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人雄||从唐代契苾部族到元代高昌偰氏看西域文化家族的成因

作者简介


高人雄(1957—),浙江杭州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曾赴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韩国庆北大学、日本福刚大学等交流访问。主要从事中古文学研究、西北地域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12年-2016年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2016年-2018年兼任新疆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特聘教授。现为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兰州市哲学社会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和成果鉴定专家,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西域文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持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出版《北朝民族文学叙论》(中华书局2011年)、《山水诗词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等学术著作五部。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西域研究》等权威刊物以及CSSCI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

 摘 要
元代高昌回鹘世家——偰氏文化家族,自北魏隋唐以来,世代活动于漠北、西域、河西,后定居北庭高昌。高昌偰氏长期以来崇尚和学习汉文化,历代不乏出任中原王朝官员者,自认中国人。入元后偰氏家族文人的社会影响增大,留有一些传世作品,且体现了崇儒尚用的文学风尚,是典型的受华夏文化滋养的家族。通过唐代契苾部族和元代高昌偰氏家族历史,也可以推知西域文化家族形成的历史,充分显示了回鹘部族自北朝隋唐以来形成的华夏文化共识,是入元以后西域色目文化家族形成的重要原因。文章广泛考察了北朝以来的相关史志、行状、墓志等文献资料,对学界多依据元代史研究察西域人文化家族或文人家族文化具有补充和深发意义。
 关键词
高车;契苾家族;高昌偰氏;家族文人;文化共识

本文来源:《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 第5期

元代西域籍文化名流辈出,如贯云石、薛昂夫等有口皆碑;也有号称儒学世家,如以廉希宪为代表的廉氏家族;有著名的文化世家,如高昌偰氏家族等等。纵观元代文坛,西域色目文人之多,且在诗、词、曲等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人们关于西域人华化问题的探讨。其中研究西域人华化问题影响最大的是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 (1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陈垣翔实引征史籍,论证了诸多西域文化世家的族系传承及其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角色,然而对西域文化世家早期深厚的华夏文化渊源关注较少。对如何理解元代西域文化世家之多且文学成就斐然的原因,还有不少有待探讨的方面。当然,文人家族首先也是文化家族,当前学界对文人家族或文化家族的探讨多从元代着眼,而笔者多年倾注北朝隋唐文史研究,有幸将史志、碑铭、家传等史料联系起来,了解了一些西域文化家族从北朝隋唐以来形成的文化历史脉络,从而得以深入探讨西域文化家族成因,及历史上形成的华夏文化共识基础。考察元代一些色目人文化家族,不难发现其中文化层次较高、文学成就显著的家族,往往有着与中原文化世代相通的文化渊源。这些家族有的很早就迁徙内陆,有的是所属部族在唐代或更早内徙、依附中原王朝,或有祖籍北庭、高昌,历经西辽入元。而北庭(高昌)作为西域文化中心之一,这些区域自汉唐以来与中原文化交流密切,又经历西辽的统治,是多民族聚居的文化环境,汉语与西域民族语言通行并用。

以高昌偰氏为例,其祖先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通过对相关史志、行状、墓志等文献的考察可知,偰氏所属回鹘部族世代活动于漠北、西域、河西,后定居北庭高昌。长期以来崇尚和学习汉文化,是典型的受华夏文化滋养的家族。又因北庭是唐代都护府驻地,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在这里影响深广。经过汉唐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域的治理统辖,华夏文化在西域已有普遍认同,即使在回鹘汗国之时,也沿用中原体制,至西辽时期推行中原王朝体制,又强化了中华文化意识。所以在北庭(高昌)的色目人,在文化上与中原始终是相通的。


从唐代契苾部族到元代高昌偰氏

考察唐代契苾部族和元代高昌偰氏先祖,可以清晰勾画出一条西域文化世家的华夏文化脉络。据元代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记载:“偰氏,伟兀人也。其先世曰暾欲谷,本中国人。隋乱,突厥入中国,人多归之。……暾欲谷子孙遂相回纥。” (2 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50-154页) 又元代许有壬为高昌偰氏家族合剌普华所撰墓志铭《故嘉义大夫广东道都转运盐使赠通议大夫户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高昌郡侯合剌普华公墓志铭》记载:“公讳合剌普华,高昌人。其先曰暾欲谷者,助讨安禄山,封忠武王,数传至克直普尔,公高祖也,辽锡号阿达都督。曾大父岳弼,大父亚思弼,世有奇勲,皆国相。父岳璘帖穆而,慷慨自植。” (3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8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99页) 可知元代高昌偰氏家族源出突厥,隋唐已入中国,自信是中国人。先祖暾欲谷是助唐平安史乱的功臣,并封为忠武王。作为游牧民族的突厥部族入中原、返漠北,时有往返迁徙的记载。唐代也有一些著名的突厥世家,如唐代契苾氏家族即是显著的一例。

(一) 史传碑志中契苾氏家族最早的记载

关于“契苾”姓氏,在《魏书·高车传》有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 (4 魏收:《魏书》卷一〇三《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7页,第2308-2309页) 其中“解批”氏出于高车部族。“解批”,《北史》亦称“契弊”,《唐书》又称“契苾”。北魏初期,高车解批莫弗幡豆建“率其部三十余落内附” (5 魏收:《魏书》卷一〇三《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7页,第2308-2309页) 。查阅《魏书》“官氏志”,高车人在北魏担任五品上下的官员并不少见,高车是北魏诸多部族之一,俨然可称中国人也。关于部族的契苾氏,《魏书·官氏志》云:“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6 魏收:《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第3010页,第3010页) 高车契苾氏先祖是由漠北迁徙至“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 (7 魏收:《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第3010页,第3010页) 。《隋书·铁勒传》曰:“遂立俟利发俟斤契苾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居领贪汗山。复立薛延陀内俟斤,字也咥,为小可汗。处罗可汗既败,莫何可汗始大。莫何勇毅绝伦,甚得人心,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附之。” (8 魏征等:《隋书》卷八四《铁勒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80页) 可知解氏(契苾)早期是高车狄历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后多有迁入西域者。作为游牧民族,活动的范围较广,当然也时有回迁漠北者。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京都长安陷落,玄宗避乱入蜀。至德元年(756)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即皇位,是为肃宗。回纥葛勒可汗遣使至灵武,请求助唐平叛。回纥即回鹘,是铁勒一支,后统一铁勒部族。铁勒,也是《魏书》所载的高车。肃宗诏李唐宗室敦煌郡王李承寀与熟悉回纥情况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兵。葛勒可汗让可敦妹以义女之名嫁给敦煌王李承寀,并遣使至唐请求和亲。第二年二月,回纥又派首领多揽等入唐朝献,九月,肃宗加册敦煌郡王李承寀为开府仪同三司,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敦煌王李承寀被迫同意与回纥可汗结亲,娶可汗女儿为妻,回纥可汗则拨4000精锐骑兵,由太子叶护率领助唐平乱。唐皇肃宗将可汗的女儿封为“毗伽公主”,又册为敦煌王妃。
历史上,漠北回纥多次“内附”“内徙”,也长期协助唐王朝平乱拓疆,回纥武将在新旧《唐书》记载颇多。《旧唐书》载“契苾何力,其先铁勒别部之酋长也。父葛,隋大业中继为莫贺咄特勒(勤),以地逼吐谷浑,所居隘狭,又多瘴疠,遂入龟兹,居于热海之上。特勤死,何力时年九岁。降号大俟利发。至贞观六年,随其母率众千余家诣沙州,奉表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领军将军。” (9 刘昫:《旧唐书》卷一〇九《契苾何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92页) 《新唐书·回鹘传附契苾传》也有类似记载。出于铁勒部的契苾氏,在隋唐时期居于龟兹、沙洲、甘州、凉州一带。在唐太宗朝时期,协助朝廷抗拒突厥和吐蕃势力对唐王朝的威胁,对稳定唐王朝边疆起到重要作用。现存唐代偰苾氏家族碑铭有《契苾明碑》先天元年(713)、《契苾夫人墓志铭》开元九年(721)、《契苾嵩墓志铭》开元十八年(730)、《契苾公妻何氏墓志铭》大中元年(847)、《契苾通墓志铭》大中八年(854)等,从中也可获知一些契苾家族信息。
唐将契苾明即契苾何力之子,于武周证圣元年(695)逝世,碑文《大周故镇军大将军兼贺兰州都督上柱国凉国公契苾府君之碑铭并序》 (10 戴良左编著:《西域碑铭录》,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8-112页) (简称《契苾明碑》)由同僚肃正御史大夫上柱国娄师德撰于当年,后于先天元年(713)由其子契苾嵩立于契苾明墓前。碑文曰:“曾祖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祖继莫贺特勤……父何力,镇军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契苾明继承父、祖英德,“从中书令李敬玄征吐蕃,公为柏海道经略使,于是南讨吐蕃,北征突厥,累摧凶丑,勋积居多……改授左骁卫大将军,袭爵凉国公,食邑三千户赐金袍宝带金银器物,杂綵绫锦等数千件,授长男从三品,以酬功也。” (11 戴良左编著:《西域碑铭录》,第109-110页,第200页) 碑文记述了契苾部落的迁移和契苾何力父子的功业,也可知契苾家族数代为唐武将,官居高位。
契苾通墓志立于唐大中八年(854),1979年出土,现存于咸阳博物馆。志款题为:“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安北都护御史大夫充振武麟胜等军州节度观察处置番洛兼权充度支河东振武营田等使上柱国北海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契苾府君墓志铭并序”七十六字,志石完整,字迹基本清晰。碑文为朝议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喜撰。碑文曰:“公讳通,字周物,姓契苾氏。其族系源流,载在国史。五代祖讳何力,在贞观初,发齿尚幼,率部落千余帐,效款内附。太宗嘉之,授左领军将军。后以征讨有劳,尚临洮县主,为葱岭道副大总管……赠武威郡太守。” (12 戴良左编著:《西域碑铭录》,第109-110页,第200页) 后又“袭凉国公,食邑三千户,赠凉州都督”,虽服武职,也有一定文化修养,“阅礼敦诗,戴仁抱义”。契苾通去世之后,诸子皆供职于代北行营。契苾家族由河西(甘、凉即今甘肃的张掖与武威)迁至代北,以及多与武将家族联姻,经历了起伏兴衰的历史。
唐代契苾氏与欧阳玄所撰高昌偰氏家族虽看不出世系关系,但二者同系回鹘部族,在唐代为武职官员,屡立军功,封爵授号,如出一辙。
总之,通过对《魏书》《北史》等史志相关记载的考查,高车、狄历,即回纥(回鹘)先祖,在北魏时期,已是北魏王朝诸多部族成员的一部分,他们出任北魏官员,多从五品武官。隋唐以后漠北回纥(回鹘)不断“内迁”“内徙”,成为王朝臣民,其中为唐王朝定边有功者,更有官高三品者。从回鹘世家契苾氏家族墓志,他们由武功起家,后能“阅礼敦诗,戴仁抱义”,文化修养也不断提高。

(二) 暾欲谷与元代高昌偰氏家族

至元代,北庭(高昌)畏兀儿偰氏家族脱颖而出。“偰”氏与“契苾”氏,虽字面不是同一名称,但“偰”“契”同音,姓氏音节从繁入简也常事,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他们有氏族渊源关系。然而考察元代偰氏家传,其先祖暾慾谷,漠北回鹘(回纥)人,曾协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与唐史记载助唐平乱的回纥契苾氏将帅家族同属回鹘(回纥)部族,于唐王朝时期亦时入中原。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写道:“偰氏,伟兀人也。其先世曰暾欲谷,本中国人。” (13 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第150页) 暾欲谷,为突厥贵族,有出土的《暾欲谷碑》(突厥卢尼文书写)。
暾欲谷碑位于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约60公里的巴彦楚克图。此碑文是作者生前为自己撰写,约于716年完成,主要叙述暾欲谷一生的英勇善战事迹。并说因居住偰辇河边,遂以偰为氏。后迁徙北庭,北庭回鹘兼并高昌,遂为高昌回鹘汗国,所以偰氏成为高昌人,故欧阳玄为偰氏家族写家传称《高昌偰氏家传》,确切而言是北庭偰氏家族。这方面《家传》也有详细交代:“北庭者,今之别失八里城也。会高昌国微,乃并取高昌而有之。高昌者,今哈喇和卓也。和卓,本汉言高昌,高之音近和,卓之音近昌,遂为和卓也。哈喇,黑也,其地有黑山也。今伟兀称高昌,地则高昌,人则回鹘也。高昌王有印,曰'诸天敬护护国第四王印’,即唐所赐回鹘印也。言'诸天敬护’者,其国俗素重佛氏,因为梵言以祝之也。暾欲谷子孙既世为伟兀贵臣,因为伟兀人。又尝从其主居偰辇河上,子孙宗暾欲谷为始祖,因以偰为氏焉,以河名也。相传暾欲谷初为国相,适当唐天宝之际。唐以安史之乱,求回鹘援兵,暾欲谷与太子阙特勤率师与讨安禄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进位司空,年百二十而终。” (14 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第150页,第150页,第150页。下引《家传》不单独出注) 阙特勤也有碑存世,即《阙特勤碑》与《毗伽可汗碑》,二碑位于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分别建于732年和735年,碑刻为突厥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此二碑的作者俱为药利特勤所作,二碑文有雷同之处(《毗伽可汗碑》东面1—24行与《阙特勤碑》东面1—30行同);《毗伽可汗碑》北面1—8行与《阙特勤碑》南面1—11行同),主要叙述了毗伽可汗和阙特勤的英勇事迹。
暾欲谷子孙世为伟兀贵臣,又经几代之后,到克直普尔,袭为本国相、答剌罕,锡号阿天都督,并受辽封号“太师”“大丞相”,“总管内外藏事,故国人称之曰藏赤立” (15 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第150页,第150页,第150页。下引《家传》不单独出注) 。又传两代,至仳俚伽,袭国相、答剌罕,值西辽统治时,高昌王不堪西辽官员的统治,仳俚伽出谋杀西辽少监,而投靠蒙古。
《家传》也有如是叙述:“时西契丹方强,威制高昌,命太师僧少监来圉其国,恣睢用权,奢淫自奉。王患之,谋于仳俚伽曰:'计将安出?’仳俚伽对曰:'能杀少监,挈吾众归大蒙古,彼且震骇矣。’遂率众围少监。少监避兵于楼,升楼斩之,掷首楼下。以功加号仳俚杰忽底进授明别吉,妻号赫思迭林。子弟以敦欲谷之后世为其国大臣,号之曰设,又曰沙尔,犹汉言戚畹也。” (16 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第150页,第150页,第150页。下引《家传》不单独出注) 然而功高位尊受到同僚嫉妒,“未几,左右有疾其功者,谮于王曰:'少监珥珠,先王宝也。仳俚伽匿之,盍急索勿失。’王怒,诛宝甚急。”在蒙受诬陷又无法自白,面临被诛的危急关头,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受到元太祖的赏识和器重,以后数代为元开疆扩土立下屡屡战功,历代官爵显赫。
偰氏家族以武功受爵,也不乏读书之人。据《家传》所述,仳俚伽弟岳璘精于伟兀书,是文武双全之人。善结交有政绩,“慷慨以功名自许,赀算悉以畀兄子,身无私焉。年十五,以质子从太祖征讨,多战功。皇弟斡真奏求师傅,上命公。公训导诸王子,以孝敦睦、仁厚不杀为第一义。”又合剌普华者,岳璘子,“俾习伟兀书,及授《语》、《孟》、《史》、《鉴》文字,记诵精敏,出于天性。”聪慧,爱读书,又“倜傥有节,槩好义如嗜欲,恤穷若姻戚,恤危蹈难,循国忘身。”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偰氏家族历代为官,不仅有战功有政绩,而且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在接受文化教育中,习畏兀儿文字之书,更是正式接受中国“《语》、《孟》、《史》、《鉴》”等经史子集科目教育。与西北多民族聚居区域古往今来的习俗一样,偰氏家族是双语或多语人群,作为文化人,也就是双语或多语写作者。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元代畏兀儿(回鹘)人身上,也体现在西域其他民族身上,如自汉唐以来的月氏人、粟特人等都是双语或多语族群,被称为丝路(商路)的翻译民族。
岳璘有二子:长曰偰文质,次曰越伦质。偰文质《家传》“谓其有文武才略,如古良将”。官至正议大夫、吉安路达鲁花赤。有“子五人曰:偰玉立,登延佑戊午第,今翰林待制、朝请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曰偰直坚,登泰定甲子第,今承务郎、宿松县达鲁花赤;曰偰哲笃,登延佑乙卯第,今中顺大夫、佥广东道肃政廉访司事。曰偰朝吾,登至治辛酉第,今承务郎、同知济州事。曰偰列箎,登至顺庚午第,今从仕郎、河南府路经历”。偰文质的五个儿子皆登第入士,除显赫家族的助力之外,也有自身的学养基础。

偰氏文化家族的形成

(一) 家族文人与存世作品

偰氏家族世为回鹘贵族,注重子弟文化教育,入元以后成为文化家族,至岳璘子偰文质开始,家族文人层出不穷。偰文质的五子登科,文化水平又上一台阶,有诗文存世者除偰文质而外,偰玉立、偰哲笃、偰处约、偰逊等都有文章存世。元代偰氏家族文人在元代文坛上也有一定影响。
偰文质,身为岳璘长子,文武兼备。有《无一禅师塔铭》文存世,此录如下:
释氏之教,由迦叶得佛之正法眼藏,递传之达摩,达摩传之东土。其要使学者一念之顷,深入阃懊,故业空寂之士,得其师,往往撮衣而从其游焉。石溪无一禅师,讳善会,长沙徐氏子。生宋景定壬戌正月初十日。幼而颖悟,依郡之湘山僧景祥薙染,超然有出尘之志。闻仰山雪岩钦公大阐其道,遂偕铁山琼师策杖踵门,晨夕叩其宗旨。忽覩楼前树倒,豁然心悟,从是承受问难,靡有疑滞。……余与师相知惟深,义不敢辞,强为之铭。铭曰:无一无偏,天地之先。灵光独耀,遍满大千。六十八年,以无为有。心印雪严,了无织垢。死生既一,贵贱等齐。大阐厥教,于石之溪。有作口口,有殿斯阁。我师不知,徒勤朴斵。惟山之阿,有塔陂陀。我师入寂,靡识其他。群有不有,万法无界。非色非空,无内无外。言无口口,无纪无年。山移谷迁,吾师俨然。通议大夫、同知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事、副都元帅偰文质撰。 (17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6册),第188-190页)
铭文洋洋洒洒千余言,表示对无一禅师敬重和对佛教的敬畏之心。文章叙说有致,文辞简要,情感深挚。后部分四言铭文,显示出较好文化修养和文章写作功底。
偰玉立(约1294—?),字世玉,号止庵(一作止堂),以正议大夫福建行省泉州路总管升任泉州达鲁花赤。存世文章有《正旦贺表》《皇太子笺文》(见《秘书监志》卷八文渊阁四库本)、《绛守居园池诗序》(清康熙五十九年刊《元诗选》三集庚集)、《九日山题名》(《闽中金石略》清陈棨仁撰清冠悔堂抄本);有《世玉集》(录于清代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三集》);有词《菩萨蛮》一首(收入《全金元词》下册)。试看《皇太子笺文》:
宝历授时,布阳春于万寓;玉巵称寿,集嘉庆于重闱。民物阜康,乾坤开泰。中贺。性全英睿,器合温文。宣忠孝之鸿规,永维时义;佩《诗》《礼》之明训,慎厥身修。茂对良辰,诞膺繁祉。臣某等职叨中秘,行缀末班。邦本益隆,光赞升平之治;舆情胥悦,润沾普博之恩。 (18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9册),第645页)
笺,本指书信之文,然古代庆贺文书除表文以外,后来增加笺文一项,该笺文即是庆表之文,为皇太子庆寿之文。通篇文采飞扬,褒誉有加,然不忘弘扬儒家忠孝之义、《诗》《礼》之教。
偰哲笃,字世南,偰玉立之弟。以文学政事知名于时。有存世诗、文。诗见于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文有《重修县学记》收录于李修生主编《全元文》。试看《重修县学记》:
句容为县最古。汉长沙王子党建侯于此,国朝旧臣创兀氏亦以此封王爵。其庙学宏壮异他邑,第岁久不治,渐入荒域。至正丁亥八月,县尹邯郸张承务士贵乃率义命工,不资学计,自堂徂门,暨翼序廥庾都宫环堵,罔不毕葺,……不惮劳勚,笃意庙学,……惟正人心、厚风俗,无一不本于学。人心正、风俗厚,凶盗安从生哉!承务能饬俎豆于甲兵中,以急人之所缓,视不知所当务者辽绝矣。则其政绩宜亦可歌,故辍行不让,系以辞云:…… (19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31册),第102-103页)
盛赞句容县尹邯郸张某于公务之余“不惮劳勚,笃意庙学”,致力修学舍,兴教育,以化风俗,厚人伦。
偰处约有存世作品《勿轩熊先生传》,见于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一一〇。偰逊,或名偰百僚、偰伯辽,字公远,偰哲笃长子,偰列篪之侄。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现存诗目120首,代表作品有《岁暮杂述》《秋夜四首》《书感》等。
偰氏家族文人在为官之余多能留心文翰,有诗文传世,在当时文坛有活动的身影,是色目人中有影响的文人家族。作为文化家族,他们不仅表现在赋文吟诗的文学创作活动,而且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无一禅师塔铭》《重修县学记》之类,在寺庙、校舍修立之时,题铭作记,弘一方之文化。又,从以上摘录的篇目中,可以看到他们崇《诗》《礼》之教,重视办学校,厚人伦化风俗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 出任中原王朝官员及“中国人”身份认同

北魏时期,高车(铁勒)部族出任王朝官员在《魏书·官氏志》多有记载,至唐代更多。以《契苾明碑》记载:曾祖哥论易勿思莫贺可汗,祖父继承莫贺特勤(铁勒部太子之谓);父亲契苾何力,任唐镇军大将军、并州大都督等职;契苾明任唐镇国大将军,袭贺兰都督等职。《契苾通墓志铭》载:契苾通五世祖为契苾何力,官至唐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等职,且“阅礼敦诗,戴仁抱义” (20 戴良左编著:《西域碑铭录》,第201页,第115页)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集有《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诗,原注云“使君远祖,国初功臣” (21 戴良左编著:《西域碑铭录》,第201页,第115页)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自唐初至晚唐契苾氏家族历代都有仕唐官员,公认国朝之人的身份。
高昌偰氏,元人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称:“偰氏,伟兀人也。其先世曰暾欲谷,本中国人。” (22 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第150页,第150页) 暾欲谷为突厥二汗国重臣,从小生长于唐朝,对唐文化十分熟悉。暾欲谷与太子阙特勤率师与讨安禄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进位司空” (23 欧阳玄著,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第150页,第150页) ,至西辽末年,仳俚伽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为元朝武官,子孙历代为官,由武功起家,转为著名文化家族,俨然以世代中国人身份居官为政。


西域文化家族的成因

(一) 北庭的区域文化的滋养

西域文化家族的成因,与北庭的区域文化有密切关系。北庭自唐代以来就是华夏文化的传承之地。北庭治所在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唐代军事重镇,也是历史上西域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自贞观十四年(640),唐置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葱岭以西及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长安二年(702)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也称庭州)广大区域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景云二年(711),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加之唐人屯垦种植,人口众多。北庭大都护府统辖伊、西、庭三州及天山以北西突厥诸羁縻府州,相当于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以西至咸海(一说今里海)一带地区。“安史之乱”(755)爆发,唐王朝将大批兵力调往内陆,西域与内陆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数十年之久。唐朝自长安二年设置都护府到贞观七年(791)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北庭在唐王朝统辖下汉语及中原文化在这里影响很深,之后回鹘人占领北庭历时三百余年,从史料考察可知,这里的汉文化仍然得到延续。北庭在唐代也曾与甘肃陇右地区编为一个大行政区,即河西道,包括: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庭州、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等。
晚唐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逐渐形成了三大地方政权: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于阗国。期间经历了长期权利争夺战、宗教势力争夺战。至12世纪三十年代西辽西迁立国,又统治了这片区域。西域多民族长期杂居,汉语与胡语同是西域的通行语言,在不同的族群聚居区域以某种语言为主,或杂以双语、乃至多语现象很普遍。从出土书面文字史料来看,有以胡文字母记汉语,也有以汉字音记胡语。也有学者从事西域汉语通行史研究,认为各地西迁之民方言不同,加之胡人说汉语也声腔不纯,逐渐形成了一种西北汉语方言,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高昌回鹘汗国时期。元和十五年(820)黠戛斯人灭了漠北回鹘汗国(地处鄂尔浑河流域),漠北回鹘举部西迁,收服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葛逻禄人,又越过阿尔泰山东南缘进入天山北麓,抵达北庭(吉木萨尔),与以前留守的同族人会合。当时西域的政权格局是:张义潮领导的归义军为唐收复失地,从吐蕃人手中夺回沙州、伊州等地控制权。黠戛斯人追击西迁回鹘人,一度占领北庭、安西等区域,并遣使奏报唐朝。当时天山南北各股回鹘势力,有的投靠黠戛斯,也有北庭庞特勤统辖下的金莎岭回鹘亲近张义潮,也有不愿受安西回鹘政权管辖主动册封庞特勤的唐朝使臣。在这些纷乱的政治势力角逐下,最后,以仆固俊为首的北庭回鹘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率众出击,攻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诸城,派遣达干米怀为使臣,向唐朝报告胜利消息。
此后,仆固俊系回鹘取代安西回鹘政权,以高昌城为首府,以北庭为度夏陪都。咸通七年为高昌回鹘王国创立之年。西辽王朝统辖时期(1124-1221),高昌王国与中亚其他政权和部族都进入西辽的版图。高昌王国体制在继承漠北回鹘官制的基础上,根据中原汉地官制进行改进,汗王以下的重要官职有宰相、都督、梅录、达干、勑使(刺史)、庄使(长史)等 (24 苗普生:《新疆史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0页) 。西辽王朝(1124-1221),契丹王族耶律大石所建。在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在辽行将灭亡之际率部西迁再续辽朝国祚。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额敏县)称帝,是为西辽王朝。不久西辽出征东喀喇汗王朝的喀什葛尔地区,途径高昌,高昌王毕勒哥臣服并愿送子孙为质。为此,西辽在征服中亚后保存了高昌回鹘王国的王统和政治体制,除征税和派驻镇守官外,不多干涉其内政。高昌王国得以政局稳定。同样,当蒙古人崛起,成杰思汗征服了阿尔泰附近的乃蛮部,兵锋进抵西域,时为高昌王(亦都护)阿而忒的斤和臣僚商定转投蒙古摆脱西辽,在1209年高昌回鹘起兵围杀了西辽镇守官,宣布脱离西辽统治,归顺正在崛起的大蒙古。该区域历史上或处于中原王朝行政区域,或处于地方权利争夺的政权纠结中,但是华夏文化的归属性还是明确的。

(二) 世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居于西域文化中心北庭的偰氏家族,历代接受北庭华夏文化为主导的区域文化的滋养,又主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历代子孙传承的家族传统。著名史学家陈垣在其著述《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把高昌偰氏归之卷二“儒学篇·摩尼教世家之儒学”,对偰氏家族传承儒学予以充分认可,同时也强调了偰氏家族的摩尼教信仰。又“其国素重佛氏” (25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第31页) ,摩尼教与佛教是不相矛盾,教义互补的宗教,高昌王有唐朝所赐封“诸天敬护护国第四王印”,其中“诸天敬护”是以佛教梵言以祝之语。在唐代,士人敬佛习儒也很普遍,敬摩尼佛与释迦牟尼佛都不妨碍学习传承儒学。作为世为伟兀贵臣的暾欲谷子孙的偰氏,自唐以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情理之中。至暾欲谷子孙岳璘(仳俚伽弟)精于伟兀书,元太祖命“公(岳璘)训导诸王子,以孝敦睦、仁厚不杀为第一义。”是以儒家仁政思想教导诸王子,可推知岳璘精习的伟兀书,其内容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之学。中国传统儒家之学在高昌传习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北史》载:“正光元年,明帝遣假员外将军赵义等使于嘉。嘉朝贡不绝,又遣使奉表,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燮以为博士,明帝许之。” (26 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14页) 这是十六国时期,麴嘉为高昌王时学习汉文典籍,以华夏文化为宗来教授子弟的史实。另《周书》也有类似记载:“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 (27 令孤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15页) 胡语方言不影响中国传统儒家之学的传习。又据《家传》所述,岳璘子合剌普华,“俾习伟兀书,及授《语》、《孟》、《史》、《鉴》文字,记诵精敏,出于天性。”也说明有了伟兀书的学习基础,再学汉文经典领会很快,正是因为伟兀书与汉文《论语》《孟子》等内容是相通的。
家族世代注重子弟教育,学习儒家经典,偰氏家族有着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


结语

漠北草原民族,史书上有高车、狄历、丁零、回纥等多种称谓,在唐代,契苾氏作为回纥将领屡立战功,在史志有传。元代高昌偰氏祖先暾欲谷,在唐王朝爆发安史乱时为回纥国相,唐求回鹘援兵,暾欲谷与太子阙特勤率师平安禄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进位司空,其后世为回鹘贵臣。偰氏祖先与唐时契苾氏都属回鹘(回纥)部族,至元初,又主动投奔太祖成吉思汗,在元代累世为官,并由武将之家向文化大族发展。
偰氏作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活动与漠北、西域、河西,后定居北庭高昌,北庭是唐代都护府驻地,西域文化中心之一,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织密切。北庭高昌唐以来就是华夏文化区域,进入元代的西域人也以本中国人作为身份认同。究其祖辈,自隋唐以来多出任中原王朝武官,到元代文人辈出。也因其家族有深厚的华夏传统文化传承基础,至元代高昌偰氏家族成就为著名的文化家族。
通过高昌回鹘世家偰氏文化家族生成历史考察,更进一步说明元代色目文化家族的形成有漫长历史,华夏文化共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世代积淀而来,不仅仅是元朝大一统王朝的产物。可以偰氏家族为例推演,说明元代色目文人之多,文学影响之大具有北朝隋唐以来的历史文化因素,对元代西域色目作家的研究值得从历史文化角度予以纵深剖析。

编辑:叶智文
审核:王怀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鹘西迁
契丹铁骑雄霸西域:西辽王朝在西域的扩张与统治
回纥汗国的后半程,不断政变耗干了元气,终于被黠戛斯取代
第4章第5节 高昌的兴起与衰落
[原创学术] 中原文化对西域铸币的影响
元朝色目人的中国化(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