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 教材解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材解析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表格归纳法
通过表格,归纳出元谋人、北京人、山洞顶人的基本信息。
距今年代
生活地点
使用工具和火的情况
元谋人
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
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北京周口店附近的洞穴
掌握了打制技术,主要使用石器和木棒
山顶洞人
三万年
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同样可以运用表格,让学生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明白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之处。
工具制造技术
火的使用
社会形态
体貌特征
北京人
打制
使用天然火
原始群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山顶洞人
磨光和钻孔
会人工取火
氏族
和现代人没太大区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材解析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表格归纳法: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特点。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3.观察法: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但应做到:第一、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介绍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4.比较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山顶洞人与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找准比较点,如工具的类型、居住条件、食物来源、工具制作技术等,通过比较理解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
通过上述学习,让学生懂得:传说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记忆,有助于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6.歌谣归纳法:结合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编制如下歌谣,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根据歌谣提到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让学生起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原始农耕中华早,
水稻和粟是代表。
半坡河姆渡有房屋,
半地穴干栏真奇妙。
陶器石器样样有,
生活水平日日高。
第3课《华夏之祖》教材解析
一、知识梳理
3.歌谣学习法
本课基础知识比较少,但距离学生生活现实遥远。再加上初一学生比较喜欢顺口溜或歌谣,因此可以考虑用歌谣学习法。本节课可以尝试编成以下歌谣。
我文明,五千年,黄河长江部落现,
有炎黄,黄河传,那时部落常争战。
东蚩尤,涿鹿战,炎黄败尤把盟联,
互促进,共发展,华夏渐成族主干。
建宫室,造车船,挖井制衣基础奠,
妻嫘祖,教养蚕,黄帝嫘祖做贡献,
文字创,乐谱编,人文初祖美名传。
尊初祖,因贡献,炎黄子孙盼团圆。
黄帝后,尧舜禹,黄河首领最杰出,
尧爱民,更俭朴,房子简陋衣饭粗,
舜宽厚,禹同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年老,共推举,品质高尚舜成主。
同办法,舜让禹,禅让制度入未路。
禹在位,生产足,生活提高助私欲,
建夏朝,国家出,文明时代刚起步。
4.归纳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以本节课突出的两个历史人物──黄帝和禹为核心,组织学习。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贯穿在这两个核心人物身上,以了解人物为主线索,从而轻松完成历史学习。
黄帝的主要事迹:①距今四五千年,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②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成为以后华夏族的主干。③造宫室、作衣裳、教挖井、创舟车以及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禹的主要事迹:①治水有功,公而忘私,是“禅让制”制度下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成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读书写作学习法
为培养学生的史鉴意识和忧患意识,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两篇文章,结合“三代”的更替,加强学生对“三代”更替原因的理解,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学会在挫折中积累自己的才干和阅历,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动笔仿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理清历史线索:任何历史事物都会经历一个形成、发展、鼎盛、衰亡的过程。如奴隶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于夏朝、发展于商朝、鼎盛于西周、衰亡于东周。
历史学习中,还可以用故事作为线索串联历史过程。除上述大禹治水、商汤灭桀、“酒池”“肉林”、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烽火戏诸侯等,中间可以穿插伊尹与姜尚的故事,以故事会的形式来进行学习。
(3)历史验证:对于某件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普适性的结论,再用其他事件加以证明,看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严谨。本课“大禹治水”得到群众的支持,从而“禹传启,家天下”,建立夏朝。桀施暴政,“把人当坐骑”,并自诩为太阳,当时人民咒骂说:“时日(桀)曷丧予,及汝偕亡。”再次验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结论。
(4)读图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仅凭文字不容易解决,如夏朝的疆域,可以借助以下图示,说明夏朝统治的区域是狭小的,借以说明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5)列表提炼: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把要点提炼出来列表整理,帮助记忆。
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姜尚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6)歌谣总结法:将本课主要内容编成歌谣或顺口溜,既提高兴趣又帮助记忆,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
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武王定都在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7)史料补充法:在论证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历史结论时,可以补充如下三段材料,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
材料一 文明的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由低级走向高级。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精神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从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看。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洪水面前只能逃到高处或爬上树进行逃避。但到了奴隶社会,人们能以筑坝和疏导的办法去战胜洪水,可见,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有了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空前庞大的青铜“司母戊”鼎,更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已步入了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
材料三 从人类开化程度看。在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常常不能维持人们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到了奴隶社会,不再杀死俘虏,把大批俘虏当作奴隶用到生产上进行劳动,实行简单的协作。这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使人类精神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归纳法
(1)表格归纳法
通过表格,归纳出夏、商、西周手工业部门及发展水平等基本信息。通过归纳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
类别
发展水平
代表作品
青铜铸造业
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陶瓷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
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2)图示归纳法
对于“灿烂的青铜文明”的理解可以采用下图,通过图示可以直观感受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形成对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完整印象。
2.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重点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如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可以采用下图来突出其发展过程和分布的广泛:
黄河流域:
3.读图学习法
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但插图、照片较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辅助学习,会让我们获取很多有效的信息。如观察《司母戊鼎》图和《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会让我们感受到其高超的工艺和规模的庞大,观察《四羊方尊》图可让我们感受到其工艺的精美,观察《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以及《青铜面具》、《青铜树》等,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其多样性和分布范围广。观察《商朝戴枷的奴隶俑》《殉葬奴隶遗骸》,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
4.对比教学法
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在提供实物参考或让学生提前对比试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出青铜器坚硬、轻便、锋利、制作技术高超等结论,从而认识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的进步。
学习“三星堆文化”时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范围广”的特点。
6.歌谣学习法
将本课主要内容编成歌谣或顺口溜,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帮助其记忆,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
灿烂的青铜文明歌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工艺精,四羊方尊造型奇。
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
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
命贱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故事教学法
通过介绍“数典忘祖”的历史成语故事,来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通过“卧薪尝胆”了解吴越争霸的情况;通过“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来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有关情况。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基本状况,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讲叙等方式来进行。
2.情景模拟法
在学习春秋争霸的齐桓公称霸时,可以借助图片、文字,让学生想象齐桓公葵丘会盟时的情景,从参加的人员、举行的仪式、礼节、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想象。
可采用口头和书面描述的方法进行,也可以让几个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当时的情景。
3.运用表格法,让学生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进行对比。
内  容
方  式
历史影响
春秋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富国强兵,政治军事强势、会盟
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大规模战争兼并
秦国通过兼并战争,使得“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4.填图教学法
在学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时,应结合《西周分封制》、《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来学习,让学生明确春秋五霸(国)的地理位置特别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通过读图,让学生知道齐国在东,秦国在西,燕国在北,楚在南以及由晋国一分为三的韩赵魏所在位置。为检测学生的对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对《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进行处理,齐、秦、燕等字样去掉,让学生自己进行填写或指认。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亲历体验学习法:投影展示《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等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生产工具来耕种土地,模拟使用某种工具的情景,体验各种工具的优劣,从而得出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是我国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它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得出: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读图识图学习法: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中《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都江堰示意图》、《李冰》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观察《都江堰示意图》,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有:都江堰是一座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再如利用《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可以更加明确地理解变法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阻力,而商鞅的决心和才能及秦孝公的支持必将会使商鞅变法获得成功。
3.表格展示学习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对不同阶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列举出来,可以进一步加深掌握和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内容
不利于的阶层
有利于的阶层
总体作用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奴隶主阶级;
懒惰的人;
弃农经商的人
封建地主阶级;
勤劳的农民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打仗有功的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旧贵族
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集权
4.表演历史剧:通过搜集整理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资料,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及教材中的文字介绍,将有兴趣参与的学生分成三组: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整理和把握角色心理、语言,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表演一幕历史剧《商鞅变法》。通过表演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会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既要看到其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又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文字识读法
汉字是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学生对汉字还是很感兴趣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但我们又很难识别它,所以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法(需要课前准备)。
活动:“走进甲骨文”
活动可分以下几步骤:
(1)由学生介绍甲骨文的由来,并用课件解说甲骨文的精美骨片;
(2)学生讲述甲骨文的典故与逸闻趣事;
(3)师生一起尝试解读某些甲骨文字的意思;并让学生尝试用橡皮雕刻或在纸上绘制一幅甲骨文作品;
(4)教师对活动进行简单评述。
2.图示法
使学生对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1)
(2)教材39页“马”字的演变。
3.表格归纳法
通过表格,归纳出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朝代
成就
地位
天文
商代
甲骨文中有关于日月食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准确
周朝
《诗经》中有关于日食的记录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战国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
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历法
夏朝
有了历法“夏历”
今天的农历来源于夏历
商朝
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历法逐渐完备
战国
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医学
战国
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对我国文字的演变,可以设计如下表格:
文    字
甲骨文
金文(铭文)
大篆
出现时间
商朝
商周时期
西周晚期
发展趋势
由成熟走向规范,字数由少到多;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到青铜器再到竹简和丝帛;书写材料由刀变成毛笔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知识梳理
三、学法指导
1.表格归纳法
通过表格,清晰地展现诸子百家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时期、主要思想等重要历史信息
学派
姓名
历史地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创始人
春秋晚期
《论语》
①“仁”②爱人;③“为政以德”
①广收门徒;②创办私学;③因材施教;④谦虚好学;⑤温故知新
孟子
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
/
①反对一切战争;②“仁政”治国;③反过捕,按令伐
道家
老子
创始人
春秋晚期
《道德经》
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②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庄子
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
/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创始人
战国时期
/
①主张“兼爱”,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②主张“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
代表人物
战国末期
/
①主张改革;②提倡法治;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兵家鼻祖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范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孔子为例,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对孔子需要了解的几个方面,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形成对人物了解的基本框架,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对老子、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孙武的人物分析。
3.情景体验法
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认识,可以模拟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情景,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的反思寻找诸子思想的现实影响。
4.分组学习法
教师课前准备充足的设问性题目,对教材内容进行递进式提问,通过小组讨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小台阶跨越,逐步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认知障碍。
5.歌谣学习法
本课牵扯到学派、人物、思想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编成歌谣让学生熟悉,会有更好的效果。
春秋霸,战国变,解决问题出高见,既著书,又互辩,百家争鸣学术繁。
孔仲尼,儒家办,仁爱道德正统传。美德尚,民力怜,苛政乱刑民心散。
创私学,无贵贱,广收门徒有三千,因材教,学要谦,启思温故《论语》言。
邹孟轲,见战残,提出“春秋无义战”。用“仁政”,体民艰,科学捕伐护资源。
道家学,老子建,《道德经》里思想全,凡事物,皆两面,条件具备皆互转,
想问题,从正反,以柔克刚最体现。宋庄周,顺自然,“无为而治”水行船。
鲁墨翟,爱相兼,互助不欺倡义战。倡改革,法家韩,法治专制秦君建。
昔孙武,《兵法》传,知彼知己嬴百战。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材解析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北京人
北京人是我国发现的保留原始遗存最多的原始居民,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这明显地表现在北京人的头部上,尾骨粗壮、前额低平、嘴巴前伸,很像猿类。但他们手脚已经明显分工,手脚的分工,可以把手解放出来从事劳动,从而促进了大脑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在生活实践中,他们学会了使用火,改变了以前“茹毛饮血”的生活,增强了体质,最终使人和动物区分开来。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由于工具简陋、原始,当时大型动物很多,他们为了生存,只能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
(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区,比北京人有许多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工具制造方面,北京人已经懂得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而北京人只知道使用打制技术;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北京人只知道使用天然火;在社会形态方面:山顶洞人处在氏族公社阶段,北京人处于原始群阶段。
人类社会的进步,关键是生产技术的进步。
2.难点:北京人生活的状况
北京人离我们生活的时代非常遥远,虽然有许多的考古发现,但对初一新生来说,要想说出北京人的生活状况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文字、图片等,进行合理的想象。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棒,能使用天然火照明、驱寒、驱兽和烧烤食物,北京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几十个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还没有家庭,居住在山洞里。
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南京市)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解析:本题考查了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了解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大量木炭”和“灰烬堆”,说明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而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
答案:B
2.(2007年,日照市)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原始居民生活状况了解的途径。在原始居民生活的年代,还没有文字,所以只能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学者推断只能对考古发掘的情况提供旁证,属于第二手材料。
答案:D
3.(2007年,常德市)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居民。据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居民是元谋人,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因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而得名。
答案:C
六、同步检测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使用火    D.会不会人工取火
2.小明在设计暑假综合实践活动时,其中一项是考察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A.周口店    B.元谋县
C.河姆渡     D.大汶口
3.下列关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掌握钻孔技术   D.能打制石器
4.下图是《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仔细看一看,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
1.B   2.A    3.C
4.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有初步的审美意识,懂得爱美;生活的范围扩大。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材解析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文化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渔猎经济也在发展。
2.难点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社会转型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以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四、中考命题分析
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常考点,中考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使用的工具、房屋的样式、生活的地域、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等,此外,半坡、河姆渡人同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也是常考点之一。
五、中考试题分析
1. (2008年,宜昌市)元谋人、长阳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由历史知识可知: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河姆渡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都位于长江流域,长阳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判断出元谋人、河姆渡人生活的长江流域后,根据题意,可以断定长阳人也生活在长江流域,做此题时要注意排除“长阳人”这一干扰项。
答案:B
2.(2008年,福州市)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D
3.(2008年,苏州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右图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解析:此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时,首先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干栏式房屋。
答案:C
4. (2008年,盐城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生活在该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占城稻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分析各项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气候干燥,不适宜稻类作物生长,故首先排除A、D两项;依据其他学科知识,玉米原产于美洲,也可以排除。
答案:C
5.(2008年,山东省)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解析:本题由现实生活创设情景,来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答案:C
六、随堂检测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粟和水稻
7.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8.右图所示的彩陶应该出土于(      )
A.元谋
B.半坡
C.周口店
D.河姆渡
9.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0.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A   6.D   7.C    8.B   9.B
10.(1)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2)原因: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第3课《华夏之祖》教材解析
四、中考命题分析
从近两三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本节课的知识不是考查重点,分值多数在2-4分之间,题型多数是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有部分中考试题中出现材料分析题,但分值一般为2分。
命题重点多集中在人文初祖、禅让制、禹建夏朝或原始社会结束,有时也会考查黄帝的贡献、涿鹿之战等知识点。所有题目能力要求都不高,基本上处在“了解”这一认知层面,偶尔涉及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辨析之类的题目。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7年,扬州)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图片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题目的信息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做此题的关键是要全面了解传说中黄帝的主要贡献,①、②、③、④均为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答案:D
2.(2007年,宜昌)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解析:此题的考查了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孙中山先生的祭文创设了一个新的情景,从文中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不得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六、随堂检测
1.“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下列关于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2.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事件是(    )
A.禹建立夏朝                B.涿鹿之战
C.实行禅让制                D.文字的出现
3.“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上文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
A.中山陵      B.黄帝陵     C.炎帝陵    D.秦始皇陵
4.在涿鹿之战中被打败的东方部落首领是(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蚩尤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3070年              B.约公元前2070年
C.约公元前1800年              D.约公元前1600年
6.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7.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治的“水”是指
A.长江     B.珠江    C.雅鲁藏布江     D.黄河
8.炎帝和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主要生活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闽江流域
9.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灾难。此时,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解除水患,造福于民。这个历史人物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反映同一人物的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他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所说的历史人物是谁?
(2)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3)请简单介绍他的事迹。
11.猜谜语:山下有条虫,像龙不是龙。(打一传说中的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B  6.A  7.D  8.A  9.D
10.(1)禹。(2)①领导人民治理洪水。②具有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3)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取得成功;通过禅让的办法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我国
11.蚩尤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这也是我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因。夏朝的建立,要掌握以下几个规律性的问题:一是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二是早期国家建立的重要标志(暴力机构的产生)及其本质(奴隶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时可补充必要的史料,通过史料来理解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分析作用时,既看到它的积极一面,也应注意到它的消极一面,即随着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蕃屏周”的作用越来越小,越来越影响到国家统一与稳定,从而为后面有关郡县制的学习打下基础。
2.难点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三代”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内容来源于“三代”,“三代”的许多故事千古传诵,如商汤灭桀、“酒池”“肉林”、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烽火戏诸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出自“三代”的传说。因此,初中学生有必要知道“三代”更替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故事。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更替,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为便于理清夏、商、西周朝代的更替,可以通过设计大事年表或表格的形式来进行学习。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中偶尔出现,涉及到知识点主要有: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等。试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近年,社会改革与和谐社会是各地历史中考题的“重头戏”,已成为中考热点。以下两个方面应引起注意:1.朝代的兴衰史及其历史借鉴。2.分封制的内涵、特征、影响。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沈阳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夏朝建立意义的理解,它的意义在于:其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二,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本题考查第一点意义。
答案:B
2.(2005年,庐州市)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解析:回顾所学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夏朝设置了官吏、军队和监狱,制定了刑法,建立起一整套国家机构,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本题四个选项中,B项是这些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B
3.(2008年,汕头市)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解此题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制度的实行时间——“西周时期”;制度的内容——“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两个要素准确掌握其一即可判断是分封制。
答案:B
六、随堂检测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
A.商汤伐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
A.国人暴动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        D. 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为    3、    4、           家产生的最本质的
6.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之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  商纣说:“呜呼,我生有命有天!”
请回答:
(1)夏桀将自己的统治比喻为像太阳一样长久,商纣说他会有上天的保佑,没有人能能推翻他们的统治。他们的话对吗?假如不对,请你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谈一谈两则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
7.阅读下列有关分封制的史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请依据史料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内容
分封对象
主要封国
诸侯义务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6、(1)不对。事实上夏桀和商纣很快就被推翻了。
(2)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他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失去了民心;商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使社会矛盾尖锐。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言之有理即可,表述可不拘泥于上述文字)
7、提示:本题在解析时,须忠于史料,有者填,无者不填。如从材料二中并不能看出“出兵勤王”的内容,所以不能填“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这项诸侯义务。
项目
内容
分封对象
先圣王的后代,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
主要封国
焦、祝、蓟、陈、杞、齐、鲁、燕、管、蔡
诸侯义务
保护周王室;镇守疆土;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它的制造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于夏朝,鼎盛于商周时期,它的制造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外,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
2.难点
(1)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
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有学者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2)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包括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被称作“青铜文明”。
(3)奴隶的悲惨生活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的关系
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因为在奴隶社会中,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而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主阶级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可怜同情奴隶的同时,对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灿烂的青铜文明。
为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后的“动脑筋”题展开讨论。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部分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以选择题和列举题的形式出现,通常结合图片和新情景来命制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青铜铸造业在商周手工业部门中的地位,青铜器的发展阶段,青铜器中的精品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青铜文化的分布等。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广东省)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制造业    D.造纸业
解析:本题是一个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做题时可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在本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造纸业在商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故D项排除,纺织业和制瓷业在当时虽也比较发达,但相对于青铜制造业来讲,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青铜器及青铜文化是夏、商、周时期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工艺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因此成为商周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答案:C
2.(2008年,成都市)写出以下著名文物遗产的名称和出土地点。
A图
B图
A 图名称                         出土地点
B 图名称                         出土地点
解析:本题为图片式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兼有考查乡土史的目的。解题时一定要抓住“著名文物遗产”这一特征,同时要根据其颜色和图像来判断。
答案:A图名称:青铜面具(青铜人头像)    出土地点:四川广汉三星堆
B图名称:李冰石像                  出土地点:四川都江堰
六、同步检测
1.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西周时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3.下列器具中,不属于夏、商、西周的人们使用过的是(     )
A.青铜器     B.玉器          C.陶瓷器     D.铁器
4.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
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5.举世文明的“三星堆文化”位于(     )
A.黄淮平原   B.渭河平原        C.成都平原   D.汉江平原
6.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皿
7.除青铜铸造外,夏商周手工业发展兴盛的另外两个部门是①陶瓷业  ②玉器制造业  ③冶铁业  ④制漆业(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被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已齐备的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商周
9.在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青铜文化又成为奴隶社会文明的代称,该文明是指(     )
A.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B.商周时期
C.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D.夏、商、西周时期
10.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的处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          B.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
C.没有人身自由             D.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
11.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形)
(1)根据图下的文字描述,填出图中A、B两处的算术运算符号。
(2)图中反映的是西周时的什么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3)图中所反映的情况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种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C    6.B    7.A    8.D    9.D    10.B
11.(1)A处填“=”,B处填“+”。
(2)是西周奴隶买卖情形的体现。说明:奴隶的价值还不如马,西周时奴隶地位很悲惨。
(3)奴隶地位悲惨是奴隶主残酷压迫和剥削奴隶所致,因而必然会激起奴隶反抗。
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残酷、野蛮的本质,也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此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2.难点
(1)春秋争霸战争的历史影响
春秋争霸的历史背景是(分封制的消极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强大。争霸战争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2)战国兼并战争的历史影响
战国兼并战争,往往是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极其残酷。长平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秦国最终通过兼并战争,使得“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隐含着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从而为学习秦的最终统一打下基础。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部分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重较小。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结合图片和新情景来命制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齐桓公,晋文公、长平之战等。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临沂市)“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是春秋五霸中的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王嬴政
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五霸中齐桓公的情况。了解齐桓公的情况,主要依据“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和“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而齐桓公就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
答案:B
2.(2008年,济宁市)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晋文公称霸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都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只有城濮之战才是春秋时期的,经过那次战役,晋国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跟这次战役有关的一个成语是“退避三舍”。
答案:A
六、同步检测
1.下列历史人物中,不是春秋时期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王嬴政
2.提出“尊王攘夷”口号,逐渐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的是(     )
A.晋文公   B.秦穆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3.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
A.楚      B.齐            C.秦      D.燕
4.人们常说: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我们习惯上用“燕赵之地”来借指我们今天的哪个省吗?(     )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河南省
5.识读下图:
(1)根据上图中的信息分析,它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
(2)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之间的著名战役是什么?说出跟这次战役有关的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1)战国。(2)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改革。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可以采用下列图示,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来理解其作用,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2.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结合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是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都江堰的修筑、商鞅变法等是此时期的重要内容,在各地中考中常有所体现,一般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形式来考查。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湖北宜昌市)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岷江流域影响巨大。位于岷江中游的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大运河
解析:此题与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个国人关注点相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比较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岷江中游”。
答案:A
2. (2008年,成都市)写出以下著名文物遗产的名称和出土地点。
右图名称               出土地点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图中没有鲜明的历史信息,但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石像是出土的历史文物,由此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判断出这是在四川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石像。提醒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教材当中重要的人物图像。
答案:李冰,都江堰。
六、同步检测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修
C.青铜农具的使用     D.铁制农具的推广
2.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于西周时期            ②由李冰主持建造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秦国在战国后期最为富强的主要原因是(    )
A.重视兴修水利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使用铁制农具
4. 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沿用,“县”这一行政机构最早出现于(    )
A.周武王灭商后         B.商鞅变法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      D.尧、舜、禹时期
5.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开始于(    )
A.夏朝建立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建立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  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材料三  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四  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请回答:
(1)这些变法开始于哪一年?是由谁主持实施的?
(2)改革前后,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并谈谈你对变法或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C
6.(1)公元前356年,商鞅。
(2)改革前,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土地公有;改革后,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
(3)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认识: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阻力;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改革,才会有光明前途;改革必须重视法治等。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目前见到最早的历法是保存在甲骨文中的商朝历法,它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发明。
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离骚》等作品,对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各国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以上三点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影响至今,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2.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甲骨文距今久远,学生识别和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教师及学生在古代历法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故理清和理解商代历法也是有一定困难的;《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但由于是用楚国方言写成,为学生所不熟悉,很难领会其意义。故以上三点为教学难点。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部分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结合图片和新情景来命制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文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地位、商朝的历法、扁鹊的四诊法、屈原的文化成就及爱国思想、战国编钟等。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湖北咸宁)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司母戊鼎                B.整套编钟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国编钟的出土情况及地位。本题题干中提到“钟鼓之乐”,考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而在备选项中A、C、D三个答案分别属于青铜器中的礼器、酒器。
答案:B
2.(2007,黄石卷)中国古文字①金文②隶书③甲骨文④小篆,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A.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③①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先后顺序的掌握情况。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其次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铭文),再次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答案:D
3.(2008年,湖北宜昌市)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解析:本题由现实生活创设情景,来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传说屈原因救国无门,遭到流放,最终因悲愤于五月初五投江自杀。
答案:C
4.(2008年,湖北随州市)1978年5月,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整套编钟是(      )
A.青铜器    B.陶器         C.铁器     D.瓷器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由所学知识可知:湖北随州出土了很多战国时期的乐器……仅编钟就有六十多件。编钟由青铜铸成,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
答案:A
5. (2008年,山东威海市)右图是“记有日食的甲骨文”,这是哪个朝代的记载?(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的考查,本题以图文的形式出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甲骨文出现的朝代──商朝,便可直接选出答案。
答案:B
六、同步检测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是因为商朝(     )
A.有了史官             B.有了确切纪年
C.有了史书             D.留下了记载历史资料的甲骨文
2.商周的“金文”是一种什么文字(     )
A.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刻在石器上的文字       D.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
3.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它是指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C.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状况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的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4.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定出了一年中的24个节气,这个历史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6.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
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7.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在(     )
A.战国时期的楚国   B.战国时期的齐国
C.春秋时期的鲁国      D.春秋时期的晋国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
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D   2.B   3.D   4.B    5.D   6.A   7.A
8.①《离骚》;②屈原;战国末期的楚国;③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如何区分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或者是了解他们的思想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让他们“对号入座”,对初一学生来说存在认知困难。
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简单化,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转化,墨家的非攻,法家的改革等。教师首先在学生理解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再和学派放在一起强化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去认识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即先认识思想,再了解学派,再找他们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一般不会造成认知障碍。
(2)如何在学习中体验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对今天学生的学习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孔子言论进行概括:①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②因材施教。③启发思考。④谦虚好学。⑤温故知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或同学学习上的事,举例认证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对自己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
(3)如何在生活中体验诸子百家的思想
诸子百家的思想大可以治国,小可以修身,如果用在班级管理或者家庭教育中,也有他的用武之地,因此说,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体验这些思想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例如用法家思想管理班级,学生自然会想到对班级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对班规班约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样会有利于良好的班集体的形式。
(4)如何破解学生对历史信息识读与分析的障碍
诸子百家的言论都是古汉语,生涩难懂。即使课本上出现的简单的言论,也会使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识读障碍和分析障碍。课堂容量又不允许教师给学生详细解释。建议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背景资料既要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译文,又要有相关的事例。
2.难点
如何让学生会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奥运会和《百家讲坛》的热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越来越被现代人青睐。作为知识储备很浅的初一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视为一种时髦的行为,确实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诸子思想认识到一种“酷”的境界,诸子思想对学生的积极的指导和影响也就不需要去用说教完成了。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部分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是结合图片或用现实情景来组织命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四川贤阳)孔子是中国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判读下面三张关于孔子的图片,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认识是
①他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他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③他认为人才应有多种优良素质,主张“兼爱”、“非攻”
④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倡法治和改革。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主要事迹以及主要思想,只要学生能准确判断出事件所体现的思想,此题便迎刃而解。“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杏坛讲学”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成果。《论语》中的这句话固然能反映出孔子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但只是他仁爱思想的体现。主张“兼爱”,“非政”的是墨子而不是孔子。
答案:B
2.(2008年,安徽)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热播的《<论语>心得》,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论语》中所记载的言论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言论整理流传情况。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的设置接近了孔子和学生的距离。
答案: A
六、同步检测
1.右图是我国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以下观点符合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D.“为政以德”
2.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            的思想 (      )
A.“仁”          B.“因材施教”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3.孟子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的观点是(      )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要发展林业
C.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D.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4.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
A.《春秋》           B. 《道德经》
C. 《孙膑兵法》        D. 《孙子兵法》
5.下列语句出自《论语》的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春秋无义战”
6.战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竞相变法,社会急剧变化 B.乱世出英雄
C.都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D.这些人出身卑贱,想借此出人头地
7.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为论据?(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D  2.A  3.D  4.D  5.A  6.A  7.B
8.(1)图一:道家思想  图二:法家思想  图三:儒家思想     (2)言之有理即可    (3)注意图片、代表学派和主要思想要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初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7年级上全册教案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 期末考试卷
2011年国考常识判断热点之文化篇练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