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玫瑾:养娃过程就是“斗智斗勇”,顺序搞错了,再多努力也白搭

李玫瑾:“打一巴掌揉三揉”,教育孩子,既要敢管又要善于驾驭。

执笔:欧阳比文

熊孩子闯祸了该不该打?和孩子强调了一百遍的事,就是听不进去,怎么办?小时候对孩子太“凶”了,会不会变成“玻璃心”,甚至想不开呢?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你没当父母之前,以及为人父母之后,答案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指出,养娃的过程其实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小时候斗勇,长大后斗智,顺序别搞错了,否则适得其反,再多的努力也白搭!

李玫瑾教授致力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因为领域的特殊性,所以更加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

她发现,如果父母给孩子的爱过少,就会导致孩子沉闷内向,情感反应迟缓。相反,如果给孩子过多的爱,又会造成娃骄横任性,不可一世。

如何权衡,这是门学问。很多家长把握不好尺度,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对孩子松,什么时候该板起脸来教训。

其实这是分年龄段的,在幼儿时期要斗勇,进入青春期后斗智,这是李玫瑾教授的核心主张。当然了,每个孩子的成熟度不同,这个要看家长自己去把握了。

小时候要和孩子学会“斗勇”,孩子做错事了,不能一味袒护,更不能怨天尤人。如果每次都纵容孩子,这次摔碗,下次砸电视,再下次呢?

孩子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说两句就要寻死觅活了。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他对生命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自己都不珍惜,谈何对他人好呢?

所以李教授的观点是:“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他不会敬你的。”

超出底线和边界,就要受罚!当然了父母惩罚孩子不能没轻没重,事实上也有很多事雷声大、雨点小,并不是为了打孩子而打,而是让孩子知道害怕和敬畏。

下次再做坏事之前,自己先掂量掂量,后果是什么,能不能承受。人只有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会更加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眼下的生活,将来也会更有发展。

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也就是12岁到18岁之间,这时候再和孩子斗勇是非常不明智的,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就不管了吗?当然不是,父母不能再沿用以往的方法了,而是要学会“斗智”。

李教授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叨唠是黄金,十二岁之后就是垃圾,他听不进去的。”

此时和孩子沟通,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1)最常见的方法是“想当年”,父母首先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说“妈妈当年也有这种想法”、“爸爸也为这种事苦恼过”,拉近和孩子的距离,然后再谈解决,孩子更容易接受。

2)父母要学会示弱和适当的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在底线之上,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去聆听孩子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一味打击。

在底线之下,是要绝对禁止的,触犯法律、道德的事情,甚至是苗头都不可以。斗智和斗勇是相对的,不能松口的事情,一定不要放松。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玫瑾: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不应离开其身边
孩子为什么会胆小?都是父母失职造成的?听听李玫瑾是怎么说的!
李玫瑾:孩子为什么会胆小?是父母的失职
李玫瑾: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李玫瑾教授:对任性的孩子,要做到四个“不要”,值得父母们学习
李玫瑾教授:对任性的孩子,父母只要做到四个“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