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教丨再谈研学:研学课程开发的五个属性


研学旅行是以旅行为载体,以校外资源为课堂,通过精心设计,在短期内进行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探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于研学课程的意义、目标、原则、任务等做了的清晰地规定和说明。《意见》出台后,各地学校纷纷开展研学旅行,甚至旅行社和教育机构也纷拥而上,这使得研学旅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式场面。但是如何将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富有课程属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成为当前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难题。本文试图在笔者多年探索的基础之上,结合课程理念,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一 跨学科设计研学课程

基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形成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知识专门化,即每一个学科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内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成为初中和高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每一学科独特的学科内容,才能掌握每一个学科独特的学科方法,达成每一个学科特殊的课程目标。知识专门化,分科教授无疑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属性,但是在分科化之后,我们也不得不面临其带来的弊端,即每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会包含各个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现跨学科思维发展。研学课程开发,或许正好能解决校内课程体系的这一缺陷。

跨学科设计研学课程,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研学旅行课程并不是校内课程的简单延伸。如果研学旅行只是将校内课程搬到校外去上,目的是实现校内学科目标,那么研学课程无疑就会变成行走中教,行走中听,无法实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二,研学课程是基于研学资源而形成的一门课程,而研学资源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现实中的研学资源不仅仅包括一个学科的内容,往往会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因此,研学课程的设计研发,就必须基于校内课程和研学资源,进行跨学科设计,而不是赋予研学课程某一个学科的属性。

跨学科设计研学课程,要基于以下两点点。第一,即基于研学资源进行跨学科设计。研学资源是研学课程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每一次开发研学课程之前,必须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课程属性,进行跨学科设计。比如以探究泰山文化为研学主题,就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因素去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只有从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去认识和分析研学资源,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受益。第二,即建设多学科的研学课程开发团队。研学课程,很多开发者天然地就将其归属于文科属性,从而基于语文、历史、地理、道法等学科去开发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建校之初即设有研学课程。在建设研学课程组的过程中,我们就吸纳了历史、道法、地理、语文等传统研学学科,而且还纳入了物理、美术、陶艺等课程,从而大大丰富了研学课程的课程内容。

二 主题化的研学课程设计

常见的研学课程设计开发,依然延续了传统旅游的特点,表现在会将某一个地域或省份的所有名胜古迹作为研学主要资源,全都囊括到同一门研学课程之中,比如去山东,就必然会去台儿庄、微山湖、泰山、济南、曲阜、淄博等地;去西安,必然会去秦兵马俑、陕西博物馆、大雁塔、太白山、城墙、牛背梁等地。将这些资源全部都安排在为期一周左右的同一门研学课程中,初看起来十分丰富,各个学科都有,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资源都不具备统一的属性,而且各个资源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因此研学就变成了简单的旅游,成为只游不学的假课程。

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有的学校提出了一门研学课程对接一个学科的方法,试图从学科的角度统一研学资源属性,从而避免只游不学的尴尬。这一做法初看起来似乎解决了研学资源属性不一,只游不学的问题,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将研学课程作为校内课程的延伸,而且不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研学资源。因此,如何才能让研学课程具有统一性,同时又实现跨学科呢?笔者认为主题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主题化,即研学资源的学科属性不必完全一样,但是不同的研学资源组合在一起,通过课程设计,却能体现同一个研学主题。这就要求研学课程设计开发者在课程设计中,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去审视研学资源,对研学资源要么进行重组,要么进行重新开发,从而让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比如对于北京研学,基于辅仁大学旧址、燕京大学旧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资源,就可以设计一条大学与国家为主题的研学课程,以明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来龙去脉和大学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大学的向往,从而具备学习的内动力和目标。


三 体验式的研学课程设计

在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意见》中明确规定,研学旅行主要安排在“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课业压力和学制规定,“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也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参加者。这些参加者当中,除了高中一到二年级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强一些之外,其他的参加者都呈现出感性思维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中国共产党《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研学课程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课程设计。

所谓体验式学习,即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能够有切实的动手操作和情景体验。因此,在研学课程设计开发中,必须对研学资源进行甄别和拣选,挑选出一些适合中小学生动手的,参与的项目或者活动,从而拓宽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感悟知识,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西安研学为例,在设计秦兵马俑的课程中,笔者所在的学校即提前进行踩点和寻找研学资源,设计和安排了学生制作兵马俑和修补兵马俑的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学习和掌握制作兵马俑的技术,从而体会秦人陶艺制作技术的高超。而通过修补兵马俑,学生既掌握了修补兵马俑的技术,同时也体会到了考古人员当年挖掘兵马俑坑的艰辛和保存兵马俑的困难,从而对兵马俑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体验式的学习不止于动手操作,而且可以利用当地资源,以情境再现的形式实现。仍然以西安研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陕西浓厚的地域文化,笔者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挖掘了当地的戏曲文化,在研学课程中邀请了当地的戏班子为学生进行现场演出和教学。演出的虽然都是片段,但是学生依然能够感受到陕西戏曲文化的神韵;而在登台学习的过程中,又能满足学生们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其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这种体验式教学设计,就能避免研学只是“游而不学”,也能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从而让落实了研学课程的实践性原则。

四 项目探究式的研学课程开发

体验式是研学课程与校内课程的主要区别,同时也是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主要教育方式,但是要在研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学科素养,就不能只是停留在体验式的实践上,必须再往前跨一步,实现项目探究式的研学课程开发。

所谓项目探究式的研学课程开发,即研学课程并不是将现有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结成项目组,然后以项目的形式,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利用研学资源,独立思考,通过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自己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并以各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其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


基于项目探究式的研学课程开发,需要有以下四个关键问题:第一,确定选题,结成项目组。学生在研学校外课程开始前,基于已经学过的校内课程体系和研学行前课程,明确研学资源特点,挖掘问题,明确自己的选题,然后根据选题,确定合作伙伴,结成项目组。这个选题,其实就是项目组的探究式任务。第二,项目组分工和策划,进行开题。项目组一旦确定自己的探究任务,结成小组,就必须进行组内分工。这种分工,要避免每个人只独立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机械化合作模式,而是要保证每一位组员既能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当中,而且各个环节能够互补,能够合作,从而让项目组成为一个民主合作的模式。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和合作,项目组必须明确规划和研学行程,以保证探究式任务的完成。当这一步骤完成后,项目组的分工和规划必须经过研学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评审。第三,项目组考察和探究。在项目组进行前期的讨论,研究和分工后,最重要的就是去现场对研学资源进行考察和探究。在考察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一定要发现研学资源中的有用的资源,并学会记录和处理信息。第四,项目组结题。当项目组基于以上三个步骤进行了探究之后,就可以实现初步结题。当然,探究式任务的表现形式可以较为开放,并不一定限制在文字报告中,可以是话剧,可以是海报,可以是舞蹈,可以是小品等。形式越多样,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就越强,研学的价值也就越大。

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但同时也处在发展的瓶颈期。突破瓶颈,实现发展,就在于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将更多的先进课程理念融入到研学课程中,解决研学旅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发挥研学课程的真正价值,实现研学课程在现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慧】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艺术
主题课程
什么是IBPYP的“超学科”
概念教学刍议(三)——概念的类型与概念教学
美国科学课程中的跨学科概念:演进、实践及启示
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