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家语出惊人: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地震真的不能够预报吗?专家称:

  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5·12”汶川地震让十几亿中国人沉浸在失去同胞的痛苦中。时隔一年多,伤痛仍未抚平,新的痛苦又开始在海地上演。地震灾害一再侵袭人们的正常生活,让大批无辜的生命消失在地震废墟中。人们在悲痛之余,不禁又将汶川地震时争论不休的话题再次提起:地震真的不能预报吗?

  近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邱泽华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邱泽华为何能出此惊人之语?

  实证研究:

  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在众多科学家认为地震不可预报或者从目前来看预报的可能性很小时,邱泽华从2009年2月到今年1月14日在其博客中发表了20多篇关于地震预报的博文。今年1月14日,他更是直接发表博文称,“……我内心深处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前震中地区、坐落在断裂带上的两个钻孔应力台——陡河钻孔应力台和赵各庄钻孔应力台,观测到互相可比的、与地面形变数据配套的异常应力变化,邱泽华由此认为,大地震震中地区钻孔应变仪可以观测到地震前的前兆变化,并据此撰文,于1992年在《中国地震》上发表;1998年,他又在《美国地震学会会刊》上发表英文论文。然而,由于当时的观测仪器很简单,无法说明曲线变化幅度的大小,邱泽华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十五”期间,我国的钻孔应变观测台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池顺良研制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在全国布设了40套。“5·12”汶川地震爆发前,池顺良观测到位于四川省康定县境内姑咱台的钻孔应变仪连续一年多出现频繁的周期为分钟或小时的脉冲变化,因为这些变化精确地满足观测数据自检条件,池顺良认为这是一种地震前兆异常。这一提法在震后引发了地震界对大地震能不能成功预报的争论。

  对有关争论,邱泽华没有立即作出自己的结论,而是进行了详细研究。2009年,邱泽华等研究人员在2009年第四期的《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上发表论文《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我们最终基本确认汶川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频繁的脉冲变化,是地震前兆信号”,简而言之,“我们终于发现了汶川地震的可信的前兆异常”,邱泽华说。

  而另一发现也给邱泽华的信心添分。邱泽华近来在由新疆地震局主办的《内陆地震》找到了一篇关于1985年发生的乌恰地震的文章。1985年8月23日,乌恰爆发7.1级地震,距离震中仅30公里、位于地震断裂上的喀什观测台捕获到了乌恰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其基本特征同样是逐渐增强的脉冲变化。

  大地震预测:

  审慎而乐观

  尽管关于姑咱台观测到的脉冲变化是不是可靠的汶川地震前兆信号至今仍有争议,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在研究这一现象。

  据悉,汶川地震后,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著名专家金日光教授根据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和群子统计力学,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钻孔应变、重力、倾斜等观测数据进行了细致处理和识别分析,也得出了姑咱台的应变数据反映了汶川地震孕震过程的结论,并且发现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和临震前兆在全国30多个钻孔应变台站中的十几个台站上都有明显反映,并撰写出版了学术专著。

  地震是否有前兆是一个问题,这些前兆能否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则是另一个问题。姑咱台记录到的这种应变前兆只是“个例”。有没有普遍性,或者说,这种应变前兆是否是“确定性地震前兆”?

  池顺良认为,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经历多次大地震的检验,“姑咱台的记录数据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与汶川地震孕震过程有关的信息正在被逐步认识。”池顺良认为,这种应变异常具有近距性(或定域性),只出现在邻近大地震震中地区,地震三要素中的地点、震级两个要素就有了线索。因此,只要台网布设密度适当,大地震前人们就能获得预警信号。

  邱泽华也认为,姑咱台探测到了汶川大地震清晰的、长时间的应变前兆,为大地震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一方法对于解决7级以上的大地震的预报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表示,池顺良与邱泽华的工作是地震预报工作的一个重要进展,不过就此认为地震预报就取得突破为时过早,尤其将地震的实质和核心问题归于地应力的变化的说法把地震问题总结得过于简单。

  关键在于:

  精确的观测

  “预报的基础是地震前兆,而地震前兆的基础是精确的观测。”邱泽华认为,在分析地震前兆的涵义、提炼地震前兆的判据过程中,要确定一个难得的地震前兆异常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为了有正常背景,观测必须连续、稳定,并且观测点要足够多;为了排除干扰影响,必须有相关的辅助观测,并且了解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为了揭示与地震的相关性,要增加观测点、合理布局,并提高观测的采样率,等等。

  “历史地看问题,以往轻视地震前兆研究与观测水平的低下有直接关系。”邱泽华认为,在低分辨率、低采样率、无辅助观测、无对比观测的条件下,研究人员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只能停留在“看曲线、识异常”的状态。近几年,中国的前兆观测实现了数字化,产生出一些比较连续、稳定的高精度、高采样率的观测资料。正是由于这种观测技术的进步,才使研究人员终于发现了比较可靠的、以往无法提取的汶川地震的前兆异常信号。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观测点仍然太少,并且分布不够合理,特别是在台网设计上缺乏科学的整体思路。在提出应加紧在全国布设钻孔应变密集观测网的同时,邱泽华提出:“应沿主要地震断裂带布设观测站点,不过从现实出发,不可能建太多观测点,在监测区域划定上可以综合考虑历史强震多发和人口设施稠密两方面因素,并保证未来强震发生区(断层破裂带或余震分布区)内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根据以往积累的震例观测资料,在观测点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这种布网是可能对强震作出有效预报的。”邱泽华认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预报中心动物观测组虎皮鹦鹉今天死亡
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前兆?
将来地震预报突破肯定是中国
学校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科学网—预报之谜:下一次我们躲得开吗?
防震局不防震还不如养群小动物测地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