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实录:广州市第五中学          程炤亚
点评: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孙丽红
(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探讨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
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程老师应对了这个挑战。从五中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到谭健文老师带领市中心组老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相信程老师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顾,以交流看法。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课 堂 实 录
点  
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议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 “愚、圣、学”三个字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作者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
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请大家思
考,后文哪些段落围绕或暗含“愚”字来抨击“师道不传”的流俗呢?
生:在第二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一句表明父亲帮
儿子选择老师,但他自己耻师,这是愚行。还有第三段,“士大夫之族则群居而笑之”也是相同的愚行,他们的观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句愚言。
师:你觉得这些言行体现了“愚”。大家再看看这三段还
有哪些字眼直接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谴责?
生1:第一段后半部直接就写了一个“愚”字,谴责的是
今之众人耻师的愚行。
生2:第二段最后一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暗指对方为
愚人。第三段最后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实一个“愚”字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明白第一段的后半部至第三自然段在“说愚”。请大家思考:这三段写了哪些愚人、愚事、愚言、愚行?请择其一或综合几个方面来分析愚之所在,关键是说清你认为“愚”的理由,要有观点有分析。
生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不从师,其智会越来越愚。
生2: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写出了家长的愚行。
师:上文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这个家长已经择师了,这不是恰恰体现了他的明智吗?为何你还认为他愚?
生:从第一段我们已经知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首先要传道,但“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明这是个愚师,他只解决了学习的表层,而没有传道。
师:你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个愚师是自己找上门要给人家家长的孩子当老师的?大家关注“择”这个动词,是谁择谁?
生:家长给孩子择师。
师:所以过错方主要应该算到家长一方。当然,老师也要补充一点,在唐代,这种章句之师、句读之师很盛行,而传道的老师很少。这个家长自己不从师,而且给孩子也择错了老师,不仅愚己,还愚子,较今之众人,愚的程度更深了一层。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第三段提到士大夫之族对“曰师曰弟子云者”都“群聚而笑之”,而且他们的理由居然是求师者“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其实我们向别人学习,只要对方有道就可以以之为师,但他们却以地位为标准,这是不对的。
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的话题词语是……?
生:位、官。
师:我们讨论的是“尊师重道”,为何士大夫的言谈转移了话题?
生:说明在士大夫心里,择师的标准不在于对方能否传道,而在于对方的官职和地位。
师:说得很好,一语中的!谁来补充一下士大夫从师的相关背景知识。
生:在魏朝,自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士族都一直合法地垄断着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的这些贵族子弟无论他们学业如何,品德高低,凭借着高贵的门第就有官可做,他们生来就是统治者。所以这些贵族子弟的门第观念非常深,直到中唐,情形依旧。
师:关键是门第观念在作祟。士大夫不从师的关键是不从师还是不重道呢?大家看“愚”字的字形,领悟到了什么?
生:“愚”字的下面是一个“心”字,说明“愚”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智愚尚不可怕,关键是心愚,问题就严重了。士大夫们还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我认为士大夫这样说,简直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完全没有心智去理解何谓师道,严重贬低了自己的智商。
师:你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但观点还没有分析清楚,能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吗?
生:他和他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翻译得很准确,但句子还不够通顺,能否用一组关联词衔接这两个分句?
生:他和他(因为)年龄相似,(所以)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你为什么选择因果关联词?
生:他们觉得因为年龄相近,所以他们懂得的道理也应该差不多,所以我认为是因果论断。
师:这样吧,我们来扮演一下角色。你是一个士大夫,我和你年龄相当,但我的道远胜于你,现在你要对我说这句话,你认为要采用怎样的口吻?
生:轻浮、自大。
师:你能试着读一下吗?以我为言谈对象。
(生诵读,同学们鼓掌。)
师:有没有同学想和他PK一下?林婉君举手了,你不服气是吧,那你来试试。
(生绘声绘色地诵读,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看来这位同学把自大的口吻读得更加精彩。士大夫不从师,仅仅只是愚己愚子吗?还有怎样的影响力?
生:士大夫之族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有人效法的,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他们这样的做法是错的,会影响社会风气,导致学风不正。
师:确实是这样,士大夫作为“高管”,封杀了师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个词叫上行下效,致使社会处处皆愚。那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
生:对比论证,把古代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做了对比,耻从师害己,不善师害子,嘲相师害人。
师:从愚己、愚己与子到愚己与人,愚的范围越来越大,愚的社会层次愈来愈高,可见以上三层愚之论的关系是……
生:逐层深入。
师:我们来给这三层愚之论列一个小标题,你认为“轻师必愚”和“轻道必愚”哪一个更合适?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生1:我认为拟“轻师必愚”更好,因为人们要从师才能学道,从师是学道的基础。
师:也就是说从师是学道的必经途径,你说得挺好的,要自信。
生2:我认为是“轻道必愚”,因为文章中有个观点是以道为师,师不一定都是传道之人,但有道之人皆可为师。
师:你的辩证思维能力很强。有的人看上去从师了,但不一定能学到道,万一择错了老师就麻烦了。还有谁想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3:我觉得是“轻道必愚”。因为上节课我们学过择师的标准是“道”,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第一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指“先王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是灵魂和根本,可见“道”非常重要。而且纵观全文,出现了很多“道”字,最后一段作者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而不说“余嘉其能从师”,可见作者偏向于论道,这篇文章是以“道”为出发点的。
师:言之有理,但她关于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一个明显的漏洞,谁抓到了?
生4:作者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李蟠“学于余”,所以叶馨同学用这个来论证她的观点还有欠考虑。
生5:我觉得用“轻师必愚”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人从师是因为心中有惑,从师就能解惑。
生6:我赞同他的观点,文章标题就是“师说”,而且开篇第一句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不从师就不能学道,而且古文一般都喜欢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师:你扣住标题和开篇观点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老师也补充一点,古人也喜欢把几个观点安插在文中分说。
(生笑。)
师:大家都争执不休,其实选哪一个做标题,我们不必达成共识,关键是把握“从师”与“重道”的关系,前者为形,后者为质。我个人倾向于选“轻道必愚”为标题,因为文学创作有个讲究,就是你有再深刻的观点都不要和盘托出,要蕴含在文章中,交由读者去领悟。能把文本内核挖掘出来作为小标题,似乎更为妥当,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师:南宋文人黄震写了一段文字来评论这三层愚之论。他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名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你是否完全同意这其中的观点?
生:这段话对文中的对比论证做了精要的概括,但我认为这三段前面确有起句,即“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但后面并没有总结句。
师:既然大家认为此三段前起后无收,可否通观愚之论,仿照以下参照句的句式,给这三段写一个结论句。参照句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写的总结句,讨论并评价优劣,再推荐一位同学把他所写的句子写到黑板上。
(三位学生上讲台板书。)
师:我还想听听下面同学的见解。
生:是故无圣无愚,无小无大,无卑无盛,小能学而大不遗,师道可复,则道可传矣。
(生鼓掌。)
师:扣住了一个“道”字,而且照应了三层对比,写得真棒!
生:是故无圣无众,无长无少,无官无民,不耻相师,而学道者皆贤也。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精品造句。
生1:是故无愚无圣,无小无大,无羞无蔑,不耻而师,则道可传也。
生2:是故无圣无众,无师无童,无卑无盛,师之不从,道之不重,智之不得也。
(生热烈鼓掌。)
师:掌声意味着你们很欣赏这一句,理由是什么?
生1:要点突出,排比句式显得很工整。
生2:是故无圣无愚,无长无少,无卑无盛,从师而学,道所传也。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师:看来思维以全面取胜,既要注意内涵,又要注意文辞。老师也写了一句,和大家所写的差不多:“是故无圣无众,无子无身,无贵无贱,以道为师,师道传矣。”同学们注意,我们都能想到的总结句,韩愈为何不写呢?或者说参照句和仿写句同时出现在愚之论的首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重复了。参照句是道理论证,后者是作者结合现实对前句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恰恰体现了段落关联紧密。
师:韩愈若直接说“轻道必愚”,不写这三段对比论证,会对文章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1:很乏味。
生2:没有说服力。
生3:很苍白。
师:行文讲究感染力。观点体现深度,对比论证体现广度与力度。当然,这篇文章的感染力还不仅仅在于对比论证,还有更妙的地方。韩愈主张文不平则鸣,所以他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的。我们来关注一个句子:“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一句,“其”翻译成什么?
生:大概,表揣测语气。
师:大概皆出于此,那是否意味着也大概不皆出于此?韩愈可能认为,愚的原因有别的因素,从师不是关键因素?所以古之学者不必有师!如此一来,则无法照应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这个“其”字是否表明韩愈观点不清晰?
生:不是。
师:把意思坐实了说不通,那我们要从哪个层面来分析问题?
生:语气上、情感上。
师:你们认为“其”字蕴含着怎样的语气?
生:讽刺语气。
生:挖苦语气。
师:你们能试着读出来吗?如果删去“其”,要用怎样的表情来读?
生:严肃的表情。
师: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
师:即便删掉“其”字,大家也似乎读出了比肯定论断更复杂的意味,也就是说大家的语感已经感受到了讽刺的意味。那哪位同学试着把原句的讽刺意味读出来?
(生读。)
师:大家感受到讽刺的语气了吗?皱眉了,只感受到了一点点是吗?那我来试试吧。来个情境扮演,你们扮演今之众人吧,我扮演韩愈,我非常鄙视你们,又想挖苦讽刺一下你们不从师的愚蠢无知。我们一般用怎样的表情来挖苦别人?
生:笑嘻嘻的。
师:(范读)“今之众人们哪,你们看,人家圣益圣,而你们愚益愚,依我看哪,人家圣人之所以为圣,而你们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啊,是不是呀,呵呵呵……”
(生笑,鼓掌。)
师:大家感受到讽刺的力度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这个“其”字表明一些表面上轻巧的字眼,其实暗含着比肯定论断来得更强烈的讽刺意味,以“其”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这就叫做“平字见奇”。刚才大家做了一回愚人,现在马上提高你们的地位,现在你们是唐士大夫,第三段哪句论述最让你愤怒?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一句最让我感到愤怒,因为我是士大夫,本来就看不起那些百工之人,现在你居然说我比他们更愚蠢,所以我很生气。
师:我偏要说,你会把我怎么样?
生:把你砍了!
师:这么狠哪!韩愈作完此文一年之后被贬阳山。当时韩愈当的什么官?
生:好像是国子监的博士。
师:这个官大吗?
生:听上去挺大的。
师:这个官真的不大。他作为国子监的博士,官职为从七品,仅相当于副处级,人微言轻,但他知其不可言而言之,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他为了倡导尊师重道,敢作敢为,敢冒险!
师:与其说“冒险”,倒不如说他……
生1:不畏权贵。
生2: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抨击这种社会现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很有社会责任感。他刚正不阿,为人正直。
师:这个“愚”字要书写起来,一下子就可以写就,但要把这个字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口不容易啊。《师说》恐怕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它更是一篇战斗宣言!我很崇拜这样的人,写了几句话表达我的感受:众眼碌碌耻师道,群怪聚骂如等闲。抗颜为师拍案起,铁肩担道在人间。我们如果读懂了这种敢于为时代良心而呐喊的正义感和道义感,就读懂了韩愈。一般人心里当然有是非对错,但不是人人敢宣之于口的,可见韩愈很了不起。好,“愚”字我们说到这里,我们来说“圣”。作者在下一段为何提到圣人无常师?
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人以所有有道之人为师。
师:你们有固定的语文老师吗?
生:有……没有。
师:突然就从有变成没有了。你们之前以我为固定的语文老师,因为我有职称,我天天站在讲台上,现在你们的境界变大了,以谁为语文老师?
生:只要能从他身上学到语文知识,他就可以成为我的语文老师。
师:你的境界提升了,这是大境界。同学们,以孔圣人为例固然有论证的优势,很有说服力,但是有没有论证的漏洞?
生:就像我们写议论文,举爱迪生的例子一样,又老套又俗气,并且过时了。孔子虽然是圣人,但他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我们应该要用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事例,就像写时评一样,多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做出点评,而不要写太久远的事例,要注意时效性。
师:也就是说举例论证既要考虑到典型性,同时也要多采用新鲜热辣的事例。那么韩愈有没有人证?
生:有,李蟠。
师:大家看看李蟠这个小孩不得了,他学什么?怎么学?向谁学?
生:学古文、通习之,学于余。
师:我是谁呀?我是韩愈,是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李蟠,恭喜你,你选对了老师。学习目标对头,学习方法正确,老师选得恰当,这样学,人不就远愚近圣,复兴师道了吗?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其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不仅有批判,更有方法指导:“兴”道在“学”。
师:我们来做个小结。作者开篇以“师”字统帅全篇,并指出“尊师重道”的论证主张。接下来,说愚以证“师道”不可废,说“圣”以显“师道”意义深远,说“学”以明“师道”复兴途径。回看全文,作者意在以说师来明道,期望复兴儒学,劝告世人积极入世。
师:学完《师说》,你对哪句话感触最深?这句话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吗?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表明士大夫之族门第观念很深,但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们要尊重有道之人。当今社会有很多富二代、官二代,他们的家庭背景很优越,但他们不重视学习,轻视老师,还整天在外游荡。难道一个人的出身好,就可以耻师轻道吗?
师:你主张要轻官禄权势,以道为师。说得不错!
生: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术业有专攻”。选择自己的老师,不一定要看她的人生阅历是否一定很丰富。我们五中有一位教美术的邵老师,她近来收了一位老奶奶为学生,传授她山水画方面的知识。虽然邵老师的人生阅历不一定比那位老奶奶丰富,但她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却更深,既然如此,就可以为师。而且我认为这个事例也可以论证“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的观点。
师:你既悟到了求学之道,更悟到了做人之道,求学时要把面子看淡点,要谦虚。
生:我也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很有感触。因为近来有很多人说中国的教育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却欠缺很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们在“道”的定义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只把书本知识视为道,而我认为道的内涵可以很多元,不应局限在某一点,例如尊重老人,孝敬长辈是道,向家长学习为人的品质也是应学之道。
师:我想请问你,你在五中学习,在你心目中最高境界的道是分数,还是其他?
生:虽然分数很重要,但我还是觉得为人之道更重要。
师:你的话警醒了我,作为一个老师,我要把传授做人之道放在教育的首位。
生:我也想谈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习时应该放弃门第观念,以道为师。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是一国之君,但他也要三顾茅庐,去向低位远低于他的诸葛亮请教。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要善于取其精华。
师:假如你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正好有个字你不会写,而另一位同学会写,你是否愿意拜他为你的一字师?
生:我愿意。
生:我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读到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年资先后,无论阅历多少,只要他有可取的地方,我就可以向他学习。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摒弃心浮气躁,自以为是,要实事求是地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向他人讨教,这才是我们求学的核心精神。整篇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某一句话,而是韩愈这个人。在当时的年代,韩愈宁可身败名裂,也要对社会有识之士发起呼唤,要批判不良社会风气,这需要一份非常非常强烈地社会责任感,这令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有一份社会责任感,有一颗谦逊的心更重要。
师:见解很独到,难怪你的成绩总是那么棒!恐怕做人和求学是密不可分的。诚如大家所言,韩愈所倡导的道特指儒家道统。时至今日,当韩愈所倡之道穿越了历史的隧道,经历了风尘的洗礼,其内涵必然更加多元化,可涵盖为人之道,交友之道,求学之道,人与自然、社会相处之道……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终归要寻得与万物相处的和谐之道,只要心中有道,眼中必然有师。本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复古的韵味,更深在于其内容的穿透性和永恒性。同学们如果能以自己所悟之道求得生存之本,那么,不仅懂得了韩愈,也懂得了文明的传统。
师:五中校长何树声先生于校园倡立师道碑石,以弘尊师重道之旨。他得知我们今天要学《师说》一文,特意嘱托我带几句话给大家,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
师:何校长说:“在五中的岁月,每一个日子我们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日子都流淌着感恩的情怀。5中的各届校友们凭借个人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在各行各业颇有建树。他们为母校添光彩,母校因他们而荣耀。希望同学们记住那些拥有“师道”和“师德”的老师们……”同学们,何校长的嘱托是恳切的,我坚信,只要各位心中有大道,眼中无常师,定能不辜负韩愈的嘱托,也不辜负何校长的嘱托,将尊师重道的传统发扬光大,五中以这样的你为荣!下课!
营造氛围,进入学习情境。
对第一课时内容简单带过,过渡自然。
文不厌读。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老师倾听,发现需注意的问题。
把评判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这样的师生对话逐渐营造出讨论的氛围,教师的引导作用亦渗透其间。
循循善诱
启而有发
学生的发现越来越多,思维越来越活跃,这是教师有效引导的结果。
始终坚持从文本里去挖掘问题,此为于无疑中生疑也。
适时追问,促思考的深入,好!
这一段的文意重点不在指出家长的“择师”之愚,建议转换提问角度。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参与讨论的水平和积极性很高。
不宜孤立地看所谓“话题词语”。
如果学生的回答存在问题,此时就需要纠正了……
智愚与心愚有何区别?
欲明文意,先通言意,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好!
不是“不通顺”。
因果还是并列,这是一个问题。
是否“因果”,没有正面回答,接着转移到其它话题了。
有道理。
善于追问的老师
善于回答追问的学生
教师语言富有亲和力,师生、生生共同讨论的气氛浓厚。
不同意见出现了,难得!
允许有道理的不同意见共存,好!
“古道”与“道之所存”中的“道”意思相同吗?
讨论很热烈
微型辩论会,相信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的心智会获得发展。
强调“个人倾向”“一家之言”,保持了探讨的本色,教师的这种态度也与本文主题暗合,好!
再起波澜,深入思考。
请注意此问落在“是否同意其观点”。
其实重点不在其观点而在“收”,是否前问可以调整一下更合适呢?
边写边说,让更多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模仿文言造句,是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从学生呈现的例子看,他们是有这个潜力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创造机会。
教师融入其中,更能起到促进作用。
善于追问的老师
此问妙在既问文本写法,又在暗示作文之道。
果然水到渠成。
从“言”出发,挖掘文意,感悟
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
教参是这样翻译的。译为“大概”不一定就是观点不清晰,也可以表达讽刺的意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意思、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抓住典型例子进一步引导。
教师的投入是带动学生投入最有效的方法。
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学生很快能换位思考,很自然地使用“我”来表述。
敏锐捕捉词语,语气委婉。
文气冲天!
以学习语文为例
学习圣人从师的态度
以当时的“今人”为例
小结得不错,只是“劝告世人积极入世”话从何来?
“……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意指无论地位高低都“耻师”。
应该指出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此例典型、贴切,时代感强。
这位学生善于迁移思考,由“师道”联想到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道”,避免盲目地“师”,很好。
此为有境界。
师生互相学习。
“师道”深入生心了……
强化认识
好个“整篇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某一句话,而是韩愈这个人”,写《师说》的韩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精彩!
校园文化的浸润,古今同道。
激励向上
以上“实录与点评”是从具体而微的教学言行细节上的直观呈现与点滴感悟。
课后市教研室谭健文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谭老师的发言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同时激发了听课老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更加深入的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说>> 教案
站读《师说》、《游园不值》之魅与语文教学之思
师说理解性默写 南京廖华
《师说》评注译析(详解)及知识点整理
《师说》:韩愈有过教师内心的恐惧吗?
《师说》课文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