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2期P7—P8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哲学研究》2021年9期,莫斌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问题,需要厘清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概念。一是“发达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生产力水平高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二是“不发达社会主义”。它是生产力水平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所追求、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不发达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上的,破除了套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具体论述来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条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将“不发达社会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表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有了清晰认知。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不是“时间上的更替”,而是“空间上的并存”,它们都处于“第二形态”,即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实现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历史主题。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不发达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明确了自身历史方位、主题、任务。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开辟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论基础”。

正是借助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里,我们通过“三对关系”透视社会主义条件下现代化的基本定向。一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发达社会主义”的关系。两者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从同一性中领悟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也要从差异性中把握一切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必要性。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两者关系,它们是“空间上的并存”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既要看到两者之间对立、斗争的一面,也要承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防止西化分化,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僵化封闭化,要扩大对外开放,占有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三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不发达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之逻辑效应,必然会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传统话语,并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论”等理论的支撑下,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社会形态跨越的基础上,开启了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之路。我们着眼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的理论思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资本是理解现代社会的一把钥匙。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起源及其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资本现代化模式,其核心表现就是资本逻辑与现代性逻辑的同一性。中国式现代化解构了这种同一性,遵循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构建了驾驭资本的现代化模式。所谓“驾驭资本”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运用各种力量使资本运行或资本逻辑实践展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目的,其实质就是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尽可能降低甚至规避负面效应。驾驭资本内含了利用、引导与防范、规制资本两个方面,有时也特指后者。

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权力为主导、以生产关系为中介驾驭资本,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发展。资本是需要被规制、驾驭的,因为它既有“文明面”也有“反文明面”。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实现“资本的世界化”扩张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自然的异化”)、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的分化”)、世界和平和全球治理问题(“全球冲突”)以及人的发展问题(“人的物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驾驭资本就是要对资本运行、资本逻辑作用划定界限——“效果界限”和“范围界限”。前者指,引导资本发挥其积极效果。后者指,防止资本从经济权力向超经济权力尤其政治权力转化,防止资本逻辑滥用,防止资本向政治、社会、精神文化等领域的无序扩张。用什么力量驾驭资本?是包括制度、政权、意识形态、人民群众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力量。

作为一种驾驭资本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也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新现代性逻辑。(1)发展逻辑。资本尽管进入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但它并不构成主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产逻辑、发展逻辑。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主导是其根本的发展逻辑。(2)动力逻辑。从现代化的动力要素及作用模式看,西方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导的动力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资本—国家—人民(劳动)三元主体相协调的多元模式,尤其是超越了西方的“大市场—小社会”模式,构建起“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模式。(3)空间逻辑。这里所说的“空间逻辑”指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在民族国家范围驾驭国际资本。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吸纳国际资本。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道就是摆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依附,对国际资本既利用又规制,将其在中国的发展纳入“三个有利于”的轨道。(4)制度逻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它们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制度逻辑,也是驾驭资本得以可能的根本制度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性、开放性概念,最初表现为“四个现代化”,再演进为“小康式现代化”,随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它又发展为“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阶形态”,也是“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反映了它的内在逻辑。究其根本,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以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作为一种后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成功,并且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智慧方案?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有效的战略路径即“全面协调现代化战略”。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为全面现代化的重要规定性。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一般选择是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这既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是提供给后发国家的“经典现代性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的现代性逻辑。从政策角度看,中国选择的并不是先完成工业化,再进行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是同步进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实现“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从现代性逻辑看,中国选择了“全面协调现代化战略”,超越了“串联式”现代性逻辑,遵循了“并联式”现代性逻辑。概括地说,全面现代化战略体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非线性逻辑,超越了把西方“依次历时态”(即“串联式”发展)路径模式化的单一线性论。全面现代化战略坚持渐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超越了单一的渐序发展逻辑。全面现代化战略着眼于“弯道超车”,形成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跟随西方亦步亦趋的依附性发展。全面现代化战略充分证明了“存在多种通往现代性的不同路线”,现代化是多选题,而非单选题。

中国全速奔跑在自己所创造的现代化赛道上。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展开,极其重要。我们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再度青春化,使勤劳的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代玉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形态
论点精粹丨赵锦英 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性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
在重大历史关键节点深化哲学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