于未仔细推敲语境。

  ⑨周密:《齐东野语》卷九《富春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6页。

  《金史》卷四〇《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7页。

  (11)《元史》卷八〇《舆服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03页。

  (12)《明史》卷六四《仪卫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2-1593页。

三、关于“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

  宋太祖屡用柱斧,为我们留下了两个具有浓郁历史色彩的词语——“宋挥玉斧”和“斧声烛影”。后人对这两个“斧”也出现了一些误解。

  “宋挥玉斧”出自清人孙髯翁那首著名的云南大观楼长联。下联有云:“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①有人认为此玉斧为“文房古玩”,或释为“一种小巧的玩具”,“头上饰物”,也有人视为玉杖。②其实“玉斧”就是仪仗器玉柱斧。

  “宋挥玉斧”是说宋太祖挥玉斧划定疆界。此说南宋已见。郭允蹈《蜀鉴》卷一○:“而南诏之患与吐蕃回纥等。惟我艺祖,远法三代,玉斧画河,不贪其土。”③其后人们对此演绎得绘声绘色。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一○:“玉斧事,乃宋太祖开基时,阅地舆图,偶持玉斧,因以柄画其分界。”④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⑤从产生背景来看,“宋挥玉斧”是后人的想象,联想的依据就是史料中宋太祖屡用柱斧的事实。

  “斧声烛影”源自后人对赵匡胤之死的疑惑,其说已见于北宋: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⑥

  后人将此概括为“斧声烛影”。“帝引柱斧戳雪”句,宋赵葵《行营杂录》作“上引柱斧戳雪”;⑦《续资治通鉴长编》作“既而上引柱斧戳地”。⑧可见“斧”即柱斧。玉柱斧作为仪仗器具,宫殿中多有陈列。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于殿帐座外……西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如意、曰玉斧、曰鹤扇二、曰幡、曰丝拂。”⑨陶泽《墨姬传》:“帝寤,怒曰:‘与卿同寝,芒刺在背。所谓剥床以肤也。此辈但可束之高阁。’因以柱斧撞之,姬走避床下。”可见寝宫之中有柱斧。宋太祖寝宫当陈列有玉柱斧,他驾崩前,寝宫里出现“斧声烛影”并不突然。

  “斧声烛影”成为千古谜案,后人多以此讽刺赵光义的篡位阴谋,也出现了对柱斧形制的误解。元张宪《金櫃书》:“寡妇孤儿不敢啼,戳地有声金柱斧。”(11)元杨维桢《慈母爱》:“於呼,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匮书。”(12)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六二回:“只有岳飞,在南宋嗣立一案:查得金粘罕系赵太祖托生,金兀朮系德昭托生,报柱斧之仇。”(13)民国历史小说《黄袍与柱斧》,(14)题目就取自与主人公关系最重大的两件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斧声烛影”。元人金柱斧、银柱斧之说,已经偏离了帝王用玉柱斧的事实。《续金瓶梅》和《黄袍与柱斧》视柱斧为杀人的斧头,完全背离了柱斧的形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斧是权力的象征。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北宋年间,升朝官的官轿前方有人执水晶柱斧导行,这种形制到宋徽宗时期罢用;玉柱斧用于皇帝殿前,或在出行的驾前仪仗中导驾。宋太祖所操柱斧,“宋挥玉斧”之“玉斧”和“斧声烛影”之“斧”,都是这种仪仗器柱斧。

  (附:本文的初稿曾在“第一届上海青年语言学论坛”上宣读,得到与会学者及胡奇光、汤勤福、陈五云、雷汉卿和徐前师等先生的宝贵建议,一并致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胡奇光、强永华:《对联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②详见张士儒:《大观楼长联中的“玉斧”系何物》,《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③郭允蹈:《蜀鉴》卷一〇《西南夷始末》,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

  ④刘壎:《隐居通议》卷一〇《赵信国桃符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866册第104页。

  ⑤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352册第644页。

  ⑥文莹:《湘山野录续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4页。

  ⑦赵葵:《行营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正月庚子,第378页。

  ⑨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5页。

  詹景凤:《古今寓言》卷七,明万历九年(1781)陈世宝刻本。

  (11)张宪:《玉笱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1217册第387页。

  (12)转引自祝允明:《祝子罪知录》卷二,明万历刻本。

  (13)丁耀亢:《续金瓶梅》第62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14)仲玉:《黄袍与柱斧》,《申报月刊》,1945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介绍
科普丨《四库全书总目》的常见版本
“四库全书”系列资源攻略
云杜故事考——黄钺忠孝轶闻
明代中后期与安南藩属关系的影响因素与时代特征
文始真人关令尹喜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