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避免玄武门之变的途径和启示
◆诗意地栖居
在这里遇见美,遇见更好的自己……
★醇香时光
红尘若梦,相拥流年,一起走过美时光……

避免玄武门之变的途径和启示

作者 | 吴佩松  编辑|诗意君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一(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于白昼出现于天空正南方之位, 按古人之见,此乃“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即将发生大事件。六月初三(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史局天象权威傅奕秘奏道:'金星出现在秦地之分野,主秦王当有天下' 。 次日,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大唐秦王李世民成功发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拉开了贞观之治的序幕,天可汗唐太宗横空出世 !

然而玄武门之变本身很残酷,李世民亲手射杀了他的亲长兄,唐王朝首位合法的皇太子李建成,秦王的部将尉迟恭也同时杀死了秦王的亲四弟齐王李元吉。然后秦王及其部下事实上逼迫其父皇唐高祖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事实上被迫禅位于太子李世民,李世民由是登基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属于唐太宗的时代开始了。这还没完,李世民杀兄诛弟后,也尽诛原太子和齐王的10个儿子,其部分女眷也收入后宫。因此,玄武门之变本身寒彻骨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事实上丑陋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又如何迎来了暖意浓浓、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呢?  由此产生的唐太宗天可汗李世民却又怎么能文治武功、成为明君楷模而名垂史册呢?这一切还是要从头说起。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统治摇摇欲坠,并且炀帝自暴自弃,局势没有好转可能,遂致狼烟遍布,群雄四起。此时,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当时在李渊身边的儿子只有次子李世民一人,《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资治通鉴》、《旧唐书·裴寂传》都指出是李世民首谋倡举义兵。也有历史学家根据当年的纪录考证,提出反隋是李渊本人意思的说法。依据是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年纪尚幼。其实李世民当年也已18、19周岁,能够独立思考判断,何况李世民是著名的少年英雄。因此更多的历史记载,尤其是对唐朝立场非常客观的《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是指向李世民首谋。李渊的特点是能够听取儿子们的意见,无论是李世民正确的意见、还是李建成、李元吉一些不当的意见。比如李建成、李元吉曾提出焚毁长安,迁都以避突厥,李渊竟然也同意,经李世民据理力争才避免了如此下策的迁都之举。还有,当李建成举荐道德不堪、陋行甚多、威望才能都远远不足的李元吉为讨伐突厥的统帅,李渊也同意等等。只有李元吉劝李渊杀了李世民,高祖没听之外,李渊对儿子们的意见基本都听取。因此,太原起兵,首谋在李世民,同时还采用了特殊手段,巧妙地安排李渊睡了隋炀帝的宫女,李渊也就顺势听取了李世民正确意见,加上各方面的形势所致,李渊审时度势地下定决心起兵!

李渊同时秘密召回在河东地区的诸子家属,然后建旗发兵。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当时是事实上河东留驻李府家眷的家长,李建成携同母四弟李元吉等李府家眷赶回,但其异母弟,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是跟从李建成寓居于河东的,却被丢下,后被隋朝官府逮捕杀害,李建成作为长兄和事实上当时留守河东的家长,是否有责任,请大家思考。当时的李渊还只有5个儿子,前四个儿子是正妻窦氏所生,第三子李玄霸三年前已经去世,当时最小的第五子是妾所生。跟随李建成在河东寓居的弟弟就只有李元吉和李智云两个。

不过李建成总体,性直率、宽简、仁厚,是有才能的。他赶回太原后参与并支持了太原起兵!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李氏父子进军神速,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期间李渊分别任命李建成、李世民为左右领军大都督、分领左三军和右三军,兄弟俩协同作战,都取得了战功。期间李世民的战功大家比较熟悉,我重点说一下李建成的战功,他指挥和参与指挥的西河之战、霍邑之战、潼关之战、长安之战都显示出其一定的战略眼光和相应的军事指挥才能。建成并不是旧史书描写的庸劣之辈,而是位有勇有谋的军事领导人,并且在攻克长安的战役中其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

公元618年唐朝建国后,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作为太子的李建成留守坐镇长安,协助唐高祖处理众多的军政事务,有时候还要监国、代理朝政。在战争期间,李建成也多数是管理后勤补给、兵员征收、武器装备等军务工作,以服务于战争,只是在需要的情况下才奉命出征。

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远未统治全国。因此,李渊经常派遣次子李世民作为主帅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指挥并常常身先士卒了四大战役: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李唐正确的发祥地,重拾政权起家之本,并巩固了唐朝的北方。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一举取得了北方的统治权,并由此奠定了统一全国的最坚实之基础。若说此前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到后来也是李唐、王世充、窦建德政权三足鼎立的话,于此役,李世民雄才大略、审时度势、英明果决、坚定不移、顶住压力,不仅一举击溃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盟大军,并且俘获了王、窦两位敌对政权的首领,李唐王朝由此统一全中国的局势完全明朗,完成华夏一统,只是时间问题了,并亦由此大大加速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减少了生灵涂炭!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由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由衷的隆重欢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农历十月,李世民因虎牢之战的殊勋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应该讲李世民的英明果决、审时度势、多次不顾生命危险,身先士卒的种种优异表现贯彻于他所有的军事行动中,令人动容和深为折服(详阅其战史记录即知),并由此赢得了全军上下的由衷爱戴和敬仰!

建国后李建成的军功如何呢?建国前李建成的军功前面已经述及,建国后其主要军事行动是:其一、防御突厥:武德三年七月初一,李世民出兵讨伐王世充。十三日,李建成到达蒲州驻屯,防御突厥,并于廿五日指挥延州行军总管段德操击败来犯的梁师都和突厥、稽胡联军。四年正月廿三日,出兵讨伐稽胡,此时李世民正与王世充、窦建德在关东激战。之后李建成也几次驻屯防御突厥。其二、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将,窦建德降唐后,由于唐统治者对降将没有实行安抚政策,加上降将的疑惧心理,激起他们的反抗。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很快复夺故地。唐统治者先后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讨,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实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民心不稳,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刘黑闼再次起兵,声势很大,再夺故地,李建成接受魏征、王珪建议,因军功远不如二弟李世民,为安太子之位,请令征讨。十一月初七(12月14日),李建成替代李元吉,成为讨伐刘黑闼的唐军主帅。由于经历隋末战乱,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盼望国家安定。窦建德部将刘雅对劝他起兵的人说:“天下已安,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这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愿,史载“时天下大定,其(高开道)将士多山东人,思还本土,人心颇离。”因此,如果统治者实行安抚政策,与民休养生息,战乱是可以平息的。李建成吸取以往的教训,接受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建议,改变过去的高压做法,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互相转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不战而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下来。其三、其它一些规模不大的胜利。

李世民在征讨四方的过程中,加之父皇特许其天策府自置官属,因此李世民大力延揽各方俊杰为其所用,四方俊杰包括降将等也倾心于秦王李世民的优异不凡,皆效死力!这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的内心出现了微妙乃至显著的变化,李建成由于功劳显著不如二弟,秦王又志在天下,内心深为不安,恐太子之位不保!而李世民由于首倡义兵,又有定鼎天下的殊勋,于李唐王朝的建立有首功,是唐王朝的实际开创者,且志在天下,才能卓越,屈居藩王,功高难赏。父皇在位尚且安稳,不过一旦日后功劳远不如自己的大哥继位,必受猜忌,日子绝不好过,加上李元吉、太子幕僚等的挑唆甚至有被杀害,以稳固其帝位的危险。因此,兄弟俩渐行渐远,阋墙之势渐起。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也想暗中扳倒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都做过摆不上台面的事,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渐占据上风,控制了局面,李世民有被除掉的危险,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集团迫不得已,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也事实上迫使父皇唐高祖李渊改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变的悲剧能避免吗?应该讲有可能,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价值之一,就是要解决问题,主要是指日后类似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一一对应的,历史不会简单完全的重复,但自古人性都是一样和相通的。

玄武门之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唐高祖处理不当,反而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其实唐高祖若处理的好,是能够避免的。 客观的讲李建成、李世民都有才能和贡献,相对来讲李建成做的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他也有军功,但不那么突出,唐初任何一位名将比如李勣、李靖、刘文静、秦叔宝、尉迟敬德、侯君集等等都可以取代李建成。但李世民不同,败绩很少,常胜统帅,他在建唐和统一战争的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不凡,以及常常力排众议而均能成功,都客观证明了李世民是不世出、可遇不可求的优秀统帅,不仅常常身先士卒而面临险境,更有超一流的战略眼光,可以讲李世民无法取代。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的基业,这个话是客观的,比如刚举义兵,一开始不顺,李渊竟然要退回去,李世民敏锐地指出惟有前进才能胜利,前进就是王师、退回就是败寇,众人必离心离德、李氏必死无葬身之地,并哭谏李渊,他才收回成命,继续前进!  当时李建成也支持李世民的看法,但李世民无疑更加坚定,事实上李世民的判断是对的,否则退回就万分危险。当虎牢战役,唐军面对王世充、窦建德联军结盟,里外夹击时,且唐军也已鏖战多日,唐高祖都说可以退回来,但李世民又力排众议,并说服父皇,竟然能“犯大忌”,分兵拒之,并一举歼灭王、窦联军,取得了定鼎天下的关键之战的胜利!  李世民另外几场战役也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第一场攻灭薛举父子的战役,一举解决了李唐政权西方的后顾之忧,使得唐王朝能集中精力逐鹿中原,进而平定天下。第二场收复李元吉丢失的李唐龙兴之地——并、汾地区,重夺李唐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并巩固了唐朝北方,这也是战略性的胜利 ! 因此李世民不仅是身先士卒的骁勇将领,更是一位卓越的的战略性军事统帅,他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是定鼎天下的中流砥柱!

因此李世民不是通常朝代开国皇帝当中的普通皇子,也没有哪一个皇子在开国进程中起到了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作用,李世民是唐王朝实际上的开创者,他和父亲一起开创和缔造了大唐王朝,起到的实际作用不亚于父亲,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李渊依照通常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确实被置于功高难赏的境遇,为此李渊开创性地授予李世民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特许其天策府自置官属的崇高待遇。但假设李建成登基,李世民就真的功高难赏了,反而会备受猜忌,甚至会丢了性命。

因此,途径一:唐高祖李渊可以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改封李建成为亲王。因为李世民功劳及势力都大,对李建成有实力和心里优势,所以不会对李建成怎么忌惮,如果李建成能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恪守臣道,兄弟俩可以和平相处,就像唐玄宗李隆基和他嫡长兄和睦相处那样,并且还能赢得李世民的优待和尊敬。

途径二:多给李建成领兵打仗的机会,让李建成多有战功,功劳至少不亚于,最好超过李世民,且超过的越多越好。不过这也要看李建成的本事,李建成有一定军事才能,但是否能取得像李世民那样的辉煌战绩,不好说,也不能假设。李世民的战绩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皇子开国能达到李世民那样的战绩是没有的,这是事实。但多给李建成打仗立功的机会,至少可以减少李世民的立功表现。但这也是一柄双刃剑,李建成都能打胜吗?若打败、甚至牺牲呢,秦王李世民带兵打仗是多次面临过险境的。因此,途径二的前提是李建成能常胜,并能率领唐军统一全国,而且自己还能全身而还。这些李世民都做到了,李建成是否同样能做到,是个未知数,应该讲不容易。但唐高祖李渊若高瞻远瞩,应该尝试这方面的安排。做成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自然稳固,太子的实力和威望自然大大加强,李世民也会心服口服。兄弟自然和睦,并都能为唐王朝的开创做好贡献。

途径三: 唐高祖可以暗示李建成主动辞让太子,李建成自己真心的主动辞让更好,就像唐玄宗的嫡长兄主动辞让太子那样,唐玄宗终生礼遇优待他的大哥,兄弟和睦,其乐融融。此举也必将赢得李世民的尊敬和优待。李世民实力强大、威望如日中天,对辞让的长兄不会或较少忌惮, 只要李建成真心实意,安于本分,终生享受荣华富贵是完全可能的。李世民继位后对兄弟姐妹们的善待、以及尽可能的孝顺父亲是对上述假设的有力证明。

途径四: 李世民主动交出一切权力,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换取本来就有的优厚待遇。 相对而言,这个最难,也相对最不合理。最难在于唐高祖无法对实力强大的李世民暗示交出一切权力,也开不了这个口,开口可能效果还不好。太子更无法去暗示。因为李世民已经不再代表他个人了,他代表了打江山的庞大功臣群体,李世民是无法这样做的。而且李世民集团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却要拱手送人,还要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生死荣辱被没有什么功劳的人摆布拿捏,情何以堪,他们又怎么能说服自己?因此途径四实际上行不通。

因此,真能行得通的是前三种途径。

那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去安排落实前3种走得通的途径呢?

第一、  在于李渊的性格。他开朗豁达,为人宽厚、听得进各种意见,但也包括了耳根子软、爱子、护短、老谋深算,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政治嗅觉,能审时度势和把握机遇,有大局观,但有时候又缺乏大局观、优柔寡断,儿女情长,耽于享乐等等。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他不忍心废黜并无过失,还有些功劳的太子。四子李元吉声名狼藉、劣行颇多,有胜有败、功过难论,就是李元吉丢失了太原根据地,造成了李唐政权的巨大损失,好在李世民及时收复挽回。但李渊爱子护短,也给予李元吉崇高的待遇,让他领兵打仗,玄武门事变前还听了李建成的话,让李元吉做统帅抵御突厥,且尽调秦王府精锐,由此成为了“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第二、在于皇权体制。李渊作为开国皇帝是要确立一个称职的太子,但太子也不能太强大,以致影响、削弱甚至架空他这个父皇,这是不能允许的。为此,李渊觉得李建成正合适,不想更换。李世民做太子,威望势力太大,他这个父皇很难接受。

第三、在于历史教训。唐是代隋而立,隋朝覆亡,殷鉴不远,历历在目。在李渊看来,隋文帝废长立幼,杨广即位也是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他要吸取这个教训,所以不想更换太子。

第四、在于太子人选问题上,他反而缺乏大局观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没有客观冷静地看到,大唐江山的建立,很大一部分是在于次子李世民的巨大功勋,为此拘泥于通常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就不合适了,这是一个特别的开创时代,且皇子建立如此开国功业是空前的,从后面的历史看也是绝后的,以平常时期的做法来对待安排,就非常平庸,而且也不公正、效果也特别差了。若李渊特事特办,英明果决,改立秦王为太子,原太子为亲王,并削弱原太子并不强的势力,同时严禁齐王李元吉卷入两位哥哥的储位争夺,否则就严厉处罚,则3个儿子都可以保全! 可惜李渊做不到,那结果就是一场悲剧。为此,李渊负有首要责任,为此他也承受了最大的痛苦,也可以说是自作自受。

那李世民又怎么从玄武门之变后开创了彪炳史册的“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呢?

第一、在于李世民从小就有济世安民、志在天下的雄心壮志,并具有相称的才能及性格特点,比如英明果决、不拘小节、战略眼光佳、豁达、胸怀宽广、从谏如流、爱才惜才、识人用人、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等。

第二、以史为鉴。深刻吸取隋朝灭亡教训,深刻体认“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爱惜民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注意社会公正,民怨甚少、皆能心平气和,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状态。

第三、个人背景增益其励精图治。隋炀帝杨广也是以皇次子夺嫡成功,继承大统。之前也是亲王领兵,有两次平灭江南的战功,当然第一次灭陈只是挂名统帅。这些经历和身世与李世民类似,当然杨广战功肯定是不如李世民的。这也促使了李世民一定要励精图治、做出成绩,这就是反面教材的一种正面转化促进力量!

第四、就在于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太著名了,唐太宗天可汗由此横空出世,大唐的辉煌又让无数人梦回大唐。当然,唐太宗李世民生前还不会相到及看到这些,但这场政变的残酷和丑陋是实实在在的,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李世民为此不得不背负恶名,尽管其中种种的曲折原委也是有情可原、确属迫不得已,但毕竟是他亲手杀了自己的长兄,部将也杀死了他的四弟,且一并屠尽两人诸子。这一切都已成既定事实,怎么办?  只有好好的做出政绩,做的越好,就越能证明继承大统的合理合法性,也就越能证明玄武门之变的正当性。同时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残酷冷血、他必须也只能以执政后的种种温情去弥补,幸运的是,李世民做到了,贞观时期的温情暖意是主基调,李世民不仅爱惜子民,也视夷狄为一家,善待各族群众,被各族人民衷心地尊为“天可汗”。  李世民也尽可能孝顺自己的父亲,尽管和父亲的隔阂一直有,同时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

第五、在于李世民有一位贤内助——长孙皇后,时常提醒规劝唐太宗,约束娘家外戚势力,也是后宫的好当家。

第六、李世民本身的优异吸引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臣武将誓死相随,唐太宗也知人善任。包括对原来的政敌魏征、王珪等也捐弃前嫌、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尤其魏征和唐太宗成为明君谏臣的千古楷模。

但假设李建成继位, 他的才能不及李世民,尽管也有些才能。但他没有隋文帝废长立幼的反面教材激励,也没有“玄武门之变”的积极刺激促进作用,因为他本来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而且他是主张坑杀不能为其所用的秦王府文臣武将的,为此国家也将损失一大批人才,而且事实上一定排挤甚至杀害李世民以绝后患,除掉开创大唐中流砥柱的李世民,一定大失人心,因此引发内乱和反唐战争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由于他个人魅力、能力不足,无法笼络为秦王皆效死力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臣武将,但李世民却能吸引和转化原太子齐王府的几乎所有有能力的部下, 因此李建成继位应该很难达到像李世民那样的治世成就和政绩, 甚至有可能引发反唐战争,国家又可能进一步陷入动乱纷争中,受苦的还是人民群众。而且还有潜在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接下来的争夺。李建成出于当时的需要,违反常理的立李元吉为“皇太弟”,这样置李建成的5个儿子于何地?  而且李元吉劣迹世人皆知,到时候废黜李元吉也只是时间问题,这样潜在的定时炸弹和新的矛盾纷争又自然产生。新生的唐王朝能经历的起那么多的折腾吗? 因此李建成若是没有上述任何历史包袱的成为一个封建皇帝,依据他的德才能够成为一个尚不错的统治者,但也达不到李世民那样的成就。

何况上述那么多的现实问题放在哪里,若李建成继位,唐朝内乱纷争的局面是可以合理假设和预期的,甚至是否还有唐朝都是一个问题,因为唐朝初创,政权并不稳固,二世而亡,新的王朝政权建立也是有可能的。因此相对而言,李世民继位是比较理想的。但最理想的是李渊在立太子问题上,举措英明得当,在避免玄武门之变的前提下,李世民日后顺利继位。但缺少了“玄武门之变”的刺激,是否对“贞观之治”的动力打一点折扣? 这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一个经典历史话题,我更在意这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政变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怎么妥善处理类似问题,对此前面有所述及。这里可以做个总结,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地从客观事实出发,做出相对最公正合理的安排,这样无论是小到一个事件、一个单位,还是大到一个社会和国家等,都能形成和谐积极的局面,否则就可能有不和谐的因子,以至于纷争矛盾,甚至酿成“玄武门之变”这种极端事件。最理想的局面,即唐高祖改立太子,削弱原本不强的太子势力后,原来实力和威望就和很高的李世民是可以和李建成和睦相处的,当然也要李建成摆正位置,从客观实际出发,李建成摆正位置,比让李世民摆正所谓的位置要相对合理。若改立太子,此时更主要的还是在于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要处理的好,还需要人性的光辉。首先历史上有父亲辅佐儿子做王的,比如赵武灵王辅佐他的小儿子称王,楚汉战争期间,齐王田横辅佐他的儿子称王,大唐的江山多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又有喜欢享乐的特点,当年入驻长安后,李渊本人再无亲自参与任何一场军事行动,都是挥挥手,下下旨,让手下,特别是让李世民去做,这在开国皇帝中是不多的,建国后李渊生了差不多29个子女,可见享乐、儿女情长是相当可以的。 这样还不如禅位于李世民,颐养天年,更好地度过幸福晚年,父子两人可以双赢。 但人多贪恋权力,若李渊能多一点人性的光辉,不贪恋权力,主动禅位,甚至辅佐李世民登基(这有先例),岂不皆大欢喜,李世民必将大大礼遇和真心孝顺感激这样的父皇。

因此理想地解决玄武门之变这类矛盾,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做出相对最公平合理的安排,并采取配套措施,同时也需要发扬人性的关辉,战胜人性的局限,从而赢得各方和谐积极的局面,进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不断迈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作者简介:吴佩松,诗意地栖居平台签约作家,70后,上海人,祖籍江苏,211本科经济学学士(国际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国首届MPA(公共管理硕士),国家单位工作,曾获全国诗歌比赛第二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真的是被迫的吗?
唐朝|玄武门之变, 就是一场兄弟喋血的较量!
他杀兄夺权,开创盛世,死后身世成谜
惊天大变的历史真相:玄武门之变的背后博弈
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为什么能够成功?
一代圣主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至今华人叫唐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