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659期:【诗意语文•诗意成长】第23期 董一菲《归园田居》“智慧课堂”悟课活动文字稿:长袖善舞,...

标题: 长袖善舞,气势如虹;行云流水,诗意语文

作者: 马于玲,赵国翔,毕欣然,张婧,张显辉

机构: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山西运城盐化中学,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延安市实验中学,大庆二中



诗意语文·诗意成长

长袖善舞,气势如虹;

行云流水,诗意语文!

——从《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艺术

归园田居(其一)

晋 陶渊明

分享嘉宾

一号嘉宾:厦门海实验中学马于玲

二号嘉宾:山西运城盐化中学赵国翔

三号嘉宾: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毕欣然

四号嘉宾:延安市实验中学张婧

五号嘉宾:大庆二中张显辉

开场白

主持人:世界上最优雅的女子当是满腹诗书、秀外慧中、吟诗赏句、唇角含香;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当是山脉绵远、细水流长、夭桃绿柳、庭户生烟;世界上最舒适的心境当是屋宅简朴、净土无尘、虽喧不烦、心中有静。当诗意之人遇上静美之诗,语文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美妙无比、心神相通的奇迹?敬请诸君欣赏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解读课例——《归园田居》,敬请各位聆听五位来自天南海北的诗意语文人感悟一菲老师的优雅与智慧!

首先,有请我们才华横溢的各位悟课嘉宾向一菲老师以及守候在工作室的各位老师们问好!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马于玲:尊敬的一菲老师,尊敬的诗意语文各位导师,老师们,晚上好!我是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的马于玲,我在繁花似锦、落红成阵的海上花园厦门向各位问好。一节精彩的课堂,就是一顿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是可以长成我们骨骼,丰盈我们肌肉的。沿着一菲老师指导的道路,走下去,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运城盐化中学赵国翔:诗意人生,诗意语文。今天,大家齐聚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研讨女神课例,提升教学素养。大家好,我是山西运城盐化中学的赵国翔。感谢董一菲老师,感谢诗意语文这个平台!

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毕欣然:尊敬的董老师,诗意语文工作室的老师们,晚上好!我是来自通辽实验中学的毕欣然,很高兴又一次在这里与大家共同研习董老师的课例。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我,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值得奋斗的未来。期待在这里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

延安市实验中学张婧:敬爱的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工作室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延安市实验中学的张婧,很高兴能在这个假期临近的周六与大家共同研习一菲老师的经典课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成长永无止境!

大庆二中张显辉:感恩诗意而聚,有缘携手同行。诗意语文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显辉,现在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黑龙江大庆向您致意!仰望诗意一菲,探究诗意课堂——感谢智慧课堂,让我们有此机会。今夜,让我们彼此相伴,诗意而行。

主持人:一菲老师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典雅而又丰厚的诗。诗意语文彰显的是纯粹、雅致的语文味。一菲老师带着我们品读诗意,品读文化,从而读出自我,这大概就是精神相通的语文最高品吧!那么今天的几位老师分别从一菲老师的课例中悟出了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请厦门海沧实验中学马于玲老师分享她的悟课感受。

行云流水,诗意课堂

——从《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艺术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马于玲

语文的江湖,总是最丰富最热闹的,门派众多,风格各异,各有创见。其中最为典雅,最为浪漫的,当属诗意语文。诗意语文的掌门人——董一菲老师——温婉风雅,本身就是一卷唐诗,一册宋词。我读过她写的书,一度读至废寝忘食,夜不能寐,捧读到天明,却一直无缘得见她上课的风采。好在网络上有不少她上课的视频,可以让我身临其境,感受诗意语文的课堂,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

有人说,下品的老师,教的是答案,能把答案讲清楚就算是完成了任务;中品的老师,教的是书本,能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算功德圆满;上品的老师,教的是自己,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养、高雅的情趣都一一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我品读了一菲老师的多节课堂实录,无疑,一菲老师教的是她自己。其中《归园田居》一课,行云流水般,正像苏轼论写文章时说的那样“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在我看来,是诗意语文的典范性课例。

平中见奇的导入。

于漪老师曾把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比喻成“京剧主角的一个亮相”,精彩的导入满堂生色,博得全场喝彩。“好的导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教师的学识和素养,闪耀着教师的光辉。”

一菲老师在师生互相问好之后,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南朝的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同学们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是隐逸诗人之宗呢?

生1:我认为是归隐的诗人中比较厉害的一位。

生2:我认为是第一位。

生3:我觉得“宗”证明陶渊明的写诗造诣很高,开了一代先河。

生4:我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

师:太棒了!

师:钟嵘一句简洁的陈述,孩子们有这么缤纷的解读,那么我们接着解读陶渊明。

这看似平常的开头,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一为开宗明义,介绍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是迅速破冰,一菲老师是借班上课,面对陌生人学生先用简单的问题暖场,让学生都有话说,三是后面讨论钟嵘《诗品》将陶渊明放入中品就不会显得突兀,自然而然的。

大匠无痕的课堂设计。

一堂优质的课,要有精心的设计,但又不可以太露斧凿痕迹,一切要如水行河床,云行天上,自然舒展。

一菲老师的课堂,常常让我想到江湖:初出茅庐的小卒,仗着一把铁剑就期望靠猛打猛杀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因为功力差,处处显出用力过猛的尴尬;及至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段位,总有一把稀世宝剑在手,削铁如泥,如虎添翼,但又太执着于某一种程式;而真正的绝顶高手,是不屑于执着于器的,他们信手拈来,飞花摘叶皆可伤人。

一菲老师的《归园田居》首先用一个问题开篇,“同学们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是隐逸诗人之宗呢?”然后让学生速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回答“陶渊明的园田是……”。

此处有个细节很有意思:

“师:这位同学,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远人村”吗?

生4:“人村”。

师:真好,人村,有人的村子,村中有人,目中有人,否则的话园田的意义又何在?请继续说下去。”

一菲老师就生4的回答生发得真好,园田的意义就在于其中有人。

这个环节通过找“陶渊明的园田”很顺利地让学生把握了文中的意象,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步读,速读。

接下来,一菲老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通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话的分析,引领学生理解陶渊明园田的特点。

“师:再看看这句诗,这句诗的源点意向,也是抽象的田园诗的源点意向。从此,士大夫归去来兮的时候永远歌唱的是这样的主旋律,如《陋室铭》中的哪句话能解读这两句诗呢?”

这个问题很精彩,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用学生熟知的文本与陌生的文本作比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果然,学生都有话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应该是一个必要的支架,将学生的智力从现有的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个桥梁的作用,不断地把学生从已知的领域引渡到未知的领域。一菲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引渡者的角色。

“师:这就是田园诗人之宗,他创作了这样一组意象,创作了这样一种范式。但让我们安放心灵的陶渊明,被南朝的钟嵘一忍心放到了《诗品》中的二十四品的中品。有那么多的人喜欢陶渊明,当苏轼已经被贬惠州的时候,遥远的惠州,岭南蛮烟瘴雨的地方,他会说: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他完成了精神的突围,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因为有了陶渊明。但是钟嵘说不——他的诗不好,要给他放在中品。122个诗人从汉朝至南北朝时期,陶渊明就在这样一个段位。那么你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先做第一个选择,你觉得陶诗浓耶淡耶?”

从钟嵘的《诗品》将陶渊明放在中品入手,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你们有什么样的理解?”这个问题太大,来看看一菲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先做第一个选择,你觉得陶诗浓耶淡耶?”难问题从简单处入手,大问题从小地方切入,抽象的问题变化成具体的问题。

然后再从静与动、虚与实、景与情,这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课上到这样,就像长江之源的水经过各条支流的汇集,经过层层铺垫,河床已经相当开阔,水流丰沛,一朵浪花追逐着另一朵浪花。学生谈语言,谈意象,谈色彩,谈音响,情绪被点燃,侃侃而谈,获得了极大的阅读满足感。

孙绍振老师在《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中说:“文学需要解读,深刻的解读就是深层解密。让潜在的密码由隐性变为显现,并化为有序的话语,这是提高文学文本解读有效性的艰巨任务。”一菲老师“先语后文”,从语言的鉴赏品味,到语感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进行解读,已然完成了“深层解密”的艰巨任务,但是还没有完,且看下面的教学设计。

“师:……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宗立派,后来遥遥呼应的是盛唐,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有两位,一位是诗佛王维,一位是诗隐孟浩然。一起看大屏幕上的两首诗,比较一下,孟浩然的田园和陶渊明不一样,同样写山林,王维和陶渊明写的又不一样。你有哪些发现呢?其实这就是艺术的不二法门,永远存在比较。就像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红楼梦》,一定要塑造两个主角让你分不清谁更重要,那便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钗黛,薛宝钗有着倾国倾城貌,林黛玉有着风露清愁。那么请同学们辨识一下大屏幕的两首诗。”

一菲老师荡开一笔,将陶渊明与孟浩然、王维进行比较阅读。与孟浩然比较,侧重于比较各自的田园:孟的田园重写实,陶的田园重写虚,他描绘的是自己理想的园田。与王维比较,侧重于比较意境:王维号为诗佛,但还是被世俗羁绊,陶渊明笔下才是更为超脱自然的禅境。我们看看学生的回答,就知道一菲老师引爆了课堂,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

“生8:我想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本诗的对比,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重在写实,侧在写田园生活,而陶渊明用其淡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色,表面是在写景,但是他通过一些意象把他想表达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是在以实写虚、以实衬虚,孟浩然是用实写出了田园生活,陶渊明用虚表达出来他的情感。

……

生10:我认为王维这首诗,他写的是山中的花凋谢了没有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有一种花开了却没有人见的伤感,我们都说王维的诗是一种禅境,但是真正的禅境是超脱世俗、摆脱一切烦恼的,而王维这首诗却写出了那种伤感,说明了他还是被世俗所羁绊,但是陶渊明这首诗完全是一种禅境、超脱自然,所以我认为王维也是不像陶渊明那样是一位真正的田园山水诗人。”

课进行到这里,是时候解决那个疑问了,既然这么好的诗,钟嵘为何将其放在中品?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东晋,“真正的任情任性,真正的辞藻华丽,是拼颜值的时代”,“你们懂得了当时的钟嵘为什么把绝品的陶渊明放在中品了吗?他和那个时代太不一样了,他太需要坚守了,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那样一个时代连写人物都夸张唯美到极致,而陶渊明“他坚守的是真、淳、朴、诗意、自由和美”,钟嵘用时代的标准来评判陶渊明,将其放入中品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接下来,一菲老师又让全班齐读本诗前两句,来解读陶渊明对后世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归园田居,那是归来,那是回归,于是中国士大夫的生命场有了朝堂、庙堂,和朝堂庙堂相对的是江湖。”

全班齐读元好问、辛弃疾、袁行霈对陶渊明的评价,自然引出一个小练习“写一段话或一句话给陶渊明”,学生化用名句名联,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又掀起一个小高潮,仿佛是余音绕梁,琴弦兀自震颤不已。

最后全班起立读叶嘉莹先生评价陶渊明的话来收束整节课,干净利落。

深刻精到的文本解读。

蒋成瑀教授在《语文课读解学》一书中说:“课文讲解,前后关系着四种文本。第一文本是作者创作的原初文本;第二文本是经编者删改,加了提示、注释等的课文本身;第三文本是教师读解,并结合学生实际撰写的教案;第四文本是教师以教案为底本,向学生讲述的口头文本。”

“文本解读见真功”,语文老师的首要功底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功底。

一菲老师对《归园田居》的解读至少可以归纳为四入四出。

一入:速读文本,回答陶渊明的园田是什么,解决文中用哪些意象来写园田的问题。一出:与《陋室铭》比较阅读,回答陶渊明为何是田园诗人之宗。

二入:由钟嵘《诗品》中将陶渊明放入中品入手,带领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意象、色彩、声音、写作特色,这是这节课的重头戏。二出:将陶渊明与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进行比较,这是这节课的高潮。

三入:陶渊明金声玉振的一句“守拙”,何为“拙”?为何钟嵘将其归入中品?三出:回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曹子建、潘安、卫玠、王凝之这是正面说那个时代是个真正任性任情、拼颜值的时代;左思,反例,在那个时代单有才华是不够的,重拼财富、拼智慧、拼辞藻的时代,陶渊明的坚守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再用描写王右军、嵇康、王楷的语句,来说明那个时代的文风是夸张的华丽的唯美的,陶渊明坚守的是真、淳、朴、诗意、自由和美。

四入:全班齐读本诗前两句,来解读陶渊明的入世与出世对中国士大夫的意义。四出: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别读元好问、辛弃疾、袁行霈对陶渊明的评价,学生自由读自己写给陶渊明的一句话,最后起立齐读叶嘉莹先生写陶渊明的话。

如此丰富,如此深刻,如此精到,又如此有机和谐统一于一节课中。

诗意智慧的课堂语言。

一菲老师的课堂,有慧言有哲思。尤其是诗意智慧的课堂语言,特别值得称道。一菲老师的文章里这么说道: “诗意语文的课堂首先要求语言有文学气质。它是一个书底,既要站在书的高度上,还要渗透个人的理解,表达个人的情趣和品味,浸染独特的感觉体验和情感,点燃与激活诗性思维与生命激情,凝结成无形的精神。它要有一种浪漫主义和精神向度,要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坚守美的信念。这是一种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呈现出一种审美抒情的境界,追求一种悠然而有余韵的优美和精神,追求语文的诗意、诗境、诗韵。”

这么诗意智慧的课堂语言来自于深厚的书底。本课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功夫隐藏于水面下、课堂外。

愿在董一菲诗意语文引领下走向诗意的远方!

主持人:马于玲老师从平中见奇的导入、大匠无痕的设计、深刻精到的文本解读、诗意智慧的课堂语言四个方面深入品读了一菲老师的课例,感受的是名师的博大自如,反思的是自我前行的方向。接下来有请赵国翔老师谈谈他的悟课感受。

仰山愧我小

山西运城盐化中学  赵国翔

我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最难的。它对教师思维能力的要求丝毫不亚于理科学科,既要求条理分明,又要求严谨缜密;它对教师文化底蕴的要求也更高,历史、政治、地理的知识自不必说,音乐、美术、体育的知识也得“略知一二”,这都不打紧,你最好还能对一些理科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你不仅要知道古代的,还要知道现代的,不仅要知道中国的,还要知道外国的;它更要求你有充足的语文学科知识储备,要求你能把握语文学科的教学重难点,明确语文考试的考查方向等等。具备以上种种要素,你还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因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等目标最终要通过语文课堂这个主要途径来实现,而语文课恰恰是许多人最愿意听、最能听懂、最乐意评点的课。

语文人是很难做的!跋涉在语文教学路途上十多年了,我常常感觉自己还没上道,而且随年龄增长、阅历增多,这种感觉愈来愈明显了。它引发了一种可怕的并发症,就是自己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感,教学实践中也越来越不自信了。

庆幸的是,“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举行了这次学习名师课例的活动,鼓励老师们写点学习体会,以相互学习促进。这雪天暖炭,一定得接住了。

学习吾师董一菲的《归园田居》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实录后,感慨良多。现将鄙陋之见向各位同仁汇报如下,热切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设计

山西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赵鹏雷老师经常说:“课堂教学设计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诚哉此言!一菲老师的《归园田居》课堂教学设计流畅而深警,可谓匠心独运。

我理解其设计思路是:

(一)理解何为“隐逸诗人之宗”的内涵

学生在老师引领下,去解读,这本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

一菲老师却自然无痕地引着学生找到了“中国士大夫心灵的归宿”——田园。这点令我深感意外,又心悦诚服。

(二)解读“田园”是什么

设计问题“陶渊明的园田是……”,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使“田园”的特点逐渐彰显,并不断深入,最终指向精神层面。解读方法科学,步骤合理,效果理想。

(三)设置悬念,探究陶诗

南朝的钟嵘《诗品》中122个从汉朝至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陶诗竟放到了二十四品的中品,可却仍有那么多的人喜欢陶渊明,那么你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这一悬念抛出后,一定会让不少学生心头一动,想知道为什么。可董老师不急于解答,却让学生思考陶诗的语言风格、景情关系、手法运用。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后,师生自然得出结论——钟嵘归陶诗为中品,是不恰当的。之后解释原因所在,悬念贯穿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纲举目张,条分缕析,自然明畅

(四)深度理解作者,巧妙回归题目

陶渊明坚守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正是对陶渊明的一次精神把脉。这次把脉,精准地抓住了陶氏的精神核心。正因如此,此刻,文本的精髓鲜活灵动起来;此刻,学生的心灵纯净高远起来;此刻,回归题目时机正佳。

(五)借名人名作比较赏读,用名家点评引发学生点评,升华课堂

借王维、孟浩然等名家作品比较赏读,非常高明——把着眼于一家一作,而着眼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是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办法。

用古今名家元好问、辛弃疾、袁行霈等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评点,来引导学生来点评,既是一种深入的、高层次的文本和作者解读,更是一种创新的实践。

学生的能力、课堂的品位均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提升。

二.问题解决方法

我冒昧地为董老师的课堂问题解决方法起个名称:对话法。

课堂上董老师是与学生一起,通过对话来解决各种问题的。这个对话,其实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因此,从本质上而言称之为“对话法”并不恰当。课堂上,解决问题时董老师 综合运用了引导法、鼓励评价法、层层深入法、延伸拓展互见法、比较赏读法等诸多方法。

众多方法运于一炉,却无生搬硬套、拼凑合并之嫌,一切如流水之原,江河入海,原生态中又饱含着一股奔腾不息的教学智慧,非高手不能如此。

其实,在这里,我是最有困惑的。“教无定法”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我们上公开课、示范课、赛课,要面对全校的甚至其他学校的老师,面对那些评委,面对那些决定你名次的人,我们不能太任性,“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不巧的是,我们获奖了!我们在不能自主的、自我萎缩的课堂上,要培养一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竟然获奖了!如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年轻的你、我,还有您,也敢于像我们的尊师一菲老师这样大气淋漓,纯乎真气地开一次公开课、示范课,而不必顾忌那些太多的形式,您是否还能获奖?

知识者是社会的良心。幸好有不少人还醒着。醒着的我们明知如此并非最科学合理,明知这样做距离“四有教师”愈来愈远,却常常迫于某些压力不得不舍弃自己的一些特点,割舍掉自己的一些优势,去迎合某些所谓成功的模式,去鼓励某些所谓专家、学者的骄傲,去顺应所谓新潮流新时尚。我们顺从,我们妥协,我们“优秀“,然而我们被迷失了!

三.师生课堂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董老师的课上我确实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回答,或许并不能达到老师期许的点上,或许并不能使老师满意,这很正常。但有时候,我们却着急、紧张甚至恐慌,我们或许会立刻抛出自己的结论,逼着学生来接受。许多优秀的教师,绝不会这样。他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孩子思维的特点,善于发现孩子问题的关节点,及时热情地鼓励,巧妙地引导、点拨,问题在师生融洽和谐的交流中,在师生观点的激烈碰撞中,在教师轻描淡写而又暗含智慧的话语里迎刃而解,自然、热烈,而又不失分寸。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明的;这样的老师,必定是内力深厚的。

比如,有学生说,陶渊明的园田是罗堂。董老师说,孩子请注意,“桃李罗堂前”中的“罗列”是动词,所以你概括错了。老师如果先说我错了,我心里肯定不乐意。可老师先告诉我为什么,再说我错了,学生明确地知道了错在哪里,必然有一种获得感,还有什么不乐意呢?这样的师生课堂关系,和谐而自然,如同奏乐,起先阻涩,继而顺畅,谁也不觉得难听,人也愉悦。

再如,有学生说,我觉得陶渊明的诗句是淡的,从他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发现,他描写的是一种昏暗的村庄和轻柔的人烟,说明他的文章是安静、平静和安详的,仿佛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老师用极富赞赏的话说:“非常会品味!尤其会抓住叠词。”学生听了这话,不是更愿意跟老师交流吗?

黄厚江老师曾说,有的老师上课,学生不愿意跟你交流,他不想跟你玩。我想,董老师的课上师生的交流一定是顺畅的,不必 “逼迫”孩子,因为他能得到赞许和鼓励,他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他能收获尊重,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愉快的,所以他们也一定很高兴和老师“一起玩”。

由此说来,董老师课上,师生不仅仅是平等的,更多的是相互欣赏、相互仰视,这样的课堂最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所以,课堂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可能比醉心于研究和摸索教学形式更重要,更有意义。

四.教师课堂语言

董老师教学中有句话评论陶诗“淡淡的入,浓浓的出,这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她的课堂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文本解读的语言

说中国的传统诗歌的抒情方式,“从来都是含蓄的、蕴藉的、风流的、曲折的、平仄的。”抒情里有鲜活入耳的声音,多美!

说叠词,“叠词有一种曲曲折折、平平仄仄、深深浅浅的美丽。”用叠词说叠词之美,说得形象,说得深刻,说得美丽!

说颜色,“ 只有黑,只有白,却写尽了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这就是无色的魅力,这是淡极了的魅力。黑,颜色的终点,白,所有色彩的起点,有了终点有了起点便有了整个的世界。”颜色里蕴含了世界,蕴含了人对世界的理解,蕴含了人的情感。灵性而深刻!

如此种种,不一一枚举。语出入泉水潺潺,叮咚悦耳,不,还悦心!

(二)称呼学生的语言

董老师曾在《宝贝是什么》一文中写到,“我称学生为宝贝,一来他们就是孩子,我喜欢他们,二来免去了一时忘记名字的尴尬……”

我宁愿相信,她称学生为“宝贝”,更多源于对学生的喜欢,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有为师者之爱,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母性之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就是爱。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实录,“孩子”这个词出现了10次,关键是每一次都极自然、亲切,温和的一声“孩子”,浸透着吾师的爱。这种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一位教育教学大家对生命的深沉观照。

五.深不可测的学养积淀

一个实录一堂课,提到的古今作品、名人、名言,直如信手拈来,材料之丰赡,运化之娴熟,皆出我等众人远矣!

董师“诗意”天下闻,拜师学艺期绝伦。

仰视泰山愧我小,一心愿往南天门。

“诗意语文”,不仅诗意在课堂上,还诗意在校园里,诗意在语文教育界。

“诗意语文”,不仅诗意在一位老师的内心,还诗意在一个教育者跋涉不止前行不懈的漫漫征途上,诗意在每一位教育人的生命中。

“诗意语文”,愿您在这个世界永远旺盛!

主持人:赵国翔老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思考,体现了他作为男老师的理性思维。他尤其关注到了一菲老师营造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课堂啊!而这一切不正是基于一菲老师那深厚的学养积淀吗?向名家学习,学习的不仅是教学设计和方法,更是读书与做人。下面有请毕欣然老师分享她的悟课感受。

落英缤纷,怎一个美字可拟?

——听董一菲老师执教《归园田居》有感

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毕欣然

前言:尊敬的董一菲老师,诗意语文工作室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正文:

听董一菲老师的《归园田居》课堂实录时,那些随课堂深入学习而不断融入的生动的事例,那些巧妙点拨的连珠妙语,在我眼前幻化成武陵人穿行于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里感受到的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耳畔是那句:陌上花开缓缓归。真的是,这次第,怎一个美字可拟!

蒋勋说,美就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我们很多人喜欢语文,喜欢的就是它蕴含的美。但是正如那句名言所说,语文并不缺少美,却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美,也需要提醒;感受美,也需要学习。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充分挖掘这种美,提醒这种美的存在,传递这种美,让学生感受到它。

如何做到这一点?

董老师的做法给我几种启示。

第一:解读文本与传递观点时力争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抽象问题形象化。

建立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时,董老师引导学生原本朦胧的感受去通过与原有清晰的形象做比较,让这种美感轮廓清晰,生动鲜活。

比如解读田园这一环节,她先是让学生来说陶渊明的田园是具体的一个个意象,再由实入虚,指出田园是一种心境。这里与《陋室铭》做比较,学生对这种抽象的“纯洁的心境”就有了更具体清晰的认识:那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远离世俗的宁静自在,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淡泊自得。这样我们不仅对陶渊明的心境就有个清晰的把握,也附带着明白了苏轼“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的精神突围———“此心安处是吾乡”啊。

再比如解读陶渊明的情怀美这一环节。董一菲老师用中国绘画从红绿山水到水墨山水来说明《过故人庄》与《归园田居》的不同,用红楼梦中妙玉与惜春做比来形容陶渊明与王维诗歌的不同。把难懂的复杂的难题,通过一组类比,形象化地深入浅出解读清晰了,所以,经过她的深入解读,再现文本形象时,呈现的形象不是写意画,而是工笔画。留给我们的感受不是朦朦胧胧,说不清的美感,是一种具体而微的美,有色彩,有态度,有深浅,有层次。

第二:无论是解读文本还是课堂交流,董老师都关注的是人,关注对话交流中的生命状态。

很多人诟病语文课堂,不喜欢苍白无血的语文课,诚然,应试的课堂,或者是某些“几步法”等课堂教学模式镣铐限制的语文课,容易让文字抽离了血,让课堂交流只剩风干了外壳。学生如食压缩饼干,食之无味,虽有精髓,但是止于知识和技能的单调训练,眼中无人,感受不到文本背后精神意蕴;文中无我,游离于文本与课堂外。这样的语文课把语文教死了,把学习的热情教灭了。而董老师这节课,却是初春盈漫的春水,盛夏饱满鲜润的果实,借用董老师评价陶渊明的园田,董老师的这节课呈现的是一个生命场。她让文本文字的生命复活了,有了精气神。比如对于“守拙”的解读。这不再是一个几笔几划的文字,这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

因为董老师课堂上时时关注的是是眼中有人,文中有我。眼中有人,是看到文本生命力所在。比如: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陶渊明的园田为人村。董老师点评:真好,人村,有人的村子,村中有人,目中有人,否则的话,田园的意义又何在。

而文中有我,是指让学生在融入文中,能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生成自己的感受。比如解读陶渊明诗歌时,用的是开放式提问:是浓是淡,是动是静,是实是虚,让同学们如面对自助餐,让每个同学都能有选择,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总有一个交流的切入点,再比如设计的另个问题:“还有别的想表达的吗?可以谈语言,谈意象,谈色彩,甚至可以谈音响”。

第三:时时提醒美的存在,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

这节课,美,俯拾即是。抛开课文解读,比如董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如“多么辽阔的眼界和情怀”“有一颗诗心的孩子才会有一双发现诗的眼睛”等等,这些语言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带着温暖的气息,真的是让人如坐春风。

再比如课堂上的师生状态,学生是畅所欲言,完全让自己的心灵打开,让思想情感与文本与老师融合,老师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水到渠成。整堂课,正如克罗齐说,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着浑然一体的美。

当然,对学生而言,美是需要提醒的,我敬佩董老师这样的深刻而又优美的提醒: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黑色和白色,永远的诱惑,想想中国的《易经》中的阴阳鱼,什么颜色呢?只有黑,只有白,却写尽了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这就是无色的魅力,这是淡极了的魅力。黑,颜色的终点,白,所有色彩的起点,有了终点有了起点便有了整个的世界。

当然,感受美也是需要老师引导学习的,我们可以借助阶梯爬到高山之巅,可以借助老师的解读抵达认识新境界。比如在讲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董老师提示深巷中住的是农人,现在的养鸡场的鸡是飞不到桑树上鸣叫的,说明——

学生回答:说明这是一种非常淳朴和自然的环境。董老师引导说:这就是大自然的声音,这就是田园独有的声音,这就是田园的魅力,它召引我们回归,归去,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给我们的只是100个汉字围成的一个精神框架,对于高中生而言,想要搭建起完整的精神田园图景总归力不从心,而董老师的解读,则让它变成了一个生命场,活跃着饱满生命的生命,在吠叫,在鸣唱,一个个明亮精神的倾慕者在归向这里或者在归来的路上。

读书,就是把薄书读厚,又把厚书读薄的反复过程。董老师旁征博引,既辅助了学生理解,又使得这一课厚重。她的提炼萃取,含英咀华,把学生的精神引到更高远的地方!

没有成为董老师的学生,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听了董老师的课,对教语文又多了一些敬畏和庄重。语文,真的是滋养生命、净化灵魂的营养;是唤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唤;是远离名利得失和无谓争斗的规劝,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是愉悦,轻逸、趣味、莞尔——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感觉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当然,在听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有一个思考,就是要挺好这节课,需要有一个前提,即学生们都有这些相关资料的储备,才能很快对接老师的导引。所以董老师的课,应该特别适合语文基础好,文化素养高的语文尖子生。不能成为董老师课堂的学生,错过了多少美好啊。还好,能有机会向董老师学习语文教学,能与诗意语文同仁们共同切磋,谨以此献给尊敬的董老师及诗意语文人:

质而绮,真而醇,语文千寻诗意;

美而新,博而深,教育百代春晖。 

主持人:毕欣然老师的观察细致、思考深刻、感受独特。她用思辨的语言解读了一菲老师课堂知识的广博、人的生命状态、美的呈现方式。文——人——美,这是诗意的课堂,这是语文的精妙,这是我们语文人的生存之道。接着请张婧老师和大家交流她的悟课感受。

积于底蕴,语出天然

——观董一菲《归园田居》有感

延安市实验中学  张婧

一口气读完了一菲老师执教的《归园田居》文字版课堂实录,仍觉得不够,于是找来视频,反反复复看了三遍,这无疑是一堂好课,到底好在哪里?我和师傅刘亚老师做过一个关于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的课题研究,因此打算从一菲老师的课堂用语入手去谈谈这堂课带给我的触动。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

《归园田居》这一课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一菲那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底蕴,集中体现在她信马由缰式的随机联想,不费吹灰之力的拓展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超强的教学语言驾驭能力。

新课导入时,一菲老师便引用了钟嵘《诗品》中对陶渊明的评价,并由学生解读里面的“宗”的含义,进而总结出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及文学史上的意义——开先河,开宗立派,创造一种范式。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解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尘杂”不只是没有尘埃,更是直指内心时,董老师立即联想到刘禹锡《陋室铭》中异曲同工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进一步分析“虚室有余闲”对应的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尽管住所简陋,但仍乐在其中,因为内心无“尘杂”。来往的朋友都是“鸿儒”和“白丁”,鸿儒是大学问家,朋友如此,自己亦是如此,这是人生的境界,虽然隐了,但是真正的大隐是隐于山林,隐于闹市,隐于朝堂。于是,把中国士大夫的心灵引向一种高远的地方。

当学生解读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之后,董老师随即引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此言明叠词乃是中华语言单音节词中独有的美丽,连用几个叠词“曲曲折折、平平仄仄、深深浅浅的美丽”让学生进一步叠词的魅力。

这些例子充分表明一菲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表达运用技巧。诸如苏轼、孟张若虚、孟浩然、李白、林徽因、王维、元好问、潘安、庄子、左思等古今人物在本堂课中随意点缀,“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孤篇盖全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人来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等名句信手拈来,还有“掷果盈车”“看杀卫玠”等典故,才高八斗、洛阳纸贵等成语都烂熟于心,如有需要便脱口而出,行云流水般演绎,毫无刻意为之之感,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二.雅致的评价语言。

一菲老师让我佩服至极的还有她雅致的课堂评价语言,她的点评语言典雅精致,常常用极富诗意的语句,化用各类诗句名言创设一种诗意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产生个性化顿悟。如讲到陶诗之淡时她这样说道“‘淡淡’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多么大的智慧。中国古人老子、庄子深谙‘淡’的力量,于是才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柔软的部分,于是我们说儒是方的,道是圆的,这是淡的境界。”儒道思想被一菲老师的一方一圆化无形为有形,呈现在学生眼前。

再如学生提到本诗是由多种意象构成的一副水墨画时,一菲老师是这样点评的“黑色和白色,永远的诱惑,想想中国的《易经》中的阴阳鱼,只有黑,只有白,却写尽了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这就是无色的魅力,这是淡极了的魅力。黑,颜色的终点,白,所有色彩的起点,有了终点有了起点便有了整个的世界。”水墨画是由黑白两色构成的,黑白两色也是中华文化的底色,这样诗意化的点评充满智慧,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再如学生回答完陶渊明的“五入五出”时,一菲老师这样深情地总结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密码,这就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芝麻开门。‘入’便是那入世,‘出’便是那潇洒的出世。宗白华说,在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怀着永世的乡愁,陶渊明归来了,于是题目叫——《归园田居》。”这样的评价语言感性而深刻,理性而动人。

三.积极的鼓励语言。

本堂课吸引我的还有一菲老师对学生正面积极的鼓励语言,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当一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完全诗后,她这样评价“读得真好!突然懂了梅贻琦先生的那句话‘真正的大学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充分赞扬了这名学生;当听完一名学生对本诗中景语及情语的解读后,一菲老师称赞她有“强大的语言感受能力!”并进一步说“语感是天赋,更是后天的训练和积累,她把握得很好!”当一名学生写出“质本洁来还洁去,经天纬地大诗篇。”这样的句子时,一菲老师说她“把《葬花吟》都给仿词了,还有比这更棒的吗?林黛玉可是大才女,是诗魂呐,她的《葬花词》都被仿去了!”学生写出“一身诗意归园田,万古人间唯陶潜”时,一菲老师惊叹道“林徽因的对联也被你‘盗’来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里人间四月天’,送给陶渊明了,稍作改动,一字千金”。更不要说充盈课堂的“你真棒”“深刻得无以复加!”“有一颗诗心的孩子才会有一双发现诗的眼睛”这样的语句了,这些鼓励的语言有长有短,对象不同措辞亦有讲究,有直接赞赏的,有归纳提升的,有联系牵引的,但这些语言无一不是注重表扬和鼓励的。一菲老师的课堂上很难听到否定、批评的声音,她语气亲切而温和,营造了轻松自如的交流氛围,学生能获得肯定和受重视的快慰,所以她的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

一菲老师的《归园田居》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作为一名从教时间很短仍在学习中的新手教师来说,一要勤于积累文化底蕴,二要勤于学习教学艺术,用激情点燃课堂,用生命感悟教育,方能让课堂诗意起来。

主持人:张婧老师扣住一点——教师的课堂评价性用语,来解读一菲老师的课例,选点精小巧妙,又结合课题研究进行理性分析和形象化解读,角度和有参考价值。张婧老师虽然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但她踏实认真、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精神,她的教育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最后有请张显辉老师分享!

诗意课堂识陶潜

——读一菲老师《归园田居》感悟

大庆二中  张显辉

一菲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更是诗意语文的实践者。她的课堂就像一首诗,充满着诗一般的语言,也充满着诗一般的热情。反复观摩一菲老师的《归园田居》视频,我如临其境,一次次被她诗意的课堂打动和感动。

一.诗意课堂的的诗意设计

一节好课,教学设计很重要。如何整体谋划,如何设定重点难点,如何将各环节有机的过渡和衔接——这些都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董老师的这节课授课地点是鹤岗一中,也就是说她是在借班上课,她面对的学生不是她平时的学生,而是完全陌生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课程对老师而言就是一种考验。她必须做出尽可能多的预设,才能使得她的课堂顺利进行。

董老师的这节课没有把关注的点仅仅锁定在《归园田居》这首诗本身,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评价上。上课开始即开宗明义“南朝的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然后请学生解释何为“隐逸诗人之宗”,由此而及隐逸之所“田园”,由“田园”而具体到《归园田居》,师生于是就此诗展开热烈的解读,当学生对此诗的热度已然升起,觉得此诗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妙处时,董老师又一次把话题引向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宗……让我们安放心灵的陶渊明,被钟嵘一忍心放到了《诗品》中的二十四品的中品,此话题老师点到即过,在此并未做更深入的讨论,而是再次将学生引回文本,继续探讨陶渊明此诗的妙处,“你觉得陶诗浓耶淡耶?”,既是问陶诗,更是问诗人。显然,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精彩频出,师生一起达到酣畅之境。又一番讨论、品读、玩味之后,老师再次提及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指出“钟嵘归其为中品,大家觉得是不恰当的”,大家并未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解答,但大家对陶诗《归园田居》的解读足以说明大家对陶渊明的肯定与欣赏。

陶渊明为何中品而非上品?是他的诗不够好么?似乎不是。到底好不好,暂且不论。那么论什么?论浓淡,论黑白,论动静,淡的是语言,浓的是情感,淡淡的入,浓浓的出;淡到只余“黑”与“白”,而黑与白却又是永远的诱惑;淡到只有宁静祥和的村落,犬吠鸡鸣不过是自然最美的和声,是静极的陪衬。课堂如溪水涓涓,流畅自然,无人谈及陶诗或者陶氏优劣,有的只是对文字的玩味与品评。而至“守拙”,老师再续前言,重提“品级”,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董老师抓住“守拙”一词,为学生揭开谜团——陶渊明何以位列中品?因为其“守拙”的本性。在一个风流的时代“守拙”,在一个任性的时代“守拙”,他与那个时代是如此的不同,而这一份坚守何其难能?这一份坚守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需要强大的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谁敢公然与全世界为敌?

观课至此,我想及《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围于陈蔡之时,颜回与孔子之辩,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反复强调“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而我在看董老师讲《归园田居》,我强烈的感受到董老师想要传达给学生、传达给我们的是“中品何妨?中品然后识陶潜!”

董老师在课堂结束前又提到了元好问、辛弃疾、袁行霈、叶嘉莹对陶渊明的评价,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与评价。同时她还在课堂上让学生给陶渊明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评价他),有四名学生展示了自己写刚给陶潜的话:“于平和中达情,于平淡中达质”“质本洁来还洁去,经天纬地大诗篇”“纵浪于世俗,守拙于田园”“一身诗意归田园,万古人间唯陶潜”——学生的展示虽然不多,但却足以看出他们懂得了陶潜。

二.诗意课堂的诗意语言

观董老师的课,处处流淌着诗意。其诗意课堂的诗意语言令人击节。

1.“钟嵘一句简洁的陈述,孩子们有这么缤纷的解读。”

老师开篇即问“陶渊明为什么是隐逸诗人之宗”时,学生做如下回答,“我认为是归隐的诗人中比较厉害的一位”“我认为是第一位”“我觉得‘宗’证明陶渊明的写诗造诣很高,开了一代先河”“我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董老师在听了这些回答后,先是肯定“太棒了”,继而是“钟嵘一句简洁的陈述,孩子们有这么缤纷的解读”,请注意,这里用的是“缤纷的”,不是丰富的,不是精彩的,不是多样的,而是“缤纷的”,是群芳竞逐、是百花争艳、是五颜六色、是多姿多彩。

2.“从此中国士大夫心灵里便有了田园,那在哪儿安顿心灵呢?有一个生命之场,就叫田园。”

董老师在解读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时,这样说“从此中国士大夫心灵里便有了田园,那在哪儿安顿心灵呢?有一个生命之场,就叫田园。”显然,她是在告诉我们,田园即是中国士大夫安顿心灵的地方,是一个生命之场,是一个理想之境。这里的“田园”已超越了田园本身,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田园诗”也因此有了更深的内涵。它不光是乡村之景、田园之事的记录,它更是中国士大夫抒发怀抱、寄托理想、安放心灵的凭借。

3.“非常会品味!尤其会抓住叠词。”

“强大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感是天赋,更是后天的训练和积累,她把握得很好!”

“这么辽阔的眼界和情怀,真棒!”

“说的太好了!有一颗诗心的孩子才会有一双发现诗的眼睛,中国的绘画从红绿山水到水墨山水,墨分五彩,这个孩子发现了。”

“这种工整的对句,太棒了!话不在长短,所以《易水送别》只有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流传千古。”

“你把《葬花吟》都给仿词了,还有比这更棒的么?”

“纵浪大化间,这就是陶渊明的写照啊!太精彩了!三十年后,再有人讲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时候,将用我们孩子的话。”

以上几句是董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语言,我感受到她对学生的赏识,她从不吝惜表扬,对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肯定,而且表扬得具体不空泛,表扬得实在又真切。看得到她的用心之深,感受得到她的用情之浓。

4.“‘淡淡’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多么大的智慧。中国古人老子、庄子深谙‘淡’的力量,于是才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柔软的步伐,于是我们说儒是方的,道是圆的。”

“是的,黑色和白色,永远的诱惑,想想中国的《易经》中的阴阳鱼,什么颜色呢?只有黑,只有白,却写尽了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这就是无色的魅力,这是淡极了的魅力。黑,颜色的终点,白,所有色彩的起点,有了终点有了起点便有了整个世界。

此二句延及道家思想,延及《易经》——黑白即整个世界,淡是人生最浓的滋味,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蕴含丰富,而一节课是不是也同样如此?台上四十五分钟,台下却是多少年的修炼使然。

5.“叠词是我汉语言、汉民族骄傲的所在,只有汉语是单音词,所以才有一种独有的东西,那就是叠词,叠词有一种曲曲折折、平平仄仄、深深浅浅的美丽。”

用叠词解说叠词,巧乎?美乎?妙乎?

6.“这就是大自然的声音,这就是田园独有的声音,这就是田园的魅力,它招引我们回归,归去,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

归园田居,那是归来,那是回归,于是中国士大夫的生命场有了朝堂、庙堂,和朝堂庙堂相对的是江湖。谁提出了江湖?是庄子,庄子这么说‘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的,在浩渺辽阔的江湖当中让我们相忘吧,彼此忘记也好,彼此记住也好,不重要,让我们的心灵舒展,冲淡平和,于是有了田园让我们安顿。”

那份清真,那份质朴,那份真实,那份真诚。我们对生命能报以真诚么?我们对文学能报以真诚么?如果能,我们就能接近陶渊明。”

“千百年后,我们读陶渊明,仍然是那份新鲜,那份鲜妍,那份温暖,那份缱绻。”

这是叠句,是重章叠唱,是反复排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绪喷薄而出,是无法遏制的一种状态倾泻而下——是的,这种情绪或者状态叫作——才华!

三.诗意课堂的诗意比较

观一菲老师的课,最大的感触之一便是课堂容量之大,援引内容之多。

引《陋室铭》,比较刘禹锡之“陋室”与陶潜之“田园”,虽时代不同,但旨归无异,都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之作。《陋室铭》是学生初中学过内容,用已知唤醒未知,用旧学开启新学,将课堂和学生思维不着痕迹的引向一个高处。

引苏轼被贬惠州所作之诗“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董老师说“那么多人喜欢陶渊明”,但她仅把苏轼引出来,引到她的课堂之上,引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课上。陶潜之后,喜欢他的人举不胜举,董老师单提苏轼,因为苏轼成就之大、影响之广不可不说,更因为苏轼人生多艰、命途多舛不能不说,苏轼由困厄到豁然,由屡遭贬谪到精神突围,陶渊明居功至伟——

引李白的《洛城闻笛》,引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写了“笛声”,白居易写了“琵琶”,这些乐器皆有人演奏,而陶渊明所选皆出于神奇的大自然。董老师在点评时再引用古人语“人来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

引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氏写实,陶氏写虚,孟氏写田园生活,陶氏写理想状态。董师结论——孟不如陶。

引王维《辛夷花》,王诗字字入禅,人却难逃尘埃,陶诗句句日常,诗人自在诗外。

引魏晋人物,告诉我们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任性的时代、乖张的时代、风流的时代、个性的时代,而在那样一个时代,陶渊明显得那样傲然,那样格格不入。

另,课堂上还多次援引《红楼梦》中的人物,用以说明和比较。正是几番比较,让我们更深刻的读懂了陶潜。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董老师一堂课足以看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其课堂语言的诗意。其整节课并没有局限于《归园田居》这首诗本身,而是将学生引向对陶潜的深入探究,包括横向的陶潜和同时代人的比较,也包括纵向的,陶潜和孟浩然、王维同为山水田园诗人的比较。好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就应该这样,植根文本,却不囿于文本,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诗意的海洋。 

主持人:张显辉老师整体谋划看设计,抓住词语品语言,撷取示例观比较,尤其是“诗意课堂的诗意比较”这一部分,又是一双慧眼、一颗兰心的观察、思考与品读。

感谢一菲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给养,感谢几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智慧分享。追随诗意语文的路上,让我们蓬勃出发!


本期责编:吉林省汪清第四中学 史云峰 

执行主编:湖北孝感市周巷镇中 曹丽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介绍】

诗意语文工作室由“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领衔。特聘38位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省市著名教研员做工作室导师。目前已广纳全国23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500名初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台湾的语文教师缺席)。

工作室线上线下结合,打破空间限制,开展了丰富多彩而意义深远的主题活动。共设有“诗意语文讲坛”“诗意语文悦读经典”诗意语文文本解读”“诗意语文朗读者”等二十二个栏目。推出公众号文章600多期,文章点击量超千万次。


目前,工作室已结集出版《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名著导读》系列丛书共二十一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出版社),编写三部初中语文读本(长春出版社)。《诗意文集:东西南北中  百名中学生说语文学习的故事》《诗意文集:百名青年语文才俊谈读书往事》(吉林教育出版社)《向教育名家学作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现已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选题,正在编写“诗意语文系列丛书”共六册(《诗意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诗意语文:问课董一菲》《百名诗意语文教师话备课》《当诗意语文教师变身父母》《诗心诗意观十二位名师课堂》《诗意语文:生成性课堂的生命之美》)。工作室于2016年获得牡丹江市创新成果奖。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正引领有情怀,有理想,有境界的语文人走向诗意的远方!

【董一菲老师个人简介】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黑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诗意语文”的倡导者,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获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大赛一等奖,兼任全国多所大学硕士生导师。应邀在全国五十几个城市讲座授课,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董一菲讲语文》《仰望语文的星空》《雪落黄河静无声》《千江有水千江月》《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等六部专著。其“诗意语文”入选“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坚守汉语的诗性

激扬文化的自信

唤醒生命的诗意

点燃职业的激情

丰盈审美的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意语文空间之语文教师职业能力之评课
何老师讲高考语文背诵篇目赏析
【名师】董一菲:醉在教书的时光里
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观及其实践
语文教学:诗意“三法”,自成格局
教法|“诗意”背后有洞天——董一菲《故都的秋》教学品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