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师老聃圣降地及圣辰考辩

一个民族能传承数千载而不殇断,是因为有非常深厚高远的伟大思想指导!若论起这两千多年里,对华邦乃至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圣师,则非老子莫属!

老子是姬周(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导师,还是华邦“道”思想的开启者,更是后来所有思想的圣贤,诸子百家的思想太阳,至今还是世界的思想北斗。但老子在显世时,就非常神秘,这给后世人留下了无尽谜团和臆造空间···!作为姬宗氏传承人,我已把老子奉于姬主宗的《姬氏道德经》献于天下,我也应该把老子的身世说清楚一些。

说清楚老子身世,就要从老子的祖上始源说起。老子,尊号老聃,祖承姬氏,聃公第二十三嫡裔,诞于天子简末正阳(西元前573年六月初一),古于天子元五秋垂(西元前471年八月二十三),安于陇山。天子景伴读、天子敬礼师。老子天生异象,眉发皆白,周灵王得见后称“上吉”,赐“老”,故而又被称为“老聃”。

老子祖上第一世聃公是周文王嫡九子聃,周武王亲封为姬周主宗世子之师——聃公(爵位)。聃公是周王朝政治决策层世袭四辅公之首,为历代天子、世子之师。历代聃公主要辖管“辟雍(贵族大学、小学的统称)”礼教的祭祀礼官、司礼师,以及历史文献记录、历法推演的司历官二司部。司礼师和司历官都由聃公嫡出后裔担任,司礼师多在周王朝的辟雍里任教职,也因聃公的封地在“厉”的原因,故而聃公后裔的礼教师多以“礼”为姓,因要避讳“周礼”,多用“有根之木,天子之师”的“木子李”代替“礼”。姬周王朝时期,诸侯的后人都要按礼法姓“封邦国姓”。

在姬周王朝初成,圣贤辈出的时代里,老子的祖上——第一世聃公姬聃,能被周武王封任为周王朝未来的天子、宗子之师,他在德行修养上,在政治领悟上,在历法推演上,应该学到了文王的很多精髓,不然天王不会将这么主要的位置托予他。历史证明,聃公家族的确没有辜负天王的重托,历代都慎终若始地践行着他们家族的使命。

从第一世聃公姬聃传承到返回祖源的第二十三世聃公老聃,历时五百余年。尤其是经过“幽废妄乱”事件后,周王朝政权从宗周迁往成周,很多世族大公,包括周王朝的三大支柱周公、召公、毕公都被成周新政权政治边缘化了,但聃公家族依然陪伴着这个逐渐落寞的王朝直到最后。

老子在姬周时期的影响之大,就连远千里之外的鲁邦孔丘(仲尼)也慕名到成周京师(首都)洛邑求教!这些事迹,在《礼记·曾子问》载有孔子三次说:“吾诸闻老聃曰。”《吕氏春秋·当染》也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韩诗外传·卷五》和《史记·孔子世家》里都有详细的描述!。

从诸子百家都以“道“为最高指导思想,就可以看出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以及老子的思想在当时就已经的传播,非常广远和非常深入了!

历史上对老子记载详细的莫过于老子四百余年后的司马太史公,但司马太史公所载的“老子三人说”,让老子的真实身世更加扑溯迷离了!司马太史公在《史记·老子列传》里,把孔子之师明确无误的确定为老聃,但又把老聃列为三个相关人物——李耳、老莱子、太师儋(dan)。“李耳”老子的尊号第一次以别名方式出现在《史记》里,是什么原因?

《史记》是我们华邦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伟大史作,但其本身也有一些与其它史作相悖之处。比如和更贴近老子时代的《春秋左传》,与《史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就有比较大的出入!现在我们可以肯定,老子思想在姬周王朝后期的三百多年里,影响力是极大的!但到太史公时,已经过去四百多年,并且换了两个朝代。还有文景时期,根据政治的需要,已把老子神话得和黄帝等同,曰“黄老之道”,但到武帝时期,政策又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独儒政风。太史公有明显的儒者倾向(司马迁老师是董仲舒),故无法判断,所以共列出了三位疑似老子的人士,供后世参考,是可以理解的。但这让其本来身世就神秘的老子,更加扑朔迷离!

太史公《老子列传》中把李耳排为第一人称,把李耳的出生地址解说得甚是详细,表示他对老子还是很认可和尊重的。可太史公却把老聃称作“李耳”, 这是为什么呢?“李耳”是老子的尊号第一次以别名方式出现在《史记》里,这有很大可能是聃公的封土“厉”,家族人都“李”为姓的缘故,如果说有其他解释,这在第一逻辑上,就解释不通了。至于名“耳”,有可能是“聃”的误笔!但太史公又说“李耳”字“聃”,这我很认同。因为真正贵族,是没有“名”的,只有“字或号”!至于字“聃”,就更能证明老子是聃公爵位的继承者了。按照周礼聃公世袭制度,老聃公要在自己的嫡公子中,选一位年龄和当朝天子嫡世子差距不大的公子做伴读,以为将来接替自己的爵位和使命!按照惯例应该是五至七岁期间,就得选好,并送入王宫,做天子世子的伴读。据我祖上所传,老子做过周景王的伴读,还做过周敬王的礼师。

太史公《史记》里说“老子是楚人”,这点我不能认同!我有以下几点质疑,首先是老子的生地。《史记》记载:“楚苦(hu户)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据《春秋左传》记载,僖公十五年(西元前645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次年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 。这一段记载证明,在老子降生一甲子前,“厉”还是很强盛的,连强大的齐曹联军都没能攻克。

再看《春秋左传》昭公四年(西元前538年,此时的老子应该是36岁),“(楚灵王)遂以诸侯灭赖(li古字通厉,应该是此“历”) ……迁赖于鄢”。这证明“厉被楚所吞灭”,还把老子的族人核心成员迁到楚地鄢一带。

还有《后汉书》《晋书》《水经注》等都说“苦(hu)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

以上史书证明,太史公忽略了《春秋左传》的一些主要相关文献,因为按老子所诞生的时间推算,老子不是楚人而是厉(历)人。严格客观地说,那个时期的人都是“周人”。周时期的“国”和现在的城市是一个意思;“邦”指所受封地域,和现在行政划分区域县乡是一个意思。

根据以上的历史记载推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按老子所诞生(西元前573年六月初一)的时日推算,应该是在老子诞生的36年后,故土厉邦被楚吞并,所以说老子不是楚人而是厉人。至于老子降生的故地名称,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更名,由最早的厉而苦县,到唐时期改名真源县,元时定名为鹿邑而至今,这在《水经注》和历代史上都有明确记载,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说点和老子故地相关的有意思的事吧。

鹿邑自古是很多有老子情怀者的必访之地,我作为姬宗氏传承人到鹿邑是为了祭拜礼祀。我第一次到鹿邑,是千禧年初夏,而后又到过五次,今年是第六次来,鹿邑现在建设得正是日新月异。当我去年初夏把老子亲奉于祖上的六卷式《姬氏道德经》出版后,和挚友华雪来到老子故地还愿。期间,得到了鹿邑官方武卫东、闫广军和老子研究中心陈大明、周西华等众人的热情接待。坐谈间,周西华教授说:鹿邑当地自古就有个俗称“半年下”的节,和我所传承的老子圣辰“正阳日”黄历六月初一,是同一天,这在《鹿邑县志》上有记载。并且,鹿邑当地人把此节过得非常隆重正式,仅次于春节,但都不知其来历和缘起,仅作一种“古来有之”的当地传统节日过。

这就有点太巧合了,鹿邑是老子的圣降故地,老百姓过这个“半年下”节,实际上应该是为了祭祀老子。因为一年的半年应该是七月初一,而不是六月初一,所以说把六月初一称为半年节是不对的,其“半年节“必有其他的缘故!据我所知,全国只有鹿邑这一个地方过“半年下”这个节,其它地方都不曾有。这让我想起了故乡崇信县也有类似的“节”~~四月二拜神节。“拜神节“本是为纪念姬刘(公刘)的圣降而产生的节日,但当地老百姓很少有人知晓其原委,可大家几千年来,都一直绵延不断地共同传承着这一节日!六月初一的“半年下”节,应该和老子圣辰有莫大的关系吧,只是老百姓不知他的起源罢了。

因为此缘故,今年在六月初一前,我就提前赶到了鹿邑县,想看看具体现状。六月初一早上六点左右时,在问道宫外的广场上,敲钟、放炮、吹唢呐、耍社火、祈福的人潮涌动……在老子圣降地老君台周围,上香、献供、上各种祭品,敬献各种祭品的人,非常之多。我六点到老君台上时,虔诚的祭祀者,已站满庙院。我出来时,看到每个大殿的香炉前,都有非常多的虔诚者,等待敬香祭拜······

文化大革命后,有很多没有高尚信仰的、喜欢用金钱衡量一切的能人,嘲笑这种祭拜是“迷信活动”等等!但却不知,这其实是民众淳朴的“敬天法祖“信仰的一种表达!也正是有这些虔诚的“迷信”信仰民众,才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把华邦文化传承了下来。如果没有这些有“迷信”信仰的民众,还有华邦文化文脉传承吗?

在我的家乡,也有非常多这样“迷信“信仰的文化文脉传承人!在我去过的很多偏远农村,有很多这样有“迷信”信仰的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根“,之所以没有断,就是因为大量“迷信”信仰的民众!我为她们揖手,我更愿为他们发声,因为他们都是华邦文化文脉的传承人!

故而,在老子的圣降之地,有这样的特殊节日,和大量的老子虔诚信仰民众,应该是值得赞颂的。并且,更应该深入研究 “半年下”节,和老子的圣降日,是不是有密切的关联?是否是当地的古代民众,为了纪念老子为华邦思想做出伟大贡献,而设立了此祭祀纪念节——朴素的民间信仰祭祀纪念节!

姬宗氏太王嫡一百一十九世传承人 姬英明

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五年 戊戌  八月二十三 圣师老聃 合道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老子列传》之辩疑
姬周王朝秘史系列 纪年(表)篇
(1)论见周之衰的老子是伯阳甫(一)
关于老子的身世,终于清楚了
郑国是如何一步步把周王室逼入衰亡深渊的
齐大何以非偶:郑国霸业背后的外交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