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夫该如何写科普文章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

    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科普文章已经十年有余。曾经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也有人笑话我说,写这个,对职称没有任何帮助。今天我就来说说,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我能能坚持下来写科普文章,我真的是不务正业吗?

         大家都知道,我国急缺儿科医生,数量至少在20万左右,儿科就医难的现状,在各个医院应该是耳目共睹的。每个儿科医生都是高强度高负荷地工作。尤其季节传染病、流行病高发期,各个儿科医院都严正以待,从早上看到晚上,可能都看不完。曾经,我们医院对年轻医生没有限号,一早上给我挂了80个号,从早到晚,我死劲的看,一口气看到了下午的2点才勉强看完。即使这样,很多患儿家长对于医疗现状,还是不满意,觉得医生对孩子不够关心,问诊不够细致,医嘱不够清楚。



        其实,我真的想说得更详细一点。可一大堆病人等着看,一早上,平均到一个孩子身上问诊的时间只有两三分钟,没有时间过多解释。那怎么办?抱怨没有用。

      我认真想了很久,总结规律,用自己的方法,去弥补看病时说不到的地方

总结如下:

1
打印资料
       面对常见病的注意事项和护理方法,总结、打印出来,发给家长。比如我写的《孩子发烧,教你几招》一文,旨在告诉家长,发烧怎么回事,怎么初步处理,什么时候要及时去医院复查等。
2
写博客
       儿科是个大全科,打印再多的资料,面对不同的病人,还是不够用,怎么办?
       患儿家长对疾病了解太少,总是人云亦云,盲目相信偏方和经验;对于哮喘、过敏等慢性病,不是一下子讲得清楚,需要从扫盲开始。网上内容太多,于是,我在自己博客,分门别类地放了相关文章,便于查找。
3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很多时候,疾病不严重,因为不了解和恐惧,放大了对疾病的认识,这就需要写一些正能量的科普和医院故事,间接引导他们。我认为,医生写医学科普就是医疗工作的一种延伸,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也可以弥补临床工作的不足。通过细致、充满感情的文字,能拉近医患关系,让家长了解更多疾病知识,理解医生的工作状态,认可医嘱。这在帮助他们的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4
医学科普的目的是什么?
        初看,就是为了医学知识的传播。但其终极目的是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进而在就医过程中,减少一些重复的解释,使得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工作,协调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双方获益的最大化。
       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说出来,不难。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说出来,还要让别人愿意阅读、学习,甚至内化为就诊行为,就需要留心观察了。
        比如,我曾著有一篇文章,《带上便便上医院》。文章写了采集大便的技巧,得到很多家长的共鸣。这篇文章写作的灵感源于小儿腹泻高发期。那段时间,我总能看见一些不太会看病的家长。这里面问题很多。比如孩子腹泻,需要化验半小时内的新鲜大便,可很多家长不知道,也不知道采集大便不能拉到纸尿裤上等等问题。我就亲眼目睹,一个家庭带孩子看腹泻,在医院里苦苦等了三四个小时,就是为了等孩子的一泡屎。
         于是,我在文章里说了自己的门诊困惑,解释了粪便常规应该如何做,正确流程是什么。目的就是希望提升就医效率,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所以,这篇文章获得了好评。
5
医学科普怎么写?
      首先要知道是写给谁看。大部分医学科普文章是写给没有医学背景的老百姓看。所以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最重要。无论是手机、还是纸质阅读,如果一下讲太多内容,接受难度大,也记不住。现在是读图时代,文章太长,会分散主题和重点,甚至读者没看完就关掉了。
       其次,每一篇文章就说一个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一点讲透,就是成功。记得我当住院医师的时候,曾接诊过一例败血症患儿。我直接把这个名词告诉家长,家长立即说放弃治疗。我询问原因,才知道他们误解了,把“败血症”和“白血病”混为一谈,后来我进一步解释,家长才配合治疗,顺利出院。
      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写科普,一定要少一些治疗和用药,多一些预防知识和护理知识,防止误导家长。疾病是关于人的科学。每个患者个体情况不一,治疗方法千差万别。如果读者盲目采取了文中所述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不理想的结果。我的做法就是时常在文章最后提醒患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6
科普素材从何而来?
      一些医生感觉没有可写的内容。这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老百姓的知识储备能力。
       我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以为很多最基本的知识,家长应该知道,比如什么是低热,什么是高热。一天,一个家长惊慌失措,在门诊高喊:“我娃发高烧了,能不能先给看一下?”我急忙问,你孩子多少度。家长紧张说:“37.8”。不少家长都笑了起来。后来,我给家长通过科普讲座(发烧)时,给他们先普及多少度是高烧。
简单总结一下:
  1. 要善于从工作中寻找患者感兴趣的点。

  2. 患者问的所有问题。在各种写作手法中,比较简单、好学的,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比如,《教你识别过敏体质》、《孩子的鼻炎你认识吗》,就是从门诊中父母最常提出的疑惑作为切入点,逐一回复。

7
老百姓爱看什么样的科普?
      现在的读者非常聪明,一眼就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不是实用,方便,省钱。无论撰写什么样的文章,要注意内容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俗话说,要想打动别人,要先打动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能打动,是不可能打动别人的。
    一定不能为了写而写,硬着头皮屑出来的的东西,绝对是枯燥,味如嚼蜡的。
    有灵感或者触动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这是最真实的感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小小开塞露,解决大问题》,就是半夜看到两个老人打车,带孩子看急诊。原来孩子半夜腹痛,去了一家医院,那家大夫没有问病史,也没有查体,就让两个老人带去大医院做B超。结果,我查体后,感觉问题不大、没事,就是便秘引起的,只用8毛钱就解决了问题。后来很感慨,就写了这篇文章。
8
什么样的科普最具传播性?
     我应该是最早写网络科普文章的医生之一。当年博客刚开始盛行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直坚持到今天。网络传播一定是未来趋势。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我的切身感觉是:老百姓对知识的获求越来越高。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经常有伤医甚至杀医事件,让人非常痛心。目前体制也有问题,医患沟通,患者的心理疏导,健康保健的宣教,预防医学,营养,很多地方都是临床上容易忽视的。

我写科普,不是没事写着玩的。我是想告诉患者:医患永远是一家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希望患者朋友们都看到我们医生的“心”。希望未来,更多的医生加入些科普的行列,让更多的大众受益。

 专栏 ·作者 

刘海燕  
主治医师 讲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小儿内科
专业:儿童呼吸过敏性疾病。对儿童湿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牛奶蛋白过敏等疾病有较为丰富的诊治经验。
微博:@刘海燕医生




版权所有(大众医学教育、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转载或用于商业目的)


微信ID:sxbjx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为今日头条,2年前的我和今天的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庄邺策——当代青少年近视的防治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一生病就是各种消炎药和抗生素,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蹊跷?
崔玉涛:健康其实很“个性”
医院的潜规则#医生 #医学科普
​听完这7个一线医生的话,才知道有基础病的人,该如何熬过新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