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政治学治理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4期P100—P101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5期,刘倩摘

政治学治理研究的
基本论域

政治学对治理的研究集中在意涵挖掘、话语建构、经验研究上,在理论和实践层次上展开。

(一)治理意涵的再挖掘及其本土化诠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提出以后,学者在治理概念本土化诠释上形成基本共识,强调将西方语境中的“治理”概念与当代中国政治话语相结合,准确诠释并拓展其内涵和价值,赋予其时代意义。

1.重思治理理论的基础假设及其正当性。主要路径一是从西方治理理论的本源进行探析,二是从西方意识形态上为治理理论找到坐标和谱系,并指出其与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差异。

2.诠释本土语境下治理的内涵与价值。一是“治理”概念的政治性内涵,根本问题是(国家)实现(对社会)有序政治秩序和有效组织性的建构。二是“治理”概念的时代性内涵,强调中国的治理经验在治理理论研究中应当有其位置。三是“治理”概念的历史性内涵,这类主张注重挖掘和比较中国传统政治语境与现代政治语境对于“治理”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异同,并将前者作为有效资源。

(二) 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建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已有学者提出了“国家治理”这一概念,只是当时尚未产生系统论证该概念的学术自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有关国家治理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成为研究热点。

徐湘林较早呼吁提升国家治理在政治学话语中的地位,并指出国家治理概念强调转型社会国家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是对社会中心主义治理观的修正与反思。对于国家治理的价值和内涵,学者们基本上延续国家中心主义的思路展开,从国家职能、国家性质、国家治理方略和国家治理制度等层面来进行拓展,强调国家(及党)的主体地位、价值导向性及治理有效性等多层次要素。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近年来治理研究论域的重中之重,涵盖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基本维度。

(三)多维度治理实践的经验研究

1.国家治理的经验研究。一是从历史维度理解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二是当下国家治理实践分析。第一类是基于现代国家职能基础的专项治理,如安全治理、应急治理、卫生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等,主要分析专项治理的权力运行过程、机制以及如何推进治理规范化、现代化转型,反思我国国家治理的结构性、制度性不足。第二类是从整体上分析国家治理结构性问题,包括对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纵向监督机制、央地关系新趋势、政府间责任机制等方面进行经验分析,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个案研究、类型分析等方法,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更为显著。

2.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省、市及县域治理,关注政府(广义)在治理中的角色、功能、作用及与其他主体互动关系。从政府治理研究维度来看,包括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治理过程以及治理行为研究等方面。不少研究注重从央地关系、地方政治权力、党政关系、条块关系等方面研究政府治理的特征和趋向,提出诸如政治统合制、府际协作治理、运动式治理等解释。也有不少研究关注政府治理的微观机制,如注意力分配、分祸避责、反向避责等。

3.基层治理研究,注重对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关注。一是研究基层治理中政党的功能机制。二是关注重点领域的基层治理问题,如基层协商民主、农村环境治理、基层信访治理、基层贫困治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等。三是关注技术对基层治理的影响。从研究对象来看,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主要关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乡村治理研究在近年来拓展了微观研究与中观、宏观维度的结合,更加关注个案经验的普遍价值。

政治学治理研究的
成就与不足

(一)治理研究的成就

1.凸显治理研究价值。一是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对于世界政治的意义。二是从文明国家延续来看,当下中国国家治理经验在历史演进的维度上有何创新性,为新时代提供了何种价值导向,描绘“中国之治”的未来趋向。

2.拓展治理研究议题。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内涵与价值、地方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结构与转型等。微观层面的研究议题更为丰富,如小组政治的结构与特征、新型主体党建问题、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等。

3.创新治理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适用层次来看,宏观研究主要以概念分析、语义分析为主,具有较强的建构性,例如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善治的时代性价值等。中观层面的研究则较多关注结构、机制上的特征,例如政府治理的动员机制分析、乡村治理的结构性困境研究等。在微观研究中,则注重从治理实践过程来进行解读,如精英行为、心理层面所体现出来的个体特征等。

4.推进微观治理研究。学者以实证与个案分析为主,极大拓展了对于中国基层治理实践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不少具有原创价值的议题和观点,例如运动式治理、精准治理、统合治理等。同时,一些应用性强、问题导向明确和具有现实操作路径的政策类研究,如关于基层形式主义、微腐败治理、共谋避责行为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治理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1.治理研究的理论贡献尚较薄弱。一是治理研究的国际对话不够,二是治理研究的理论创新不足,三是研究规范还不够明确。

2治理研究的学科价值未能凸显。一是政治科学研究较为薄弱,实证调查、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治理研究领域的运用尚存较大不足。二是治理研究的前瞻性、导向性还不够。三是治理研究与新时代国家治理实践需求不匹配。四是治理研究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关注不够。

3治理研究方法还需拓展。规范思辨方法和实证经验研究,两种方法的融合运用、相互借鉴略显不足。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方法、大数据运用和深度挖掘、系统监测等,学界关注度不够、引进力度也不足,相关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跨学科研究上,探索也较为有限,与人文学科、信息技术、控制论、行为学等方面的跨学科融合还不够。

新时代政治学治理研究
展望

(一)加强治理基础理论研究

一是厘清并拓展治理概念的内涵。如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分析现代治理的内涵,从现代国家建构角度分析国家治理的演化逻辑,从政治秩序的角度分析治理与秩序的关联性,从社会资本、信任结构来分析影响治理形态的因素等。二是对治理经验进行理论概括。

(二)深化治理现代化研究

1.研究时代性、前瞻性治理问题。此类研究应体现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二是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三是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2.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一是战略层面,主要是厘清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基本价值、基本导向和基本路径等。二是制度层面,需要基于本国实际、借鉴各国有益经验来拓展治理制度层面的研究,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三是实践层面,探索各种适应能力强的运行机制,解决治理实践中的问题。

(三)拓展治理研究方法

一是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我国政治学应该大力推进政治科学研究,更多地采用实证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深化对我国各个层面治理规律的认知、理解和提炼。同时,还需加强实验法、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将此类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进行融合,打破研究方法之间的界限。二是提升规范研究的创新性。在规范化、创新性方面要有所突破,形成基本共识、明确基本议题、规范研究方法,提升治理规范研究的质量,促进治理话语体系的建构。三是推进跨学科研究融合,包括社会科学范围内的跨学科,甚至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融合。

(四)强化回应重大治理问题

一是治理研究如何强化实践意义,需要更关注结构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和历时性问题。二是研究成果为国家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治理现代化话语引导建构社会基本共识。

未来进一步推动政治学科发展,须以治理研究尤其是国家治理研究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和强化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构建国家治理的政治学基础:Knowledge or know-how
城市政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新视角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大国复兴
《国家研究》发刊词与约稿函
年终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政治学篇
10本好书(阅读不会辜负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