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代倪云林与光福七宝泉

元代倪云林与光福七宝泉

 

至今,工作之余学习画画将近一年。照师嘱,还经常看些画理要论之类的,从海派四杰、清初四僧、明代四家到元朝四家,以及海上名旦、“白阳青藤”等,让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国画艺术博大精深

近日,正在浏览“元四家”之一倪云林(即倪瓒)的有关史料。倪云林是影响后代最大的元代画家,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均引其为鼻祖,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当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不仅为其简约的画风高超的画技所折服,而且也对他的一些轶闻感兴趣。年少时,虽家境富裕,但不染纨绔习气,他博览群书;人到中年,虽广泛结交,但权贵,超脱尘世;晚年时期,常居光福,周游太湖,留下了许多他的佳话史传,一天他与徐氏同游,偶然之中饮了光福七宝泉,非常喜爱它的甜美,之后命挑夫每天去取两担水,挑夫身前的那桶水用来饮用,挑夫身后的那桶水用来沐足,倪宅离七宝泉有五里路,这样做了半年多也不知辛苦。有人称他好洁成癖,也有人说是七宝泉的魅力驱使。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他对七宝泉的偏爱和执着。人品味,才对生活有讲究,对饮水会关注

光福镇位于苏州城区西郊,现隶属吴中区,与苏州城一样历史久远。史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在此养虎,那时被称之为“虎山”、“虎溪”,现仍有虎山桥等地名;至梁天监二年时,此地建有一寺庙,叫光福寺(就是现在的铜观音寺),因其名大,人们始称为光福。另传,因境内有山峦20多处,濒临太湖,此地“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人们取其中“光、福”两字命名而得。这大概就是光福镇的由来吧!

光福,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且风景秀美,赏养俱佳,是远离尘嚣、享受清静的好地方。我常去光福,常去常往中,越来越觉得光福的魅力无限现在的光福,不仅历史遗存和文化史迹保护较好,而且山青水秀,葱郁生态环境也保护很好,这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不多见的。

好去处,自然要分享。4月26日(周六)上午,我邀上画家严老师以及小徐等好友,伴着丝丝春雨,一起探访光福七宝泉,以期感受和体验一下元代云林大师对七宝泉的那种偏爱和执着

七宝泉位于光福镇邓尉山妙高峰。我们先到位于妙高峰下宝泉路上的水厂,故交钱董和王兄早已在此迎候。在钱董的带领下,穿过办公区和配送区,拾阶而上来到厂内的七宝泉园。七宝泉园依山顺势而建,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平台,登台远眺,烟雨中的邓尉山云雾缭绕、草木朦胧,仿佛置身巨幅水墨山水画之中,心旷神怡,伫足难移。大门东侧,是生产配送区和行政办公区,员工们正静、细心地忙碌着。大门西侧,建有一亭。亭的后面是砖雕石屏,刻有明代文学家、书法家蔡羽访七宝泉后的咏水诗书;亭中有一井,井的一旁立着一碑,碑上刻有楷书大字“天下第七泉”;井内有一个用花岗岩雕成的“孔方兄”――大钱币,晶莹剔透的水从中间孔中流出。钱董说,流淌的就是从山上引下的七宝泉今天有雨,流量相对大一些,清泉从钱孔中溢向鱼池

进入园,别有洞天。园内有“若水聚楼”、“听水观枫亭”和“话水品茶轩”三幢仿古建筑,相互间由回廊连接与山坡、鱼池、花木交相成景、相映成趣、自然和谐。山泉潺潺而下,流入池中,注入园内,滋润着草,哺育着万物。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池中畅游,争奇斗艳的花木在雨含笑迈步园中,一步一景象,一花一世界,养眼养肺更养心,好不惬意啊!

钱董很热情,在“话水品茶轩”刚坐下,就用新鲜的七宝泉为我们每人沏了一杯茶。煮开的七宝泉,仍然那样晶莹通透;嫩绿的碧螺春在杯中飘然下游、缓缓舒展,茶香四溢,犹如鱼而得水、花遇春风、余音绕梁,自然之美,美不胜收;品一口,那种柔和的甘润,真是迥异诸泉,更是沁人心脾,好茶遇上了好水!

史载,古时邓尉山中有一养贤楼是文人雅士、名公巨云集的地方,来客均以煮饮七宝泉为快。所以,历代遗存的咏七宝泉诗文较多。如在明代,被唐寅称之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王鏊饮后曾欣笔诗一首:“嵌若滴玲珑,七宝甃完月。幽亭泉一头,暗道曲通穴。剖竹走长蛇,尽夜鸣潏潏。煎无三昧手,渴有七碗啜。寒能醒心神,澄可鉴毛发。桑苎行不到,品第诸为别。埋没向山空,恻此行道喝”。诗文书画皆精的王宠也有《七宝泉》咏道:“七宝在空翠,谷口桃花流。诸天香雨散,百道白虹浮。华顶通海脉,口空鸣天球。阴山落寒气,思貂裘。渐令神思爽,坐使沉疴瘳。携来双玉瓶,酌以黄金瓯。云英人两腋,渐觉风飕飕。长歌赋归来,去向瑶池头”。

光福七宝泉在明朝时期,就与四川的青城山老人村杞泉、安徽的黄山朱砂泉和浙江的余姚四明泉等被列为名泉。吴门画派代表人之一的文徵明亦有《七宝泉》诗:“何处清泠结静缘,幽栖遥在太湖边。扫苔坐话三生石,破茗亲尝七宝泉。翠竹传声云袅袅,碧天流影玉涓涓。高人去后谁真赏?一漱寒流一慨然。”

从古至今,文明的传承与水息息相关,国人对水有着别样的情怀。先秦时,将水与道联在一起,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上善若水”等。秦汉后,又将水与健康长寿联在一起。饮茶流行后,对水的认识和选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唐代的陆羽开启了评水的先河,此后评水成为文人的清趣,择水成为茶人的要事。

从钱董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七宝泉怀深厚的情感和美好的憧憬,不亚于当年倪云林的偏爱和执着动情地说,水是生命之源,一生中能与七宝泉结缘,是他的福份。尽管现在的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类成本趋高,各种物价近年来涨了又涨,行业竞争也是愈演愈烈。但是,七宝泉自建厂近20年来,价格基本不变。七宝泉水厂之所以能生存下来,靠的是老百姓对七宝泉的认同,靠的是光福人文化传承的认同。保护好、利用好七宝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建造七宝泉园的宗旨就是为了传承历史、保护遗存、弘扬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使古泉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映成辉。虽然现在多有投入有产出,但能为七宝泉的传承做一点事、出一点力是责任更是福缘,能为七宝泉的源远流长而守护,值得尽管近年来企业发展仍很艰难,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大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他坚信企稳向好的趋势定会走强七宝泉富含多种有机矿物质,是优质健康型天然泉水,在全国饮用水的一些评比中名列前茅,得到行业专家的高度称赞,目前是省级名优产品

观景、品茶、话水……不知不觉中,半天已过。午后,我们在绵绵春雨中登妙高峰,开始探访雨雾飘渺中的七宝泉泉眼。我们出厂门,从北侧的山村取径上。为预防森林火灾,此山都有护林员把守,没有本地人带路,很难穿过村内小巷,妙高峰北侧的山路曲折,草茂盛,荆棘丛生,时隐时,有点泥泞,不太好走。约走300米后,一条偶有青石铺面的旧大道突显眼前。据,这条山路曾是御道,通向山南的寺庙,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曾经走过。在吴中大地,与春秋吴王、清代乾隆等有关的山川草木、庙堂屋舍、史迹传说,实在太多,不足为奇,奇特的是繁华之中总藏有一份幽静,这大概就是她的魅力所在。此道宽约5米,两侧草木不论大小和老幼,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青翠欲滴,遥想时光斑驳的御道,经历过多少繁华和沧桑,承载了多少故事和传说。

穿过御道约200米,道的左边有几间山民自建简易小庙,小庙边有一岔道,由岔道曲折往上,不到50米,便是七宝泉的泉眼处。与10多年前看到的一样,一座绿色长方体琉璃瓦小屋,静地隐藏在灌木密布的山坳小屋西侧依附山岩,东嵌有长方形黄石,上刻楷体“天下第七泉”,旁边有一水泥浇的圆井,井边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楷书“七宝泉”,也未落款,但看得出已有相当年份了。据钱董讲,这碑在民国时期就有,有一位名士所书。至于为什么称之为“天下第七泉”和“七宝泉”,无从考证,但从史料记载来看,明代以前已经开始有其称谓了。

泉眼就在这小屋内,打开小屋铁锁铁门,我们清楚地看到,一泓清泉清澈见底,“澄可鉴毛发”洞虽较深,一米开外,却好似伸手可底。清泉从岩石的缝隙中缓缓涌出,无声无息,只在水面留下几圈淡淡波纹,真是“碧天流影玉涓涓”。这就是600多年前,倪云林为之执着、蔡羽为之疾书、文征明为之赋诗的七宝泉。作为后人,无不为之赞叹!这种偏爱和执着,怎么称之好洁成癖呢?正是有了自然、生活的偏爱和执着,才使得历经千百年的七宝泉绵延不断,草木仍旧葱郁,峰峦仍旧青翠,古泉仍恩泽百姓。

离开小屋,我们带着满足和惊叹的心绪缓缓下山,不仅为呵护古泉的人们所敬佩,也灵敏感知物象的先贤所赞叹。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未在你心外。”生活因憧憬而美好,艺术因美妙而灵动

美在生活中,美就在身边。敢于心动、善于感觉,才能创造美、延续美。元代倪云林光福七宝泉都是美的使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宝泉水去哪里了
云山苍苍,烟水茫茫——清 · 渐江传
清朝祝山嘲《仿倪云林山水》
清逸简淡,意趣荒寒------清查士标《仿倪云林山水册》欣赏
清查士标《仿倪云林山水册》欣赏:清逸简淡,意趣荒寒
草书:元.黄公望《倪云林为静远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