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会| 复旦附中校长吴坚:为什么有些孩子的眼中失去了光彩?

o 如何订阅我们?

-------------?-----------

小编的话

“第一教育”小编采访吴坚校长的时候,正好是高中自主招生刚刚结束。小编替很多家长问了一个问题:在自主招生面谈时,除了学业水平、学习能力之外,复旦附中还会关注孩子的哪些特质。


吴坚校长的回答很有意思:我们会看孩子的眼神是否有光彩,面部表情是否自然。因为孩子的精神状态,其实可以部分地反映出他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健康的还是存在问题的。

从我们进行自主招生的经验来看,除非来面试的孩子个性极其张扬,或者偏科非常严重,否则一般来说,不同的考官对于这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具有学习潜力的判断不会有太大的争议。而且,这些学生后来的发展也往往验证了考官们最初的判断。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一个孩子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常常反映了他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比如,我们在面谈时会看孩子的眼神是否有光彩,面目表情是否自然。当然,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敛,有些孩子在这种场合会感到紧张,但性格内敛和目中无神是不一样的,紧张和呆滞的表情也是不一样。性格外向与否、情绪紧张与否都不重要,但孩子眼神中没有光彩、动作机械凝滞则可能说明在成长过程出问题了。

 

十几岁的孩子,眼神、表情、动作都应该有一种好奇和生命力,但那些完全被老师、家长推着走的孩子,小学初中几年读下来,往往眼神、表情中已经没有了和他的年龄相匹配的动感和活力。这样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这种教育方式会制约他未来的发展。



孩子的眼神为什么黯淡下去了?


现在教育中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父母过分纠结于对孩子很高的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和孩子的实际之间的落差,造成了很多问题。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这种落差带来的常见问题是家庭矛盾。有些孩子还在读幼儿园,父母就已经在为他们的学业焦虑——特别是母亲尤甚。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更容易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到孩子的成长上面,更加在乎孩子是否成功,以至于不留下任何一点空间,把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我见到过很多家庭本来很和睦,就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

 

另外一个结果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剥夺。

 

高期望值本身没错,但是有些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非常专注,今天的投入一定要明天就看到产出。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期望值,就忍不住用语言、行为等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或者不断加码,直至限制了孩子的健康活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因为年龄小,对父母给与的压力只能无奈接受,但精神状态却在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的孩子最好奇,小学的孩子最好学,初中的孩子开始对学习有了倦怠感,高中的孩子则失去了学习目标,这样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已经没有持续深入学习的愿望,更极端的就是彻底厌学,丧失目标和方向。

 

父母期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却会形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大到孩子无法承受,结果就可能南辕北辙。

 

失去了好奇心和主动性的孩子,眼神中如何会有光彩呢?我觉得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最突出的矛盾:没有把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应该被保护的东西保护好。



为什么我们这么紧张孩子的成绩?


这一方面是目前的评价体系造成的,毕竟我们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存在一定的单一性、片面性。

 

另一方面,这种焦虑心态也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就像农民在种植作物时会拼命追加化肥、营养液一样,我们现在教育的思维模式也是如此。父母对孩子未来参与社会竞争有焦虑感,生怕孩子长得不够强大,于是,“激素”拼命打,“营养品”拼命吃,结果就是孩子长僵了,真的长不大了。

 

不管是哪个行业,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这种操作办法了。

 

事实上,只要一个孩子健康的话,只要有足够的营养保障、足够的阳光雨露、足够的成长空间、适量的运动等等,我们就不用担心孩子长不大。现在这种过度的介入反而会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常常看到、听说一些孩子有心理障碍,事实上,这些心理障碍往往会折射出来一定的教育问题。


比如,家长总是拿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使得孩子在比较中不断感到挫败;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首先不是去关爱、保护、鼓励、支持孩子,而是指责孩子……所有这些的来源无非是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特别是期望孩子有更好的成绩。

 

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来的样子,不是可亲近的父母,不是最可依赖最可信任的亲人,而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管束、教训。这样做无疑会让亲子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学业成绩已经很不错的孩子,父母仍旧不满意,期望孩子成绩能更好,到最后孩子不堪重负,亲子之间冲突爆发。有些十几岁的孩子甚至完全拒绝和父母交流,这种完全无法沟通的亲子关系显然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是需要干预的。

 

我觉得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完全没有必要弄到这样,毕竟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最亲近的人啊!



家长要提高站位,重新思考“意义”


对这样的家庭教育偏差,我们既能够理解家长的出发点,但同时又觉得很无奈,因为要跳出来是很难的。

 

首先,家长要学习怎么做家长。

 

作为家长,有义务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正常状态下应该有的环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自己的爱用正确的、明白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了如何表达这种爱。孩子小时候我们常常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但随着孩子年龄长大,我们好像不知不觉就和孩子疏远了。作为东方人,大多数家长比较含蓄,加上现代社会节奏很快,我们的关注点也常常从孩子身上游离出去,这种爱的表达就更加缺失。其实,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要常常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

 

第二,父母的视野要开阔一些,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学业成绩。父母的站位不同,对“有意义”的理解就会不同。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究竟什么是本质性、原则性的问题?什么因素是会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我认为,一个是良好习惯,一个是好奇心和兴趣。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培养这两点,孩子以后是一定健康的、成功的、发展良好的。

 

在具体方法上,我觉得,只要有可能的话,老师、父母都应该努力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

 

比如暑假马上要开始了,可以引导孩子在暑假里读两本书,做读书笔记;或者引导孩子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尝试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从没做过的事情;或者利用暑假学习一样自己不会的技能,比如骑车、游泳、乐器等等。

 

提供这样的鼓励和指导,可能比让孩子多做多少张卷子更重要。因为这些不一定是对眼前的考试有用的事情,但却是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帮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想着做这些事情可能影响孩子刷题,影响考试成绩,而是要看到的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他的一生中,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意义在哪里?做哪些事情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做哪些事情能够帮助孩子未来的成熟和发展?这些事情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常常忘记了,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是会长大成人,为人父母的,他们做父母是他们更重要的责任,其重要性不亚于事业成功。

 

我想,随着社会慢慢进入一个新常态,大家都会越来越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的看法在发生变化,比如虽然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取消了,但仍旧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学习艺术,只为艺术熏陶和兴趣爱好,不为升学加分。



无效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


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说最无效的家庭教育有三种:一是说教式的讲道理,二是训斥,三是刻意感动。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父母应该找到合适的方式,而非机械、单一的,违背孩子发展认知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那什么样的才是有效的家庭教育?

 

我认为首先是家长以身作则。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缺点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源头。换句话说,没有做父母之前,很多缺点都比较容易被掩盖,但一旦做了父母,就要有意识地、真诚的、主动地做好示范。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二要互相理解,在家庭当中,首先是父母要理解孩子。这种理解需要前期的关注、时刻的陪同,在陪同、关注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要先努力去理解,然后再做判断,最后再做应对措施。没有理解的话,后面的判断和应对不仅无效,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有些成年人往往喜欢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这对亲子关系危害很大。孩子的一些行为,哪怕在家长看来不对甚至不能接受,也要先试着去理解一下。

 

理解不是纵容。我们有时候对孩子理解不够,但纵容倒是很多,除了学习成绩,其他东西都不重要,都可以容忍。这种做法的危害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明显,但越到后来会越明显地呈现出来。比如使用手机的问题,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比较容易控制,可以没收,但是孩子长大了家长就没有办法控制了,往往只能妥协。

 

最后,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进行“猫捉老鼠”的权力争夺战。因为在这个博弈中,无论父母和孩子如何互相讨价还价,最后父母总是输掉的一方。

 

教育是个难题。家长和老师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育有更长远的目光和更深入的思考,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理解和支持,共同陪伴和引导孩子成长。


* 小编个人微信号:1662428293,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附中校长一针见血的演讲:家长们停一停吧,否则孩子就毁了!
复旦校长金玉良言:“死”管住孩子这3点,想不成功都由不得你!
复旦校长一针见血:家长们请停一停吧,否则孩子一辈子就毁了!
复旦附中校长:“女儿4岁起,我就听她的”,优秀是这样教来的!
正确衡量孩子潜质
复旦校长:家长不打不骂不罚永远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值得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