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釣魚探索
作為一個DIYer造標人製作浮標已有一段日子,期間不斷嘗試,失敗,再嘗試,在製作過程中曾碰上不少的疑難,亦從錯誤中學習了一些製作上的基本技巧。但製作浮標時間越長,面對的疑難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帶出了更多在浮標用料及設計上的疑難。本文在分享筆者在製作浮標時所面對的各種疑難問題,與及一些個人見解,希望通過此文與其他DIYer交流心得,並希望能從中得到啟發,好讓自已的製標技巧能更上一層樓。

 

製作浮標有兩個不同的層面需要同時兼顧:工藝及設計。

工藝是指造標人在製作過程中對各種製作技巧的運用及掌握,直接影響到成品的外觀與及耐用程度。要提高製作工藝水平,必須通過不斷的製作實習,方能掌握當中的技巧,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按個人實際經驗,要初步掌握浮標製作技巧,大約製作了1千支左右才可以有一點成績,但要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則要有3千支左右的功夫,才可以有這種感覺。

浮標的設計則反映出造標人對處理魚情的認知及處理手法,一支浮標如果不能有效地為釣魚者提供準確的魚訊,這樣的浮標只能夠算是一件工藝品,而並非一件好的釣魚工具。造標人透過工藝作為手段,把個人處理魚情的主觀概念通過浮標設計表現出來,為浮標賦予一個獨特的性格。要增加浮標設計的知識,除了多些釣魚外,尚可以在設計一支浮標時,採用一些極端的手法及材料,好讓浮標在實際使用時出現較大的反應差距,方便作出比較。

在設計浮標這個環節上,是否可以運用科學數據,與及數學程式,將浮標的表現反應用數字來量化? 個人深信這是可行的!  但筆者是屬於憑觀察、感覺、經驗、推理及直覺來釣魚的釣魚人,故此在設計浮標時亦只會採用對比、觀察來找出不同的設計對浮標反應所作出的各種不同影響。正如上述所講,浮標的設計則反映出造標人對處理魚情的主觀概念,故此在進一步探討該文章前,必先要了解筆者對魚訊的理解如何影響對浮標的要求。

在每次揚竿拋出釣組,浮標躺在水面上,魚餌開始沉入水中,到浮標立直,魚餌下沉觸底立定作為一個過程。在沒有外力干擾下,在每次的揚竿動作,這過程應會有一個相同的模式或節奏。每當這個節奏受到外力干擾而被破壞時,這個干擾便是魚訊 (當然要撇除由釣魚者本身所產生的干擾)。 簡單而言,就是浮標在正常中有不正常的動作,都應被視作為魚訊。這個不正常的動作包括有上浮,下頓,下沉加速,下沉停頓,震動,向側傾斜,浮標不立直等等。

基於這個原則,所有的浮標無論採用那一種設計,第一個要求是浮標本身必須不會自行產生不必要的動作,影響了釣魚者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第二個要求是浮標必須能顯示各種細微的干擾,在設計上不會刻意強調或隱藏某些魚訊,儘量把各種細節都能忠實地顯示出來,好讓釣魚者作出過濾取捨,但這個原則不會超越第一個要求。



要控制浮標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動作,必須控制浮標的重心,這一點跟浮標標體形狀及浮力分佈狀態有密切關係。所謂浮標重心並非指浮標重量的中心點,粗略地說是當浮標負鉛調較好,揚竿後以不壓線及不以外力干擾浮標,讓其自然翻動,在浮標由平臥水面至開始傾斜翻身立直的過程中,標體會有一部份露出水面,這個部份與水面交接處便是浮標的重心所在。而這個部位最理想是處於標示杆及標身接合處,如偏離這位置在5mm以內,都是屬於可接受的範圍。浮標標體的形狀亦決定浮力分佈的情況,細長的標體,浮標浮力分佈於較長的距離,重心偏離的情況亦較容易出現,往往需要利用標腳的物料或標腳的長度來取得一個平衡。粗短的標體,浮力集中,重心較較容易控制。以圖一為例,假設三支的浮力相同,最高的一種設計(1a),因為標體最短,浮力集中,最下面一種設計(1c),浮力平均分佈於整支標體,重心控制非常困難,相對重心的位置出現誤差的機會最多。中間的一支浮標(1b),浮力主要集中在標體的上半部,可通過浮標自重來控制重心的位置。



圖一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對於各種製作標體的材料,普遍認為芒草浮標密度小自重輕,魚訊較為活潑;去殼孔雀毛浮標密度及自重適中,魚訊較穩;巴爾沙木密度自重介乎於芒草及去殼孔雀毛兩者之間,靈敏度高。為何不同的素材會對浮標的反應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如果浮標的反應只跟素材的密度自重有關而產生不同的特性,是否浮標的負載 (浮力減去自重) 決定了浮標的反應? 但這些製作浮標的材料均為大自然產物,就算是相同的物料,他們的密度差異亦非常之大,以巴爾沙木為例:同一片樹木,朝太陽一面的木質生長較快,結果是密度較為稀疏,相對地自重亦會較為小,背向太陽一面木質生長較慢,結果是密度較高,自重亦較大。兩支直徑相同的芒草,重量亦可以相差達一倍。假設有一根芒草浮標和另一根去殼孔雀毛浮標有相同的密度及自重,浮標的形狀及體積亦相同時,這樣兩支不同素材的浮標無論是浮力及負載都會是相同,這樣兩支浮標的表現特性又是否會相同? 或者用另外一個假設,兩根形狀相同的芒草浮標,同時擁有相同的體積,故此浮力亦相同,但基於自重不同,所以負載不同,這時兩根浮標的表現特性又是否會有不同?

 

筆者曾為上述第二個假設作出了一些測試:圖2這一款長竹腳浮標曾分別用了三種不同密度比重的材料作為浮標腳,造了三套外形、長短、大小相同的浮標以比較浮標的反應:接近竹心部份自重較輕的竹材,接近竹子外皮心部份自重較重的竹材,與及3mm直徑碳纖維棒作為材料,利用不同的素材密度自重改變了浮標的負載與及浮力的分佈狀態。擁有自重較輕的竹腳浮標負載大小,浮力分散在標體及標腳,浮標能顯示最多細微的魚訊;碳纖維棒腳的浮標自重最重,負載亦最小,浮力只集中在標體部份,浮標對細微的魚訊沒有反應,但只要有魚訊出現,揚竿中魚的比率最高;擁有自重較重的竹腳浮標,自重跟另一支竹腳浮標相差不到10%,負載的差別亦只是浮標自重的10%,相對整體負載的分別十分輕微,但浮標的反應卻明顯地過濾了細微的魚訊,使浮標的魚訊反應偏向碳腳浮標的反映,魚訊更為沉穩,雖然兩支竹腳浮標的自重僅相差10%,但這個差別是集中在標腳的部份,故此對浮力分佈影響最大。從負重及浮力分佈狀態的改變對比浮標的反應,似乎是浮力分佈狀態改變,比負重改變的幅度,更為吻合浮標反應的改變的比率。



圖2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如果說標體所使用的素材種類便決定了浮標的反應,上述的實驗似乎未能證實這一個假設,但如果從這三種素材的物理特質,與及製作方法來分析,似乎是可以找出一個較為明顯的原因。去殼孔雀毛與及巴爾沙木有一個相似的物理特質,就是整支素材的密度相對地是十分平均的,當標體塑形後,素材的密度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芒草的外殼與內絮的密度相差非常大,當標體塑形後,接口處的「平均密度」是會跟隨著外殼與內絮的比例改變而有所不同,最終是影響了浮力在標體分佈的狀態。如按這個解釋推算,去殼孔雀毛浮標跟與及巴爾沙木毛浮標應該有相同的反應表現,但為何兩種材料的浮標還是有著不同的特性表現? 這一點可能跟兩種浮標的製作方法有關係:巴爾沙木浮標多採用不貫穿法製成,就是標示桿與標腳分別接入浮標的兩端,影響了這兩端的素材的「平均密度」,而標體中央部份沒有受到纖維棒的影響,因而保留了素材原來的密度。但去殼孔雀毛素材較為柔軟,故此多採用貫穿法製成,就是把碳纖維棒或玻璃纖維棒貫穿標體來加強浮標的堅固程度,這時整支標體的平均密度亦會因而改變,浮力在標體的分佈狀態亦因此跟使用不貫穿法製作的浮標有所不同。

 

圖3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在進行圖2這個實驗時,無意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碳纖維棒比竹重,初時預計碳腳浮標的翻身速度會跟另外二支竹腳浮標快,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這三支浮標的翻身速度並沒有明顯的分別,似乎標腳的重量跟浮標翻身的速度沒有關連。亦有說浮標的翻身速度跟浮標的長度有關,浮標越長,翻身越慢。持這個理論的人應是曾經觀察過大自然現象而產生的一個概念,好像蜂鳥兩翼展開不到十公分,但卻可以每秒拍翼達90次,兀鷹兩翼展開達4公尺,但只能每秒拍翼約1次。當筆者打開標盒檢視手上的浮標時,卻沒法將這兩個假設應用在手上的浮標。以圖3為例,3a 一支浮標明顯短過3b 這一支浮標,但兩支浮標的翻身速度一樣快,而3c這支浮標跟3b這支浮標的長度一樣,但3c這支浮標翻身速度明顯地比3b慢。當中究竟有甚麼因素影響了浮標的翻身速度? 當注意力集中在這三支浮標相同之處及相異之處時,似乎找到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如果浮標翻身速度跟浮標長度及負載重量比例有關連時,應可以合理地解釋這個現象。三支浮標a最短而b及c的長度相約;浮標負載b最重,c最輕,a為兩者之間。當浮標的負載跟浮標長度兩者間的比例差距越少,浮標翻身的速度越快;相反地當浮標的負載跟浮標長度兩者間的比例差距越大,浮標翻身的速度越慢。


 

 

至於標腳的長短跟浮標的性能又有何關連,一般說:短標腳魚訊活潑,長標腳魚訊沉穩。對於這個假設筆者是十分同意的!因為長標腳能將浮標的浮力分佈的比例更為集中。圖4的三支浮標,是筆者在2007年參加亞洲釣魚名人比賽,看見日、韓選手都採用這種形狀的浮標後開始自行研製。這種類形的浮標用於底釣,幾乎是沒法看見魚兒食餌前的訊號,當有魚訊時就是有力的一個下沉魚訊,揚竿中魚差不多是十拿九穩。在測試的過程中,曾將標腳的長度減小比較以比較反應,每當標腳長度減小時,各種細微的魚訊亦會按比例漸漸出現。這個測試再次印證,利用標腳的長短改變浮標浮力的分佈比例,是可以用於控制浮標的反應表現。

 

 

圖4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在學習池釣的初期,主要是使用達摩空心尾羽毛標。當時嘗試了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調較浮標,最後發覺都是把浮標調較在4目半到5目之間,浮標的反應最為理想,當時並沒有細心去思考這個原因。在這段期間已開始自已動手更換損壞了標尾,為了這個原因購入了一批原裝的達摩空心標尾供替換,及後這批標尾用罄,而且再沒法在市場上找到原裝替換,無奈地使了另一款的空心標尾,從這時開始,浮標調目統一性似乎是漸漸地消失,當時是百思不能其解。及後這個統一性又漸漸的再次出現,至此方才醒覺這個統一性是由浮標標尾的相同規格所帶來。現時在製作套標時對標尾的粗幼總是小心地處理,以保持浮標反應的統一及連貫性。

 

在上文曾提及過的長竹浮標 圖2設計用於釣羅非,無論是竹材或是芒草都是選擇了自重最輕的素材,4支浮標當中以最細的一支重心最準,在設計另外3支較大的浮標時,曾考慮將浮標各個部份按比例放大,以控制浮標重心,減少浮標翻身時可能出現的雜訊。但考慮到在實際使用時,需要使用較大的浮標,除了水深外,亦可能是因為魚情的原因。當羅非魚出現開口的情況下,較重的浮標可以加快釣魚的速度,同時重心稍為偏離向下,在處理「截口訊」時亦較為有利,故此只延長了標體的長度,其餘的部份的改動不大,任由重心偏離,只用漆油增加浮標自重,把出現的雜訊的程度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圖5是這款浮標的模具樣式及製作規格。

 

 

圖5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圖6這款長碳腳浮標設計用於釣白鯽,亦是首次不按常理來設計套標。至於如何不按常理來設計與及當中的原因,就留待各位讀者自行解說。這款浮標的魚訊較為沉穩,4支浮標的表現都很平均,為筆者釣白鯽的首選 (但只限於在沒有新設計浮標須要測試的情況下)。圖7是這款浮標的模具樣式及製作規格。

 

圖6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圖7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圖8這款欖核形浮標,是一套全能浮標,尚在測試中。最近這兩年無論是速攻、模魚、打浮、釣底、羅非、白鯽都是用這套標,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套標可說是一無是處,太過中性。但卻正好配合筆者現時的釣魚心態,無須為採用那套浮標而煩惱,可專心享受釣魚樂趣。圖9是這款浮標的模具樣式及製作規格。製作這套浮標用了芒草及高粱作為素材,自重較高的高粱用於製作大標,此外所有的竹腳都是用自重最大的竹材,能否控制浮標的重心,是製作這套浮標的成敗關鍵。

 

圖8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圖9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刊登於這篇文章內的模具不符合比例,有興趣下載這三套模具的讀者可到下載中心下載 (須先登入本網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标设计
台钓芦苇漂制作工艺流程
(原创)简单说浮标 申精 觉得可以设精就给个回复
阿波的使用
【台钓秘笈】火眼金睛,让你早春钓鲫看懂漂相解读
浮标使用注意事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