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士毕业当“专职辅导员”:少数人的跳板,多数人的无奈

博士毕业找不到教职,选择当辅导员?

通常,一提到某某人是“博士”,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高材生”、“有见识”、“能当教授”、“能挣大钱”,自然会高看一眼。

和笔者一样,很多博士生起初也是希望能够在毕业后进入高校担任教职,或在政府机关一展才华抱负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公务员编”、“事业编”的吃香,以及高校教职人员接近饱和,进入政府或进入高校担任教职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于是,出现了“博士毕业后到高校当辅导员”的现象。

众所周知,大学辅导员的薪资、发展显然和大学教职不在一个层次上。

与笔者年龄相仿的朋友当中,就有两位走上了“高校辅导员”这条路。

许多年过去了,他们过得如何呢?

坚韧的璇姐:

担任辅导员期间“笔耕不辍”,五年后顺利转入“教学岗”

比笔者大三岁的璇姐,是一位典型的“工科女博士”,博士期间就读于某985高校,毕业后希望留校。然而可能是成果竞争力有限,未能成功。转而选择竞聘“专职辅导员”。借助辅导员的岗位,璇姐收获了高校事业编。

笔者当时尚在硕士阶段,以为璇姐因为竞争教学岗失败会“备受打击”,当“辅导员”只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之后铁定是“躺平摆烂,混吃等死”了。

没想到,璇姐在辅导员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院内学生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每年都能够在学校的评优中脱颖而出,最后担任了学院的团委书记。

那时,笔者甚是为璇姐感到高兴,因为璇姐似乎成为了一个“打不垮”的有志青年,“干一行爱一行”。

直到有一天,笔者在毕业多年后,偶然翻看学院的教职员工名单,发现璇姐赫然在列,并且职称已然是“副教授”。笔者在惊讶之余,仔细观察了璇姐的简历。

原来,璇姐在担任专职辅导员期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老本行”,仍然坚持撰写科技论文,甚至还参与博导的课题项目,积攒了一大批成果。

最终,担任辅导员期间的深厚“沉淀”,加之学校正好提供了这样的选拔机会,使得她得以弥补了自己在博士毕业时的遗憾。

璇姐从“专职辅导员”摇身一变,成为“副教授”,实现了华丽转身,迎来人生“又一春”。

然而,成功的例子总是稀罕的,很多人即使有一定的学术实力,也未必有这样“好运气”。另一位“博士辅导员”——明哥的经历,可能才是他们这个群体最真实的写照。

耿直的明哥:

忙于事务无暇学术,三年后选择外出“挂职”

明哥是笔者在博士期间结识的关系比较好的“老师”。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笔者那时仍是博士生,而明哥已经在院里担任“辅导员”了。

明哥博士毕业于某211高校,师从某大牛教授,毕业后凭借各方面“条件”跻身985高校成为一名“辅导员”。

由于自己出身211,却跻身985,明哥时常说:“跟我一起进来的辅导员,那都是清华北大的”。看似在吹捧别人,实则在摆明自己很“优秀”。

但大家心里清楚:“你是怎么来的你心里也有数吧”。

即便如此,明哥还是时常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当一名教授才是自己的理想,辅导员对他来说只是“跳板”。

事与愿违,明哥经常走访院里各个教授,又是拉关系,又是作报告,然而就是没有哪一个团队“收编”他。因为大家都清楚:“没有实力,才当的辅导员”。

于是,明哥开始盯上院里的博士生们。笔者有幸被明哥“盯上”了。当然,这里是指因为写论文搞研究而被“盯上”,不是见色起意。

笔者原以为明哥真的会踏踏实实搞研究。但是,院里的辅导员工作极其烦躁,加之后来“疫情期间”要负责学生的各种审批、报表、日常管理,明哥忙的不可开交。

有时甚至一个电话,就要大半夜从25公里外的住处跑来学校。

有时甚至因为第二天一早有安排,不得不睡在办公室。

久而久之,笔者与明哥的论文一直没有进展。

明哥也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面容憔悴。早已没有当年刚入职时的那种“英姿飒爽”了。

果不其然,在笔者毕业离校后,明哥却迟迟没有实现他“媳妇熬成婆”的夙愿。捉襟见肘的业余时间并没有机会让他坚持“学术研究”。明哥的朋友圈,多少也能看出对自己当初进入高校当辅导员的“懊悔”之意。

前不久,笔者得知,明哥似乎已经放弃了“转教职”的想法,而是选择去政府机关挂职,恐怕这也是“一种被迫选择的出路”吧。

境遇千差万别,但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当辅导员越来越火热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扩招”。

大量的招入硕士、博士,然而社会上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旺盛。大量富余的“高学历人士”只有互相“卷”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通常,求职者在乎的,不外乎“工资”、“福利”、“编制”、“户口”这些显性条件。于是,高校辅导员作为在这四个方面还算“合格”的职业,悄然火爆了起来,成为新的“博士聚集地”。

其次,笔者认为,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也是促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随着许多行业开始进入“收缩”和“转型”阶段,不再产生太多的新工作岗位。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求职者竞争的加剧也使得员工“议价能力”下降,工资难以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求职者愿意放弃体制外“略高一筹”的薪水,而选择去追求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对于毕业的博士而言,高校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专职辅导员”自然成为他们继续留在学校的又一可行选项。

压力大同小异,未来发展还需依靠个人修行

笔者认为,璇姐和明哥两人是具有“相似起点”的,然而两人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并非外在的,而恰恰可能是心态和能力的体现。

倘若心态摆平,目标明确,博士毕业后担任“辅导员”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缓冲、一块跳板,在未来实现“蜕变”。

而倘若被繁杂事务“吞噬”,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缺乏苦心修行的勇气,那么,博士毕业当“辅导员”,就可谓是“一入侯门深似海”了,最终也会成为一种无奈的“归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读博?以下5点你需要考虑
这些高校招辅导员,硕士起步!晋升路已铺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今年马上要博士毕业了,选教职还是选博后?
35岁中年博士失业,决定给找高校教职的后辈一些建议!头条的朋友有
高校辅导员是个清闲的活?你怕是对我们有什么误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