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锡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

阖闾城,位于胡埭镇湖山村和武进雪堰桥城里村之间,北依南江(直湖江),背倚胥山、磨盘山、白药山、天井山、归山,西部是开阔的平原,建于春秋时期。1965年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确定它是春秋时吴王阖闾的都城。并惊人的新发现了吴国的长城,将申报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

阖闾(?―前496),姬姓,名光,二十世吴王诸樊之子,史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在位19年,为“春秋霸主”之一。

早在公元前十一、十二世纪间,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就在无锡的梅里建立了“句吴”国,筑了古城。无锡就成为吴国的发源地。从泰伯传至二十三世吴王僚的时候, 即周敬王五年(前515),因王位继承问题,梅里发生了专诸刺王僚的夺权事件,公子光与伍子胥合谋,招得勇士专诸,将鱼肠剑藏在炙鱼腹中,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夺得王位,取而代之,登上吴王宝座,史称二十四世“吴王阖闾”。称王后,担心吴王僚之子庆忌复仇,又招来勇士要离刺杀庆忌。今刺客专诸、要离墓在无锡鸿山。

阖闾在位期间,广搜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推行一系列强国富民之策,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加强。吴王阖闾破楚,伍子胥掘平王尸,鞭户三百,威慑诸侯。周敬王六年(前514),筑阖闾城于无锡闾江为国都。阖闾十九年(前496),兴师伐越,檇李之战,被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大趾,死于陉。   

《吴地志》载: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当阖闾伐楚回,故因号之(阖闾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载;阖闾城有大城和小城。阖闾之时徙治胥山,筑吴城,城中有小城二;吴大城有陆门八、水门八,吴小城有陆门三,其二增水门;城内有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

无锡阖闾城历经二千五百多年沧桑,已逐渐荒废,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民国初年,尚有狼出现。20世纪30年代,筑锡宜公路,穿城而过,古城遭破坏。

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考古家暨南大史地教师张凤、蒋大沂来锡赴闾江考古,寻阖闾城遗迹。城在闾江村西南约一里许、锡宜路54号桥南,城仅半圆形,滨临闾江之南港,土隆隆然,高约四五尺、宽一丈四五尺,长约四里,直径约三里。另一城址,与半圆之城衔接,有如弓形,城中有居民十余家,皆姓吴,村名城里(场的谐音)。当时在城下掘得战国时各种陶器、瓦鼎、残鼎足及席纹、网纹等陶片。登闾江北天井山顶,发现烽火台甚多。烽火台全筑在山脊,以乱石砌成,高四五尺、宽两三尺,中空,上有洞,洞口甚窄,只可容一人出入,里面可容纳三四个人,和旧时小碉堡差不多。登高一望,从惠山到雪堰桥沿太湖一带,山顶都有烽火台,当时在里面掘出甲骨二块。

1957年3月江苏省文管会文物普查工作组来锡普查文物,3月25日前往闾江,考查结果确定:阖闾城为春秋时代古城,土筑。现存土城,周围约有三里,直径一里,土城墙高出地表2~3米不等,种着桃树,土城内种庄稼,一部份为东城和西城两村农民居住。这次普查,在其周围拾得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粗红陶扁实鬲残足、泥质灰陶编篾纹残片、红烧土以及1954年冬踏勘所得的许多几何形印纹硬陶片。经考证,此地带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迄至春秋战国遗迹。

普查报告说:古城遗址为东西向,城的形制分东西两城,长约1300米,宽约800米,东城较小。整个城址长1.5公里,直径0.5公里。土城墙高出地面2至3米不等,墙基宽约20米。东内城墙、外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西城墙和北城墙已不存在。城外原有护城河,南城墙和西城墙前的护城河,比较完整;东护城河和北护城河,由于开挖了鱼池已难以确认。

阖闾城西,有不规则形成的高台土墩,残长43米、宽38米,高2.5~3米,相传为伍子胥的点将台;其西平地,为吴军的练兵场;西城东南部有一土墩,原残高3米,相传为吴军兵器库遗址。

2007年,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古队,再次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复查。

阖闾城遗址,东西向,分东、西两城,东城在无锡,西城在武进,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500米,城墙高出地面2~3米,墙基宽约20米,东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西城墙和北城墙已不存在。
    对照历史文献,考古复查确认阖闾大城面积达2.98平方公里。大城高出地面的部分现已无存,不过在保存较好的局部墙段,发现了宽约34米的城墙墙基;阖闾城大城内有东城、西城两小城,东城和西城有部分保存完好的春秋时期城墙;东城内发现一口春秋时期的水井;西城又分为南城和北城,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宫)4处,陆门2处,水门2处,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1处,从而确认了西城宫殿区的布局,即吴王阖闾的宫殿遗址。年代为公元前514年,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即位的年代相当。

    这次文物普查,将阖闾城遗址的范围由东城和西城扩大至阖闾大城、胥山、胥山湾和龙山山脉。

阖闾大城以北、胥山下有胥山湾,是春秋时期为贯通太湖的湖湾,经过改造成为闾江,构成阖闾大城和东西小城的城外环壕和城内水系。通过对现为低洼农田的胥山湾进行考古钻探,发现胥山湾都是深黑色的湖泊沉积土,并有水道与太湖相通。从而确定为吴国操练水军和藏水军的湖湾。

龙山山脉由龙山、鸡笼山、马鞍岭、东湾山、莲花山、青龙山组成,沿太湖十八湾的山顶和山脊上,蜿蜒分布着一道石墙,石墙依山而筑。这一次调查了盘湖湾、夏墓湾石城,长度达2公里。龙山石城的发现,将阖闾城遗址的范围由现在的阖闾城遗址扩大到龙山一带。石城的年代断定为春秋中期后,与阖闾城遗址的年代相同,应为阖闾城外围的防御建筑。《吴越春秋》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考古专家认为,阖闾城是吴国的军事中心,整座都城就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石城是第一道防御工事,胥山湾训练和驻扎水军,大城居住兵士和民众,构成第二道防御工事,而东城和西城的城墙,则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关于阖闾城布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伍子胥的筑城军事谋略。

龙山石城叠压在龙山石冢上,建筑方式与石冢相同。龙山石冢群,位于阖闾城遗址东北角,分布在山顶之间的分水线上,延绵近6公里,就地取材,用山上不规则石块垒筑成狭长方形的石室,顶部以大石块或条石覆盖,在石室周围堆上土和石块,筑成略呈圆形(馒头形)的土墩。到目前为止,已考古勘查确定的石冢有68处,经考古发掘,已初步确定为春秋时期的古墓——即土墩墓。土墩墓中,有7个土墩上的土层已清理,从中能看到裸露的石室。石室中挖掘出陶罐、陶碗等珍贵文物。龙山石冢随葬器物丰富,出土了陶器、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等文化遗物150余件,主要为原始青瓷器,有罐、钵、碗、豆、盂、盅、盘、杯等,印纹硬陶器主要有瓮、坛、罐等。根据随葬器物分析,龙山石冢的年代为春秋早期至春秋中期。

来自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的领导和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江苏等地的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物保护规划的专家初步认定:无锡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位19年)的都城。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和龙山石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阖闾城遗址是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而龙山石城应为长江下游最早的吴国长城。
    吴国都城(即吴王阖闾都城)在春秋时期的都城遗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春秋吴国的历史和我国的都城发展史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丁镛有《阖闾城》诗吊伍子胥云:

咚咚筑吴城,城高防越兵,

越人兵未起,长城已先倾。

霸事已云古,荒城空草莱,

可怜城上月,曾照越人来。

曹时中诗云:

西施本绝色,谁解失雄国。

却随千年后,荒城始属吴。

筑城本防吴,倾城乃亡国。

终古恨绵绵,女墙春草碧。

奚昊诗:                        

姑苏原是僚王国,城郭无端属阖闾。

尺土终非身后物,荒烟留与越人锄。
闾江山村  

闾江村,是春秋时伍子胥筑阖闾城形成的古村落,村东西走向,长约三里。自西向东有虎弄、后巷、牛弄、闾江村等。当时吴国军人、家属和当地人聚居于此,他们不忘吴国,大多以吴为姓。《锡山景物略》载:“城名阖闾,江(河)名闾江,与地(村)皆名闾江,为伍员也。聚族而居皆姓吴,以示不忘吴国也”。《锡山景物略》载:“闾江,山名也,即以名地。邑去海三百余里,去江四百余里,邑安得有江?邑于二泉泉之;运河河之;西溪、长广溪、回溪溪之;大池池之、黄天荡荡之;泰伯渎、孟渎渎之、太湖、五里湖、芙蓉湖、五步湖、蠡湖、濠湖、阳湖湖之,邑安得有江?江以闾称,山以闾江称,为伍员也。夫差杀子胥,取其户,盛以鸱夷革,浮于江中,即闾江也。周敬王六年,伍员伐楚归,即其地筑大小二城(元志云大城在姑苏小城在富安乡),运润州浰湖土筑之,不足;又取邑东梅李乡黄渎土,城成,名阖闾城。江名闾,山与地皆名闾江,皆为伍员也。”

这个村落,遗存春秋时的古迹和传说很多。

闾江,东通太湖,西通直湖江,是伍子胥筑阖闾城开挖的一条河流,以利吴国水师出入太湖,对付越军。这是继吴泰伯开凿泰伯渎后的又一条古河道,以吴王阖闾为名,成为吴越春秋时留下的遗迹。元《无锡县志》载:“夫差杀伍子胥,取其尸盛鸱夷革,浮之江中,即此地。。”

胥山  

元《无锡志》载:“胥山,在小雷山之西。由陈湾而上,曰庙渚山,即此山也。山下即闾江。《史记》载:吴王夫杀子胥,取其尸盛以鸱夷皮,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是曰胥山。长晏曰:胥山边太湖,去江不远百步,故云江上。今闾江有阖闾城,下有伍员庙,山以庙渚名者,此也。”当年吴王夫言杀子胥,浮其尸于江中。吴人怜之,群集于胥山高处,呼唤子胥“魂兮归来!”故胥山西峰名“归来峰”。《无锡金匮县志》载:“胥山,在天井山之西闾江上,亦名庙渚,山顶圆平。石台山西为虎弄山,又名庙渚山。胥山与虎弄山脉相连,伏而突起,山顶有数处面平如桌的石台而得名,有伍子胥故垒,传是子胥屯兵处。江上旧有阖闾城。面对乱石残岗,只能怀古凭吊而已。

曹时中《胥山》诗:         

相国千年恨,山光江上多。

寻常云外笛,时有牧人过。

秦梁诗:

乘犊下荒坡,村村夕照时。

英雄遗恨在,长笛且休吹。

奚昊诗云:

春风牛背雨初晴,落日苍茫草树平。

牧笛也知亡国恨,数声吹出子胥情。

邵璨诗云:

英雄何处泊征魂,名擅青山万古存。

牧竖不知兴废事,呜呜吹笛到黄昏。

伍相祠  

《锡山景物略》载:闾江村“稍西,伍员庙在焉。其山名胥山,又名庙渚山。与闾江山两两相望,呼之立之也。”伍相祠,在虎弄山下,故山亦称庙渚山。祠内塑伍员及夫人像,两旁列判官皂吏。庭中松柏银杏,中置铁香炉。此炉系元代青山巡检使吴伯成及夫人章氏捐铸。祠毁于日寇侵占无锡期间,上马石移作他用。

曹时中《伍相祠》诗:

叹息胥丞相,荒祠开向江。

忠魂未忘国,千古守吴邦。

沈瑜诗:

孤忠宁自刎,吹剑血犹腥。

三寸谗夫舌,中藏百万兵。

丁叔玑诗:

古庙当山口,寒泉咽不流。

孤臣剑下死,己堕越人谋。

邵璨诗:

将军遗骨葬东吴,此地何年野庙孤。

牛酒不来箫鼓寂,日斜疏树有啼乌。

潘绪诗:

鸱夷浮尸事可哀,江边寂寂庙门开。

洪涛怒卷三尺雪,疑是忠魂尚往来。

奚昊诗:

湖上游魂不可招,古祠落日树萧萧。

君王莫信谗人口,枉杀忠良国势消。

史鉴诗:

歌舞台前鹿暗游,忠言恐为独夫谋。

越兵未必能亡国,飞坏吴城是镯镂。

瞿长史诗:

一过荒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

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

入郢共知仇己雪,临吴谁识恨尤深。

素车白马终何益,不及陶朱像铸金。

白石山  

白石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无锡金匮县志》载:“其麓北属胥山,闾江在其南,一名仆射山。相传仆射刘昌葬地,讹为白石,亦称白射。”《锡山景物略》载:“白石山,上有白射庙。山为汉仆射刘昌葬此,易仆为白,易射为石,皆讹也。”

邵璨《白石山》诗:

山木苍苍涧道分,人家烟火隔秋云。

野樵不怕前林虎,自在行歌度夕曛。

潘绪诗:

草树生香路绝尘,行歌樵采不奉人。

白头自得烟霞趣,功业无心学买臣。

天井山  

天井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无锡金匮县志》载:“天井山,闾江在其下,故亦名闾江山。上有天井峰,峰顶有石台,下有碧桃花坞,有周塘涧。山之阴为长寿湾,东为虎啸湾、龙吟湾。”山上有石,似桌如台,称石台,亦称月台。为古人赏月之处。

七星墩  

七星墩,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相传闾江村山麓古有凤凰栖息,誉为吉祥之地。人们怕凤凰飞走,于明成化年间,按北斗星方位,筑土墩七个,名“七星墩”,这样就把凤凰留在这里了。

月牌山  

月牌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无锡金匮县志》载:“月牌山,在章山、天井间,其峰回环,宛如半月,中多古松。”《锡山景物略》载:“胥山(白射山)之西,有峰最高,日出光常先照;雪天月夜,相射如士立者,月牌山也。”章山西为邵家湾山,山势回环,宛如半月,故名月牌湾山。

丁墉《月牌山》诗:

清浅鸭脚滩,泠泠见白石。

渔翁造一舟,姓字人不识。

曹时中诗:

夜雨桃花涨,春风杨柳湾。

数船灯火乱,知是打鱼还。

邵璨诗:

水清沙白渚苹香,烟月从来和钓航。

回首风尘人自老,寒潮日日送钭阳。

归 山

归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天井山东有归山。《风土记》载:“夫差杀伍子胥,以鸱革裹之,浮于江中。子胥既死,吴人于山望其归,故命其山曰归山。”.民间传说:吴王夫差沉缅酒色,经不住西施和伯嚭的进谗,吴国的忠臣伍子胥,最后竟被昏君夫差赐剑自尽。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在闾江处死伍子胥,死后用鸱夷(皮革袋子)裹尸,浮之于江。闾江村民曾登山以望子胥归,如今这座山就叫“归山”。《无锡金匮县志》载:“前有平塔山,若眠弓焉。”

夏墓山  

夏墓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康熙《无锡县志》载:“夏墓山,其峰特高。孙权族弟东定侯必兴赠夏侯者葬此山,故名。西南行曰章山嘴。”《锡山景物略》载:“闾江山西,古墓累累,有夏墓山焉。孙权族弟、东定侯孙必兴,死葬此山,赠夏侯,故名之夏墓也。”曹时中《夏墓山》诗:

谷口何人墓,千年掩夜扉。

精灵犹未泯,日日共云飞。

秦梁诗:

古墓无人识,白云空往还。

杖藜忘世者,相对意俱阑。

潘绪诗:

岩畔千年窣堵波,漆灯光冷白云多。

凭谁为洒梨花饭,宿草凄凄鸟自歌。

邵璨诗:

马鬣封残古墓平,寒禽野兔自纵横。

空林日日堆云气,应是愁魂暗结成。

章山  

章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夏墓湾之西,有章山。《无锡金匮县志》载:“章山与月牌山麓相属,山嘴入湖,绝壁数仞,下临洪涛,有洞曰章仙。”颇为险绝。吴廷铨诗云:

章仙己仙逝,留此仙踪洞。

户外映波光,隙中灵乳重。

苔藓罩薜萝,花影斜阳送。

个中绝尘嚣,何必跨丹凤。

大雷山小雷山  

大雷山小雷山,在胡埭镇闾江村一带。大雷山小雷山,并在章山西,章山之连脉。《无锡金匮县志》载:“大雷山、小雷山,在三湾山之南,俗称大犁、小犁,皆滨太湖。大雷山嘴延入里许,危崖三面,波涛冲激,声若殷雷,如雨则为速雷。山下有削刀湾。” 即名大雷嘴,在十八湾的二湾交界处,山坡突入太湖,三面环水。如有狂风,浪涛声似雷鸣,《锡山景物略》载:“有山嘴瞰湖中,与金陵燕子叽相似者名雷嘴,即名大雷小雷。”崖下怪石林立,有形似母鸡者,名“石鸡婆”。崖上有洞,名“驴眼”,山名“大驴头”。大雷嘴西,有一削刀湾,山势陡削而中空。西为盘坞湾山。昔有山树成林,山坞樵夫采薪其间。每当太湖渔汛到来,渔舟扬帆湖上,成为美景。明吴雨苍诗云:

苍苍茫茫大波流,突耸危崖一望收。

最是古今萧瑟处,独将风月对渔舟。

明吴尔宁诗云:

突兀一峰出,波流逐岭洄。

岚封千嶂隐,风驶乱帆开。

鳌熟携壶出,鱼鲜换酒来。

停桡偕妇孺,箕踞洒持杯。

这里是观赏梅梁帆影的好地方.梅梁湖,是为吴王夫差送梅梁筑宫室,运梅梁船至闾江前的太湖时,遇风浪舟覆梁沉。每逢春天,这里湖水仿佛古梅开花,与帆影相辉映,奇妙无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骈文)无锡阖闾城赋
泰伯奔吴到阂闾遗址历史
无锡发现2500年前吴国阖闾古城
越绝书卷二(吴故地)
张学锋:说“姑苏”——吴人的迁徙 | 建投读书会·走进江南第二期回顾
苏州这座古城遗址,堪称全国之最。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阖闾大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