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靡全球35载,畅销数百万册的“影响力法则”!

或许很多人都曾遇到过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室友,他的举止活动既让我们感到不安、困惑,也让我们对人类的能力范围有了全新认识。但没有人像人类学家罗纳德·科恩过去的室友那样,在这两方面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一次深夜谈话中,这名曾经在纳粹集中营当过警卫的男子描述了一件让他自己和科恩都难以忘怀的事情。多年以后,科恩仍为室友讲述的故事感到困扰,还围绕它写出了一篇学术文章。

在纳粹集中营里,要是有一名囚犯违规,守卫常常会让所有人排队报数,从每10个人中杀1个人。在科恩的故事里,一个资深守卫跟往常一样做着这件事,可突然之间,他做了个奇怪的选择:倒霉的第10号囚犯走出了队伍,守卫却扬了扬眉毛,朝第11号囚犯开了枪。

稍后,我将揭示这名守卫一念之间定生死的原因。不过,为了圆满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有必要先来看一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社会影响力原则,它才是该原因背后的力量来源。


01

“我们”的力量

几乎人人都会不假思索地立刻把别人分成属于“我们”和不属于“我们”的不同群体。这对影响力有着强烈的暗示,因为在“我们”这个群体之内,任何与影响力相关的事情都更容易实现。

那些属于“我们”群体内的人,会得到更多的认同、信任、帮助、喜好、合作、情感支持、宽容,甚至获得更美好的评判:比如更具创造力、更有道德心、更富人情味。这种偏爱似乎不仅对人类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有着漫长的历史根源:婴儿很早就展现出了这种偏爱,连其他灵长类动物也不例外。“我们”这种部落意识,只要按下按键就会被唤醒。


因此,成功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以“我们”式关系为基础。但这仍然存在一个核心问题:怎样描述这种关系最为准确呢?答案在于一种微妙而关键的区分。“我们”式的关系,不是要让人们说“嘿,那个人跟我们很像”,而是让人们说“嘿,那个人是我们中的一员”。

影响力的联盟原则可以这样表述:人们倾向于顺从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群体的人。联盟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简单的相似之处,而是指彼此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这是一种部落式的分类,人们用来界定自己和自己所属群体,比如民族、种族、国籍、家庭以及政治和宗教背景。

举个例子,和同胞兄弟姐妹比起来,我跟同事在品味和偏好上有更多的共同点,但毫无疑问,我只会把同胞兄弟姐妹视为“自家人”,而同事只不过是“跟我很像的人”。这些类别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其成员往往会感到跟其他人合而为一。他们中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成员的自尊心。简单地说,“我们”,就是扩大的“我”。


02

“我们”的身份认同混淆

因此,在“我们”式关系群体里,人们往往无法正确区分自己的特点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特点,体现了自我与他人的混淆。神经科学家为这种混淆提供了一个解释:自我和亲密他人的概念是由相同的大脑回路进行心理表征的,激活其一,就可导致另一概念的神经元也被交叉激活,从而导致身份认同的模糊。

神经科学证据提出很久以前,社会科学家们就在测量自我—他人重叠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问题。凭借这一测量结果,研究者考察了有哪些因素会带来更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以及这些因素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重叠的圆圈,重叠的自我

自1992年公布以来,科学家们一直使用《自我涵盖他人量表》来观察哪些因素可推动与他人“合而为一”的感觉。

群体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混淆,可以从以下倾向看出:将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其他群体成员身上,记不清楚自己此前评价的特点是属于自己还是同群体成员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确认自己和群体内成员之间的不同特点。

其他类型的认知混淆也是因为大脑在做不同的事时使用了相同的结构和机制。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反复想象自己做了某事,就会逐渐相信自己真的做了某事,这一现象可以被部分解释为:执行一个行为和想象执行该行为,会使用相同的脑区。再举一个例子,在大脑中,感受社会排斥带来的伤痛跟感受身体的伤痛一样,使用的是同样的脑区。因此,某些感冒药可同时减少两者带来的不适感。


03

“我们”对人类反应的影响

“我们”式关系对人类反应的影响,有着惊人多样化的适用环境和背景。但有三个常量是反复出现的。

第一,建立在“我们”基础上的群体,其成员对群体内成员所带来的成果和幸福的偏爱,远甚于不属于本群体的成员所带来的成果和幸福。例如,互相竞争的工作小组的成员(每一小组包括两名人类队友和两个机器人)不光对自己的人类队友有着更积极的态度,对本团队中机器人的态度也比对对手团队的机器人(及人类队员)更积极!

第二,“我们”式群体的成员,极有可能用其他成员的偏好和行为来指导自己,以确保群体团结。

第三,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偏爱和追随的抱团冲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群体获得优势,并最终让自己获得优势。事实上,一群学者回顾了数十年来有关这一点的相关科学研究之后得出结论:群体主义不光普遍存在,它还是人类的本性。稍微留意,就能发现社会环境中这种偏袒是多么普遍而强大,并且大多数“按一下就播放”。

*本文授权转载自湛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转不是中国人”背后的心理逻辑是什么?
谁在网络上影响年轻人?
什么是属于个体的?身份标记
基于文化的分析:族群认同从何而来
暴力和种族身份的社会建构|国政学人
群体偏见的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