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的读书与藏书


作者:贺祖斌     编辑:学妹


到访曾国藩的故居——“福厚堂”,实属偶然中的必然。




深秋,应邀到湖南一所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学校有曾国藩研究所,收集有曾国藩研究的系列史料,有数名研究曾国藩的专家教授,我们就如何挖掘其本土历史人物价值相谈甚悦。应朋友个人之邀前往“福厚堂”参拜,了我多年夙愿。


早些年,读曾国藩《治心经》,“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柔恶曰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于我影响颇大,多年将其置为枕边书,一直以修为有襟怀、气量、品格之人为目标,志于“心如鼎镇,志如磐石”。虽然,内修心智,外练肃严,但内心常受外界世俗功名所困,无法成就圆融通达、超然物外之豁达心境。但曾国藩为世人所敬仰的德行操守、立身之本一直是我时时自省之样板。今日,有缘参拜故居,偶然,必然也。


到位于双峰县荷叶镇的“福厚堂”,接待我们的是曾国藩研究会的主任、曾氏家族的“管家”胡卫平先生,是曾国藩研究的著名“草根学人”。


由“宅西门”进入,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鳌鱼山,峰峦叠嶂,群山环抱,广阔田野,小溪东去,风水极佳。富厚堂又称“毅勇侯第”,如今,门匾上“毅勇侯第”四个古老斑驳的御赐的大字,昭示着这座侯府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人去楼空,这座标志着主人地位显赫的侯府,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主人费心营构的富厚堂,剩下的仅是一座回廊式的四合大院框架,从历史的遗迹中,我们试图找回那曾经的辉煌。


对我而言,让我伫立思索的是藏书楼、八本堂、思云馆。




福厚堂的藏书楼平日不对外开放,同是爱书人,胡先生特地向我推荐,藏书楼才是富厚堂的“精神中心”,那不能不看。富厚堂的藏书楼,分南北两端,南端是曾国藩的公记书楼和儿子曾纪泽的朴记书楼,北端是曾纪鸿的芳记书楼,这是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各类藏书约30万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公记书楼也称“求阙斋”,科举入仕的曾国藩,自然深知通过读书达到“学而优则仕”是求功名的唯一途径,他一生与书结缘,读书爱书,终成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做官不嗜钱,但爱书。在京师为官时,即自辟书室曰“求阙斋”,意喻“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富厚堂藏书楼是在曾国藩亲自敦促下建造的,“求阙斋”藏书楼,三层建筑,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主要收藏曾国藩的大量书籍和手稿。曾国藩有手不释卷的读书癖,更有孜孜以求的藏书癖,“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子孙,唯书籍尚须添买耳。”他十多年京师为官,公暇之余,流连书铺,遍访书友,广泛搜罗。身居高位之后,地方官和士绅投其所好,大量呈赠书籍字画,不乏珍品。他坎坷一生,除繁忙政务、带兵打仗之外,其嗜好就是读书、搜书、藏书、著书,生平著述繁多,著有《曾文正公全集》158卷,其思想、治学态度给予后人深远影响,尤其是他的子孙诗书传家,代有名人。藏书楼是曾府四代人的精神精华、四代守书人的精心保护而成的,一直是曾氏家族的“精神中心”。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实不为过。


曾国藩自创读书“四法”,注重持久、精读,“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未。读书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曾国藩家书》)。他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读书注重消化归纳,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其见解可谓精辟。曾国藩对自己的读书要求:“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读书规矩和经验,道出了读书的态度、原则、方法和手段,成就他为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大家。时至今日,在学风浮躁、功利熏蒸的大环境里,其读书法则更值得现代读书人效仿。


胡先生特别推崇“八本堂”。曾国藩说,思凡事皆有至浅至要之道,不可须臾离者,因欲名其堂曰“八本堂”,“八本堂”黑地金字匾额为曾国藩所书,额下是曾纪泽所写其父的“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中,我认为,当下最缺失而且最应该倡导的是“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即如何“为孝”和“为官”。当今,中国传统道德的沦丧,官员腐败的层出不穷,数千年来建构的传统道德体系崩溃,更应该强调做人做官的底线,即为孝以“欢心”为本,为官以“不要钱”为本,看似最基本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最缺失的。 “不妄语”在个人修心养性中值得提倡,即不放肆、不狂妄,立身之事,忌轻浮和自满;“少恼怒”作为养生之道,曾国藩说:“古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惩忿即吾前信所谓少恼怒也,窒欲即吾前信所谓知节啬也。因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实可为今人养生养心之准则。




以“八本”为代表的曾国藩家训,一直为后人所遵循,形成了湘乡曾氏文化世家,其一支优秀的人才群体构成了这个文化世家。在科举考试时代,有秀才、监生、优廪生、优贡生、举人、进士达20余人。废除科举考试之后,这个人才群体中有160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人还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代有一大批杰出人才在许多领域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胡先生如数家珍将曾家后人成就一一罗列,娓娓道来,他还特别提到,尽管社会动荡,世事变迁,但曾家后人一直低调谦卑,遵循家训,极少在官场作为,为世人所称道。


站在“思云馆”前,试图从这里领悟曾国藩当时的心境和思想的转变。


思云馆大门联为:“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这本身就说明了当时曾国藩的心境。思云馆本是为纪念父母,取“望云思亲”之意而筑。此时,曾国藩在江西战场,每每失意,处境十分困难,心生退居之意。然而,通过在思云馆一年多的反思,其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即用“黄老之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他再次出山带兵,以“柔道”而行,集“敬胜义,又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嘱与有“旧恶”的左宗棠为其书联,并和好如初。从此,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上极为顺利,节攀高升。这是曾国藩又一次思想变化转折点,在这里他超脱自身,冷静思考,从外围看时局的变化,理清思路,确立行为方向。因此,人的思想变化,是需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过分忙于繁杂的事务中,不时给自己留一些空间,思考自己行为和环境,才能有变化和进步。正是他不断修为、反思,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治学、治家、修身、养性,博学多才,为世人修身治家之楷模。




偏居一隅,宅院幽深,文脉深厚。静卧的大院,任凭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动荡,它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缄默,正如其主人身前为人行事一向谨言慎语一样,默默地看着浮华尘世,历史变迁,任时光荏苒,依然不动。


离开时,看着胡卫平先生那执着坚守、笃定务实、无怨无悔的表情,我想,家族的文脉传递,几代人的无怨守护,这正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精髓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游曾国藩故居 访乡村侯府富厚堂
【书楼】梁启超饮冰室:视善本为古董的藏书观(下)
藏古籍逾10万册、遍访160多座藏书楼,爱书成癖的他不愿“治这病”
光明日报浅说《书林清话文库》
我老觉得韦力是通过“芷兰斋”穿越过来的古人|绿茶书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