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千年被误读的《周易》(调整版)

本文已做原创备案,欢迎转载,须著名出处及作者。

突破历史的认知,探寻《周易》的原由

     《连山》和《归藏》《周易》并称为三易之法。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易经为群经之首,它的渊源、定位若是不清,对其它文化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文化偏离主旋律就是必然的了。

一、一册传世经典问世

     周朝时期《道德经》、《易经》等只对传承人传授,外人是不可传授的。

     2017年一册《 姬氏道德经 》问世,是由姬氏后裔传承人姬英明先生将其公之于世,现今已得到学术界及国家重要媒体普遍认可。姬英明先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在该书前言里记述了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  '老子' 回到祖源灵台,拿出六卷帛书,即现今看到的《姬氏道德经》。

     在 '老子'  到来之前,他祖上也传承文王及先贤所遗留的《仁经》《德经》《政经》《易经》等。

     近日姬英明先生将《姬氏道德经》经文与其宗所传《圣太一天历》,及周代太庙圣学教授主宗世子之《仁经》、文王《德经》、阴阳宗之阴阳经地门《太一阴阳风水经》和阴阳经黄门《阴阳三合内元外通法经》集结成册,命名为《姬氏祖传经》正在刊印。

     前言里讲述了经文的传授方法:'……《姬氏道德经》等经文从不曾外授。《姬氏道德经》等经文也并非所有族人都可习得,只有传承人和极少数的族子可以研习。且多口耳相授,主要经文皆不落文字且皆为隔代单传。前辈以木条在土地上画写文字和图样,传承人也在土地上抄录,后将字迹抹掉。传承人要熟背经文,领会奥意,终生研习。……自小接受口耳传授,没有见过《姬氏道德经》的古本等相关的物证。'

     现摘录一段《姬氏道德经》及姬英明先生的译文,供参考: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译文:自然的大'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道,那也就不是永恒存在的不可说的道了;自然物状的  '名',如果是可以用文字言语来命名的名,那也就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不可更改的名了。 '虚无'  的命名是用来表述宇宙天地始源时的混沌状态, '实有' 的命名则是用来表述自然所产生出万物本始的真实形态。

     是不是表述的很清晰且容易理解,而且理解的不会有偏差或是妄读。因为版权及文章篇幅原因,没有过多摘录。倘若将《姬氏道德经》通读过后,会有赫然开朗的感觉。

     语言和文字传递文化有其优势但也有极强的缺陷

     看《姬氏道德经》传承过程,及《姬氏道德经》与其它版本的对比。它的传承过程中不会失真,展示了其严谨性及整体性。还要注意一点,像《周易》及《道德经》等是不外传的,只有传承人才会理解其完整的要义,即便你看到了也不会明白其本意,也是胡猜。道德经全文中没有     '敬神'   '卜卦' 表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历史的源流就形成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在这里产生了疑问,本来是同源的东西,怎么会形成流派呢?既或是 '盲人说象'  吧,各说各理罢了。

     问题就是出现在这里,由于是 '私学” 缺乏正统性,系统性、准确性。 

     另一个节点,华夏文明渊源流长,可有准确记载却不足3000 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不知所踪。《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可见中国文明历史本来是传承有序的。

     现今《周易》通行版本均为' 抄本 ',不是正宗的传承,而且涉及的不定问题诸多。

二、  猜了二千多年的'大衍之数五十'  

    《周易 · 系辞》中有一段话:“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大多周易学者认为所说的是周易的起卦方式,可是猜了二千多年文中讲的数字所对应的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结果。

     ' 大衍之数五十……',2007 年有学者推演是表述“ 润月 ' 、' 闰年 ' 的规律,即是现在的三年一闰。 

三、梳理'卦 '及' 爻 '两字的应有字义

     注意,周易的《经》里面通篇没有   '卦'及'爻'字,只是在《传》即《十翼》里出现'卦'及'爻'字。

     仅在 '比卦'  ,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卦辞中出现 '筮' [shì] 字。

     《十翼》是周朝以后 '辑成',即不是《经》的同期文字基本是定论,就是说不可能准确表述原作《经》的意图。

     问题最大的是 '卦'  字,甲骨文、金文、隶书均找不到记录。在汉马王堆帛书里存在这个字,非常矛盾。小篆有“ 卦 ” 字,按此理  '周朝末' 以前应没有这个字,那么没有找到 ' 卦 '字更早记录的前提下,《十翼》成书时间不会早于春秋或战国中期。也存在着其它几种可能:通假字,同 '挂'  ;原来没有;原来有,某时期终止了。

     《说文》 '卦' , 筮也。需要探讨一下是不是按下几幅图表达的更准确。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告知后删除

     周公测景台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周公祠内) 为以后几代所沿用。唐代时修建了石表。据县志记载: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修建的台子,其作用是:'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告知后删除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告知后删除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告知后删除

    '卦' 应该解释成:用'圭表' 观测四时节令、推算历法的过程。

    '爻' 本意就是(用日冕)观测日影及阴阳交织的过程。

     围绕《周易》关键问题的其功用及原由解释不清,关键字的字义不清,想去完整理解它是不可能的了,仅剩下胡猜了。

四、传承过程中'义理'可能的衰减和偏移甚至反向

     需要对 '筮'、'卜卦' 行为进行重新理解,在当时管理 '日冕'、'圭表' 的人员,至少相当于现在的 '院士'。 因为他们知识的来源是代代相承,不外传工作方式,只是输出结果,对常人而言他们不就是神人吗?人们理解不了他们怎么会知道春夏秋冬。可能就会认为他们是在“筮' 或'卦 '。现今社会中还有为数不多的传承,科学解释不了,人们理解不了,但它确实存在,它的行为结果往往都是令人信服的。

     举个例子,国家原政协委员何新讲过一个东北人,何新因一些原因与该人相交很长时间。该人只要你说出某人名字,它便能讲出这个人的现在的处境,及将来状态,连算卦、占卜都不用。感兴趣的可以查查何新的网上文字,以何新的身份及这件事有众多相关人士,它不可能是妄言。 '迷信',是因为对事件的本质不理解,可事件的本质不会变。

     用卜卦、占卜、爻、筮,来诠释华夏的古代文明,太低估先人了。看,只要有考古发现,多数的都有什么这是古人出征前进行占卜等等,好像这些人只要解释不明白的,就用卜卦来凑数。绝对不相信一个国家用占卜可以管理八百年;我们的民族可以走到今天,而且几千年主导着世界文化。

     周朝管理国家800年,到了周朝末期它的管理方式随着管理者的更替,应该已经变成形式了,变成了一种程式。周朝末期当时的人也未必全部理解了它的内涵,只是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而已,而不会再颂扬它了、理解它、记录它。现在的许多民俗节日不就如此吗。好比现在都在用电脑、手机,那个还会去研究 '收音机'  的原理。

     像现在有各种先进的记录工具,可是近几十年的历史,有许多重大事情都已经模糊不清了,而况周朝800年传承了。

     孔子'述而不作'的道理应该于此有关,他不就是为了记录下来些什么吗?

     无论怎样,定格不了《周易》的原由和作用,就不可能准确将《经》文中的卦辞、爻辞进行解释。

     《易经·系辞上传》第八章明确写道,“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那么《周易》有可能是什么呢?

五、《周易》可能的功用

     除了' 大衍之数五十…… '这段话以外,并没有确实的表述《周易》为卜卦之用。或应该这样去梳理,将看圭表、测日冕的卜卦行为,理解成了类似民俗的算卦,关键点是'卦'、'爻'字注解偏离。

     一个推测,提供一种可能。《周易》的阴阳转换与一年气候的阴阳转换相符。(如图),一个回归年大概是 365.25,所以每4 年一闰年,闰年366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发源地--安阳羑里城
学易杂谈31-40
<<周易>>的内容
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由哪几部分组成?
【周易是什么?】  (5)  对立统一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根本动力
何新论易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