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网热议!你身边有“凡尔赛式”家长吗?

最近“凡尔赛文学”突然火了起来。

什么是凡尔赛文学?简单说,就是用最低调的语言,故作不经意地流露出“贵族生活线索”,表达最高调的炫耀

事实上,很多家长早就是凡尔赛文学的“鼻祖”了,毕竟在他们眼中,还有什么能比“娃的优秀”更值得炫耀的?

“炫娃”技能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家长们也意识到,过于直白的、平淡的语言是不行的,必须加入些“先抑后扬,明贬暗褒”的表达技巧。

而这,正是凡尔赛文学的精髓。

仔细回忆,您的家长圈里是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凡学”范文?

“羡慕体凡尔赛文学”

“我儿子真不听我话,一学习起来就不要命,让他出去玩他要生气的。你们家儿子多好,又活泼又爱玩!唉,小孩子成绩那么好有什么用,童年都没了!”

“抱怨体凡尔赛文学”

“被老师叫去谈话了,说担心我儿子耐挫性差,考试和比赛都拿前几名,连长跑都是第一,没有经历过挫折,以后走上社会怎么办?”

“鸡汤体凡尔赛文学”

“我娃期中英语测试发挥失常,只考了99分,但我一点也不着急,毕竟孩子的快乐才是第一位的,不是吗?

……

那些羡慕、焦虑、抱怨、岁月静好都不过是假象,字里行间的“凡味”,掩盖不住家长内心的得意。

于是,有网民调侃道:所谓的“凡学”不过是家长们玩剩的!

01

新套路的“炫娃”,不是爱

在家长圈里,孩子一直是比房子、车子、票子更高阶的炫耀工具

如今,高调的“炫娃”难免遭人口舌,凡尔赛文学则为这些父母提供了一个“低调”的包装方式。

那些活在“凡学”中的孩子,依旧是我们所熟悉的“别人家孩子”的模样:

他们不用家长操心,自觉又懂事,科科满分、名列前茅,各种奖项拿到手软,轻轻松松能上清北……

这些“成就”极大地满足了家长的攀比欲和内心的虚荣。

也许有人会说,家长不过是想变相地夸奖自己的孩子。夸奖孩子有什么错呢?

炫耀和夸奖,有本质上的差别。

炫耀是孩子取得任何成就,都要拿出来对外宣传,让大家看看我家娃儿多优秀!炫耀是到处招摇,夸大其词,满足家长内心的成就感。

夸奖是针对某件孩子取得的成就,就特定的情况给予的赞美以及鼓励。夸奖是就事论事,正确地认知孩子的优缺点。

很多家长将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或者商品,全力培养孩子,把孩子的优秀当成自己的业绩或绩效,必须广而告之。孩子在那一个瞬间,仿佛就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爱的结晶。

而真正的爱,绝非建立在“孩子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上。若家长总是习惯于炫耀孩子,往往暴露出他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必须优秀,才值得我爱。

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后,内心受到的伤害将很难抹平。一个女生曾在网上这样自述:

我一直以为父亲很爱我,直到高考失利后父亲没有安慰我一句,而是请假在家、不出门应酬,就怕别人问起我的情况令他脸上无光。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的父爱是建立在自己能带给他“光荣”。后来我考上了名牌研究生,父亲又恢复了那份得意,和朋友聊天时常常“无意间”提及我的学校名,仿佛我从未失利过。

我很爱我的父亲,也希望能以自己的优秀换来他的快乐,但有的时候我还是会倍感伤心,如果我一事无成,碌碌为为,那么父亲还会爱我吗?

与此同时,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有权利选择不要成为大人攀比炫耀的工具,更没有义务和责任,为父母的虚荣心买单,将自己放在众目睽睽下,任人品头论足。

理智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合格的父母,更多的是给予爱的教育。

只有纯粹的爱,才是最值得展示的,是家长和孩子彼此最引以为傲的纽带。

02

降低优越感,为成长留有余地

为什么“凡尔赛”的表达方式会招来外界的讽刺?这样的言论真有什么恶意吗?

其实也没有,只不过这些言论中充斥着所谓的“优越感”让自己、孩子和被“嘲笑”的其他家庭都尴尬万分。

有一句话这样说:

“如果你要得到的是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的是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真正聪明的家长,不会将优越感写在脸上,而是懂得把尊重留给身边的人。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发展轨迹。拿自己家孩子的优势和别人家孩子的劣势对比,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真正聪明的父母,他们既能看到别人孩子的优劣,也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他们能依据孩子的天性,帮他找到真正适合的成长路线。

他们能以自己的“平常心”,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你只管不断踏实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

一个孩子成绩好,必然是把更多精力聚焦在书本和课业上,可是,看上去成绩没那么好的学生,却可能无形间把精力投射在了情商、财商、玩商的提高,或创造力、空间思维、审美情趣的培养上…

说不定哪一项,就能让他未来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真正大放异彩。

我们总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孩子在此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足以成为家长“秀优越”的资本。

降低自己的优越感,也是为自己和孩子留有成长的余地。懂得做“胜不必骄、败不必馁”的父母,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踏实。

03

拒绝“内卷”,少一分“凡尔赛”

家长圈里的凡尔赛文学,晒出了一个家庭的优越,却往往引发了无数家庭的焦虑:为啥人家孩子这么优秀?那我的孩子该怎么办?

如果说孩子在竞争中害怕被抛下,不如说家长害怕在教育竞争中被踩在脚下;如果说孩子在教育中充满焦虑,不如说家长将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毕竟,看到别的孩子能轻松考满分,随意捧大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做父母的很难无动于衷,怎能不让孩子抓紧“奋斗”?

于是,由攀比、焦虑引发的恶性教育竞争愈演愈烈,让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无休止的困境中:另一个大火的网络名词“内卷”,便道出了其中的心酸和疲倦。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做“人上人”,总是希望展现出孩子在竞争中大获全胜的成功样貌。但竞争并不是我们过好生活、获得幸福感的唯一方式

成长的过程中,比学会竞争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挫败。

所以,与其沉溺在凡尔赛文学中展现“轻轻松松就能成才”的教育模式,倒不如更坦诚一些,于己于人,都是件好事。

在育人的路上,少一些炫耀、攀比、竞争,家长和孩子才能多一份快乐。

您的身边存在“凡尔赛式”家长吗?

对此您有何看法?

欢迎留言讨论!

部分素材来源:格十三  IEIC国际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小讲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爸妈界的“凡尔赛”,扎心了吗?
“家里只有31套房”:那个在家长群里高调炫富的人,后来怎样了?
孩子已经是学霸了,家长却还焦虑,还要不要普娃家长过了?
幼儿教育应杜绝“拜金主义”
今天你“凡尔赛”了吗?暗戳戳秀的优越感,真的很low!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