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解读《鸿门宴》的另一视角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中学 李毅华

课文《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历史片段,向来被认为是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缩影。这篇文章长期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从课文课后练习题的设置意图来看,人教版和粤教版教材都把“性格决定成败”作为文章的解读视角。人教版课文课后练习二是这样的:“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粤教版课文课后练习是:“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刘邦得知项羽将要攻打自己时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性格?”加上文中有一段“座次”的问题非常引人注目,我们通常会跟学生详细解读。宴会上座次的安排也确实反映了项羽一方的矜功自大,属于性格的范畴,因而很自然地课把文解读为:刘邦能够在宴会上死里逃生主要取决于刘邦、项羽双方的性格特点——项羽刚愎自用,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刘邦委曲求全,巧妙地化解了项羽的怨恨,最终将这一迫在眉睫的危机化解于无形。

当我再次教这篇课文,再度去爬梳文本的时候,发现在整个“鸿门宴”事件中,对于刘邦来说,有两件猝然而来的事情成为他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一是项伯来访,二是项庄舞剑。项伯来访将他从莫名其妙的灭顶之灾中解救出来;范增授意的项庄舞剑则是再度将他置于极度危险之中。这两件事,恰好是文中波澜起伏的关键所在,假如项伯没有连夜通知张良,第二天刘邦就莫名其妙全军覆没,再无后文;假如范增不自作主张,不在背地里搞事情,刘邦也就不会有宴会上的再度遇险。然而这两个关键的偶发事件跟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似乎关系不大。既然如此,又如何来解释“性格决定成败”呢?因而我又到文中去寻找这两次危机解除的主要因素,发现两次都是他人的帮助在决定事情的发展和结局。我们可以回到文本,看看其中的奥妙。

一、众志成城,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刘邦的成功脱险开始于项伯的夜访,首要之功当属忠心耿耿的张良。张良在得到大难临头的消息之后,没有跟项伯一起离开,而是不顾自身的安危,毫不犹豫地立刻将这个情况报告刘邦,使得刘邦有了应对危机的机会。接着张良又给刘邦出主意,让刘邦结识拉拢项伯,才有刘邦请求项伯代向项羽解释其中的“误会”。然后项伯回去就拿刘邦的原话转告项羽,同时为刘邦说情,项羽也马上“许诺”。这是张良的第一次立功。第二次是在项庄舞剑,危急万分之时,张良出来召樊哙进去护卫。第三次是最后刘邦不辞而别时,命张良留下断后,张良发挥了他强大的隐忍定力,完成了使命。张良不愧是刘邦的“智囊”,每每在最危急的时刻以他冷静的头脑,成为转危为安的关键。

其次得益于刘邦自身的优点和作出的周密部署。项羽为什么要杀刘邦?是因为刘邦想要独占聚天下财富的关中,而项羽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心有不甘。刘邦是不是要独占关中?其实是的,告密者曹无伤并没有说假话。刘邦听从了“鲰生”的建议,拒诸侯于函谷关外,这就是说明他想独占关中,这也是刘项矛盾的由来。那么,怎么来为自己已经外露的野心辩解呢?好在刘邦有他的过人之处,一是善听人言,二是处变不乱。在项伯到来时,他先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拉拢项伯代为辩解,又恰当地跟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从而完美地利用了项伯。项伯走后,面对第二天到项羽军营亲自解释,刘邦必然是召集手下谋臣武士进行过周密的部署。刘邦、张良、樊哙等人必定商定了很多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连夜统一口径,一口咬定进入关中之后“秋毫不敢有所近”,派兵守卫函谷关是为了“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否则樊哙进账之后不会说出这句话来。“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结果这句连夜编成的假话再三进入项羽的耳中,让他不信也信了。这天晚上甚至还规划好了去的人选,去多少人,回来的路线等等。到了第二天,刘邦亲自面见项羽解释时又显示出他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高明的说话艺术,先是提到他们是盟友关系,接着叙述了共同的灭秦目标,只是没想到自己先达到目的,最后还不忘给对方的行为设置了恰当的台阶,将责任推为“小人之言”。有了前一天晚上项伯的通话作铺垫,刘邦的这番解释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光明磊落。这时的项羽,本来名义上就理亏,刘邦又及时给他台阶下,只好顺着台阶就把事情推脱到曹无伤身上。接着项羽设宴招待以尽地主之谊,这以后到刘邦成功脱身,项羽再未表现过杀心。

还有就是可以“与之同命”的樊哙。项羽留下刘邦吃饭喝酒,大概算是老战友间的叙旧,虽然项羽没把刘邦放在眼里,但已经没有杀他的意思了。真正把这场宴会变成“鸿门宴”的是范增。范增是铁杆的杀刘派,他先是在宴会上暗示项王动手,在未被理会后又指使项庄进来舞剑,趁机击杀刘邦。在又一次危机突如其来的关头,先是项伯身翼遮蔽的拖延,更重要的是樊哙的闯帐救主。樊哙是一个把刘邦的性命看得比自己重要的人,他不但毫不犹豫地闯进营帐护卫刘邦,还强忍自己屈辱,喝下大杯的酒和吃下生的带肩猪腿。然后就是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说得项羽哑口无言,化解了项庄舞剑的危机。樊哙并非一介武夫,他的言行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他的屈己比起舍身更让人钦佩。除了樊哙,其它跟随而来的夏侯婴、纪信等都是可以“与之同命”的人,这在以后发生的事情中可以得到验证。

面对两次始料不及的危机,刘邦一方能够抓住全部有利条件,众人的配合没有出现任何的失误,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二、一盘散沙,项羽一方纵虎遗患

比起众人一心、计划周密的刘邦一方,项羽他们不但没有事先统一部署,而且连事前沟通都不存在。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从不考虑他人的意见,是名副其实的“一盘散沙”。且看:

头脑简单的项羽。项羽在文中做过两次重要的决定,一次是在曹无伤告密后,大怒之下决定攻打刘邦;一次是当天晚上,听从项伯的说辞放弃攻击。这两次决定都是起于一念之间,未经商议,尤其是第二次的决定连范增也不得而知,或者说项羽根本不顾及他的感受。然后就是在第二天早上见到刘邦,听了刘邦的一番说辞之后,非常轻易就把曹无伤的名字说出来。这种做法无论任何场合都是大忌,后果就是自此再无人愿意给他做“间谍”。还有就是当樊哙闯进军营站在刘邦旁边时,项羽居然不知其中的奥妙,问“客何为者”,说明项羽同样不知道范增在背地里的运作。我们可以说项羽是个直率的老实人,但作为当时各路诸侯的实际统帅,这样的表现的确令人咂舌。

无可奈何的范增。范增是项羽唯一的谋士,他的智慧在项羽集团之中首屈一指。他既懂观察天象又洞悉人情,能准确判断出刘邦的野心,是铁杆的杀刘派。然而范增在项羽集团中却是最郁闷的一个,首先是小自己四十多岁的项羽不尊重他,明知道自己杀刘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项羽却随心所欲。项羽许诺项伯不攻打刘邦,不但不和他商量,决定了以后连招呼也不打,使得他在宴会上还频频向项羽发信号,弄得一脸尴尬。无奈之下只好临时鼓动项庄,利用舞剑趁机击杀刘邦。怎知项庄也是个有勇无谋之辈,面对项伯的阻挡,项庄只好随便应付了之。范增大概最恨项伯,屡屡坏自己的大事,可是那又能怎么样,他是项羽的亲叔父,自己的这个“亚父”早就有名无实了。最后,刘邦不辞而别,成功逃脱,张良献上玉斗一双的时候,范增一定是摔得很大力,心里既愤怒又无奈,有一句话最适合他的情境:“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三心二意的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的“意”大概要算是范增的意,而不是项庄的意。项庄在接到范增指令的时候,他虽然听不懂范增说的“若属皆且为所虏”的意思,但还是照着去做。但当项伯也加入进来遮挡刘邦的时候,再看看座上一脸若无其事的项羽,项庄大概就懵逼了:我该听谁的呢?因此,腾腾杀气顿时松弛下来,凑合着表演表演,最好哪方都不得罪,结果就是不了了之。项伯要是有专诸、要离的意志,项伯的被动防守大概也支持不了多久。在宴会期间,我倒是发现了一个范增的忠实“战友”,那就是给樊哙上酒上肉的侍者。这位侍者就像是捉弄刘姥姥的凤姐和鸳鸯,说倒杯酒就故意拿个斗大的杯子,说给猪脚就给个生的,这样来戏弄激怒樊哙,意图是挑怨速祸。如果樊哙忍不下屈辱发作起来,大概最合范增的意了。

当然,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项伯。刘邦两次犯险,项伯都是直接的救援者,没有项伯,刘邦插翅难逃。对于项羽集团来说,项伯是最大的“叛徒”;对于刘邦集团来讲,项伯又是最大的功臣。那么,究竟该怎样来评价项伯的行为呢?

三、平心静气说项伯

站在刘邦的立场,项伯可谓居功至伟;对于项羽集团,项伯又是罪莫大焉。项伯究竟是有情有义还是吃里扒外呢?我想这个问题首先要抛开两边的立场,平心静气,才能评说。

项伯夜访张良的时候,刘邦项羽还是盟友关系,他们同属楚怀王的节制,约定“先入关者为王”。这时刘邦先进入关中,项羽率领各路诸侯随后而来。按照约定,确实是刘邦应该成为关中王。假如项羽真的用武力解决刘邦的话,必然失信于天下。项羽即使不服也不该直接动手,应该有所遮掩,再想其它办法。

刘邦的先入关虽然引起双方的矛盾,但并未公开翻脸,所以才会有项伯的夜访张良。此时项伯救援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张良,是一种有情有义的报恩之举,无可厚非。接下来就是刘邦利用了张良的这层关系,得于结识笼络项伯。项伯一方面跟刘邦结为亲家,一方面还是出于对张良的报答,帮助刘邦劝说项羽放弃攻打。项伯是不是受人利用毫无主见呢?恐怕也不见得。张良不肯独自逃走,给项伯的理由是“亡去不义”;项伯回去之后除了对项羽转述刘邦的辩解,还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伯的言行始终遵循的是道义的准则,这也是战国秦汉时期士人君子应有的表现。后来项伯拔剑护卫刘邦,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至少有一半是为项羽着想:阻止己方的不义之举,避免让项羽承担不义之名。项伯不可能预先知道刘邦后来会变成自己一方的敌人,他没有范增那样的神机妙算。就当时的形势来说,项伯的行为是合乎常理的,反而范增的做法才是不按常理的非常之举。

再说,项羽最终的失败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放走刘邦。鸿门宴后,项羽先是西屠咸阳,楚人一炬,可怜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然后就是在戏下大封诸侯。后因其分配不公,田荣首先据齐造反,接着彭越、陈馀、刘邦等纷纷起兵发难。不久项羽又使人杀死义帝楚怀王,更是成为了天下诸侯的公敌,刘邦则又一次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智慧,打着“击楚之杀义帝者”的旗号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不用等到垓下之围,项羽就已经四面楚歌了。孟子说:“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那么,为刘邦驱民者,则项羽也。

综合以上刘项双方在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来看,刘邦一方赢在众志成城、完美配合,项羽一方输在各怀心思、互不信任。刘邦在事件中两次危机解除的原因,第一次主要在于项伯和张良,第二次主要在于项伯和樊哙,两次都是得益于他人的帮助。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恰似是在说刘邦和项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实下一句更重要,但竟然从未被重视!
《鸿门宴》评析
鸿门宴的真相
十九、一月一世界
鸿门宴的故事
高中课件系列《鸿门宴》ppt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