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固安各村村名由来大全,你来自哪个村?

固安,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繁衍的地方。一个个小小的村落最终组成了固安这个大家庭,那些我们熟记于心的村名,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在历史上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在它们身上发生过什么变故?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感受历史长河中我们村名的由来。。。。。。


固安县

固安县战国时属于燕,为方城地,取名源于因以流经此县境内的固安河,定名为固安。


知子营

知子营,原名马庆店,因元伯华丞相屯军于此,其家报生子,遂改马庆店为知子营。


东湾

东湾建于明宣德年间。大清河水从村西边流过到此出现湾区。形状像骆驼,故取名“东骆驼湾”1948年简称东湾。


公主府

公主府建于明初,原名聚粮屯。明万历年间,荣昌公主降荆伐营杨姓。因距离西南数里,要此建庥,遂将聚粮屯改名为公主府。


彭村

彭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彭陈付李四户,因彭姓户大人多,故取名彭村。


柳泉

柳泉建于明崇祯公元1628年年间,当时此处处柳树郁郁成荫,故取名柳泉店。


东红寺

东红寺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因村西有一大寺,寺上匾书“大红寺”该村座落于寺东边,故取名东红寺。


渠沟

渠沟建于明朝初期,当时此地有九座戏楼,故取名九楼庄,又因为此村位于(牛亡)牛河弯曲处,清后期改名为曲沟,后演曲为渠,称渠沟。


大沙垡

大沙垡建于元朝末年,此时这里是一个大沙土岗子,定居者以开店为生,故取名沙垡店,后改名为大沙垡。


牛驼

牛驼建于明永乐五年,因林姓在此定居,起名为林窝店,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董姓又到此居住,改名为董家林。清入关后,村民请风水先生,他说村似牛形,北边象牛头,中间象牛脊,南边牛亡牛河象牛尾,改叫牛驼,必能兴旺,从此改名叫牛驼。


礼让店

礼让店,该村建立于唐光启年间,当时村附近修了十几座大庙,宣传孔子和孟子的“仁义礼让”之道,故起名礼让店。


独流

独流建立于北宋,有赵王河流经该村,因其主段河身无别支流,故该村得名独流。


马庄

马庄建立于宋朝,马姓迁此定居,取名“小马庄”。明后来迁来多户,改名为马庄。


大杨先务

大杨先务建立于北宋,杨家将得胜班师时,部分务卒失落定居于此,繁衍成村,取村名大杨先务。


北马村

北马村建立于宋朝,此地为宋军的饲马之地,起名为大马村。后依居住方位分东、西、南、北四村,该村居北,故名北马村。


西玉村

西玉村明万历年初1573-1583年玉带河由该地南流,该村位于河西岸,故取名西玉。


西坨

西坨,是古村,固安县志记载元朝至正十四年1351年,大都路总管府判官宋侯墓建立在城西北陀头,此村居西,后村民分东西两村,称西陀头,清后改为西坨。


官庄

官庄建立于明正统年间1436-1450有牧人在此立庄,此地以前为荒地,人称官中地,故起名为官庄。


北相西相和东相

北相西相和东相,明永乐年间,胡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阴阳先生说此地定有名人出世,故名相公地,取村名相公庄,清宣统三年1911永定河决口,冲一村为三村,按其位置分别取名北相、西相和东相。


东庄

东庄是古村,名庄子,清宣统三年1911永定河决口,把该村冲散,水过后村民又靠水路东侧建立村子,称东庄。


东齐与西齐

北五里,清康熙年间1662-1682年军防沿交通要道五里一铺,该地位于城北五里,得名北五里铺,1949年改叫北五里东齐与西齐,明永乐年间1403-1407年有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取村名齐家庄头,清宣统三年1911永定河决口,将此村冲开,部分村民迁于此地,按方位分为东齐与西齐。


柏村

柏村,是古村,清咸丰年间,因村中有一古柏,衍白为柏,得名柏村。


东位村

东位村,是古村,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4年,该村名为魏村,元初分为东西两村,且衍魏为位,此村居东,取名东位村。


横街

横街建立于明朝初年,此地有一东西大道,五户人家分别居住于大道南北两侧,故取名横街。


小孙郭

小孙郭,明初建立,称蜂窝村,清朝初年孙氏发现河堤有一洞眼,用锅堵住,使其村免受水灾,为纪念此人,改村名孙郭村,清光绪三十年1905永定河决口将该村冲为大小两村,遂有大小孙郭之名。


刘家园

刘家园建立于清初,刘姓在此定居,以种菜为生,取名刘家菜园,后简称刘家园。


高庄头

高庄头,系古村,名屯口,明洪武元年1368年闹大旱和流行疫病,移居死亡甚多,最后只有一户。明永乐年间1403年高崔二氏从山东迁居至此,改名为高家屯,明末改名为高庄头。


翟家圈

翟家圈,清初翟姓在此围地安居,得名翟家圈。


小西湖

小西湖,明万历年间,1573-1583年,白芦等口水流潴于此,形成古莲池。有人建立村于池西,取名西湖。明末1622-1628从西湖庄迁出家在此建村,得名小西湖。


东、西礼村

东、西礼村此系古村,因位于永定河南,敬奉河神之意,取名大礼村,清光绪十三年1905永定河决口,将该村冲为两村,故有东、西礼村。


祖家场

祖家场,明嘉靖年初1522-1532年,祖姓段姓看坟墓居住于此,后繁衍成村,取名祖家场。


李家场

李家场,清朝李姓在此定居,取名李家场。


张家场

张家场,清初,张姓在此定居,因与祖家场相邻,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张家场。


侯杨庄

侯杨庄,侯杨庄原为两个小村,东居杨姓,为杨家场,西居侯姓,为侯庄子,清末1875-1909年间,两村合为一村,取名侯杨庄。


西湖庵

西湖庵,明万历年间,1573-1583年,白芦等口水流潴于此,形成古莲池。西为小西湖,清初有人从该村分居于此地建草房而居,取名西湖庵。


大、小龙堂

大、小龙堂,是古村,县西南二里许相传平地涌泉,高尺许。甚甘洌,痼疾人饮之即愈。故其地名灵堂,后衍灵为龙,由于居住分散,自然形成大小两村,其大为大龙堂,其小为小龙堂。


梁庄

梁庄,明永乐年间,梁姓贾姓先后迁此地定居,得村名梁贾庄,后贾姓移居东红寺,改村名为梁家庄,1982年改名为梁庄。


吕家营

吕家营,宋末1265-1278年间,吕姓在此看树安营,后来陆续有人在此定居,故取名吕家营。


挠耳营

挠耳营,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由山西李姓兄弟五人随军到此安营定居。因其在军中使用的兵器名:挠头。故以姓氏得名李挠头营,后衍为挠耳营。


小梁渠

小梁渠,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至此定居。因此地渠沟较多,故依地势取名梁渠,又因其村落小,称小梁渠。


南五里

南五里,清康熙年间1662-1682年军防沿交通要道五里一铺,该地位于城南五里,得名南五里铺,1949年改叫南五里。


米各庄

米各庄,此系古村,建立于宋朝,此地为宋军杨家将的草料厂,称米家庄,后衍为米各庄。


北赵

北赵是古村,建立于宋朝,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因赵姓大户,故以赵姓得名赵村,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村子,此村居北,取名北赵。其南为南赵。


门村

门村,是古村,该地为宋军阵门,故称门村。


菜园

菜园,此地为门村菜园,1961年门村迁此地几家另立新村,取名为菜园。


西杨村

西杨村,明万历年间1573-1585杨姓迁此立村,取名杨村。清咸丰年间永定河决口,将其冲为东西两村,其东为东杨村,其西为西杨村。


门村营

门村营,这是古村,该地为宋军阵营,西北为阵门,后有人迁于此地居住,取村名为门村营。


西徐

西徐,明永乐年间1403-1407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徐姓一家在此居住,称徐村,后徐氏兄弟分居于东西,1974年有东徐与西徐之分。


马公庄

马公庄该村建立于明万历年间,因此地周围相邻马村、公由、齐庄头,各取一字组成该村村名称马公庄。


大岗头

大岗头,清顺治年间1644-1662胡陈两姓居住于此,因位于大沙岗的南端,故名大岗头宫村。


北赵

北赵是古村,建立于宋朝,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因赵姓大户,故以赵姓得名赵村,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村子,此村居北,取名北赵。其南为南赵。


西市

西市,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该村是专门卖苇席的集镇,故取名为席市,后衍化为西市。


太平庄

太平庄,据查,明朝初年,有郭、韩、陈、王四家在此居住,取平安顺利之意,得名太平庄。


北芦庄

北芦庄,西芦庄,东芦庄,明初此地是一大片洼地,盛产芦苇,有人来此定居,且以加工芦苇业为生,按地理分布取北芦庄,西芦庄,东芦庄。


蔡庄

蔡庄,清初蔡姓于此定居,称蔡庄。


贾庄

贾庄,清嘉庆年初1796-1802年贾姓来此定居,称贾庄。


赵庄

赵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旗人庄客赵姓定居于此,故称赵庄。


申庄

申庄,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申姓在此定居,称申庄。


四姓庄

四姓庄,清光绪年间1875-1909,由申庄迁来申郭焦陈四姓在此定居,称四姓庄。


公议村

公议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9,有村姓在此定居,后陆续迁来数户,日伪时期,一次会议一大家为该村取名,据此称公议村。


东杨先务

东杨先务,北宋杨家将得胜班时时,遗留下务卒定居于此,因位于大杨先务东故称东杨先务。


北公由

北公由,此系古村建立于辽代,公由村明以后有南北中之分,叫三公由,其初原为一村,名叫公由里,又叫中由里,概统三公由而言,该村居北,故名北公由。


郑各庄

郑各庄,明永乐初年1403-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郑氏在此居住,称郑各庄。


兴隆庄

兴隆庄,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张王几家来此居住,取繁荣昌盛之意,称兴隆庄。


辛立村

辛立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由涿县刁沃村搬来几家在此居住,名小刁沃。1949年归固安县易名新立村,后衍为辛立村。


兴隆店

兴隆店据查清乾隆时期1736-1756年杨王纪三家搬来居住,开一大客店,店旁边有一官道和一眼官井,此处较兴隆,后建村,定名兴隆店。


小集

小集,北宋年间,有王孙杨三姓从外地迁居此地定居,因王姓祖先在朝廷做过丞相,故取名丞相庄,又因该村有一个小集市,改称小集。


豆家铺

豆家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护堤搭铺,有窦姓在此居住,后陆续有人迁来定居,因窦姓居住早,故称窦家铺,后衍称豆家铺。


纪家庄

纪家庄,明万历年间,1573年左右,在此地有姓姬居住,称姬家庄,后衍为纪家庄。


东礼村

东礼村,该村沿永定河南堤下,原名大礼村,为敬奉河神之意。清光绪十三年1905年,永定河决口,将该村冲为两部分,该村居东,为东礼村,其西为西礼村。


丁村

丁村,清光绪年初,1876年左右,建立村子,因丁姓在此居住早,故取名丁村。


梁各庄

梁各庄,据查,清光绪年初1875年左右,建村,因梁姓在此居住早,故称梁各庄。


辛务

辛务,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防永定河决口,此地设有汛物场,后将汛物衍为辛务。


河津

河津,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永定河决口,附近村民受灾,由北向面迁出,此地设有摆渡口,称此为河津。津指渡水的地方。


杨家庄

杨家庄,据查,该村建立于明万历年间,1574年,因杨姓居多,故称杨家庄。


东太平庄

东太平庄,该村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因处于永定河南岸,经常闹水灾,附近很多村庄深受其豁,该地地势较高,居住安全,很多人陆续迁于此处,称太平庄,因与大杨先务的太平庄名子相同,1982年改东太平庄。


马庆

马庆,明嘉靖1562年,浑河徙县城北,东流到纪家庄分为二支,南支迳为马庆河,据此河取村名马庆。


古庄

古庄,清崇德年间,此地是一大片树木杂草,有人在此居住,称孤庄,后衍为古庄。


后白垡

后白垡,元末顺帝年间,1333-1350年,有人在此居住,该村处永定河南堤下,白碱沙滩,居民以垡地为生,称为白垡村,后因居住分散,此居后,为后白垡,居前者为前白垡。


何家庄

何家庄,明万历年间,1573-1588何姓在此定居,称何家庄。


北套里

北套里,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永定河决口,此处堰高没有冲到,形成套堤,以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于套堤南、北部,其北为北套里,其南为南套里。


前黄垡

前黄垡,元末顺帝年间1333-1349年,李姓在此居住,该处地势高,远望似黄土岗,得名李家黄垡。因村北邻杨家黄垡,后改叫南黄垡,又因区别于渠沟南黄垡,后改成前黄垡。后黄垡也因此得名。


西小屯

西小屯,该村建立于南宋景炎年,1276年,当时此地是一片荒丘,东住刘姓,西住谭姓,两屯相对,该村位西,称西小屯。其东称东小屯。


北屯

北屯,该村建立于唐光化年,898年,因对官府的指令从不违抗,故称顺民屯,后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于北,称北顺民屯,1949年后称北屯。其南为现屯。


大北营

大北营,该村建立于唐朝景福年893年,因沈姓居多,故称沈家小营,1942年因与永清县南营相邻,改称大北营。


北解家务与南解家务

北解家务与南解家务,该村建立于清崇德年1637年,因谢姓居多,取名谢家务,后分为南北两村,解放后改叫南北解家务。


马申庄

马申庄,明万历年间,1573-1585年,马、申二氏在此定居,故称马申庄。


辛仓

辛仓,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间,因此地原建立有一仓库,称旧仓,后村民陆续搬到村东居住,将原址改成耕田,改村名为新仓,后衍为辛仓。


东西曹庄

东西曹庄,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曹氏迁此立庄,称曹家庄子,1927年划分为东西两村。


杨家屯

杨家屯,元末,杨氏在此定居,称杨家屯。


柳彬屯

柳彬屯,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年,刘氏定居于大清河东岸,故名刘陂营,村中柳杩繁茂,1942年八路军改称为柳彬屯。


西湾

西湾,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有人邻东湾西侧定居,称西骆驼湾,1948年后改叫西湾。


西大营

西大营,据查明洪武年间,有军队在此扎营,后有几户定居,取名大营,后依方位称东西大营。


何皮营

何皮营,明正统年间,1436-1450有何钟杨邝姓在赵王河边定居,因何姓家大,故名何陂营,后衍为何皮营。


小南巷

小南巷,明万历年间1573-1585年建立村,名为九楼庄,1947年因与大南巷相邻,改称小南巷。


大南巷

大南巷,明万历年间1573-1585年建立村,当时因街道胡同较多,取村名为大南巷。


半边街

半边街,明正德年间1506-1511建村,居民建房都集中在马路的一铡,故取名半边街。


半截塔

半截塔,辽大安五年立村,谢姓落户故为谢家庄,辽天庆末修了一座较矮的塔,改名为半截塔。


李胡庄

李胡庄,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有个大胡子的李姓人在此居住,得村名李胡子庄,后衍为李胡庄。


唐皮营

唐皮营,明正统年间1436-1440年有唐姓在赵王河边定居,得名唐陂营,后衍为唐皮营。


小范庄

小范庄,明万历年间,1573-1582年为大范庄,且有人迁到村北居住,得村名小范庄。


北固城

北固城,明弘治年间,1488-1492建村,村周围建寺如座城池,得村名古城,后衍北固城。


大范庄

大范庄,明万历年间,1573-1582年村中有一座庙,由于赶庙人多,有人开设饭庄,故得村名大饭庄,后衍为大范庄。


苏各庄

苏各庄,明正德年间,1506-1518年,有苏郭二姓在此定居,得村名苏郭庄,后衍为苏各庄。


南固城

南固城,明弘治年间,1488-1492建村,因座落在北固城南边,取名南故城。


黑家营

黑家营,明朝燕王扫北时,军队夜间在此扎营,故称黑扎营,后衍为黑家营。


小西固城

小西固城,明弘治年间,1488-1492有人在此定居,因座落在固城西边故称西故城,1938年分不大小两村,分名大西固城和小西固城。


大义尚

大义尚,明朝永乐初年,1403-1407年,山西洪洞县大刀王勇领兵打仗,为保卫国家,在芦沟桥阵亡。死者家属到此地定居建村,为纪念王勇大义的风尚,取名大义尚。


五义桥

五义桥,明朝永乐3年,1405年有万洪李杨郭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定居建村,都在牛亡牛河上建木桥以供行人通过,别以取名万桥、洪桥、李桥、杨桥和郭桥。1946年五个村与小义尚并为一个村,取村名五义桥。


幸福村

幸福村,宋英宗年间1064-1067年,宋军与辽军作战,在此扎营,因辽称宋为南蛮,所以称此为蛮子营,后有人在此定居,得名蛮子营。1982年地名普查时,此村名有损民族尊严,改名幸福村。


袁桥

袁桥,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袁氏从外地迁居此地立庄,由于在牛亡牛河修建一座桥,供行人通过,以其姓氏名袁桥。


花科

花科,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周氏从外地迁此居住建村,种植了一片花园,故得名花科。


吴家屯

吴家屯,明永乐年间1420-1425年,吴氏从外地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吴家屯。


大辛庄

大辛庄,该村系古村,原名孝感村。按固安县志记载,村南有明朝附马都尉杨春元父母茔碑数座,碑文记“大辛庄”。


毕庄

毕庄,据查,明永乐年间,毕氏由山东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毕家庄,后有人迁至村西自己立一庄,定名毕庄,现两村合一,得名毕庄。


马大人庄

马大人庄,明万历初,马姓到此居住,后马氏后代有在朝廷做官的,人称马大人,故此村得名马大人庄。


余粮店

余粮店,明万历年间,马氏在此定居,并开了一个客店,因招待热情,人称“无疆店”,1958年改名为余粮店。


彭庄

彭庄,据查,明朝嘉靖初,彭氏在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彭家庄,后衍为彭庄。


大、小杜庄

大、小杜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杜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立庄取名杜家庄,后分为大小两村,大的叫大杜庄,小的叫小杜庄。


高庄

高庄,明万历年间,高姓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高庄。


郑庄

郑庄,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王翁婿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郑取名郑庄。


孙庄

孙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在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孙庄。


姚庄

姚庄,明万历年初,姚氏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姚庄。


袁各庄

袁各庄,明永乐年初,1403-1410袁姓在此定居建村,称袁各庄。


朱各庄

朱各庄,明朝初,皇帝朱元璋出兵打仗路过这里,后为纪念,取名朱各庄。


大王村

大王村,明确初王姓迁此建村,得名王村,后王姓繁衍为大户称大王村。


后西丈

后西丈是西村,据村中明初三官庙碑文载,此村称后西张,民国后衍为后西丈。


前西丈

前西丈,元至正年间1341-1365年间,此为两个小村,在东村有一瓦窑,称烧瓦营。西村张氏为一大家族,称西张,故取名前西张,明永乐年后与烧瓦营合为一村,称前西张,解放后,衍张为丈,称前西丈。


辛营

辛营,明崇祯年间,1628-1944由烧锅营(丁百户)迁居一部分于此,得名新营,后衍新为辛,取名辛营。


东辛村

东辛村,清光绪年初,1875-1885年由北孝城迁几家于此定居,称北孝城新村,1935年划为行政村,取名东新村,后衍为东辛村。


兴旺庄

兴旺庄,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建村,后建三关庙,村民取流水作业旺之意,得名兴旺庄。


南孝城

南孝城,明初王刘等几家定居于此,永乐年间,村民为忠于燕王建立孝城,后因居住分散,分成南北两村,此村居南,称南孝城。


大留村

大留村,明永乐年间,1403-1407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大刘村,后衍刘为留,称大留村。


胡各庄

胡各庄,元末此处是胡家庄园和家庙,明初有人来此安居,称胡各庄。


沙陀

沙陀,此地处于永定河道沿岸,明万历年间,有人来此定居在沙疙瘩上,依地势取名沙陀。


十里铺

十里铺,明末清初县境南北大道为兵防要线,五里设一屯,十里设铺,在此曾设铺驻兵,因位于城南,称南十里铺,后衍为十里铺。


吉城

吉城,此是古村,名鸡城,清光绪年间重修奶奶庙,碑文载此处为集城,后取吉祥之意,衍为吉城。


郑家村

郑家村,明朝永乐年初1403-1407年间,郑、蒋两姓迁此立庄,以其两姓取名郑蒋村,后改称郑家村。


东、西塘洋

东西塘洋,据固安县志记载,西塘洋建立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4年,此处永定河北岸。原为两个小村,东南居民处于洼地,称塘村,西有杨氏居住,称杨村,合并后称塘洋村,明初有人迁居村东立村,名东塘洋,西边立村叫西塘洋。


雀台寺

雀台寺,据固安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赵国李牧守边在此修一将强,高丈余其上广平数百步,为雀台。在雀台东修一福严寺,后有人定居于此,称雀台寺。


野场

野场,清初此地是永清县庄子上思家打谷场所,后迁来几户于此安居,以场主姓得名思家野场,后衍为野场。


礼和务

礼和务,北宋宣和年1119-1122年,村东有一大土疙瘩生长金角花,取村名在金角庄,北宋靖康年1126年宋军部会务卒失落于此,和村民和平相处,故改称礼和务。


西内

西内,明永乐2年,1403迁来两户定居,因内邻小中内,故称西内。


小中内

小中内,该村建立于后汉947年,因距固安县和永清县都是20华里,故取名中内村,1978年改称小中内。


北王起营

北王起营,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有位姓将领随燕王北征,在此地南北两处扎营,后起营继续北进.有兵卒在北扎营处落居立庄,为纪念王姓将领,称北王起营。


东西洋屯

东西洋屯,东西洋屯中间,原先有一寺名开泰寺,明万历年初约1573年,重修寺院,东西两侧各开一小屯合称开泰庄.清光绪20年分村治理,1937年改为东西洋屯。


北市

北市,明永乐年间1403年,周王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因位于西市北边,故称北市。


南庄

南庄,该村原与礼和务为一村,座落于礼和务村南,中间隔一菜园,称礼和务南庄,1932年分为两村,称南庄。


永兴庄

永兴庄,明永乐年(1403年)蔺姓在此定居,取名蔺辛庄,后厍姓等陆续迁入该村,清末改名永兴庄。


张家务

张家务,明末崇祯年间(1629年)建村,因张姓户大人多,取名张家务。


张东内

张东内,明末崇祯年间(1629年)建村,因张姓在此定居,东邻小中内,故称张东内。


刘东内

刘东内,明末崇祯年间(1629年)建村,因刘姓在此定居,东邻小中内,故称刘东内。


杲小营

杲小营,明永乐年(1403年)杲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故称杲小营。


李东内

李东内,明永乐年(1403年)李家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位于小中内村东,故称李东内。


郑东内

郑东内,明永乐年(1403年),郑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位于小中内村东,故称郑东内。


板材

板材,明永乐年初(1403年),刘姓由河间来此定居,因该村被官府指定加工木材,故称板材村,后称板材。


隋辛庄

隋辛庄,明永乐年初,1403年,隋姓移居此地,称隋辛庄。


其林庄

其林庄,该村建立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一户人家产一怪物,似传说中的麒麟,故取名麒麟庄,后衍为其林庄。


贺家营

贺家营,明永乐年初,1403年,当时村东有一大寺,取名东红府寺,后因居民多数姓贺,改称贺家营。


高小营

高小营,该村建立于明洪武年初1403年,因高姓户大,取村名高小营。


大曹营

大曹营,北宋元丰年(1078年)建立村,当时有八户人家,因曹姓人口居多,故取名大曹营。


大韩寨

大韩寨,北宋年间,辽国大将韩常率兵南侵,在此扎过营,又因村子较大,故称大韩寨。


小韩寨

小韩寨,北宋年间,辽国大将韩常率兵南侵,在此扎过营,又因村子较小,故称小韩寨。


王家务

王家务,该村建于前清天命1617年,因王姓居多,故称王家务。


臧庄

臧庄,明崇祯末1629年,有4户臧姓在此定居,故称臧家庄,后衍为臧庄。


北宋村

北宋村,北宋年间,宋军与辽军交战,宋军在此驻扎,故称北宋村。


木贤营

木贤营,明永乐年初,有移民在此定居,因居民羡慕贤良,取名慕贤营,后衍为木贤营。


齐家营

齐家营,明永乐年间,1403年,齐姓来此居住,称齐家营。


方城

方城,该村系一古村,建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燕王喜十二年,赵将李牧攻燕取方城,此方城即为今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为汉方城县治故址。


马坊

马坊,北宋末年,宋兵与辽兵交战,此地是宋军喂马之地,后有人迁居于此,称马坊。


甜水营

甜水营,北宋末,宋军与辽军交战,此地是用来迷惑辽军的一座空营,后被辽军占领,有人来此定居,由于人称辽军为达子,故得名达子营,1982年将村名改为甜水营。


贝子坟

贝子坟,清朝初,朝廷有一贝子葬埋此处,且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贝子坟。


后营

后营,此地原系彭村后街,明朝崇祯1628-1633年有一吕姓财主势力较大,自立一村,称后营。


石各庄

石各庄,明朝永乐年间,1403-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十家在此定居,取名十家庄,后衍为石各庄。


前石家务

前石家务,明永乐三年1405年,李陈王轩四姓十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十家务,后衍为石家务,又由于有人迁出在村北立庄,故称前石家务。


后石家务

后石家务,是明末由前石家务迁来两户人因位于前石家务北,故名后石家务.


张村

张村,明永乐末,1418-1425年,张龙张虎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彭村,因受欺压,后搬迁此地定居。


南北荆垡

南北荆垡,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建村,此地有条赵王河,河岸盛产荆条,有人在河北岸定居,靠用荆条编制成筏为行人过河摆渡,故称北荆筏,后衍为北荆垡,南荆垡村名同样得来。


袁庄

袁庄,明永乐年末,公元1420-1425年,袁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袁家庄,后衍为袁庄。


白家村

白家村,明永乐三年,1405年,白泽、白坤兄弟二人到此建村,以其姓氏取名白家营,后改称白家村。


外河

外河,据该村碑文记载,此是一古村,原名北罗城,明永乐三年1405年,有李、肖、路、葛、滑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处落户,后北罗城被洪水冲散,水过后,村民分立村庄,以其姓氏分取名各个外河。


小辛庄

小辛庄,清康熙年初,1662-1672年,有人从袁庄迁到此处立庄,取名小新庄,后衍为小辛庄。


齐家务

齐家务,明永乐年初,齐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齐家务。


周家场

周家场,清朝乾隆初,1736-1746年,有位皇帝管理衣物的周姓官员,因年岁较大,弃官为民,在此置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各周场,后衍为周家场。


四里铺

四里铺,明崇祯年1628年,建村,当时村附近曾设一路铺,以供行人歇脚与护路,因距固安县城十四里,取名十四里铺,1937年改称四里铺。


北辛街

北辛街,明崇祯年,1628年建村,当时村南北口各有石门一座,北门两侧分列土壕两堵,形似双龙,故得村名双龙庄.清光绪末,因该村座落在柳泉北门外,故改称北辛街。


团亭

团亭,明崇祯年间该村帝设建亭子五座,为行人歇脚之用,后有高孟祖三姓在此落户,取村名团亭。


马家屯

马家屯,清崇德年约1638年,旗人鲍姓在此跑马占圈,划地立庄,因其家族属于皇亲国戚,取名鲍皇庄,辛亥革命后马姓增多,改称马家屯。


郝家务

郝家务,明永乐三年约1403年建村,村南北东西各建玉皇、三关、奶奶庙宇,村中有武道庙两座。六庙位置恰似凤凰展翅,故称凤凰村,清光绪年间改称郝家务。


于沿村

于沿村,唐光启年间(约886年)建村,该村东数百米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于姓落户早,故取村名于沿村。


高沿村

高沿村,唐光启年间(约886年)建村,该村西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高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高沿村。


甄沿村

甄沿村,唐光启年间建村,该村北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甄姓落户早,故取村名甄沿村。


丁各庄

丁各庄,明永乐年间,(1403年)由山西迁来丁氏补锅匠在此定居,取名丁家庄,1937年改称丁各庄。


北程村

北程村,明永乐年间,有程姓在此定居,得村名北程村。


老虎营

老虎营,唐光启年间建村,该村北二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扈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扈沿村。清光绪年间改叫老虎营。


北义厚

北义厚,明洪武初(约1368年)建村,当时村南挖了一渠沟,取村名为北泥沟,清光绪年间衍为北义厚。


南义厚

南义厚,明洪武初(约1368年),建村。当时村北挖了一渠沟,取村名为南泥沟,清光绪年间衍为南义厚。


刘家营

刘家营,唐光启年间(约886年)建村,该村北二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刘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刘沿村。清光绪末改称刘家营。


无为村

无为村,明永乐年间,约1403年,由山西洪洞县龙庆洲百草洼有位刘拔贡(字汉侯)迁来落户,取村名无畏村,清光绪年间改称无为村。


北房上

北房上,唐光启年间王姓在此建村,该村北3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因该村路经此塔,王姓落户早,故取村名王沿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房上。


无为屯

无为屯,明永乐三年1405年,有旗人柳氏家族到此落户,因位于无不村东偏南,故取名前无为,1937年改称无为屯。


无为庄

无为庄,明崇祯年1628年,由无为村迁出部分村民到此立庄,称无为庄。


南房上

南房上,明洪武初1368年,有于李宋三姓到此定居,因三人名子中全都带有“安”字,取村名三安屯,辛亥革命后改称南房上。


淮安寺

淮安寺,明洪武年此地建立寺院一座名叫淮安寺,后立村借寺名淮安寺。


半边店

半边店,清天命初1618年建村,因大部分人居住于京开公路东,一些人以开店为生,故称半边店。


北庄村

北庄村,明万历年间,1573-1583年,此地建有南北两个小庄,依方位称南北庄,此村位北称北庄。


纪家营

纪家营,明永乐三年1405年,纪氏从外地迁居到此地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为纪家营。


北罗垡

北罗垡,明初有人迁此立庄,因村北地势低洼易涝,故称北落垡,后衍为北罗垡。


阎家务

阎家务,明永乐三年(1404年)阎氏迁此立庄,故称阎家务。


小冯村

小冯村,元末冯氏迁此安居,因此处有一大土岗,故名冯家岗,明万历年间重修奶奶庙时改称小冯村。


小王马

小王马,北宋太祖年间960-975年,有人居住于此,太祖赵匡胤路过此地,定名为海演庄,因其北邻大王马,清朝改称小王马。


大王马

大王马,西汉末年,王莽率兵在此驻扎,得名王莽庄,明万历年间改为王马店,清朝改称大王马。


白得碾

白得碾,明初该在发大水,冲到此处一个碾子,故称村名为白得碾。


褚家营

褚家营,明初褚贾二氏迁到此处,建村,得名褚贾营,后衍为褚家营。


东、西辛庄

东、西辛庄,此系古村,建立于宋朝,因其位于赵王河与虹江河之间,故称双河庄,明初被大水淹过后,又重新对立东西两村,居东叫东辛庄,居西叫西辛庄。


周家务

周家务,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07年间,周姓迁此建村,称周家务。


北黄垡

北黄垡,中黄垡和南黄垡,明初有人来此定居,在一黄土岗上,故称黄垡,后因居住分散,自然形成三个村,因位置分叫北黄垡,中黄垡和南黄垡。


孔庄

孔庄,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燕王扫北时,其先行官孔氏不忍目睹杀人,行至此地弃官定居,称孔家庄,1974年后衍为孔庄。


关各店

关各店,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07年)有人迁居于此,因村附近有座关羽店,建筑雄伟,人称关阁大殿。故取村名关阁殿,后衍为关各店。


后屯

后屯,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宋军与辽军交战,在此屯粮,当时有前屯兵,后屯粮之说,后有人在此建立村庄,取名后屯。


贾各庄

贾各庄,明朝末年此地有条河,河两岸各建立一小村,将此河夹在中间,故取村名称东夹河庄、西夹河庄,后西夹河庄迁走,东夹河庄衍为贾各庄。


阎家村

阎家村,北宋有条河,名北河沟在这里通过。在此设一卸盐码头,有人在此建村,以其称盐家码头,后改称阎家村。


蔡家村

蔡家村,明万历年末(1610-1620年)蔡氏在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蔡家村。


韩家庄

韩家庄,明永乐初(公元1403-1407年)韩氏在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为韩家庄。


康家务

康家务,宋朝初,这里有条赵王河,此地是停船的码头,称坞。康氏在此定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康家坞,后衍为康家务。


齐家村

齐家村,明永乐三年1405年,齐氏在此建村,称齐家村。


太师庄

太师庄,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此地有一座太师墓。故称太师庄。


胡家庄

胡家庄,明永乐初(1403-1407年)胡氏在此立庄,称胡家庄。


屈家营

屈家营,明永乐年间,此地有屈、胡、刘、林、路、贾、康七大姓居住,因屈姓户大人多,故以屈姓称屈家营。


沙河口

沙河口,宋朝建村,因村西有条赵王河,该村建立于河口附近的沙滩上,故得名沙河口。


小野场

小野场,该村建立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此地原是辛家村阎姓的一个野外场院。有人在此看守,繁衍成村,称阎野场。后称小野场。


相公庄

相公庄,该村建立于明永乐初(公元1403-1407年),因村旁边有一坟墓,传说是相公坟,故以此取名相公庄。


大楮林

大楮林,据碑文记载,唐景福元年892年,有人在此地一片大楮树林旁边建村,故得名大楮林。


井田营

井田营,此地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御史顾如华奏复井田旧制于此地画井田二百顷,此地为清初试行井田遗址,后有人居住,称井田营。


辛庄户

辛庄户,明朝末年此地这岳家务周氏场院,后辛氏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辛庄户。


柳林庄

柳林庄,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1407年)有人从山西迁此立庄,因座落于一片柳林内,故取村名柳林庄。


岳家务

岳家务,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1407年)岳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岳家务。


南宋村

南宋村,南宋景炎年间(约1276年),宋军在此驻扎,后人兵卒落居于此,故取名南宋村。


王明庄

王明庄,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960年)夏四月北征,路过此地,时值天明,后有人定居于此,因古代称最高统治者为王,故取村名为王明庄。


魏家村

魏家村,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1407年)魏氏迁居于此,以其姓氏取名魏家村。


小楮林

小楮林,清康熙初(1662-1680),方氏从大楮林迁居此地占产立庄,取名小楮林。


河套

河套,明万历年初(公元1573-1585)此地有条赵王河,有人在河堤边缘建村。故取名河套。


谷家村

谷家村,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1407年),谷氏迁居此地建村,以其姓氏取名为谷家村。


姚家村

姚家村,清康熙初(1662-1672年)姚氏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名姚家村。


西桃园

西桃园,此系古村,原名渔水村,明初有人种植大片桃园,故将此村名改称桃园,后此村以桃园界分为村西两村,此村居于西,称西桃园。


东桃园

东桃园,此系古村,原名渔水村,明初有人种植大片桃园,故将此村名改称桃园,后此村以桃园界分为村西两村,此村居于东,称东桃园。


辛家村

辛家村,明万历年间郝氏迁此定居立庄,以其姓氏取名为郝家屯,后辛姓繁衍成大户,将村名改名为辛家村。


杨家圈

杨家圈,明末清初,有杨姓在此圈地建庄,故以姓氏取名村家圈。


东庄

东庄,明朝初建村,因该村座落于马庄东边,故取村名为东庄。


裕泉庄

裕泉庄,该村原属马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与马庄分开,取生活幸福美满之意,称裕泉庄。


郑家村

郑家村,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1407年)郑、蒋两姓迁此立庄,以其两姓氏称郑蒋村,后改称郑家村。


蒲落垡

蒲落垡,宋末此地建有一石佛寺,周围长满蒲草,有人在寺旁建村,以垡土种地为生,取村名为蒲落垡。


杨庄子

杨庄子,宋末此地建有一石佛寺,杨氏在寺旁建村,以其姓氏取村名为杨庄子。


南小营

南小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高、薛、平、郑五姓从河南小营迁来,到此定居建村,为纪念原籍,取名南营,后与东、西小营合并一村,改称南小营。


林子里

林子里,宋英宗年间(公元1064-1067年),此地是一大片树林,宋军在此树林中扎过营,后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取名林子里。林子里战斗故址就在这里,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71年在林子里村南150米处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兴业庄

兴业庄,宋英宗年间(公元1064-1067年),宋军在此驻扎,后有芦、李、邓三姓迁此定居,因称南人为蛮,故称蛮庄。因村名有损民族尊严,1981年改称兴业庄。


三公庄

三公庄,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1407年),有芦、李、邓三姓迁此立庄,取名三公庄。


桑叶口

桑叶口,明末此地是一大片桑树林,有人迁此占产立庄,又因其位于赵王河堤口。故取名桑叶口。


圈头

圈头,明永乐末年(公元1420-1424年),有七姓迁此立庄,开始居住较分散,后归集在一起,取名圈头。


新房子

新房子,明永乐年初(公元1403-1407年),张、李两姓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张李庄,后薛铺头村又迁来多户,并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遂将村名改为新房子。


圈头营

圈头营,清顺治年初(公元1644-1650年)旗人迁此圈地建村,故取名圈头营。


寺尚

寺尚,明正德年初,此地修建万泉寺。有人地寺旁建村,取名万泉寺,简称寺上,后衍为寺尚。


李洪庄

李洪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洪、李忙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名以其兄的句子而得名李洪庄。


朱(王、薛、高)铺头

朱(王、薛、高)铺头,明初此地有条赵王河,有朱(王、薛、高)在此河滩上搭铺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为朱(王、薛、高)家铺头,后衍为朱(王、薛、高)铺头。


固安户

固安户,明末建村,当时几户人家搬迁此地,因位于固安县最南边,是此县的门户,故取名固安户。


田马坊

田马坊,明永乐年间此地为南北交通要道,因此建立马坊,田氏在此看守,后传宗接代,繁衍成村,以姓氏取名为田马坊。


武家营

武家营,宋代吴氏从外地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吴家营,后衍为武家营。


大园子

大园子,明光绪年初(公元1875-1880年)此地为田马坊村的菜园子,种菜人在此居住,繁衍成村,称田马坊园子,1945年改称大园子。


赵辛庄

赵辛庄,该村系古村,元代称嘉禾乡,后赵氏家族人丁兴旺,明永乐年间改称赵新庄,后衍为赵辛庄。


北王起营

北王起营,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有位王姓将领随燕王北征,在此地南扎营两处,后起营继续北征。有兵卒在北扎营处落居立庄,为纪念王姓将领,称北王起营。


琉璃

琉璃,明永乐年初(公元1403-1410年)刘氏从外地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刘立村,后衍为琉璃村。


金家营

金家营,明万历年初(公元1573-1590年)金氏从外地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金家营。


霍辛庄

霍辛庄,明嘉靖初(1522-1530年)霍氏从山西迁此定居立庄,以姓氏取名霍新庄,后衍为霍辛庄。


小孟江

小孟江,明永乐年间,此地重修二郎庙,庙钟上有“方城地小孟江”,就此可确定此村建立于隋朝以前,称小孟江。


南流邵

南流邵,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刘、邵两姓不此定居,以两姓氏取村名为刘邵村,后此村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南,称南流邵,后衍为南流邵。


大孟江

大孟江,明永乐年间,此地重修二郎庙,庙钟上有“方城地大孟江”,就此可确定此村建立于隋朝以前,称大孟江。


北流邵

北流邵,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刘、邵两姓不此定居,以两姓氏取村名为刘邵村,后此村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北,称北流邵,后衍为北流邵。


尚各庄

尚各庄,明永乐年初(1403-1410),尚从外地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尚家庄,后衍沿各庄。


王龙

王龙,辽代(公元907年)在此建立一“尊胜陀罗尼经幢”东西各建有厢房,内有十八罗汉,王氏在此看守,子孙繁衍成村。街道弯曲不直,好似龙形,(整个看,尊胜陀罗尼经幢为龙角,东西厢房为龙眼,大寺内十八罗汉为龙牙,街道为龙身),故以姓氏取名为王龙。


南陈村

南陈村,明永乐年间,陈氏从外地迁居此地立庄,以姓氏取名陈村,清宣统2年1910年为与涿县的陈村区别,改称南陈村。


纪家营

纪家营,明永乐3年1405年纪氏从外地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纪家营。


林城铺

林城铺,此村建于明代,为了防范,在交通要道在建立了十里一墩,五里一堡,当时林城村不是南北交通要道,在此建立了一个堡,称林城堡,后衍成林城铺。


林城

林城,该地是汉时临城侯故地,汉临城侯国在固安县城南五十里,即今临城也。后衍为林城。


郭村

郭村,明太祖初(1368-1375年)此地重建一洪仁寺。郭氏在此看守,保管寺产,后繁衍成村,以姓氏取村名郭村。


南王起营

南王起营,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有位王姓将领随燕王北征,在此地南扎营两处,后起营继续北征。有兵卒在南扎营处落居立庄,为纪念王姓将领,称南王起营。


南赵各庄

南赵各庄,明永乐年初(公元1403-1407年),赵氏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赵家庄,后衍为赵各庄,明崇祯五年1632年,为与大沙垡的赵各庄区别,改称南赵各庄。

本文来源于百度贴吧,我爱固安为您整理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解定州各村名来历
「唐山地名」唐山市玉田县郭家屯乡各村地名探源
涉县偏店乡各村的来历
山东高唐县三十里铺镇50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由来简介
河北省隆尧县各村名来历
乡土历史|正版历史:黄骅各村的来历,看看你家是怎么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