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园风雨后:仰望星空

秋日午后踏上剑桥,疫情下观光游客少了不少,但并没有影响这座小镇的生机和浓郁的学术氛围,街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因为疫情的原因,街上人比之前少很多,大家都放慢了脚步或驻足于书店门口或流连于某个学院的古老建筑,偶尔有一些学生骑着自行车路过,为这个波光潋滟、朝气蓬勃的小镇增添了一丝生活情调。

 每次都很期待去剑桥,找各种学术研讨会机会或者拜访新老朋友就去走走转转,这是个教人辨认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的地方,启蒙之所,智识之源,每次过来都像朝圣一样,曾几何时,那河中的柔波,撑着长篙的小船,河畔的金柳,还有水中的浮躁与青荇,令多少中国读者的心久久为之荡漾。

 可惜每次到剑桥都匆匆忙忙,想着写完论文答辩之后走走华兹华斯、济慈、雪莱或是徐志摩曾徘徊过的道路,从船上看到1831年的叹息桥,黑色镂空的雕花窗栏后凝望着的人,又曾有多少次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也多么希望能在上课途中经过这座桥呀,哪怕它通向的是考场。

  在中国提起剑桥,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诗人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剑桥首先也是一座大学城,数百年来剑桥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为这座昔日的乡间小镇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剑桥是英国剑桥郡首府,剑桥大学所在地,位于伦敦北部约90公里处。剑河(Cam River,又译作“康河”)从城市西门经市区流向东北,注入乌斯河。一般在英国的河是从北向南流动,而这条河很有趣,是从西南向东北流动。关于剑桥地名的由来,英国的编年史存在着不同的提法。最早的版本是Grantacaestir,到了公元745年,名字变成了Grontricc。在公元875年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剑桥地名又被写成了Grantebrycge。真正定名Cambridge(剑桥),大约是在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在这里,城市与居住的人们相互滋养、共同生长,又联袂让时光在此驻足,这才有了让人们倾慕又向往的剑桥。

 今日从小镇到大学城的剑桥已经闻名遐迩,剑桥建于不同时代的35个学院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除了牛津和剑桥,坚持古老的大学制度“学院制”的还有杜伦大学。学院制是英国中世纪大学运作的一个特有的传统模式,指类似于《哈利波特》中的“格兰芬多学院”、“斯莱特林学院”这样的,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但拥有同样特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这种学院会负责学生的食宿,也负责学生的社交活动。和牛津一样,剑桥大学没有封闭式的围墙,大多数的学院都分布在剑河的两侧,因此放舟河上能一次性观赏到许多学院的后院,以及各个学院千姿百态的学子们。

 在剑桥大学的校友录上,能看到1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15任英国首相的名字,还能看到一连串异常闪耀的名字:牛顿、罗素、维特根斯坦、凯恩斯、甘地……当然,其中也包括中国诗人徐志摩。这些名字给这个当初由罗马人建立起来的小镇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光环。今天的剑桥是一个米黄色的城市,古朴素雅。高街上鲜艳的商铺里,偶尔夹杂着颤颤巍巍的小楼,显露出时间流逝的痕迹。公元初年,入侵不列颠的罗马人在剑河两岸驻扎、修路、架桥,小镇逐渐成形;11世纪时,诺曼底人征服了不列颠,掀开了剑桥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2世纪时,随着人们陆续到此定居,建造屋楼和教堂,使得剑桥镇渐成规模。

 剑桥最初的学术氛围得益于牛津。记得在牛津的时候听教授讲过,1209年,一批牛津学者因为不满国王对犯下过错的同仁的处置,政见不同,集体离开牛津,来到剑桥。那时的剑桥已经有了一些学者,他们聚居在这里的3个寺院里。幸运的是,牛津的学者很快发现,他们和这些剑桥的寺院学者志同道合,他们共同成为了日后剑桥大学的首批教员。稍后,剑桥大学大规模地兴建学院也极大地改变了中世纪剑桥的城市形象。如今的国王学院围墙后是油绿、平整的草坪,过去那里曾经是大片的民房。国王学院礼拜堂所在的区域曾是一个完整的城区——亨利六世在15世纪将这片原本聚集了数百座手工业者住房和商店的区域划拨给校方,换来了学者们思索的静地和令人惊叹的华美建筑群。

 同样令人感慨的,或许还有200年前的剑河。19世纪,剑桥人口激增了4倍,但城市人居条件并未得到相应改善,当时的人们大多栖身于中世纪的窄巷和弄堂里。由于排水系统落后,市民的生活污水一度被排入剑河,不仅有碍市容,而且滋生疾病。这和如今经过综合治理之后变得波光潋滟、朝气蓬勃的城市面貌相去甚远。

 我们一行人落座在七十二栈喝茶聊天,畅谈历史考古和文化遗产,席间还有幸偶遇了朋友相识的华人研究中医的学者路过,大家热情的打了招呼聊了几句,谈笑风生,边感叹小世界地球村,心里也觉得这里真是一个充满友谊和鲜活思想的地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是喜欢这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种彼此的交流,可以呈现更真实的自己。

2020年十月金秋拜访剑桥考古中心杨老师,每一次见面杨老师都会鼓励我,我也从杨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上学到了很多。

 不知不觉,已到黄昏时分,我才度过了一个下午,就觉得服到了灵魂的补剂呢,虽然这次也是身为匆匆过客,我无法像诗人那样,在生活场景中慢慢感受剑河。“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但眼前剑河两岸小镇中背着书包抱着书本穿梭的学子学者,看上去和那时的徐志摩一样怡然自得,让人把因为目睹著名学术殿堂而激动得朝圣心和因为疫情‘封城’在家压抑焦虑的情绪,不禁慢慢放了下来,从容不迫云淡风轻的兼收并蓄,脚踏实地,笑纳现实。

2016年拜访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初识剑桥,就被这个波光潋滟、朝气蓬勃有着浓郁学术氛围的小镇吸引,可惜这样的一个康桥,终究还是要别离,诗中的云彩已经刻在了一块石头上,“不带走一片云彩”,正因为带不走,所以才魂牵梦萦,所以才一再吟唱。

这座建于1831年的廊桥属于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得名于威尼斯的叹息桥。从前,威尼斯的叹息桥是将要奔赴刑场的囚徒的必经之路,因为他们过桥时都忍不住发出叹息而得名。牛津大学也有一座叹息桥Hertford Bridge,是横跨在新学院街之上的过街天桥,外观和剑桥的叹息桥很相似。据说,那里的叹息声是来自那些即将要奔赴考场的学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而光明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湿的土地,就如树一样,扎根深处,向往光明。感谢剑桥康河这个教人辨认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的地方,那片诗人没有带走的云彩,人们至今仍在仰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转载]初识康桥
英国剑桥大学
英国伦敦:探访剑桥大学
徐志摩:剑桥大学打开了我的双眼
学海畅游——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
走马观花英格兰——剑桥【原创图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