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智成长】认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导读——

           当下的力量

——促进心智觉醒的内在力量

'不管是逐渐繁华还是即将枯萎,此时此刻才是我们结结实实的人生。'

——汪涵

所有的问题都只是思维的幻想

《当下的力量》是由身心灵大师埃克哈特·托利所著。作者在30岁之前都一直生活在极度的焦虑中。有一次知道半夜他也睡不着,他当时一直在心里想着,我真的受不了我自己了!

到后来,他恍然大悟,如果我受不了我,那么就应该有两个我,哪一个是真正的我?另一个 “小我”是怎样产生的呢?

随着人逐渐长大,在个人经历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下,你在脑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这个虚幻的自我就是“小我”。我们的大脑创造了“小我”,来让自己有“真实感”。

而正因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地向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小我,就越感到空虚和孤立。挥之不去的疏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渐渐远离了真我。

1、”小我“不断引发情绪反应模式

“小我” 是我们无意识的思维认同而产生的,寄居在每个人的思维意识中,由一系列思维活动组成,只有通过不断地思维活动它才能存活。所以“小我” 一会儿跑到过去,搬运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一会儿又跑到未来,搬带来新的压力、焦虑、恐慌。

恰恰不会专注当下,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

举个很形象的例子:白天你和人吵了一架,半夜你在温暖的被窝中,还是气得睡不着。引发你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也已经过去了。

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是多么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生气、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

这是病态的思维,控制不住大脑的无意识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大脑思维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们的痛苦,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和永远在外在世界无法得到满足的原因,都来自于思维。远离了真实的自我,这是我们受苦的元凶。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独感,惶惶不可终日,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

2、另一个我们受苦的原因: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可以理解为我们内在的一个能量场,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表达.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场。平常的时候,痛苦之身在休眠,当痛苦之身即将从休眠状态中被激活时,即使是一个念头或与你关系亲密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激活它。

有时候你会看见一个温文尔雅的人突然间暴跳如雷,这就是他的痛苦之身被唤醒了。痛苦之身以痛苦为食,一旦你被痛苦之身控制,你会想要更多的痛苦。如果你认同于自己的痛苦,痛苦之身就会不断壮大,当你开始不再认同它,观察它,它就无法再控制你的思维了。

有些痛苦之身像个吵闹不休的孩子,虽然令人不愉快,但是它的害处相对较小;而有些痛苦之身则非常可怕,像具有毁灭性的怪兽,或是像恶魔一般。有些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更多的则是引起情感上的不安。有些会攻击你周围与你亲密的人,而有些则会攻击你自己。

然后,你有关生活的想法和感情会变得消极并具有自我毁灭性。疾病和意外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有些痛苦之身甚至会驱使遭受它折磨的人去自杀。

痛苦之身让我们不断的回忆过去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和悔恨,把时间变成了自我感觉的一部分,让你陷入“心理时间”里挣扎。

心理时间与错误的认同有关。当我们把注意力关注在过去或者未来上面,这时钟表时间就就变成了心理时间。这时候你的思维活动只是变成了一种强迫性需要。关注过去和未来总是会让我们感受到自责,内疚,焦虑,压力。

从小我思维中解放出来

1、专注当下,运用元认知去觉察自己的思维

思维创造出了情绪和痛苦。只要你认同思维,处于无意识状态,任由“小我”摆布,痛苦就不可避免。

思维总是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因为在没有“心理时间”的情况下,它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所以它视当下时刻为威胁。

思维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我们需要大脑和时间来生活,但是当它们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时,痛苦就产生了。

想一想,如果没有人类,只有动物和和植物,还会有过去和未来吗?如果你去问一只猫现在几点,它可能就会说:“现在就是现在啊”。

而且当我们看见两只猫打架,他们打完以后就会平静的各自散开,当作刚刚的事情没有发生一样,他们总是专注活着当下,不会再去思考刚刚的打斗,也就没有时间的概念,我们人类呢?我们已经被思维控制,无法专注当下,总是专注在过去的事情上,或者就是在以过去的经验,评断现在或者担忧未来。我们从未真正地抛下思维去感受当下时刻。

因此感受当下,保持“临在状态”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临在是有觉察力地存在于当下。所谓觉察力,就是主动观察自己思维活动的能力,作为自己永不停歇的思想之流的观察者。临在的力量一来,你的思维噪音就会停止。

还有一个培养临在、进入当下的方法,就是去关注我们的内在身体。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内在身体的能量场上。就像冥想一样,你可以试着把眼睛闭上,然后去感觉一下你的右手。感觉能量在你的体内或指尖流动,尝试与你的内在身体做更多的联结,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觉察力,增加我们有意识的部分,夺回一些自主权。

2、瓦解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要在你的体内生存,就像其他任何一个实体一样,如果你无意识地被它控制,它就能存活下来。然后它会控制你,以你的痛苦为食,不断唤醒你的过去遭遇的痛苦感受,或引发你对未来的恐惧、焦虑,像一部老式复读机一样循环播放。

简而意之,它以任何与它能量共振的经历或各种形式创造的痛苦为“食”,这些形式有愤怒、沮丧、恨、哀怨、感情冲突、暴力,甚至是疾病。当它控制你时,它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经常激活痛苦的机会,以便继续生存。痛苦之身以痛苦为食,它不能享用欢乐。欢乐对它而言是难以下咽的。

如果你不想再创造痛苦,不想再增加过去的痛苦,那么就请你不要再创造时间。至少不要创造除了做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请务必认识到,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任何事物任何人可以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

如若不关注当下,你所体会到的所有情绪痛苦都会残留一部分,继续在你体内存活。它们会与你过去的痛苦合并,在你的大脑和身体里扎根。这些累积起来的痛苦是形成了体内的一个消极能量场“痛苦之身”,让你看起来“肉身沉重”。

关注自己的内在比关注外界更重要。观察你内心任何痛苦的迹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愤怒、烦躁、忧郁、伤害他人的欲望、生气、沮丧、想在个人关系中制造冲突的冲动等。在它刚从休眠状态被激活的那一刻,你就应该注意到它。当你的痛苦之身被激活的时候,不妨对自己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我没有必要再为不存在的痛苦付出“心理时间”了,我全部拥有的只有当下。

    深深地进入当下时刻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

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当下时刻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任何事物.任何人可以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从来没有一刻 我们的生命是不在当下的。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由'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所引起的。

    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

    抑郁、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过于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而引起的。

其实大脑只是一个工具。它是被用来处理特殊任务的,当这个任务完成时,你就让它处于休止状态。 因此可以说,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如果你观察你的思维,你就会发现这是真的。这还导致了你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

人们总是会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想着如果未来我拥有什么什么,或者达成什么什么之后,我就会没有问题了,就会解脱了,就可以幸福了,然而,永远不会有“到达”的那一天。

因为在时间中没有救赎,只有在当下,才能获得自由解脱。问题只能存在于时间中,在当下无法生存。不信你可以现在专注于当下时刻,然后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问题?”。

想要通过思维去明白让自己穿越永远不可能!想要解脱,就试试专注当下,保持高度觉知,提升自己的意识,一切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这本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

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

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打开链接阅读:

《当下的力量》合集

           重温《少有人走的路》

         探索心智成熟的旅程

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笃定的境界。

有人说成熟使人圆滑、世故,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也有人说成熟意味着责任、担当,往日的自由不复存在。所以当岁月使人沧桑了容颜,遗落了童真时,很多人开始反感“成熟”这个字眼。

其实,正如尼采所说:“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世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不必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需要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而是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愿望,成为真正的自我。

然而,“人生路漫漫,何曾有坦途”,要做到心智成熟谈何容易。

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他运用心理分析法,结合真实的案例,帮助无数人一步步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从而使人生翻开新的一页。有人说,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哪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怎样才能达到心智成熟。

            意识的进化

——读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以邪恶为目标的人,总是拒绝观察事实真相;心智成熟的人,却能深刻地意识到懒惰的存在。尽管如此,对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一般人却无知无觉。要使心智获得成熟,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我们经由爱、包容和关怀,可以渐渐了解自己,了解所爱的人和整个世界。

'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精神世界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意识'。所以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有意识的”(conscious)这个词来自拉丁文中的前缀con和单词scire,前者意为“经由”,后者意为“知道”。“有意识的”意思就是“经由……知道……”。

那么,我们到底“经由”什么?又去“了解和知道”什么呢?我们的潜意识里蕴含着非凡的知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识潜意识里原本存在的事情。获得新的真理和启示,其实是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获得了共同的认识

意识的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所熟知的一切,此时意识与潜意识逐渐融合。

心理医生最清楚这种观念,因为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使潜意识层面的内容浮现到意识层面的过程。换句话说,心理医生的职责,就是扩大患者的意识领域,使其范围、方向与潜意识领域更为接近

荣格把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层次、个人化的潜意识;另一种是深层次、属于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潜意识是温和的、充满爱的领域。梦却不一样。梦包含温和的信息,却也不乏大量冲突的信号。它们可能带来良性的自我完善,但也可能带来极其混乱的梦魇。

不少科学家认为,潜意识里隐藏着某种狂暴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心理疾病的根源,似乎潜意识是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就像潜伏在地下的魔鬼突然现身,因此才使人们一夜之间精神错乱,犹如中了魔怔。

实际上,意识是精神病学探讨的重心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实是意识出了问题所致。我们之所以生病,正是意识抗拒潜意识的智慧的结果——意识患了疾病,潜意识想给它进行治疗,意识就会与之发生冲突。

心理疾病是意识背离潜意识的结果。

心智成熟(意识成长或进化)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纯意识的实现)。

👇我们的意识具有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独立做出影响他人和世界的选择。

  心智成熟的人,敢于面对成长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乃至百万计的风险中,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作者指出,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面对问题,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想推卸责任。也有一些人会深深地自责,认为“我本来不应该那么做”,觉得自己能力不如别人,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两种行为都是缺乏自我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的表现,前一种让别人活得痛苦,后一种让自己活得痛苦。

美国摇滚巨星迈克·杰克逊,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生命定格在了50岁,令人扼腕叹息。在他生前,除了每天承受身体的各种病痛外,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也饱受困扰,其中一项就是彼得·潘综合症。
迈克·杰克逊喜欢将自己比做童话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曾经说:“我感觉自己只有4岁,我是彼得·潘。”

彼得·潘综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和挫折时,选择逃避,渴望回归到孩子世界的心态,产生了心理退行

在现实生活中,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不敢面对成熟带来的各种问题,从而选择回避,结果使自己更加痛苦。

事实上,正如斯科特·派克在书中所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难题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选择逃避,也许将来面临的困扰会更大,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而面对问题,自我怀疑和逃避的心态都不可取。

正确的办法是,勇于承担责任,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我来解决。”只有解决了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的问题,才不会让它继续困扰我们。只有正视事实,我们才能逐渐克服这种“主动屏蔽”困难的心理,及时适应和修正自己,让心灵获得成长。

       自律,是心智成熟的关键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

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这样一句话: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就是自律。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说“问题”是我们人生道路的拦路虎,会冷不丁窜出来挡在面前,令我们进退不得。那么“自律”便会能使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

🌹👇打开链接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第一部分:自律

罗斯福说:“有种品质可以让人在碌碌无为之辈中脱颖而出,不是天资,不是教养,而是自律。”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其实并不是生来就带有光环的人.他从14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22岁,漫长的八年时间,却连最低的考试门槛“秀才”都考不上。

那么资质如此愚钝,曾国藩怎么会跻身名臣行列,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呢?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秘诀是两个字:“自律”。他一生讲求修身养性,平生没有一天不读书,临死前还在不断反省和修正自己。可是人活着,都会受到七情八欲的困扰,自律仿佛是人世间最难的事,怎样才能做到自律呢?其实获得更多成长,就要放弃不求上进的安逸。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自律,除了要对想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安排,还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和实践。

但同时,当目标和实际发生冲突时,要懂得取舍,放弃争强好胜的欲望,不使“自律”成为压倒自己的重负。

只有保持心态平衡,自律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成熟的人,懂得什么是“爱”

 爱,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一种意愿。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

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而“非爱” 的本质则是懒惰。

陷入情网的浪漫爱情、依赖性、精神贯注、自我牺牲、爱的感觉等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关注,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用心倾听是爱的体现,而婚姻是体现这种爱的最佳场所。

子女需要倾听,这个需要永不过时。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与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进行理性地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打开链接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第二部分 爱(上篇:什么是真正的爱?如何正确地爱?)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第二部分 爱(下篇:爱的风险与神秘性,爱与自律.独立.心理治疗)

          成长与信.仰

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或广阔或狭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人的信仰都来自其文化环境,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

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家庭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才能有成熟的心灵。完全沿袭父母的信仰,就会处处碰壁。我们必须从科学起步,别无他途。我们应该逐步以科学的信仰来代替父母的信仰,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

科学的信仰,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与世界观。如果盲目沿袭父母的信仰,我们可能不会有任何改观。最有活力、最适合我们的信仰,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信仰,才是属于我们的信仰。

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信仰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

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本书主要论述这段旅程的初级阶段。从本质上说,这一阶段就是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扩充眼界,敢于涉足最新的领域。本书的主旨之一,就是探讨增加认知、扩大视野的意义。我说过,爱的本质是拓展自我,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拋弃狭隘的人生观。

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 神 灵的存在。

我们的心智可能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与此同时,我们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

充满怀疑色彩的无神论或不可知论,未必属于更高级的世界观。

🌹👇打开链接: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懒惰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懒惰如一个狡猾的敌人,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我们渴望健康向上,努力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懒惰似乎永远在和我们对抗,让人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享受,阻止心智走向成熟。

这种对抗产生的“思想斗争”,让我们痛苦不堪,充满矛盾。懒惰是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在消耗着我们的能量。

斯科特·派克在书中提到,人之所以能够努力成长,那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对自己的爱使我们努力自我完善,一心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付懒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心智方面开始努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积极争取,坚持不懈。只有战胜心智上的懒惰,一切向上的努力才会有成效,我们才可能越来越好。

  要使心智成熟,必须认识自我

很多人读了《少有人走的路》,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会带你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有多重要?
老子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清别人是聪明,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一代宗师王阳明,一生致力于研究心学。他说:“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意思是,人不应该从外界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遵从本心,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他曾带领精兵,用很短的时间荡平了作乱十年的匪患。有人夸他是非凡的奇才,他却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是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才使他没有面对功劳沾沾自喜,继续南征北战,而是专注于“知行合一”的理念研究,开创了“心学”这一学派,成为一代圣贤。

在书中作者提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了解自己精神世界,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能力。

有人会说:“我怎么可能不了解我自己?”而现实上,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

斯科特·派克指出,这些无聊的攀比和笨拙的模仿,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其实,真正成熟的人,清晰地明白幸福的方向,不会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会光顾着看别人,而错失了自己脚下的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构成一幅自己完整的心智地图

渐渐地,人生之路将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毕淑敏说:“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让心灵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涅磐,无人作陪。每一个强大的人,都会经历一段孤独而艰难的成长之路,熬过去了,那就是你的成人礼。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其心智也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只能这样,被岁月打磨过的人,不是被磨去棱角,而是更熠熠生辉。

    认知自我:启迪心智之门的金钥匙

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刚加入一个新团队(或新班级),面对大多数成员时,你会觉得有些人很low,认为自己比他们优秀,最其次也会在整个集体的平均水平之上。然而,某一天聚会时,经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你了解到他们的学历、工作学习经历、家庭背景等等之后,突然醒悟,发现自己原来不过如此。是的,这就是自我认知错觉,也就是证明你还不够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开端。不了解自己的人,往往容易情绪化,缺乏安全感,经常焦虑,且缺乏努力的动力。如果不能完全的自认自我,往往会被动接受社会的安排,不会主动出击,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事情。经常阅读名人传记的,应该清楚乔布斯、贝佐斯、马云这些顶级企业家的故事。在当时的环境中,没人觉得他们会成功,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能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但他们清晰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乔布斯花了7个月时间去了印度学习禅修;贝佐斯放弃银行信托公司副总裁,开始创业;马云放弃大学教师岗位,开始创业。

所以,了解自己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不了解自己必定会碌碌无为。而这种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

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前提学术上的解释很复杂,而我们只需要把自我认知简单理解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自我认知能力绝对算得上是21世纪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因为如今的信息高度爆炸,杂乱无章的信息极易让自己迷失了方向,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有效筛选无意义的信息。且经过多数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能更清晰、准确认识自己的人往往会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建立更优质、满意的亲密关系和职业关系,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并且更加自信。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就会产生自卑感,缺乏成功的信心,并且做事会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就会高估自己,导致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是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最终被多数人孤立。

既然了解了自我认知对于个人成长的必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快速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呢?

(1)保持阅读优秀书籍的习惯是摆脱野蛮和愚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限制,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事情,不外乎局限在特定有限的空间内。就如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过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城市里,除了旅行之外,从未有深度接触其他空间的事物的机会。而这种完全通过生活经验磨砺出来的自我认知,往往带有很强的局限性,但阅读所能带来的体验,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浓缩了那个年代那个空间的人情世故。每一本优秀的传记都浓缩了作者一生的思考和抉择!阅读带给我们思考的同时,也加深了自我认知的开放性。

(2)多和朋友聚会,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心理学家荣格曾讲过: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必定少不了朋友这个环节。为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准确的朋友眼中的自己,我们需要了解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伴侣,朋友,亲人,同事……日常生活中,多和他们聊天,持续了解他们对于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效地降低“自我服务偏差效应”所带来的认知偏差。虽然他人的意见是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但一定要以综合权衡的思维去判断,切勿全面听信。因为有些评价是属于“恶意的指责”,有些评价是属于“善意的谎言”,这些情况难免会发生。

(3)创造性解读人生经历一个人的内在自我的形成,是受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共同影响的

生物性因素指的是基因遗传、儿童经历。社会性因素指的是家庭、教育、社会经历等一系列环境影响。

如果要获得一个全面的自我认知,必定要回溯我们的人生经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 Adler认为,同一种经历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自我的形成所受到的束缚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思想。那么,针对我们过去的故事,进行不同角度地创造性解读,能够使我们加深对过去自己的理解,影响我们的人生态度,从而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事情

(4)保持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的习惯。养成反省自身的习惯,能够让我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其实也是一次次与自身对话的过程,这是最能直接感知自身内心的有效方式。

最后,希望你在了解自己之前,一定要形成一个惯性思维——自我认知是一个动态结果,是需要长期去观察积累的,绝不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能解决的事情。

美国心理咨询博士 Eric Maisel 曾这么解释过:自我认知的一个方面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智慧,清楚自己与身边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差异,能感觉到不同于他人的长处、差别、悔恨、奇妙、烦恼,这种差异感是一种持久的自我感受。因此,认识自己就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地自我对话、自我怀疑来了解真实的自己。所以希望你能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各种加深对自己了解的方法论。

提升自我(精神追求)

如何从根本上提升自我的境界

一个人若是智力发达,就能够毫无杂念地对纯知识方面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对他来说才是必需品,有助于让他远离痛苦,并让身心灵感到祥和喜乐。

普通大众的生活,让人们醉心于各种满足个人安逸的渺小福利,却不得不对抗由此而生的各式不幸与苦难,旷日持久地挣扎其中一旦停止为实际生活操劳,人们被打回原形,只能依靠自身内在时,人生就会被不堪忍受的无聊包围,如同行尸走肉,只有疯狂的激情才能稍微点燃死气沉沉的生活。

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他的头脑只为有价值、有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他想要的外界刺激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对人生,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伟大成就的思索。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世上的杰作,只有他们才能透彻理解并深切感受到这些杰作的伟大之处;也只有对他来说,那些曾经伟大的人和事才真切地存在过,也只有他才感受到了他们的吸引。其余的人,不过是偶尔的过客而已,或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

这类聪明人的典型特征还包括,他比别人多了一项需求:对阅读、观察、研究、冥想和实践的需求,简而言之,他们需要不被打扰的闲暇。

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伏尔泰说得好,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因为怀有需求,譬如想要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文学、艺术等美好的事物,所以能享受乐趣;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即使被美景包围,也视而不见,感受不到乐趣——这就好比是我们要如何期望一个老朽之人坠入爱河呢?简直是徒劳的。

在思想智慧方面享有禀赋的人,除了日常的个人生活之外,还享受着精神的生活,并且逐渐将精神生活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生活——实际上,日常的个人生活不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获得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已。

很多人过着浅薄、空虚和充满麻烦的生活,甚至将这样一种庸庸碌碌的生活视为人生目标。而对于那些聪明人来说,始终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在其他一切追求之上通过内在和知识的持续提升增长,生活的境界逐步提高,使之越来越连贯,并具有恒久的强度与统一性,就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逐渐成形。

🔔与之相较,致力于追求个人舒适的人生,或许其宽度确实得到了拓展,却无法加深深度。可惜的是,这种所谓的“现实生活”对大众来说就是人生目的,却不知道自己终此一生无非是做了一场可怜的表演每天的日常生活,若没有激情来驱动,就十分平淡乏味;而如果有激情,又很快会变得痛苦。

🌹只有那些思想禀赋超群的人才是幸运的他们的智力超出了意识欲望所需,能够在日常生活之外,同时享有精神的生活,没有痛苦且妙趣横生。

享有精神生活,只依靠闲暇是不够的,因为人类最深层次的快乐一定来自思考能力的运用。因此,必须要有真正充足的力量,摆脱意识欲念的拘束,才有资格从事纯粹的精神活动。恰如塞内加所言,“无知的玩乐也是一种死亡,相当于活死人之墓”。

根据每个人思想能力程度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可以无限发展没有止境——小到收集昆虫标本,观察鸟类,研究矿石、硬币之类,大至创作诗歌或哲学作品,收获思想的最高成就。

精神生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无聊,还可以使我们免遭无聊的坏影响——将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客观外在世界的人们,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损失,甚至穷奢极欲带来的影响,其中还包括交友不慎导致的烦恼。唯有精神生活可以保护我们远离这些危险。

真正的思想家具有一种特殊的标记,那就是他们在做出判断时所表现出的直截了当、绝不含糊。所有他们要表达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甚至连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方式也可以显示出这一点。这些思想家在思想的王国里具有一种王者般直截了当的特点,而其他人则是迂回拐弯、顾左右而言他。

叔本华说:我的哲学虽从未带给我实惠,但是却帮我节省了许多开销——我不必为了摆脱无聊而去花费大笔的金钱以寻求刺激他作为“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之一”,让西方哲学有了新的转折点。穷其一生,倾尽全力,以求理解人生活于一个苦难与死亡无处不在的世界中的意义。

叔本华让非理性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哲学转向人的意志,并创造出一个新纪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分钟读完《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第三步:意识的成长
如何使心智更成熟?纯干货(二)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
[转载]心智成熟的旅程~~
如何消除“巨婴症”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