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清初的“九龙夺嫡”

1644年,多尔衮率领着八旗铁骑入关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满族开创的大清朝在300多年后会成为人们戏说最多的对象。人们津津乐道于他和他的大玉儿、他的侄儿顺治皇帝、他的叔孙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还有乾隆皇帝,甚至还有学者因为把人们从野史拉回正史而被扇了耳光。他们的故事多少都带点桃色,比较委屈的是雍正皇帝,不仅没有色彩,而且做了十几年的帝位总是受到现代人们的怀疑。

这涉及到清初所谓的“九龙夺嫡”案,也就是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继承权之争。当然这和满族作为关外马背民族的传统有关,人家压根就没有“传嫡”这一说,当然了,有“传嫡”传统的中原王朝,后宫佳丽为了先生一个王子,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满族不仅没有“传嫡”这一说,甚至连“立储”的概念都没有。所以康熙之前的王爷们在老皇帝殡天的那一刻,想的基本不是去哭自己的爹,而是想着怎么去争夺皇位,这和现代的孝子贤孙们争夺房产差不多。这也算是雍正帝继位的一个制度上的纰漏。

最神奇的是,用张老师的话说,康熙的这些儿子能力又都非常强。不仅强,而且多,当时健在的就达24位,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到底谁来当下一任皇帝。


最后胜出的是四王爷雍亲王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这个皇帝命苦,在世的时候就有针对他的各种传闻。有人说这是受到雍正打压的其他兄弟故意散布出去的,再加上平民百姓忽然之间得到一个关于皇帝的传闻,仿佛得到天机一般,迅速而神秘的传播出去。实际上受到雍正政策、尤其是“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政策影响的江南文人士绅才是这些传闻制造和传播的主体,编排的有鼻子有眼,还似乎符合逻辑的也只能是他们。于是雍正这个实干的皇帝黑锅背了好多年。

今天我们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看“九龙争嫡”下的“雍正夺嫡”案,看看能否从人力资源角度来为雍正的皇位寻找一个依据。

一、长期因素:组织战略和家族企业的CEO继任要求。

“组织战略是指组织对有关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即组织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经营和持续,稳定发展中的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 。组织战略是短期稳定性和长期发展性的统一,发展性是组织的根本属性。

作为一个王朝,它的组织战略无外乎“江山永固”“四海宾服”,“江山永固”是组织的稳定性要求,“四海宾服”是组织的发展性要求,“江山永固”是“四海宾服”的基础,“四海宾服”是“江山永固”的保障。康熙时期的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都是对内巩固,在对外方面扩张方面没有太大的作为,而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在东北放弃了部分土地。清王朝的组织战略要求这个家族的CEO不仅要对内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外更有扩张性要求或能够对组织未来的发展和扩张性做储备。

同时封建王朝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对CEO的继任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家族企业的权力继任包括所有权和经营权继任的两个方面。作为封建王朝的家族企业,创建之初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部分是分开的,也就是这个家族企业属于皇帝所有,但是在经营方面有职业经理人——丞相率领他们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来负责。从汉代到明,尤其是在明代,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权力最后都集中到了董事长——皇帝身上,原来大权独揽的总经理——宰相,最后由六个业务助理——七品的小京官所代替。“子承父业”是家族企业对CEO继任的一种最常见的模式,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对家族企业CEO的选择要求提高,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职业经理人或者董事长的配偶及配偶的亲属取得了所有的股份,而将家族企业完全吞并的状况,这也是家族企业最担心的问题。能够将家族企业平稳的继承下来,并保证家业的稳定且未来的扩张,这是家族企业对继任的CEO的要求。

二、中期因素:组织的现实背景和老领导人的期望。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业的君王之一,文治是不能成就君王的伟大的,成就了历代君王伟大的是武功,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格尔的叛乱都载入史册,康熙时期最终形成的版图对近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武功是要以文治为基础的,战争无论是否正当,都是要以国力和财力为基础。所以历代盛世以后就是大踏步的倒退,很多人把这些看成是后世君王的能力与素质较低所致,实际常常是盛世时期的武功太盛,消耗了太多的国力所致,即使再有有为君王,实现的也是小的“中兴”,难以实现盛世。

康熙朝后期,政府与官员士绅,农民与官僚士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吏治腐败:明朝因为腐败而亡,有清以来也很少有根治大部分腐败的情况,雍正算是一个例外了。康熙晚期的吏治腐败是个全面性的腐败,除了大力根治腐败外,康熙树立了多位清官的典型、模范,清代共有十大清官,康熙朝就有五位,腐败程度愈深,树立的清官典型也就越多。刑部的弊案、科场的舞弊案,哪个拿出来都是大案,哪个又都不了了之。康熙时期的统治思想、士大夫失去精神世界后的物质追求、制度上的漏洞和明代官员的积习都是康熙时期腐败频发的原因。由于康熙致力于武功,开始没有时间、后来又没有精力来治理腐败。

国库空虚:雍正元年,国库中仅存银800万辆,堂堂“康熙盛世”留给他儿子的也仅仅800万两存银。到了康熙晚年,常常因为国库的空虚而无力去平叛。国库空虚的原因很多,其中自康熙十二年平定三藩开始,反击沙俄、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每一次都是持续的大战争,军费消耗巨大。根本上,清初的跑马圈地造就了一大批满族新贵,这些新贵是不交税的,加之土地兼并和江南士绅的免税政策,使得国库收入年年减少。官场恶习,大量借用国库银两用于生活或挥霍也是造成国库亏空的重要原因。

社会矛盾尖锐:明后期开始在江南地区就形成了以士绅阶层为主的土地兼并,清初新贵的跑马圈地形成了新的土地兼并。士绅阶层的免税政策使得农民愿意将田地卖给士绅,再从士绅阶层那里租种,以便合理避税。失去土地的农民依然要缴纳繁重的人口税——丁税。伴随着政局的稳定,人口激增,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地租增加,农民和地主士绅之间的矛盾加剧。伴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士绅的免税政策使得国家的财政连年减低,士绅地主和清廷之间的矛盾加剧。

因此到了康熙的晚年,尤其到了“九龙夺嫡”的时候,康熙已经无力去应付这种种复杂的局面,他需要寻找一个有力的继承人,能够完成他想做的“整顿吏治”“改革弊政”,延续“康熙盛世”,保持大清江山稳固。

三、短期因素:候选人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强悍的胡人基因和严格的皇族教育、历练使得康熙的儿子们的素质和能力都很强。最终九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继承权之争,为了方便记述,我们也采用《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里的叫法,皇长子胤禔称之为“大阿哥”,皇二子称之为“二爷”“太子”或“废太子”,皇三子称之为“三爷”,以后类推。

这九个儿子分别形成了“大阿哥党”,他的势力是权臣明珠和他的党羽;“太子党”,他的势力是权臣索额图和他的党羽、还有他的奶兄凌普等一干武将;“三爷党”的势力是陈梦雷等文人;“四爷党”是十三爷和雍正的师爷,对了,还有个年羹尧;“八爷党”的势力是九爷、十爷和十四爷,还有大部分京官和地方大员。

按照战斗力值排序即是,“太子党”第一,名正言顺,也确实有实力;“八爷党”第二、人数最多、呼声最高;“大阿哥党”第三,大阿哥本来就是一员武将,还有权臣明珠一党的扶持;“三爷党”和“四爷党”的势力难分伯仲,“三爷党”全是文人,宣传力量雄厚,但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四爷党”人数最少,但是有十三爷在军中的势力。

既然“九龙夺嫡”是从废太子的那一刻表现出来的,我们就从太子党说起。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出塞行围,在行军途中,太子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帏幄,扒裂缝隙,鬼头鬼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这些举动使康熙帝日夜戒备,不得安宁。加之太子对于自己弟弟的死毫无怜悯之意,所以康熙废掉太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太子。很多人分析说是,康熙和赫舍里的感情好,废掉太子,康熙对赫舍里是愧疚的。对于赫舍里和太子,康熙应该会有愧疚的,但是作为雄才大略的君王,康熙不会轻易儿女情长,更不会拿自己的江山开玩笑。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因为太子的“不臣”之心,有了这个“不臣”之心,康熙担心自己早晚就会被干掉。复立太子是因为康熙的儿子们、尤其是八爷党闹得太凶了。第二次被废,太子已经采取了逼宫的行动,要治康熙于死地。康熙的二十四位皇子中,特权最大、势力最大的就是这位太子,对康熙威胁最大的也是这位太子。他形成了太强的势力,在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为了削弱太子势力,将索尔图处置。太子一党没有警醒,反而变本加厉,作为一代明君,康熙不得不防。总之,太子党被打击掉的主要原因是势力太大,且有不臣之心。

八爷党,人称“贤王”的八爷。八爷人缘好,因为他不做事、不树敌,也就不触犯既得利益者、不得罪人、八面玲珑,和谁都没有利益冲突。一方面表现的礼贤下士,另一方面,钱花的好,八爷对于京城的缺钱少粮的官员年年有馈赠。不做事、会花钱是这个八爷的典型特征。八爷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知道官僚士绅阶层掌握着基层政府的管理权和话语权,不仅当代他们就敢编故事,史书也是他们这些人写的,得罪了这个阶层,下场会很难看。平心而论,如果清王朝在继承人选举上也是用脚投票的话,八爷一定会被选上。但是清王朝的CEO继承权是老领导人说的算,老领导人要的是什么呢,八爷没看清楚。

然后我们说“大阿哥党”和“三爷党”。电视剧中的大阿哥是有勇无谋之辈,实际在诸皇子中是比较聪敏能干的,参加过好多战役、参加过平台斗争也参加过对葛尔丹的战斗。可能是受到了太多的儒家文化“立嫡”的影响,总认为自己是皇长子,加上康熙对自己的信任,一心想夺嫡继承大统。在争夺战的过程中,被人忽悠企图用“魇胜”巫术搞死太子,后来被发觉,发配宗人府“圈禁”起来了。至于“三爷党”相对就比较孤独,都是文人,当初也有点小心思,但总是实践不了。

“四爷党”曾经是最不被看好的,因为这个四爷执意要做“孤臣”,号称“冷面王”,政治上信奉法家,敢干事、执行力强。对官员和士绅来说,四爷的到来简直是灾难。所以康熙后期的很多得罪人的、不好干的活都是四爷干的,黄河大水、江南赈灾,江南的盐商都被他得罪了;追查户部欠款,得罪了几乎所有的京官。如果清王朝在继承人选举上也是用脚投票的话,官员和士绅一定不会选四爷。

我们试从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及背后的支持势力来分析一下各位可能的继承人继位后的状况。如果太子继位,拿什么封赏这些拥护自己的有功之臣呢?怎样平衡拥护自己的权臣?权臣会不会像鳌拜一样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呢?怎样去对待那些没有拥护自己的臣子呢?如果八爷继位,他面临的情形可能和太子继位一样甚至有些还要严重,支持他的力量哪个不是希望从他那里得到好处,八爷哄着大家选他,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当选了以后该怎么干,一个“贤”字就限制了他的手脚。大阿哥继位的可能性太小,一个能够被巫术忽悠的人至少是不自信的。三爷呢,文韬总是武略支持。四爷继位,没有太多的支持者需要封赏,他敢干事、执行力强,并且在储位之争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已经和士绅这个阶层交过手,具备足够的经验。而且他看清了康熙晚年存在的困境,也有了解决办法,实际上雍正继位后的政策都是康熙晚年想做而没做成的,例如“摊丁入亩”,在康熙晚年就在广东省试验过。

从清王朝的组织战略和家族企业的CEO继任要求、组织的现实面临的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社会矛盾突出的困境和康熙期望的“整顿吏治”“改革弊政”、延续“康熙盛世”、保持大清江山稳固的局面以及最主要的雍正的敢作敢为、执行力超强的素质和没有太多势力支持的背景综合来看,雍正是唯一能够入选而且是最完美的人选。尽管康熙皇帝也知道雍正帝这一路走下去定会是刀山火海、骂名滚滚,但是他也只能这样去做,在临终的那一刻选择雍亲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年前首播的【雍正王朝】说明白了11个历史规律,人间至理名言! 「雍正王朝」自99年首播已经20年...
如果康熙之后不是雍正继位,而是老八继位,清朝会不会提前灭亡?
雍正王朝:江夏镇士绅刘八女花钱买命,为何可以打通层层关节?
康熙年间的“八阿哥”胤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悟空问答1
康熙临死才明白,最阴险的儿子不是雍正,而是这一位
九龙夺嫡四爷取胜,余下诸子结局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