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这条7.2公里的大街,是很多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userphoto

2023.05.13 北京

关注

高低错落的玻璃幕墙,阳光透过中庭的玻璃屋顶洒落,人工智能科研人员穿梭其间——走进未来科技大厦,很难让人将这里与昔日人声鼎沸、推车满场跑的电子大卖场联系起来。

北起清华大学西门,南至白石新桥,长达7.2公里的北京中关村大街闻名遐迩。20年前,在这条孕育中国科技产业雏形的“电子一条街”上,以硅谷电脑城为代表的电子卖场次第落成。10年前,随着中关村“黄金三角”衰落,“电子一条街”谋划转型,向创新要动力。

如今,众多前沿科技企业和创业服务机构已经在中关村大街扎下了根,成为北京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


中关村大街

24年间大变样

路边翠茂的枝叶散发着浓浓春意,推着婴儿车的母亲缓缓前行,学生和白领背着包步履轻快,电动平衡车偶尔穿行而过。在中关村大街一角稍作停留,科技与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

24年前,这条街还是另一番模样。

1999年5月,红黄绿相间的条幅迎风飘扬,中关村最早的专业IT卖场之一——硅谷电脑城开业了。

“一铺难求,租金不愁。”曾在硅谷电脑城工作了近20年的杨兴国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昔日盛况:柜台紧挨着柜台,商户和买家摩肩接踵,“巴不得越挤生意越旺。”由于抢占了电子卖场的先机,这里集中了大批从事IT产业的中关村“老江湖”。

爱国者品牌创始人冯军,就曾是“老江湖”之一。199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冯军跑到中关村大街蹬起了三轮车。插在电脑上是U盘、拔出来就是能随时随地听音乐的播放器——10年后,爱国者的“月光宝盒”MP3一上市,迅速风靡全国。而爱国者前身——华旗公司的总部,就设在硅谷电脑城的十五层。

那是市场“弄潮儿”的时代。

2000年前后,中关村“黄金三角”渐次登场,鼎好电子商城、海龙电子城、中关村e世界三足鼎立,撑起了中关村“电子大卖场”时期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关村电子卖场的面积已达32万多平方米,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电子卖场群。

“那是最鼎盛的时候。”中关村e世界副总经理刘海川回忆,自己2008年7月来到位于中关村大街11号的e世界上班,炎炎夏日里,卖场中叫卖声不绝于耳,推着小车的商贩随处可见,人头攒动的场面让人看着激动,“电脑、手机、相机,东西太全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海龙集团创始人鲁瑞清将这些活跃在市场中的商户称为“蚂蚁雄兵”,他们前赴后继,为激发中关村的市场活力作出过巨大贡献。

繁荣背后,也有隐忧。刘海川谈起,当年大大小小的摊位鱼龙混杂,个别黑商家恶意欺诈,市场接到的投诉居高不下,“口碑做烂了。”

中国电商的崛起,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用刘海川的话说,“铺位里的店员比顾客都多。”定位调整已是箭在弦上。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7月,“电子一条街”所在的中关村西区公布其“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的新定位,不再鼓励电子卖场的发展。

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转型大幕拉开,海龙、e世界、鼎好、四通等卖场,短短数年累计腾退的商业面积就有60万平方米。

“敢为天下先”

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

海淀桥西北角,“AI Bay智慧港湾”的标志矗立在路口,在绿植掩映下泛着金属光泽,颇具未来感。几年前,这里由外部停车场改造为服务大众的公共绿地,中关村人工智能科技高地的绿色现代门户广场,是它的新角色。

来到相距几十米的未来科技大厦,智慧门禁、共享办公区、立体绿植墙、挑高中庭,现代化办公楼的要素一应俱全,曾经的硅谷电脑城已改天换地。站在顶楼,整片中关村西区尽收眼底,以未来科技大厦为圆心,3公里半径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与院所林立。

“前几天这一整层都被预订了,楼里的人工智能企业刚确定要扩租。”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国斌介绍,4年前,作为中关村西区最后一家电子城,硅谷电脑城启动改造。

“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腾笼换鸟,考量的也是自我革命的魄力。

如今的未来科技大厦,已蜕变为北京人工智能原创科技高地,吸引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万里红、暗物质、神州医疗等众多人工智能机构与企业。

鼎好电子商城也已升级改造,以“鼎好DH3”的新身份亮相,捕捉创新的孵化机构取代了卖电脑光盘的“小摊位”。创投公司盛景网联,就在这里打造了一个全球科创路演中心,自2023年1月起,几乎每周有项目路演、企业家沙龙、企业经营者闭门论坛等活动在这里开展。投资人、科技创新成果、专精特新企业汇聚一堂,创新火花“一触即发”。

“创新生态就是要有交流与互动的土壤,有了环境与服务的滋养,更多创新思想与成果才能够应运而生。”鼎好DH3总经理王剑峰说。

源源不断的创新主体与资源汇入中关村大街。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观察到,从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人员下海,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归人才创业,再到2010年以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关村大街活跃的群体最能展现中国创新创业的特点。而自2018年以来,硬科技创业与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已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新主流。

从一条街

成长为一座城

全景染色试剂盒、仿真月球车教学用具、高级别智能驾驶场景异构嵌入式车载计算平台……离未来科技大厦不远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展示中心里,全是各行业最具创新性和领先性的产品。

2014年6月,海淀图书城成为过去,中关村创业大街崭新开街,曾经的前沿知识“供给地”变成了创新创业的“热土”。车库咖啡、3W咖啡……人群熙攘的创业咖啡馆,见证了从这里源起的创业浪潮。“连上厕所的工夫,推门出来都会有人塞几份商业计划书给你。”一位投资人回忆。

佳格天地的创始人张弓,就是2015年走进创业大街的。北京孩子张弓,小时候总爱到海淀图书城淘买科学书籍,尤其喜欢天文学。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多年后,张弓回国创业,立志整合不同卫星和气象数据源的数据,服务于农业生产,这里成为他获取创业资源与服务的“第一站”。“从企业注册到敲定办公室开始办公,一周不到,几天就完成了。”张弓的创业伙伴张文鹏回忆。

如今,走进大街运营方搭建的创业会客厅,“咖啡桌”变成了一站式服务“中岛”,相比于在其他地方点一杯咖啡等待与投资人、创业伙伴偶遇,在这里,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人才引进、办公空间对接、企业管理咨询、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等一系列创业者所需的资源,都能“一站式”获取。

与张弓的脚步同频,高精尖创业者已经成了大街目前孵化与服务的主要对象。据统计,创业大街目前重点服务的700多家生态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到21%,创业领域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

一条街的变化,见证着中关村科技产业的变迁。如今,“一区十六园”的中关村早已突破北四环的地理范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和金名片。

从创业大街开启创业梦后,佳格成长迅猛,几度变更办公空间,但它从未离开中关村大街。谈及原因,张弓说,这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孙奇茹 孙杰【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一个你不知道的中关村:公司化运作 产业遍及全国
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引领发展
中关村:这里很多人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视点】中关村:卖场没落之后“卖”什么?
从闯到创,中关村70年炼成科技创新第一“村”
中关村告别卖场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