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力波被侦测已整三年,遥想爱因斯坦的“第二次诞生”


三年前的今天发生的那件科学新闻,让我们直到今天记忆犹新。2016年2月11日,科研人员宣布他们侦测到了10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所引发的引力波信号,证实了爱因斯坦在一个世纪前的发现。引力波被视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有人说,爱因斯坦本人都曾怀疑引力波是否真的存在——即使存在,又是否能够被发现?

爱因斯坦真是这么想的吗?其实爱因斯坦不仅在有生之年就目睹了一次验证引力波存在的实验,而且正是那次观测结果把他推上了20世纪的科学神坛。1919年,尽管当时的观测条件达不到LIGO探测器的水平,还需要借助日食期间的黑暗去捕捉恒星附近那弯曲的光线,尽管那时的新闻传播手段还是以报纸为主,从观测数据的得出到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时年40岁的爱因斯坦的生活还是被彻底改变了。《爱因斯坦传》中,称1919为传主的“第二次诞生”。

今天,我们推出1月11日的读书分享会“为什么是他发现了光的秘密?”中最精彩部分的现场实录,来纪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不断证实的整整一百年。这里有文科生都能听懂的相对论,也有科学家都爱讲的科学史上的“八卦”。分享会有趣有料,质朴自然,一如作为普通人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传》

[德]于尔根·奈佛  著

马怀琪  陈琦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吴宝俊,理论物理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普策划人,科普作家。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腾讯科普专家委员,科学普及出版社名誉作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特邀科普评论人,央视《加油!向未来》第二季、第三季科学策划。2018年荣获中科院科普启明星奖。代表作传记小说《“玩”进科学院》,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译作《爆笑科学漫画——物理探秘》入选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十大优秀科普图书、科技部2014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译作《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入选中科院2018年度优秀科普作品、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18第四季。

 马怀琪,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1971年转业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参与多项技术引进以及与奥迪捷达的合资谈判,曾任一汽大众高级经理,吉林省科技情报学会、图书馆学会理事,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退休后从事德语翻译与教学工作,出版有《基因伦理学》《动物有意识吗》(合译)等译著二十余部。

     

                       


主持人:其实我们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和爱因斯坦挺有缘的,恰好在100年前的1919年,爱因斯坦举世成名。以至于我们这本《爱因斯坦传》的开篇一章,既不讲传主的呱呱坠地,也不讲他的葬礼,而是直入1919,称此为爱因斯坦的“第二次诞生”——“从今往后,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是,1919年,为什么对爱因斯坦和我们这个世界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马怀琪:还真是巧,1919年,一百年前,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的事情,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经过观测得到了证实。其实他的相对论在1905年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那个时候人们还在考虑是不是这么回事儿。经过几次波折,在1919年,科学家们终于能够得到一个机会,观测日食,发现了光线的弯曲,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吴宝俊:我刚看到马老师翻译的这本爱因斯坦的传记(第一章)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知道我心里就在琢磨1919年发生了啥事?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让爱因斯坦能够重生的是,1919年他和他曾经的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物理系的同学,就是他的太太米列娃离婚了,同年他又娶了他的表姐爱尔莎,这确实是对于爱因斯坦来说,是得到了重生。

后来一琢磨,应该讲的是另外一件事,就是1919年英国的爱丁顿爵士,组织了一个观测团队跑到西非,去测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且那个实验是被当作广义相对论的最直接证据的。讲起来也比较简单,原本宇宙当中其他的恒星发出的光,经过太阳的时候,你是看不见的,因为太阳太亮了,但是你在日全食那天观测的话,太阳不就被挡住了吗,能观测到其他的恒星发过来的光。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里面,恒星发出的光,在经过一个巨大的天体,比方说太阳的时候,光线会发生偏折。因为引力这种东西,有物质存在的时候,会使周围的空间弯曲,所以里面的光线本来应该是直线传播的,但是太阳附近引力场改变了空间,光经过的时候要拐弯,有那么一个偏折的小角度。他这个预言是过去从来没有人实验过的,艾丁顿就带了一个队伍,在日全食那天就去测量其他恒星发过来的光经过太阳时有没有偏折角。有没有这个事特别重要,这个实验其实做了两次,第一次是他想去做,但是因为当时在打仗,所以没做成。爱因斯坦第一篇论文算错了数,结果过了半年,爱丁顿他们第二次要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爱因斯坦刚好更正了一下,得出一个新的结果,和爱丁顿的实验观测的结果居然一模一样。这个事情带来了整个学术界的轰动。因为从来没有人想过,光线经过有质量的天体的时候,居然会弯曲。

所以这个就被当作广义相对论被证实的一个最著名的实验。爱因斯坦也就是从那一次实验,1919年开始,被学术界逐渐承认的。

 

马怀琪:就在1919年的11月以后,一直到那年年底,他的名字在美国的报纸上天天见报。当时欧洲人也好,美国人也好,把这种新闻报道的热情是放在科学家身上的。

 

    主持人:吴老师能否用我这个文科生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一下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

 

    吴宝俊:今天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咱们聊一聊相对论,聊一聊爱因斯坦。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专业背景,也许有理科的,也许有文科的,没关系,我保证我的报告你们都能听得懂。

我们从一个科幻作品和电子游戏当中都能见到的概念说起,这个概念叫作“瞬间移动”。我小时候看的漫画,《七龙珠》里面的孙悟空,能够突然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还有现代人玩的游戏里面,像什么“回程TP”,还有什么“闪现”,这都是“瞬间移动”的别称。

那么理论物理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瞬间移动的?这其实就和相对论有关系了。



大家知道1687年牛顿出版了一本巨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他总结了前人的很多经验,提出了他的牛顿三大定律,还提出了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后人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了我们现在的物理学。现代物理学描述物体,我们知道最简单的有一个量叫能量,这个是大家都学过的。如果一个物体在空间中跟别的物体没有任何关系,就它一个物体,孤零零地在那里,那么我们物理学上管它叫自由物体。描述自由物体用一个简单的量叫动能,我想大家中学时候都学过动能,就是那个二分之一M立方,它是用来描述自由物体的。

但是真实的空间中,一个物体和别的物体不是没有关系,它是有相互作用的,要彼此影响。怎么描述这种影响呢?物理学家引入了一个东西,叫作势能,这个也是大家高中就学过的。动能其实就描述这个物体自己的运动,势能是描述这个物体和别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

 

这里是我们今天唯一的一个公式,就是:物体的总能量等于动能 势能。

    但是中学的物理老师并没有给大家讲的是,从牛顿时代开始,就有一个惊人的假设。什么假设?就是整个势能的表达式里面只有一个变量,这个变量是物体之间的位置。你看这个势能(MGH)里面,M是质量,是个常数,G是重力加速度是个常数,H(位置)是唯一的变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咱们两个之间的位置发生了那么一丢丢的变化,那么你马上就能感受到这种相互作用。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相互作用是瞬时传递的,我们管它叫超距作用,就是不管咱俩离得有多远,哪怕几十光年,只要我的位置稍微变化一点点,你马上就能感受得到。

在数学的语言里,咱们的相互作用是瞬时传递的,也就意味着相互作用传递的速度,是无穷大,这个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吧?

那好,这个概念是从牛顿时代起之后的一百到两百年,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叫法拉第的英国人。法拉第有一次做实验发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跟电磁学有关的相互作用,不是马上传过来的,而是有一个延迟。有一个延迟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相互作用传递的速度不是无穷大。

那么如果说理论和实验出现了矛盾,你该信哪个?在物理学当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Experimentis the sole judge of scientific truth。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是门实验学科,如果实验和理论有冲突,并且你发现实验本身是严密的,没有错误的话,你要相信实验是对的。那好,如果法拉第这个实验是对的,这也就意味着原来的那个物体之间超距作用的假设不对,你必须去修正它。所以有了下面这样一个逻辑: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不是无穷大,那么它一定有极大值。而且这个极大的值,跟你选取的参照系没有关系。



这个事情是在大概1860年到1890年之间,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了,但是没有人搞清楚为什么。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发现电磁现象和牛顿力学体系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

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当时26岁,他在1905年发表了几篇论文,其中有一篇论文叫作《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被翻译作狭义相对论。他在这篇论文里面就明确提出,光速C,就是299792458米/秒,大家记得这是一个整数,就是后面没有点多少多少,就是一个整数299792458,这是光速,它就是相互作用传递的极限速度,这就是爱因斯坦那篇论文里面的核心观点。其实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力学体系,这个力学体系必须得抛弃牛顿时代的绝对时空观。

牛顿时代的绝对时空观特别简单,就是用的欧几里得的几何,空间是均匀的,各个方向都是同性的,时间也是均匀的,时间的均匀流逝跟你的参照系没有关系。爱因斯坦认为这个时空观不对,他认为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时间,这是在《论动体的变动力学》里提出的。

通过刚才的逻辑的介绍,大家知道了,光速是相互作用传递的极限速度,那么你要给一个物体加速,是不是得推它?推它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既然相互作用传递的极限速度是光速的话,这就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把一个物体推到光速,对不对?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物体,通过自身的运动也好,别人推它也好,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光速是绝对不可以超越的。

    大家知道在1687年,牛顿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发现电磁现象,没有建立电磁学这种理论。那个时候只能讨论天体与天体的吸引,所以那个叫作引力相互作用,我们叫万有引力。到后来1860年,麦克斯韦提出方程组以后,人们发现还有一种跟引力不一样的,叫作电磁相互作用。咱们生活当中,你跳起来还能落回地球上,这是因为有引力;但是你没有持续地掉下去,而是地球的这个地面支撑着你,这说明有一种排斥力——生活当中所有的排斥力,都源自于电磁相互作用。

    我们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包括桌子的支持力,包括大家的摩擦力,还有人为什么不能穿墙,因为墙在排斥你,就全部都是电磁相互作用。我们看到,在电磁相互作用当中,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讨论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它们传递的极限速度就是光速C,这个大家都能听懂,对不对。1915年的冬天,爱因斯坦又把他的相对论,就是他的这种时空观,推广到了引力以及非惯性系,提出了引力相互作用。就是引力这种东西,也是一步一步从远处传递过来的,传递引力的叫引力场,也叫引力波。引力波,它传递的极限速度,也是光速,所以基本上这个逻辑就能够把光速为什么不可超越这个事情解释清楚了。

所以总的来说,物理学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每个结论背后都有深刻的思想。要学好物理一定要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

 

    主持人:我至少听懂了一件事,就是“瞬间移动”是不可能的。另外,我在马老师这本译著中看到,爱因斯坦的儿子问他,说爸爸,你为什么这么出名?爱因斯坦说,当一只小甲虫闭着眼睛,在一个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意识不到自己所在的这个树枝是弯曲的。但是我恰恰是发现了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情。爱因斯坦对小孩子说的这句话,其中隐含了相对论的道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这大科学家的头脑中隐含的童真。

 

    

    马怀琪: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本书引言讲了,就是说爱因斯坦死前是留下遗嘱的,意思就是自己的遗体什么都不要保留,扔到什么地方也不要让大家知道。但是有个医生有私心,他想爱因斯坦这个大脑可不得了,我把它留下来,切成一片一片,研究研究,看看他这个大脑到底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这样自己是不是也就可以像爱因斯坦一样,搞出一个规律来,能够应用到人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人就聪明?

但是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物理规律针对的是一些死的物质,而不是针对活生生的人。

爱因斯坦的成就,不在于他有一个生理结构与常人不同的大脑——解剖证明与常人无异,而是因为他所处的科研环境,因为他有一颗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怀疑和纠错、善于总括全局的大脑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编年史,它把爱因斯坦的爱情,他的生活作了真实而生动的纪录。其实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大家都知道他有一张照片是吐着舌头的,他一辈子都保持着他的童真。有一个人访问他,说他的花园修剪得整整齐齐,这个作者说不对,他不可能是这样的。他只会让那个草和花木自然地生长,他不会去人为地修剪它。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爱因斯坦是一个立体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除了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一面,我们在这本书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个像我们一样的一个普通人。他家庭生活处理不好的,他的脑袋可能都整天考虑的是科学,他那个时代也不讲究男女平等,他可能对女人是另外一种态度,绝对不会像在科学上那么严谨,那么认真,那么去研究她。他只是把他太太作为一个伴侣,作为一个可能供他驱使的对象,伺候他的那么一个人,这些事情都可以从书里面找到答案。如果大家有兴趣就多看看书,我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吴宝俊:马老师一说这个,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给大家讲几个八卦。大家知道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太太米列娃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据我们专业流传的八卦,米列娃的大学成绩比爱因斯坦好,爱因斯坦经常不去上课,经常借人家米列娃的笔记去抄。米列娃的物理直觉和天赋,可能也确实比爱因斯坦高。但是在毕业以后,俩人结婚以后,就生小孩了,米列娃就专心带娃了,所以米列娃就一直跟爱因斯坦抱怨,说自己的物理才华浪费了。也有一种观点,说爱因斯坦当初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候,是经常在自己家阁楼里,和自己的朋友聊天讨论,做出这个东西,自己写写算算,也许这里面真的有米列娃的贡献。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

 

他的第一个儿子叫汉斯·爱因斯坦,在他小的时候,爱因斯坦作为父亲,有的时候需要推着婴儿车去街上逛一逛,经常走到路口过马路的时候,就停住了,然后脑子里好像想起什么东西,掏出一个本子在写写算算,等他回过神来,周围已经堵成一片了。我不记得咱们这书里有没有提到。

    另外一个八卦是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特别穷,虽然他爸和他叔叔都是灯泡厂的经理,但是那个时候生意不太好,他家里没有太多钱。他当时写狭义相对论的草稿,找一张纸,正面打草稿,背面打草稿,打完了之后放上烟叶卷了烟就抽了。但是等到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在美国,他不是要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嘛。有个富商,出500多万美金跟他买狭义相对论手稿,爱因斯坦当时得到这个消息就这个表情:让我考虑考虑。原稿已经没了,卷了烟叶抽掉了。然后当天回家找到那个狭义相对论的论文,自己手抄了一份,卖了500多万美金,这是另外一个事。


马怀琪:爱因斯坦被尊为科学殿堂的神话和圣人,但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个与常人一样具有同样多重性格、拥有丰富多彩生活和感情的立体的人。作者没有把笔墨浪费在很多的奇闻逸事上,他所描述的爱因斯坦的成功之路不但真实可信,而且给读者很多深刻的有益启示。

接着刚才主持人的问题,那个小虫子爬到树枝上,它其实是在一个弯曲的空间里运动,别人觉察不到,爱因斯坦说我觉察到了。其实关于时空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人早就提出过,比如说“宇宙”这个词:上下左右为宇,这不就是空间?古往今来为宙,这是时间。中国人早就有这种时空的概念。而且关于宇宙的起源,《千字文》里头两句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和后来霍金他们提出来的,爱因斯坦想象的宇宙的时间起点,说一片混沌,其实都是一样的。

可是很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这些概念,在近代以前就没有经过科学研究发展起来,就这么在这种时间的流逝中一点一点湮灭了。这一点我总是觉得非常非常遗憾。

 

    吴宝俊:马老师提了这么一个相当于学术界著名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我个人有我自己的一个答案。大家知道跟康熙有关的有一个数学家叫莱布尼茨,咱们中学学的那种数学里面的分数符号,就是A比B,B分之A,然后不等式大于号、小于号,几何里面的相似图形、相似符号、全等符号,还有对数的那个log,其实都是莱布尼茨发明的。还有喜欢计算机的可能知道,计算机不是二进制嘛,二进制就是莱布尼茨提出的。莱布尼茨当年是一个大数学家,他特别关注中国,他经常跟一些传教士有书信往来,这些传教士是和清朝有往来的。莱布尼茨也把这些通信整理起来,写了第一部欧洲科学家关于中国的书,叫《中国新事萃编》。据说有一次莱布尼茨托一个传教给咱们的康熙帝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现在找不到了,缺乏物证——这当然都是一些八卦了,是通过别人的书信记录说有这么一回事——说是这个信里面建议康熙成立中国科学院。

如果那个年代康熙真的成立科学院,那咱们就牛大发了,对不对?但是康熙据说是错误地理解了科学院的含义,他建了一个叫如意馆的科学博物馆,把西洋人的东西都放到博物馆里面。他以为所谓的科学院、研究院,就是博物馆。但不是说康熙这个人多么的愚昧,康熙本人其实是非常喜欢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人。故宫博物院在今天还保存着康熙爷当年学欧几里得几何用的三角板和圆规。而且还有一件事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就是大家上小学开始学数学,接触的第一个字不就是“解”嘛,先写个“解”,再写个“答”,两分你就得了。几元几次方程,解出来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叫根。这个“元”“次”“根”“解”这四个字其实就是人家康熙爷发明的。

但是就有一个问题,在清朝的时候——从明朝其实就开始有这个倾向——所有的几何也好,数学也好,这种东西是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格学的,仅限于皇宫院墙之内,就是仅皇宫贵族才有资格去学。普通的人,那个时候只能参加科举考试,大部分人是文盲。

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中国人那时候实行的科举考试考八股文。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咱们那个时候在打仗,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到日本。1905年的时候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咱们那一年才取消了科举考试。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就打进来了,其实从1905年到1931年期间,全世界发生了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一帮德国的和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又提出了所谓的量子力学——咱们国家一直在打仗。一直到1937年,咱们建了好多新式学堂去学(科学知识),但是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你就想满清政府再往前,中国人虽然有好多最原始的科学的知识积累——我们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观测天文的,有好多概念也是咱们提出来的,但是从清朝一直往后——压根儿就没发展这个。

大家知道去年的3月14号,爱因斯坦生日那天霍金去世了,然后中国的媒体说霍金是自牛顿、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我告诉大家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论科学贡献和科学水平,可能霍金前三十都排不上,我们今天在世的全世界最牛的物理学家叫杨振宁。

    为什么这么牛,物理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发现自然界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一种就是牛顿1687年提出的引力相互作用,第二种就是1860年麦克斯韦方程提出的电磁相互作用,还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是发生在核子之间的。物理学家的梦想,就是如何偷懒,找到一个数学公式,把这四种相互作用(原来是四套方程组)用一套方程组就描述了,这是物理学家的终极梦想。爱因斯坦在他1955年4月18号去世之前,他在病床上还要写论文研究的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搞统一场论。但是爱因斯坦到临死都没有实现这个,是谁做到了这一点?是杨振宁。

    咱们国家的人才培养,顺着这个历史的脉络看,你就会发现真的得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打仗很消耗国力,建国之后先要恢复国力,还有一段政治的动荡期,好不容易改革开放了,大家能发展经济,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很多教材是买不到的。我2000年上大学,我上大学的很多物理书都没有。

一直到2006年以后,有一批出版社,就像咱们这样的出版社,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出版社,大家开始翻译引进国外原版的各种各样的好书和教材,包括人物传记,让中国人,我们这一代的下一代人,慢慢地才能够了解到,原来欧洲发生了那些事情,原来有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一辈子是这样过来的,原来有如此美妙的物理学的学问,和你原来想的完全不一样。


马怀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前后,是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一百多年,也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辱的一百多年;希特勒迫害犹太人,致使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成千上万的优秀科学家避居美国,从而导致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这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的崛起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科学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吴宝俊:我个人预言,可能未来二十年,谁不学物理,谁就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


    马怀琪:刚才讲到清朝末年,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说那个日本鬼子是怎么叫起来的,于是就引用了一副对联,什么琴瑟琵琶八大王,然后我们中国人怎么回答,魑魅魍魉四小鬼,很骄傲。你看我们把日本鬼子给比下去了。我看了以后很悲哀,我一点儿也自豪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本来这个对联是明朝人搞的,现在网上不知谁给安到清朝人头上,一个版本是说甲午海战以后日本人要气气中国人,就来这么一副对联,另一个版本是说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这是阿Q精神。

    刚才吴老师讲的,你看欧洲的科学,尤其德国的科学,那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在我们清朝末年的时候发展起来的。结果到了最后,日本鬼子打来了怎么办,用我们的血肉来筑起长城,那得付出多大的牺牲。希望我们大家都关注科学,都学习科学,像吴老师这样做做科普工作。

 

    吴宝俊:过去认为理科生你只要学好数理化就行了,但是我们现在觉得不是这样的,一定要学好历史。另外我特别推荐大家去买像这样的传记。我们怎么教育孩子,怎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学霸?这是好多老师问我们的,因为我们科学院的这些老师们,好多人的孩子也都是学霸,我们是有一套自己秘诀的。这里有一点是可操作的,就是每一个人,家里都应该有一个大书柜,就是你家房子大,你可以有个书房,房子不大的话,你可以有个书柜。这个书柜里面除了你本专业的一些经典书之外,要收藏一批名人传记,还有百科全书,比如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这些你都要有一套。你孩子的成长的时候,你要配备这么一个书架。

可能有人有疑问——我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书架,我平时又不看书。一个年轻人在成长的时候,他的好奇心是转瞬即逝的,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一个小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他对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但是他每一个好奇心可能只存在不超过十五分钟的时间,如果在这十五分钟之内,他能够顺手拿到一本书,能够查到问题的答案,也许他的这个好奇心就能萌生出一种兴趣和爱好。但是如果这十几分钟找不到一本书,家里什么都没有,那他就扭头继续玩Pad,玩他的游戏去了。所以每个人家里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大的书架。

我家里有一个非常大的书架,上面全都是各个老师送我的书。我自己说实话,那个书架里面的书,我读过的不超过十分之一,但是我认为它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推荐各位,如果有可能的话,就摆这么一本《爱因斯坦传》,买一本带走,我今天来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给其他的作者推荐书。我个人认为,人这辈子《爱因斯坦传记》一定要买一本,就像你们买乔布斯传记一样。


主持人:谢谢。


吴宝俊:我合适吗,给自己的书打广告?就一句,有两本书是可以推荐给大家的,一本是讲物理学的漫画,只要上过高中的人就能看懂,叫《爆笑科学漫画--物理探秘》,得了2014年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还有一本是我今年出的,讲博物学的一本书。这也涉及刚才马老师提的问题,就是近代科学在西方怎么诞生的。


    马怀琪:我再说两句。郭沫若给《鲁迅诗稿》写过一篇序,里面讲:“荀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犹如面临謦咳,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现在我们社会上,缺的就是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科学家的热爱。既然大家喜欢爱因斯坦,那么也希望大家喜欢他的这部传记,经常翻翻看看,也许你的身心真的能够获益靡涯,各方面增华有望。

 

录音整理:婵娟  小因

本期编辑:小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根据规范场论,时空是我们与规范引力相互作用的幻觉,根本不存在
质量——到底该怎么定义?
相对论和引力波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他做大量实验得出来的,还是想象出来的?
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在当时没有计算机、科技又不怎么发达的情况下,提出那么超前的理论?
存在超越光速的粒子?除了中微子,还存在其他能超越光速的粒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